柏拉图的《理想国》简单读后感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指的“洞穴”最简单的说是什么意思
在柏拉图的所有中,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
在这部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
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
【第1句】: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第2句】: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第3句】: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第4句】: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
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
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
”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方面对正义进行了讨论。
他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规定了一条总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他认为国家由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三部分组成,国家应有四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
柏拉图主张的勇敢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
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关于节制,在这里,有一点让我有深刻启示,他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
这无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
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2]这让我有些感触,我们时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实际上我们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而我们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应该深刻懂得节制,学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灵魂中较好的一部分控制较坏的从而主导自己,做到自身内秩序井然,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个人的正义方面,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有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激情。
柏拉图主张个体灵魂的这三部分也应该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谐,这样的人方为正义的个体。
这种内在的分工与和谐,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种内在的和谐有序。
「3」当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时,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机体。
张竹明总结《理想国》的推理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即:“国家的大治取决于少数精英人物的主导作用,他们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理性在他们心灵里的主导作用;理性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它对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决于辩证法的学习,归根到底国家的大治取决于正确的教育。
”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
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
”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
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而这也让我们思索,现在的教育是否带给孩子给多的是强迫,我们的教育让人迷茫和不知所措。
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发的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
在有效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渗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 他提倡长者给儿童们讲述一些规矩,如要尽孝道,注意发式体态举止等等。
他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越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人们也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这些关于儿童的看法中有一条是“幼儿的才能的发展存在逆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7]这与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的开发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见柏拉图和《理想国》对早期教育的深远影响。
《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要接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才能达到和谐。
他也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
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习。
“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达到结论中间步骤也就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
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所以这种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辩证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
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介绍,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包括了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当代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
所以,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对人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才能和谐的发展。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
“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涵义是指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发展。
与科学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体现和反映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
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柏拉图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习的内容都做了规划。
他认为,先用五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和体操训练,然后用十五年的时间到“地洞”里接受考验,积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通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
可见,人的一生是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磨练自己,不断接受考验最终才会看到善,走向顶峰。
柏拉图的终身教育论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与学校教育时间,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应该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
这种观点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达夫把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使终身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
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
”这让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
终身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有能力自身发展,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另外,我认为《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
