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读后感1000字
求巴金寒夜的读后感..
[巴金《寒夜》读后感 刘丹]巴金《寒夜》读后感如果说《激流三部曲》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左右的中国社会状况,人们对此还能够理解,那么我们却可以说,《寒夜》这部长篇小说中文宣的行为却使人们无法理解,巴金《寒夜》读后感 刘丹。
因为这个时候清朝已被推翻了三十多年,即已经进入到了民国三十三年。
如果说《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枚少爷等人是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同外界接触,或者是不得不接受旧的思想,或者说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旧的思想,而成为旧思想、旧文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那么,文宣这样的人受过了新的教育还仍然摆脱不了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就使人们感到似乎不可理解。
同样,巴金也是把人们向这个方面引导,说到底,就是有着一种反传统的思想。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们还要认识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偏见。
而社会的偏见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旧思想、旧文化所造成的,读后感《巴金《寒夜》读后感 刘丹》。
文宣的母亲正是社会偏见的典型人物,如对树生的行为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不仅破坏了家庭,而且还摧残着文宣的生命,直至文宣最后咽气。
实际上文宣的死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被社会偏见这把软刀子杀害的。
当我们读了这部长篇小说之后,使我们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早已不是清朝那样的社会了。
但是要从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
文宣的母亲就是一个旧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
文宣虽然受到了思想的影响,而且所受的教育也是新的教育,但旧思想的偏见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他,使他难以从旧思想中解脱出来,不仅他的事业不能成功,而且还成为了社会偏见的牺牲品。
巴金的这部长篇小说同《激流三部曲》相比,虽然没有那么使人激动,如在读《激流三部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书中的一些情节,而产生喜、怒、哀、乐等,而《寒夜》中的故事情节似乎使我们感到很平淡。
但是,从很大程度上讲,却比《激流三部曲》更有着代表性。
因为使我们看到了旧的思想、旧的文化并不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立即就消失的,而是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巴金《寒夜》读后感 刘丹〕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求写“毛岸英,丛飞或者巴金 ”的事际的读后感(1000字以上)。
拜托了,亲们
巴金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寒夜的读后感
一年前,“非典”的时候我拿了好多书放在床头准备看。
结果一直都没有看,那些书被我找了一个纸箱子放起来了。
前段时间一直在看郭敬明的书,这两天很想看小说。
本想好好地构思一下我写的那个故事,可它已经向悲剧发展了,我写不下去了
打开箱子,全是纯文学的书,我还算是最喜欢看巴金的小说,箱子里有一本巴金的《寒夜》。
《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于是拿出《寒夜》来看,二百来页。
中午值班是看了一百来页,晚上下班后倒头变睡着了,8点多醒来继续看,快十点时就看完了。
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和鼻涕已经一起流了下来…… 虽然穿着露胳膊露腿的单薄裙子,但身体上却不曾感觉到夜晚的冷,可心里却似乎已悲凉得不知怎么形容
巴金写《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写小公务员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亲和妻子的吵架,最后这个可怜、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的小公务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
这一切虽然是发生在八年抗战时期的事,可我看着他却如此真切,仿佛是现实生活中,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
只是我们现在再也不会有人隐患肺病、霍乱、痨病而死去了,现在社会的医学已经很发达了。
可仍然会有一些人因贫穷,因善良,因无能而向汪文轩一样,妻离子散,最终走向毁灭。
至少,我就觉得我和汪文宣一样
一样的彷徨、一样的无助、一样的懦弱、一样的会忍耐…… 心,真得很冷,很冷
想想我才21岁呀,我却感到了如同汪文宣的那种无奈和无助,甚至是认命
他的明天是死亡,而我的明天肯定不会是死亡,那会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
不知道啊
我是如此的茫然…… 记得四年前,我才17岁,大专刚毕业。
在交大幼儿园实习时,我是那么的出色,至今仍对指导老师的话记忆犹新。
她劝我改行,利用假期重新学个什么东西,只是千万、千万不要到幼儿园工作。
她们都说如果我不听劝告,以后会后悔的
我很喜欢小孩子,所以我当时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幼儿园工作。
那时的我,感觉前途是一片光明
可上班后,我便再也不知道,什么是理想
什么是前途
我再也没有接触过光明了
现在的我,更是不知道光明是什么
记得刚刚工作时,我便慢慢地绽放出了自己的光芒,可能是那光芒太刺眼了吧,但我自己却没有察觉到。
所以,我便遭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排挤,那更是一种刺骨的寒冷啊
我向指导老师求助时,她告诉我:“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现在,的确是变好了,我对工作本身丧失了热情
但是由于我是发自内心的、一如既往地喜欢小孩子,所以我现在还在幼儿园工作。
我总觉得,我会很快离开这里,在我失去所有热情和激情的那一天
曾有很多次,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未来时,徘徊着,徘徊着。
上班后整整一年的时候,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就决定日后考公务员。
听说考公务员必须有计算机2级证和英语4级证,于是,开始为计算机2级证奋战,可考试时间却和单位最忙的时间冲突了。
