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感言读后感
《藤野先生》100字读后感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希望采纳
藤野先生读后感600字
我很喜书,且特别喜欢鲁迅先生写的花夕拾》这一本它使我获益,其中,《藤野先生》这个故事令我感慨万千。
《藤野先生》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的一个过程。
中国的那些虚伪的庸医,不知被他们败了多少条中国命,以及作者父亲病故的原因,他便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到日本仙台下定决心学医去,我为之感动。
他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师,便名叫“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他生活自理有许些马虎,比如作者所闻的: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我读到这里,心里也没敢取笑藤野先生,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嘛
但我所佩服他的点儿真正在于他的严谨治学,使我的心不由得为这个榜样澎湃。
但那时作者比较任性,当他的讲义被被藤野先生收去检查时,发来的时候,便让作者不由得吃了一惊,同时感到不安和刺激——那正是因为讲义上所有错漏的地方都被藤野先生一一订正了
看到藤野先生对学生的细心和责任心,我为之动容。
还有一次作者被他叫去研究室,藤野先生说的那一句句话,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多么伟大的老师啊
多么伟大的园丁啊
多么伟大的人类建筑工程师啊
司马光说过:“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那位日本教师的严谨治学、平易近人、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感动了我,更感动了中国灵魂
学校:广东云浮市恒大中学七5班姓名:伍欣欣性别:女
感想感悟怎么写
读后感的基本如下: (1)简述原文内容。
如所读书、篇名、作者、写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
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
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补充: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
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
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
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
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
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
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
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
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
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写好读后感活用“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
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
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
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
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
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
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如何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补充: 学生写好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辣手的问题。
要写好读后感,指导是关键。
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
体会是: 一、指导审题,理清题意 写好读后感,审题理清题意是关键。
例如我教《养花》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首先让学生明白“感”是什么
“感”就是要求写自己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接着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可以先讲作者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写自己“悟”出什么道理。
如何给文章定题目呢
读后感题目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题目,如:《养花》读后感;也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学习要善于摸门道—《养花》有感。
总之,要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写作上要求,审题最关键。
二、抓中心,定要点 《养花》这篇文章写读后感,就是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所谓“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写体会的读后感,“感”应该围绕中心思想去开展。
第一步:先让学生回忆《养花》一文的中心思想,理清要点。
第二步:我归纳习作要求,《养花》这篇文章抓住三个要点:①、养花能增长知识。
②、养花能调节脑力劳动。
③、养花可以创造劳动果实,发展友谊。
三、抓住要点,联系实际,理清结构 首先我让学生讨论《养花》一文几个要点,有几个方面体会较深。
接着指导如何联系实际谈体会,最后介绍写读书笔记的两种方法:
【第1句】:先叙后议。
方法是:先介绍什么书,讲了什么内容,反映什么中心思想,围绕中心结合自已例子说感受,最后写对自己的教育。
【第2句】:夹叙夹议。
即围绕中心抓两三点,联系实际,扣紧原文发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开展议论。
四、指导几种开头方法
【第1句】:开头谈总的感受。
如:最近我读了老舍先生《养花》一文,觉得越读越有味道……接着再谈自己领会最深的那几点。
第二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第2句】:开头提出问题。
如:学习上难免有挫折,一个学生该怎样对待挫折呢
最近学习了老舍《养花》一文很受教育。
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第3句】:开头指出某种不良现象。
如:班上有些同学把读书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在课堂上垂头丧气,这是什么原因呢
然后引出《养花》这篇文章,逐点谈体会。
五、学生编写写作提纲,小组发言交流。
六、学生动笔写习作。
由于我指导学生写《养花》一文读后感方法得当,学生写起来文章没有千篇一律,开头和结尾基本上能按读书笔记方法去写,中间段学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谈出体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怎样写好高中的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与初中的区别何在
老师要我们根据读过一篇散文之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是由于太久没写,又因为自我觉得不想以初中的模式去套入高中文章之中,所以特意指教各位。
我觉得读后感的写作有很多种,看你读后对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
可以偏重思想与理趣,也可以偏重语言或结构。
可以就文章整体进行评价,也可以选一二细节做深入分析。
若针对文章观点,可赞和,可批判,也可进一步阐发。
若结合文章语言或细节,可以比较、联想、评论赏鉴。
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见解,写出独有的感受。
这样,就会通过写作使阅读得以条理化和深化。
在作业中记录下自己思考的轨迹。
不是很不错的一件事吗
其实,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话留给你深刻印象,让你长久不忘,那这篇文章就没白读啊
就值得写呢
