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非书生读后感
我最欣赏的对联.警句汇粹
修身立德 百尺栏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半楼月影千家笛;满袖清风一纸诗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秉心惟常行为士表;立言不朽像与天谈 不悲镜里容颜瘦;且喜心头疆城宽 不攻人短;莫矜已长 不随时俯仰;自得古风流 菜根滋味知君惯;潭水交流爱我深 长养浩然气,静观无字书 常耻躬之不逮,欲寡过而未能 持身勿使白璧玷,立志直与青云齐 除净私欲终世乐;洗尽俗念满身轻 处世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聪明人,糊涂人,少心人易处;文雅话,粗野话,无情话难听 存俨若思养浩然气,视已成事读未完书 待足几时足,知足自足;求闲何日闲,偷闲便闲 淡心复静虑;神怡体自舒 当慎世事与自事,莫将人间比梦间 得山水清其人多寿;饶诗书气有子必贤 德义可师,廉静有守;温和其度,诚信为宗 涤烦除俗寻真乐;临水登山得至情 独立千载谁与友;往看万壑争交流 度是春风常长物;心如清水不沾尘 少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放怀于天地外;得气在山水间 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忧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高情若云,朗抱如月;和气当春,节清为秋 古趣每从弦外得;风流或少世人知 风采三秋明月;文章万里长江 高风人共仰;新调君独弹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忌我安知非赏识;欺人到底不英雄 话虽没到口边三思更好;事纵放得心下再慎何妨 既对复止初念不及;自昧而明群疑尽除 见人之过若已有失;于理既得即心所安 闲中立品无人觉;淡处逢时自古难 艰难困苦塑俊杰;忧愁愤怒出诗人 交情淡似秋江水;赠句清于夜月淡 经多实践思方壮;看破浮名意自平 襟怀宽如海;处世乐无穷 尽陈古事观同异;不与时人列短长 掬精极微雅艺攸载;蓄道修德先民是程 卷里有诗皆锦绣;人间无价是文章 可笑平生事迂阔;信知天地有精英 克去私心当如斩钉截铁;养成静性要似止水澄波 立品如岩上松,必历千百载风霜,方可柱明堂而成大厦;检身若璞中玉,经磨数十番沙石, 乃堪琢圭璋而宝庙廓 历劫方显钢骨硬,经霜更知秋水明 临水看云寸心分付梅驿;挥毫赋雪一笑写入瑶琴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夫之) 每逢大事有静气;不信身旁无高才。
明心泽沛千山雨,养气胸藏万丈虹 莫时失意人而谈得意事;从来有名士不取无名钱 闹中有富贵;寿外更康宁 内怀温润外撮强虐;功绵日月名勒管弦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满,学忌浅;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 千古风流有诗在;一生襟抱与山开 谋到十分防有诈;让人一步不为愚 清幽自信得天放;情抱固知于世殊 去甚去奢去泰;立德立言立功 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张大千) 人各有能我何与;身所未得心难安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人心若路直行好;世事如棋宽著高 人遇误解休怨恨;事逢得意莫轻狂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认天地为家休嫌室小;与圣贤共语便见朋来 少习家训文艳彬或;并受福赐化洽刚柔 诗成子夜惊奇句;酒上心头吐隐情 诗酒旧抛身外累;琴书新结静中缘 诗酒非药可医俗;道德无根能树人 拾云高山上;踏浪大海中 实柔实刚乾坤所挺;克忠克力福禄攸同 识贤荐才常为后人铺路;道崇德丰学者景仰练达 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事不深思终有悔;人能忍让自无忧 事到盛时须警省;境当逆处要从容 事可济人皆德业;言堪持世即文章 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 书山有仙境;攀登无穷期 书山驻马观罢红日出;学海泛舟采得绿珠回 书以静而寿;诗为心之声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水底看山清俗眼;雪中沽酒洗尘心 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 松风莲质,兰德梅操;俗心可鄙,流言莫畏 素甘淡泊心常泰;曾履忧危体愈坚 损人有过,轻人失礼,助人高尚;败业可耻,守业无能,创业光荣 虽无师保可对天地;不立城府自振纪纲 所虽立身无苟且;岂容应事太分明 台边摘句师前律;座右书铭示后生 望月兴怀诗百首;依栏品雪酒千尊 为人莫恋欢娱,欢娱即是烦恼;处世休辞劳苦,劳苦乃得安康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惟有交情等金石;想当逸风吞江湖 惟有雄才能济世;耻将虚誉显于时 我奉雪山为赠品;君收云雨作诗声 卧榻潜心吟疏雨;开窗遣笔写闲云 无过方自慰;有理始心安 无边事业心如玉洁;有限年华志比秋鸿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 无事在怀为极乐;有长可取不虚生 无贪心,无私心,心生清白真快乐;不寻事,不怕事,事留余地自逍遥 无瑕人品清于玉;不俗文章淡作仙 习勤不止能祛欲;闻过则喜自得师 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当与古人争 胸无城府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袖里虹霓冲霄色;笔端风雨驾云涛 