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读后感
百家讲坛 5篇200字的观后感。
自我看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是最喜欢的,每每重新观之,不觉厌烦,喜爱犹深。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
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
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
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
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实在有限,写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对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喜欢上这位千古难得的奇才。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
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
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
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
”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
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
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
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
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
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
”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
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被卷入派系斗争。
苏轼的仕途开始于凤翔县,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对他总是挑刺,不给他好脸色看。
让苏轼很生气,其实陈公弼是用心良苦。
苏轼后来非常后悔年轻时对陈公的不敬,这是在经历过许多人生波折后才体会到的,后专门为陈公作传。
陈公弼的儿子就是陈季常,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你能采纳,O(∩_∩)O谢谢
《百家讲坛》观后感2篇,字数800字以上(误差50字)一篇10分
一、《百家讲坛》观后感 ——时代造就的英才 秦朝末年,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各路人马纷纷揭杆而起,伐无道、诛暴秦,而韩信,这位一代英才,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韩信,一个在乱世出生的奇才,不平凡的时代背景铸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是一个落破的贵族,整天带着一把剑到处蹭饭吃,在他的家乡是一个人人厌恶的游民,但是,他的经历赋予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雄才壮略,磨炼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念,在他与漂母(帮助人家洗衣服的妇女)的对话中我听出了他的雄心壮志:他不甘于在这里做一个游民,他定有前程,但没人看得起他,正可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面对那无赖的挑衅,韩信忍受着“胯下之辱”,他完全可以一剑将他刺死,但他也只是在“孰视之”之后,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
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忍”字头上一把刀,这不是懦弱,这是睿智
他明白这一决定的重要性,如果冲动,他的理想将无法实现。
于是他背井离乡,仗剑从军,却无用武之地,直到遇到了萧何。
萧何是伯乐,慧眼识英才。
再加上拜将之后,韩信与刘邦的那段话,韩信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替刘邦分析了天下情势,今与刘邦争霸的为项羽,他虽英勇善战,却只有匹夫之勇,他虽心地仁慈,却乃妇人之仁,抢民财,失民心,不成大器,让刘邦心服口服,大有相见恨晚意。
此后,韩信为刘邦攻打天下,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齐王,本可自立为王,却甘愿为刘邦卖命,终因功高盖主,成为汉高祖的心腹大患,也是由于与陈浠密谋造反,最终丧于吕后之手。
他的死并不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吧,他的优柔寡断,他的报恩之心,他的图谋不轨,终使他成为阶下囚,刀下之魂。
他是一位英雄,因为他的帮助,刘邦才得以结束了楚汉争霸的局面;他替刘邦完成了大业;他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却也落得如此下场。
他是一位军事奇才,他的军事才能是其他人所不及的。
他能在沙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他能冲锋陷阵,打过无数胜仗;但他对于政治问题却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如果韩信当时割地为王,如今的历史就要改写。
他能忍辱负重,所以他能成功;但他的野心和傲气也使他走向灭亡。
无论怎样,他是一位在乱世出生的英雄,在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江东去之时,淘尽浪沙,流过无数风流人物的影子,卷起了千堆雪,万朵花。
韩信的面容,永远地映在了后人的心里,留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二、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
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
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
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
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根据百家讲坛里康震教授讲的苏轼全集,写一篇文章。
他才华横溢、洒脱豪放, 他命运多舛、幽默达观,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留下了 一段段传奇佳话。
他就是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魅力光彩的苏东坡
本书是《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在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所讲《苏轼》基础上增订润色而成。
对一代文豪苏东坡的别样人生进行了精彩的讲述。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润色而成。
对一代诗人苏轼那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进行了精彩的讲述。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
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其中蕴含着苏轼怎样的人生况味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
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
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具体的人生况味
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
本书为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而成。
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沉醉留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百家讲坛苏轼(一)观后感400字急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
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有豪迈的胸襟,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自娱自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
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
苏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
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
东坡先生是个传奇,他的一生悲苦,却从容自在,他不似陆游般国家不兴,死而不快。
也不像杜甫般郁郁一生为国家。
他是国家用时,义不容辞,国家弃之,恬然自居。
是诗人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百家讲坛观后感300字左右 5篇
【第1句】:李煜一生的传奇 ——听刘晓岚教授讲“李煜”有感 与李煜同醉:窗外雨声淅沥,你却还沉醉在梦里。