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读后感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心得体会亲爱的孩子们:我今天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读完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你们肯定会说速度这么快啊
一来这本书篇幅也不是很长;二来实在是因为它很吸引我。
于是这晚我便迫不及待地用书中式——书信,写下这篇读后感。
并承诺我还会再去品味这本书,并放进我的书架,供我的孩子读,也推荐给你们去读一读。
整本书形式很特别,用小主人公鲍雷伊的日记和他寄给作家汉修先生的信这种方式叙述故事。
读着读着,我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她是用你们的口吻在倾诉。
倾诉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倾诉生活中的思考与烦恼。
在倾诉中,各种各样的情绪都被一一化解,于是倾诉的过程就成了长大的过程。
男孩儿雷伊因为父母离异,家庭状况不好,而慢慢学会了独处,学会了自立。
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学会了如何结交朋友。
在和作家汉修先生的书信来往中,学会了观察、体验和感悟,学会了用日记记录自己的发现,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小男孩儿用书信和日记讲述的故事充满了太多的遗憾,他没有找到偷吃自己午餐的“小偷”,他没有看到爸爸妈妈的“第二次婚姻”,他没有得到作文比赛的第一名,他没有宽敞明亮的家……这一切的不完美直到这本书结束,都让我深深叹息。
然而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急切地先来说说我初读这本书的感受。
本书中的文字就是雷伊从二年级写到六年级的书信和日记,文字朴实,却真实感人。
读完这些,我就感觉雷伊就在我身边,就像一个邻家小弟弟
求要谦虚不要骄傲读后感言
要谦虚不要骄傲心得体会 篇一:六项精进之要谦虚,不要骄傲 六项精进 -------之要谦虚,不要骄傲 稻穗的低头,是因为他的收获......头低的越低的稻穗,收获就越多;而越是直立于天的稻穗,反而只有极少的颗粒,甚至是空壳,而我们的低头,是因为我们想要学习更多...... 题记 最近一直在拜读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项精进,其每一条都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让大家能轻松的读懂,但其内涵的幽远深邃,却值得我们用一生来理解和感悟。
这几天读到了先生六项精进中的第二项,第二项讲的是告诫人们要谦虚,不要骄傲,虽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要为人谦虚,要不耻下问,毛主席也曾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放眼古今,此中人物比比皆是,刘备为恢复汉室,三顾茅庐,用自己虚心求贤终换的了天下,西楚霸王,江山原本垂手可得,却因为自己的傲慢轻敌而失去天下,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壮下场,让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结局,谦虚能使人取得成就,赢得别人的称颂,而骄傲却令人不思进取,招致不良的后果。
这充分说明,虚心是取得成就的第一步。
古语有云: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聚焦当下,很多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
其鸣可悲,其情可叹,格言有云:“虚心的人十有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读后感(50字左右)
儿行千里父担忧,不管儿子多大,在父亲的眼里,儿子永远是孩子,离开身边就很担心。
而儿子回忆起父亲,也是十分的感动。
父亲的背影时多麽瘦小呀
为了儿女把自己的身躯压小了
回忆鲁迅先生 读后感
1\\\\另一面的鲁迅 ---------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前两天到图借书,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箫红的集子,就把它取了下来。
我读书就是这样,摸到那本读那本,没有什么计划性。
封皮上写着她的两部代表作〈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的标题。
回到宿舍,随手翻翻,发现最后一篇是她写的纪念鲁迅的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
读之欣欣然,竟然先把这最后一篇给一气呵成地读完了。
读过回忆鲁迅的文章不多,但可以说,此篇是为数不多的佳作。
正如本书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自从我们失掉了鲁迅夫子之后,我们收获了多少怀念的好文章,但箫红的这一篇可说是空前的绝唱。
曾有人批评箫红,说她由于没有受到完整正式的教育,写的文章中有的句子有语病。
但我想,文章贵在思想,而散文贵在一种真实的对于生活的体悟。
在这篇文章中,箫红以她独特的女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的宝贵的鲁迅先生的另一面。
中学时,语文老师介绍鲁迅时说道:鲁迅的杂文如一把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
当时对鲁迅的感觉很冰冷,视他为杀手一般。
前些日子和朋友谈起鲁迅,朋友说,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如他的胡子-----又直又硬。
其实,鲁迅和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的。
如果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我倒是先把鲁迅的散文介绍给我的学生。
曾有一段时间,我的枕头边放着一本鲁迅的散文集。
早晨起床时,我不敢摸它,因为一旦打开便放不下。
〈故乡〉,〈社戏〉,〈从北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文章。
还有他的人物回忆,比如〈范爱农〉,〈藤野先生〉,文字温暖,真挚,感人。
这些文章读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是爱不释手,掩卷之余,怅然若失。
我曾看到鲁迅的很多照片,他总是神情严肃,甚至有一张他躺坐在一堆坟冢之中,还有他的题词:我躺在厦门的坟中间,显得放浪形骸。
箫红在本篇的开头就写鲁迅的笑: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
下面还有写他的笑的:“……鲁迅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的热闹”。
生活中的鲁迅细致,周到。
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下来送箫红。
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的方法。
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的。
鲁迅在临终前,仍然忘我的写作,翻译,关心青年。
我曾看到一张鲁迅的一张在去世前不久和青年文学爱好着一起讨论的照片。
照片中的他,只能看到半张瘦削的脸庞,做着手势,背挺的笔直。
1936年5,6月份,鲁迅重病在身,有一段时间,高烧不止,卧床不起。
箫红去看望他。
“天气热起来了,客厅的门窗都打开着,阳光跳跃在门外的花园里。
麻雀来了停在夹竹桃上叫了三两声就又飞去,院子里的小孩子门唧唧喳喳地玩耍着,风吹进来好象带着热风,扑到人的身上。
天气从刚刚发芽的春天,变为夏天了” 我读到这里时,心情沉重。
如果以后我要是有机会作导演拍〈鲁迅〉电影时,我一定把这一段插进去。
一边是生,另一边是死;一边是阳光明媚,另一边是死气沉沉;一边是希望,另一边却是绝望。
最后是结尾。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者。
19日,鲁迅安详地睡着了。
鲁迅逝世时箫红远在日本,并未在场,但她写的如在场一般。
2\\\\《回忆鲁迅先生》感想: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 这样的文字是萧红写下的。
一直以来萧红都给我水火相容的感觉。
看《呼兰河传》,十分惊讶天下竟有女子能将国恨家愁、东北的硬朗粗犷和微物的细腻敏感、以及朦胧的青年人的怀旧和对新时代的向往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这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开首是写鲁迅先生的笑的,也是风流风骨相得益彰的好作品。
伟人生平的文章里,惯常的总是将他\\\/她塑造成万世流芳的形象,仿佛不是人类。
但萧红不同。
她告诉了我一个对世界和生活充满爱的鲁迅先生。
大爱尽在不言中。
一切,都始于一个笑,“是从心里的欢喜。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78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