我只好放弃了考试,结果到现在也没有拿到这两个证。
紧接着,便是妈妈让我考本科,选来选去,觉得还是自考可以学到一点点东西。
而且自考的文凭会有二十多个国外的大学承认,便想早一点考完自考,然后出国继续深造。
可每年单位最忙、事最多的时间便是4月和10月,很多活动同时展开;而我的自考时间正好是每年4月和10月的第三个周末。
于是,又常常为工作让步,以致于出国一事连想也不敢想了。
终于在今年4月初受到老猫哥哥的影响,决定考完本科后考研。
可本科对我而言,其实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呢
我的思想已乱了,不知道一天想什么,我知道这是与学习很远、很远的。
正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初三时的政治老师,如今他已退休。
他告诉我,工作一定不能马虎,要认真对待。
但是应把自己的学习深造放在首位,单位的那些奖项拿得再多也不如在社会上获一纸小奖
他的话更加坚定了我日后考研的决心,可现在呢
我却仍然不知所措…… 我深深地清楚,如果我再这样消沉下去的话,我便会和汪文宣一样,走向死亡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可他也比我幸运。
他至少还有过一个深深爱着的人,他们曾经还有过追求,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他们曾经还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与勇气
而我呢,我还不曾留下一点时间给过爱情
此刻,我只想到一个词,那便是:despair(绝望)
也许,真的有一天,我会疯掉
我的心会冷到冻结起来……。
求巴金《家》《春》《秋》的内容简介。
详细一点,要够写1000字读后感的。
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抗战爆发之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
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 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内容简介 然而这个家里的新旧矛盾,毕竟已发生在“五四”时代。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
《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
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但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
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
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
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
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在《春》与《秋》中,从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一性格的确是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带来了“新鲜空气”的。
觉慧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群众和新文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
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领导力量的。
虽然环境气氛和时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现得不够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家庭与当时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系,但作品写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响,写到了四川军阀混战对人民的骚扰,也写到学生们向督军署请愿和罢课的斗争,以及地主派人下乡收租等情况。
这一切都表示这是一个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观苦斗争和不断壮大的时代,而这种背景就给觉慧这些青年人的叛逆性格和出路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觉新和觉民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物,特别是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
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
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
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
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
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争的前缘,不妥协地和那些长辈们当面争辩,并卫护着淑英、淑华的成长。
在给觉慧的信中,他说:“我现是在‘过激派’了。
在我们家里你是第一个‘过激派’,我便是第二个。
我要做许多使他们讨厌的事情,我要制造第三个‘过激派’。
”这第三个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长和出走,是贯串在《春》里面的主线,而觉民的活动就为这件事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在青年女性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牺牲者外,作者在《家》里还写了琴和许倩如,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虽然许倩如只是一个影子,而琴还正在觉醒的过程中。
到《春》里,这种正面力量就有了成长,不仅琴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淑英。
她从觉慧的出走引起了心灵的波动,从蕙的遭遇又深切地感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危机,于是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下,逐渐变得坚强起来,终于走上了觉慧的道路,理解了“春天是我们的”这话的意义。
《春》和《秋》中所展开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了矛盾。
在长辈们的虚伪与堕落的衬托下,《春》里面主要描写一些心灵纯洁的少年男女的活动,为淑英性格的成长和觉醒提供了条件。
情节的开展比《家》来得迂缓,而精神仍是一贯的。
淑华的活动主要在《秋》里,这是一个性格单纯开朗的少女,她的爽直快乐的声音常常调剂了某些场面中的忧郁情调,给作品带来了一些明朗的气氛。