神情彷徨,容颜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
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岁岁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脸上的忧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艳阳,也无法驱散你那心灵的寒气…… 春花秋月,刺穿你炽热的灵魂。
雕栏玉砌,只剩得一声叹息。
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
低吟浅唱,千古愁绪,喝一杯苦酒吧
我愿陪你同醉,就让这一酒消千愁,随着一江春水东流去…… ——题记 不得不说,历史是无情的,它给予每个朝代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骄奢淫逸,还有无尽的痛苦,心机。
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献给任何一个王朝,它不肯让任何一个王朝长时间的享受生活。
所以,它给了每一个王朝一个期限,一段回忆。
这其中: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君主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秉公执法有的贪婪残暴;有开国皇帝有末代君主;当然,一生的“伟绩”有的被世人称赞有的被世人唾弃。
然而,在每个王朝末代君主的头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们,不是被人类唾弃、耻笑,就是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
历史丝毫不会宽恕他们的“罪行”,所以,他们成了臭名远扬的千古罪人…… 其实,不然,在所有亡国之君中,有一位不仅没有遭到世人的唾弃,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与惋惜,他的词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
【第2句】: 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
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
《三字经》与、合称为“三百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
《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
《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
《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第3句】: 一个朝代,由弱转强不易,但是由盛转衰那却是易如反掌,而其间最可怜的就是忠臣和百姓
想那刚做皇帝时东京是何等繁华,便是那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但由于他亲小人,远贤臣,至靖康年间,金军南下,生灵涂炭,江山满目疮痍,百姓生不如死
二帝被掳后,赵构即位,但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是从金国册立的那里得来的,而二帝虽被掳,但仍然健在,如果像主战派所坚持的那样,收复中原,迎回二圣,那让情何以堪
你可以收复中原,但绝不可迎回二圣
可怜岳飞太直率了,一天到晚嚷嚷着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必然让高宗起了杀心
南宋的爱国将领,不是死于战场,不是铁马金戈裹尸还,而是死于自己一心保卫的江山的最高统治者手里,谁能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呢
曲端也是被诬谋反,被自己昔日旧部下严刑逼供,活活折磨而死的
我想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会感到心寒的
谁还愿意保卫这样一个国家
朝廷偏安南方,有一句词写的好“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苦
”,自己在那里歌舞酒会,而拼死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是用来被杀头的,对待奸佞小人,则是皇恩浩荡,这样的朝廷怎能不灭亡呢
现在虽然不能算盛世,但人心向钱,有钱就什么都有了,官员照顾着,法官保护着,人人为己,腐败横行,是不是富了以后,人就没了骨气,什么也能做,民族大义都可不顾,看两宋风云,为了自己利益,卖国的卖国,投降的投降,内讧的内讧,哪管百姓死活
【第4句】: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
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
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
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
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第5句】: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
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
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
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
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
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
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
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
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
有时间会常看的。
百家讲坛之苏轼《潇洒东坡》的观后感
《评说苏轼》观后感 近日在温州图书馆网站的网上报告厅里,观看了由康震老师主讲的百家讲坛的《评说苏轼》视频,觉得很有收获和感悟,特记录一些文字,做为纪念。
大家想必都知道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为后世留下三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是中国文学史上重量级人物、是千年一遇的大文人、大才子。
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其文《前后赤壁赋》等等都脍炙人口,流传了近千年。
康震老师通过《少年成名》、《初出茅庐》、《大难临头》、《潇洒东坡》、《东山再起》、《知难而退》、《天伦之乐》、《手足之情》、《东坡印象》、《苏轼之死》,十个片段论述了苏轼那坎坷的一生。
讲演生动诙谐,语句清晰流畅,让人形象深刻,获益非浅。
通过解说我们更深一层地了解到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无论他的政治主张还是为人处事,处处充满着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等崇高思想。
从用黄州到江宁去拜谒王安石还是做知州时的两处断案就可以明证他襟怀坦荡,体察民情的思想境界。
也了解到一些以前比较模糊的知识和误传。
比如他的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朝云)还有和弟弟苏辙的关系、以及当年科举时的一些逸闻趣事、乌台诗案的细枝末节,几次被贬的前因后果、新旧党争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观看使我对苏东坡有了新的了解。
这么好的学习资料,我一定会向更多的文友推荐的。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观后感 字数300~500 好的 追加50分~~~
百家讲坛 -两宋风云观后感 一个朝代,由弱转强不易,但是由盛转衰那却是易如反掌,而其间最可怜的就是忠臣和百姓
想那宋徽宗刚做皇帝时东京是何等繁华,《清明上河图》便是那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但由于他亲小人,远贤臣,至靖康年间,金军南下,生灵涂炭,江山满目疮痍,百姓生不如死
二帝被掳后,赵构即位,但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是从金国册立的张邦昌那里得来的,而二帝虽被掳,但仍然健在,如果像主战派所坚持的那样,收复中原,迎回二圣,那让宋高宗情何以堪
你可以收复中原,但绝不可迎回二圣
可怜岳飞太直率了,一天到晚嚷嚷着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必然让高宗起了杀心
南宋的爱国将领,不是死于战场,不是铁马金戈裹尸还,而是死于自己一心保卫的江山的最高统治者手里,谁能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呢
曲端也是被诬谋反,被自己昔日旧部下严刑逼供,活活折磨而死的
我想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会感到心寒的
谁还愿意保卫这样一个国家
朝廷偏安南方,有一句词写的好“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苦
”,自己在那里歌舞酒会,而拼死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是用来被杀头的,对待奸佞小人,则是皇恩浩荡,这样的朝廷怎能不灭亡呢
现在虽然不能算盛世,但人心向钱,有钱就什么都有了,官员照顾着,法官保护着,人人为己,腐败横行,是不是富了以后,人就没了骨气,什么也能做,民族大义都可不顾,看两宋风云,为了自己利益,卖国的卖国,投降的投降,内讧的内讧,哪管百姓死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