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学为儒宗行为士表;爱若慈父畏若神明 言必信行必果;色思温貌思恭 言不失典术行不越矩度;威以怀殊俗德以化圻民 耀此声香虽远犹近;纳我容范有实若虚 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乃快乐之源 一言九鼎;只字千钧 鹦鹉前头休多语;小人身边须慎行 游兴勿远家乡山水,豪气常近五湖天涯 与其轻人不如重我;但求无过非必有功 远必自迩,高必自卑,为学在进行,不为中道所阻;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读书皆有用,要 凭全力以求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真学问从五经上作起;大文章自六经中得来 知事晓事不多事,太平无事;忍人让人不欺人,方可为人 智不求稳,辩不求给,名不求难,行不求异;进莫若让,勇莫若义,贵莫若仁,富莫若廉 [卷七、文心雕龙 读古人书须处地设身一想;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 金石不泥古;文章要厚今 境非真处皆为幻;俗到家时自入神 句翻六代三唐外;人在千岩万壑中 旧事真成一梦过;新诗说尽万物情 诗才适意岂求好;学但求源自不疑 诗思清于新竹色;交情淡到古琴音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华 神工妙手欲自试;山色江声相与清 高不言虚文品大;情无怀惠自修清 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书到心融真有味;事非身历且休言 韵追唐宋千秋胜;意领风骚一代新 作古文当有生气;遇贤者自无妄言 [卷八、咏史凭吊 百二名家论次定;六一居士情文深 半夜翻营旗搅月;深秋防戍剑磨风 功过在身凭指摘;恩仇到眼认分明 古人花为今人发;上界钟清下界闻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廉孝相承世载其德,刚柔攸得功加于民 论古人须具卓见;对俗客勿进箴言 州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轩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已; 五百年问今何世
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十有九成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 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旋乾转坤与民更始;开物成务示我周行 使我怆然涕下;问谁领会得来 羽知决死犹三胜;信恋齐封误一生 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卷九、对景抒怀 闭户莫教风扫地;卷帘疑有月临轩 彩云不锁乡关梦;东海难分骨肉情 初地引人徐入胜;好山一望始开怀 大化无形相感以类;不言自喻在得其情 风摇竹影有声画;日照梅花无字诗 观雪澄怀得清凉境界;听雨悦耳生无尚欢心 和气当春清风抱带;朗怀映日盛地流觞 荷花如城月如斗;名流作主泉作宾 花放水流自有旨趣;禽呜鸟乐各具天成 兰气清和引群品;水怀虚静寄一天 搅湍流水以清其目;听无弦曲足永此年 千里有情穿树月;一痕如梦隔江山 水秀山青遮望眼;花香鸟语醉人心 万里春风吹来,丞相伺堂重生光彩;千秋祖德激励,高隆儿女奋起腾飞 万里远牵乡国梦;一书长系故人情 至乐不可以外取;其文留得于自然 [卷十、山川风物 春梦暗随三月景;晓寒瘦减一分花 三二星斗胸前落,十万峰恋脚底青 景物望中奇,春柳迷眼,夏麦翻浪,秋稼如云,冬梅破雪,变化四时,都觉眼前生意满;湖 山分外好,银河曲抱,金斗暗堆,王屏对峙,宝岫来朝,环围五里,应知醉后有情多 秋江欲画毫先冷;梅水才煎腹便清 山高自有行路人;水深不乏破浪舟 树影横窗知月上;花香入梦觉春来 雪莹壮景须晴后;冰冽娟姿在雾间 野草闲花相品第;溪茶山茗自煎尝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雨涤山岳千丈绿;风送江湖万里情 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 玉笛吹融两江雪;梅花撒满一城春 云中雁去谭影不留;桥下水游泉涌无声 舟行著色屏风里;人在回文锦字中 竹雾晓笼御岭月;萍风暖送过江春
怎样读书最有效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怎样才能不断吸收知识的力量呢
答案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因为“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正经;逻辑与修辞使人能言善辩”。
下面,笔者就如何读书浅显地谈谈自己看法:读书要细心揣摩。
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上曾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
何谓“破卷取神”
他说,蚕吃桑叶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才叫“取神”。
如果食桑吐桑、采花酿花、吃饭不能消化,读书再多又有何用
荀子也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三国时董迂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宋代大文豪苏轼则认为:“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
”一语以蔽之,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细心揣摩、“消化吸收”。
