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怀念从文的读后感
怀念萧珊读后感
巴金是一个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的世纪老人,他幽默可爱,富有童趣。
我最喜欢巴金的《痴儿救鸡》《杨嫂之死》《温和的刘先生》。
《痴儿救鸡》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小巴金对生命的关爱,尤其是巴金听说大花鸡要被杀的那一系列动作、心里描写把这件事写活了。
就连小巴金着急的样子、他说过的话我都记得牢牢地:“不要杀我的鸡
那只大花鸡是我的,我不准人家杀它
”小巴金那可怜巴巴的样子,又气又急的样子让他的家人觉得他真傻,可我觉得他一点儿都不傻,他是那么爱小动物,这让我想起了我正在养的小乌龟,我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喂养并保护我的小乌龟,决不让我的小乌龟步入小巴金的大花鸡的后尘。
《温和的刘先生》这篇文章是讲巴金的老师的。
刘先生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慈祥、和蔼可亲,他还是我们小朋友的贴心伙伴。
巴金还要求老师给自己画上“洋娃娃”,刘先生还真的画了,他挥笔速写立马一个很美很美的洋娃娃诞生了,多么神奇多么有才,我好希望自己也是小巴金啊
《杨婶之死》是本册书中最具吸引力的文章。
“杨婶”平时对巴金极好,给他讲故事、洗澡,可杨婶生怪病小巴金却无能为力,只能不停的问:“杨婶,你什么时候好
”这让我很伤感,我长大了我是一定要做医生的,这样我就可以救像杨婶这样的人了。
这就是巴金,一个我喜欢的巴金。
要一篇巴金《家》的读后感。
800字左右。
这次寒假,由于时间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说完全看懂摸清。
只能稍微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个成都地区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
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
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代表传统封建的势力。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新的弟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笔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揭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无耻。
另外,他还描写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渐觉醒和反抗。
封建势力虽然强大,但那毕竟已成为过去,和现代社会发展相悖,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弃,即使觉民、觉慧不站起来反抗,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站起来。
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另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
一个如此庞大的的家庭衰落,,虽然有点可惜,但封建专制始终是不可取的。
在这些充满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细节的描写。
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辞,景物仿佛就是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
比如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以及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洋溢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
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正如巴金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历史的洪流中,这本书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它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见证
巴金散文的第一章读后感
读巴金先生的《日》有感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飞蛾扑火”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他赞叹和崇尚“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气势可敬,精神可叹。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巴金先生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一半接受,一半不敢苟同。
我一半接受的理由是因为他这样做会使他“英明一世”,“千古流芳”,是英雄的所作所为。
让人们为之钦佩和敬仰。
可我一半不敢苟同的理由是因为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况且,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战争,没有痛苦,过着美好的生活。
所以,用不着轰轰烈烈的去死。
其次,不用,有时也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
然而有时,即使你轰轰烈烈的去死了,也不一定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反而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有一句成语说的好“卧薪尝胆”。
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每天在吃饭和睡觉前,总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借以不忘亡国之恨。
最后,不也是把吴国给打败了吗
越王并没有因一时之恨而“飞蛾扑火”,即没有去“轰轰烈烈的死”,但是结局仍旧还是随了他自己的意愿。
所以,世界上的事情并不都须非要以轰轰烈烈的死来换取成功。
这是我的一孔之见,不一定符合实际,但,我的确是这样认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