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
他们的统治者首先要设计出抽签的方法从而使优秀的男人和优秀的女人结合,他们为了保持治理者品种的纯洁,对于优秀的者的孩子带到托儿所进行抚养,竭力不让母亲认清自己的孩子,而对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
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
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
就好比美丽画中的风景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
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尽可能实现。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
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 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
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直追寻!
我没看过柏拉图的《理想国》,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的话
《理想国》是一部无法归入任何一门学科的论著。
它既不适合被归入现代社会研究(modern social studies)的范畴,也不适合被纳入现代科学的范畴。
这部论著实际上论及了或发挥了柏拉图哲学的每一个方面,而且它的题域之广,可以说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所关注的是善人(the good man)和善生活(the good life)的问题,而这在柏拉图看来意味着在一个善国家(a good state)中的生活;此外,它所关注的还包括如何知道善人和善生活的手段以及如何达致善人和善生活的手段的问题。
对于一个如此一般的问题,当然会涉及到有关个人活动或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因此,《理想国》既不是什么专著,也不属于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或心理学,尽管它含括了所有这些学科乃至更多学科的知识,因为艺术和教育学以及哲学都未排除在外。
《理想国》一书所具有的如此宽泛的论题,会使那些以学院方式训练出来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到一点困难,而它之所以如此宽泛,实是由下述几个事实造成的。
柏拉图所使用的那种对话式文字结构,可以使他做到一部专著所无法容许的那种兼收并蓄和自由安排。
此外,在柏拉图写作《理想国》一书的时期,上面提到的各门“科学”尚不具备人们在后来多少以一种人为的方式给予它们的那些明确界限。
然而,比文字结构和科学技术这两点更为重要的乃是我在前文业已论及的一个事实,即在城邦中,生活本身并不像现在的生活那样被分门别类且被分化得如此之细。
在城邦中,由于一个人的全部活动都相当密切地与他的公民身份勾连在一起,又由于他的宗数就是城邦的宗教,而且他的技艺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一种公民技艺(a civic art),因此在这些问题上不可能有非常明确的界分。
一个善人必须是一个善的公民;一个善人唯有在一个善的国家里才有可能存在;如果不同时考虑什么是城邦的善,那么讨论什么是个人的善这个问题便是白费心机。
据此,柏拉图在试图阐明其理论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把各种心理学问题与各种社会问题、把各种伦理因素与各种政治因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理想国》所建构的主题和问题不仅丰富而且多样,但是这并未影响该论著中所含括的政治理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颇为简洁的逻辑结构。
《理想国》所阐发的那些主要论点和那些最能代表柏拉图思想的见解可以被归纳为几个命题,而所有这些命题不仅由一个单一的观点所支配,而且也可以用一种抽象的推理方法被严谨地推论出来——这种推理方法确实没有脱离对实际制度的观察,但是他却并未声称这种方法是以这种观察为依凭的。
就上述说法而言,卷八和卷九中对政体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例外,然而在卷八和卷九中所穿插进行的对现实国家的讨论只是为了阐明其同理想国家的差别,因此在考虑《理想国》一书核心论辩时可以从略不论。
此外,《理想国》中的国家理论乃是按照一条紧密勾连在一起的既一致又简洁的思路展开的。
的确,有必要指出,这个理论太受一个单一的理念所支配,而且在恰当处理柏拉图的论题即城邦政治生活方面也太过简单了。
这一切解释了为什么他在从未承认上述第一个理论之不可靠的同时却感到必须系统地阐发第二个理论,而且也解释了为什么他最杰出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接受《理想国》一书中某些最为一般的结论的同时却在总体上更为赞同《政治家》和《法律篇》中所阐明的那种政治哲学形式,而不是《理想国》中所阐发的那种理想国家。
《理想国》这部较早的作品所含括的政治理论,除了一些极其一般的原则以外,可以说是过于简单了,而这使它成了这个论题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要做个有关柏拉图《理想国》的演讲
向你推荐一本书,书名叫哲学的故事,好书,读完后,你就会对哲学有初步的了解,不光是柏拉图,还有其他哲学家。
真是好书
柏拉图的《理想国》讲的是什么,为啥很多人都说那是乌托邦呢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属于的中期对话。
本书分为十卷,在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
”,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
”,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
”。
一诘问别人提出的关于正义的定义。
更是详细地批驳和讨论了特拉叙马库提出的观点,即“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他认为,统治者有时是会犯错误的。
只有当统治者具有了使他免于犯错误的知识时,他才能统治自己和他人,正义的人所关心的不只是他个人。
统治是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
为了证明正义的生活是有价值的生活,在第二卷中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认为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是一致的。
在他看来,每个城邦都有管理者、和劳动者。
这三个阶层都各有其责,各有其美德。
当这三个阶层的人,协调一致时,这个城邦就是具有了“正义”美德的城邦。
同城邦一样,每个人的灵魂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种因素,与此相应,也有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美德。
当这三种因素在理性的支配下协调一致时,就成为一个正义的人。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
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
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在第六、第七两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
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
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分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分有了善的理念。
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
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
柏拉图强调感觉和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感觉只能认识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理念。
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
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
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
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
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
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正义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凭责任治理好国家。
乌托邦是写的一部拉丁语的书的名字,全名为《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
它出版于约1516年。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国,并非一个真实的国家,而是一个虚构的国度,有着至美的一齐,没有纠纷。
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
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
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
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
摩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
摩尔本人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
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的影响。
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第五个问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什么是不理想的
要求太高了,呵呵。
我正在看楞严经,还没有看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