读书要学以致用。
古人曾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读死书,死读书”的人。
有的人十年寒窗读的书不能说不多,但为什么会成为“书呆子”呢
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张潮曾经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这也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读书要能读无字之书。
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
这种“无字之书”,照今天我们通俗的说法,即阅读社会、人生、自然的这部大书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对于读书的感受,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积蓄 “知识的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用智慧改变生活
明代如何区分读书人 职称
读书人一般分为:没有功名,也就是只是识字的人,但一般这类不被认同为读书人。
童生,拥有考试资格,但没有考中任何功名的人。
秀才,最低的功名,享有一定的权力,并且可以考举人,可以在一些小一些的县衙混一个书吏之类的角色,但一般只能为吏,基本没有当官的希望,如果一辈子能混上一个八九品的小官那就算是了。
举人,乡试被录取者,拥有考进士的资格,可以当官,但一般都是八九品的小官,一辈子如果能混得超过七品,就算是万幸了。
,会试第三等被录取者,的意思就是和进士相同,但正因为这个同反而表示了他们与进士的不同,可以当官,但一般只能七品小官干起,而且一般外放,能升官超过知府就不错了。
进士,会试第二等被录取者,可以进入翰林院继续深造,深造结束后可以做官,虽然官位也不高,但一般是在京城六部打下手,所以相比,大多数进士的晋升机会更大,而且直入中枢的机会更大。
三甲,也就是殿试第一等,被皇帝点中的前三,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在读书人中可以算是最高等,可以直接为翰林而不用进入翰林院继续深造,任官也比较好。
南渡北归读后感500字
“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
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
”冯友兰在蒙自南湖触景生情所做的古体诗,足以表现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师们国破家亡的悲哀、颠簸流离的痛苦和满身才华无处施展的愤恨。
然而大师就是大师,在乱世中他们秉承爱国之志,怀报国之心,尽个人之力,挺起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胸膛,在乱世之中共同唱响了一曲道德和学术上的民族佳音。
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师,指在某一领域(尤其是学术领域)有突出成就、并且在其他领域都有相当成就的人,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
大师多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在和平年代他们的存在能推动国家建设、文化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师的存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幸运。
而在《南渡北归》中描述的战争年代,他们大多数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反而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笑柄,这是战争对大师们开的一个冷酷的玩笑。
从北平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又从昆明到四川李庄,为了保存学术上的成就和文化的成果,大师们如同落水狗般颠沛流离于战乱之中,战争是一个国家的灾难,对于大师们来说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哀。
然而大师毕竟是大师,即使在逆境之中仍能保持气节;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大师不仅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更重要的他们品德高尚。
国难当头,大师们举全家之力保存现有的文化和资料,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只是为了资料的安全和知识的传播,虽狼狈但亦悲壮,读后感《《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
战火纷飞中大师们考虑更多的是做学问,梁任公不仅治学渊博,而且还培养了两个大师级别的儿子梁思成和梁思永,分别为中国营造学社和中国史语所贡献了不朽的功绩;蔡元培主政北大,他开创的学术大业,自由之思想、民主、科学之理念,攘括、兼容之精神,成为一座不灭的灯塔;甲骨文的神秘面纱,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发现为中国历史向古代延伸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证据;而对于东北三省的考古发现,确定的中国的主权所有,揭穿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的阴谋,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大师们用自己的声音,树起了他们独有的学术旗帜,唱响了那个灾难年代专属于他们自己的绝唱。
全书以大师们的迁徙及学术研究为主线,在国家遭受的战争灾难和大师们的学术研究之间相互切换,映衬出了大师们的高尚节操。
考据资料翔实、准确,多数注释材料自成典故,与全文相映成趣。
书中多有大师们的生活、轶事,足以令读者大饱眼福。
若有不足,则作者在描述战争年代人物、大师之间的个人交往等故事中,宜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如张治中北平消极抵抗和最终战死,在书中几乎是判若两人;蒋介石的抗日立场变化,仅有“迫于国内压力”等字眼。
另第143也中的cuitar疑为guitar。
昨日大师已远去,再无昨日之大师,愿昨日之大师安息;抚盼今日大师出现,扬我民族之气节,愿中华大地再出大师。
一曲乱世佳音,再现大师节操
〔《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别后相思成一水,回首已是三生后”出自哪里
[《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乱世佳音评《南渡北归之南渡》“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
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
”冯友兰在蒙自南湖触景生情所做的古体诗,足以表现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师们国破家亡的悲哀、颠簸流离的痛苦和满身才华无处施展的愤恨。
然而大师就是大师,在乱世中他们秉承爱国之志,怀报国之心,尽个人之力,挺起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胸膛,在乱世之中共同唱响了一曲道德和学术上的民族佳音。
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师,指在某一领域(尤其是学术领域)有突出成就、并且在其他领域都有相当成就的人,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
大师多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在和平年代他们的存在能推动国家建设、文化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师的存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幸运。
而在《南渡北归》中描述的战争年代,他们大多数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反而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笑柄,这是战争对大师们开的一个冷酷的玩笑。
从北平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又从昆明到四川李庄,为了保存学术上的成就和文化的成果,大师们如同落水狗般颠沛流离于战乱之中,战争是一个国家的灾难,对于大师们来说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哀。
然而大师毕竟是大师,即使在逆境之中仍能保持气节;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大师不仅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更重要的他们品德高尚。
国难当头,大师们举全家之力保存现有的文化和资料,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只是为了资料的安全和知识的传播,虽狼狈但亦悲壮,读后感《《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
战火纷飞中大师们考虑更多的是做学问,梁任公不仅治学渊博,而且还培养了两个大师级别的儿子梁思成和梁思永,分别为中国营造学社和中国史语所贡献了不朽的功绩;蔡元培主政北大,他开创的学术大业,自由之思想、民主、科学之理念,攘括、兼容之精神,成为一座不灭的灯塔;甲骨文的神秘面纱,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发现为中国历史向古代延伸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证据;而对于东北三省的考古发现,确定的中国的主权所有,揭穿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的阴谋,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大师们用自己的声音,树起了他们独有的学术旗帜,唱响了那个灾难年代专属于他们自己的绝唱。
全书以大师们的迁徙及学术研究为主线,在国家遭受的战争灾难和大师们的学术研究之间相互切换,映衬出了大师们的高尚节操。
考据资料翔实、准确,多数注释材料自成典故,与全文相映成趣。
书中多有大师们的生活、轶事,足以令读者大饱眼福。
若有不足,则作者在描述战争年代人物、大师之间的个人交往等故事中,宜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如张治中北平消极抵抗和最终战死,在书中几乎是判若两人;蒋介石的抗日立场变化,仅有“迫于国内压力”等字眼。
另第143也中的cuitar疑为guitar。
昨日大师已远去,再无昨日之大师,愿昨日之大师安息;抚盼今日大师出现,扬我民族之气节,愿中华大地再出大师。
一曲乱世佳音,再现大师节操
〔《南渡北归之南渡》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5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