她最后也逐渐成长起来,有了“战斗的欲望”,而且与旧势力进行了面对面的争辩。
和她成为对比的是淑贞的命运,正当淑华争取到进学堂的机会的时候,淑贞就跳井自杀了。
这是个生活在愚蠢和浅妄的包围中而从来没有快乐过的木然的少女,通过她的遭遇暴露了那些长辈们的虚伪和丑恶,说明了封建主义对于人们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严重的摧残。
这些少女们的活动,包括绮霞、倩儿、翠环等人,是作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于那些虚伪、荒淫和愚昧的老一代的人们,作者并没有把他们漫画化,却仍然投予了深刻的憎恨和无情的诅咒。
从高老太爷和《秋》里面死去的克明身上,揭露了旧制度的卫护者们那种表面十分严峻而其实极端虚伪和顽固的本质。
《春》里面作者更多地勾画了克安、克定等人的荒淫堕落的活动,他们的盗卖财物、私蓄娼优、玩弄丫头奶妈等行径是不堪入目的;而在他们的放纵和影响下,觉群、觉世等小一辈品质的恶劣也已逐渐成型,这正说明了这种制度和教育的腐朽、野蛮和残酷。
《秋》里面所写的面更扩大了,已不限于高家的范围,周家和郑家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通过周伯涛、郑国光、冯乐山、陈克家等不同人物性格的描写,所谓书香缙绅之家的虚伪、堕落和无耻的面貌是更多方面地揭露出来了。
这就不只补充了对高家那些“克”字辈人物精神堕落状况的揭露,而且说明了这是一个制度的产物,充分地显示了这些形象的社会意义。
另外一些庸俗、泼辣和愚蠢的女眷们的活动,例如陈姨太、王氏、沈氏等,更以她们的丑恶形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深的厌恶。
而通过一些性格善良的人们的牺牲,例如蕙的死和葬,枚的死,以及一些不幸的丫环的命运,封建统治阶级的“吃人的”面貌和作者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就表现得更为鲜明。
在《秋》的最后,觉民说:“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
”作者曾说他“本来给《秋》预定了一个灰色的结局,想用觉新的自杀和觉民的被捕收场”,但在友情的鼓舞下,他决定“洗去了这本小说的阴随的颜色”(注:《〈秋〉序》)。
这个预定的计划更接近于他在《爱情三部曲》或者《灭亡》、《新生》等作品中一再作过的艺术安排;但在愿望给读者以乐观和鼓舞的情绪支配下,他终于改变了预定的计划,给作品增添了健康和明朗的色彩。
早期作品中有所流露的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在这里已经很难找到了。
小说关于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虽然都还写得相当朦胧,但仍然有很大的鼓舞力,能够吸引读者憎恨那种腐朽没落的制度,并为美好的未来而斗争。
封建社会在中国经历了特别漫长的历史岁月。
到了现代,在狂风暴雨般的人民革命的连续打击下,它的解体仍然是极其缓慢的;而且一面走向列亡,一面继续虐待、摧残、杀害各阶层的人们,包括封建阶级成员自身。
所以,以控诉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为主旨的《激流三部曲》,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它曾激动了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
巴金《灭亡》读后感
颠沛流离,阴阳两隔已是司空见惯,其中的爱与痛令人潸然泪下,惋惜不已,不禁要为自己身处的时代感到庆幸。
出身于1904年的巴金前辈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国家受凌辱,战火烧到家门口,百姓陷于水深火热却仍然是愚昧无知,他心中愤慨,于是才能写出像《灭亡》《憩园》《寒夜》这样的长篇小说。
我认为巴金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文学巨匠,他们揭露社会丑恶的一面,褒扬人性的善良,抨击封建思想,各自引领着时代的发展。
两者的作品我也读过不少,最先接触的是?xml:namespace prefix=st1\\\/鲁迅先生的著作。
似乎鲁迅先生总是在抨击在揭露,给人以巨大的震撼的同时,不免给人注入一丝寒意。
文章如此有力,正是因为其忧国忧民,心境沉重,也正是因为这个,鲁迅获得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敬仰
而巴金前辈,正如人们称之为人民的作家,他的小说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是生活的一部分,家人的关心,朋友的照顾,故事仿佛就是真真切切的发生过一样,真情在流淌。
但像鲁迅先生一样,巴金也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腐败,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剥削,是人民痛苦的根源。
于是在他的作品里,我又看到了罪恶在横行,真情与罪恶交织的社会中,与真情伴随的便是痛苦,人们在期盼黎明…他用一片赤诚的心去写作,同样赢得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尊重
巴金曾说过:我是一块木柴,我愿意让自己化为灰烬,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我想,他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在自己的第一篇小说《灭亡》中创造了杜大心这样的一个人物,
巴金写作寒夜的具体背景
1944年,巴金在陪都文化生活出版社供职。
出版社在五一路一幢临街的三层楼里,那幢楼房是重庆大轰炸后将就断壁残垣改建的,巴金在阴暗潮湿的底楼分到了一间五平方米的小屋。
冬天的夜晚,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一位名叫赵家璧的人来小屋找他。
赵家璧曾在上海创办图书公司,推出过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家。
上海被日军侵占后,他把图书公司迁至桂林,后来日军进攻桂林,他的事业在炮火中化为灰烬。
赵家璧逃难来重庆,想起曾熟识的巴金,当夜就赶到了巴金住处。
巴金见赵家璧风尘仆仆,衣着寒碜,赶紧拿出自己的一件毛衣给他穿上。
听说赵家璧没有吃晚饭,又到街上的小餐馆里给他叫来了几份外卖。
赵家璧吃饱喝足了,情绪高涨起来,声泪俱下地控述了日军的暴行,然后信心十足地告诉巴金,他决心重振旗鼓,在重庆创建一家图书公司。
他还约请巴金写一部长篇,巴金恰好正在筹划一部长篇,就告诉赵家璧,在他住的这幢楼的三楼上,住着这么一家子———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子、媳妇和孙子———祖孙三代四口人。
老太太从前念过旧学,是昆明的才女;儿子、媳妇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高材生;孙子正上小学———典型的小知识分子家庭。
老太太、儿子、媳妇过去都是满怀希望和抱负的人,逃难来到重庆后,在黑暗势力的欺压下,生活越来越苦,意志越来越消沉,最后儿子染上肺病身亡,媳妇成了别人的花瓶,老太太只得带着孙子远走他乡。
赵家璧认为这个悲剧很感人,就同巴金商量提纲,商定以战时陪都为背景,反映小知识分子的苦难生活。
此时已近午夜,天气愈加寒冷,巴金的心也变得寒冷起来。
他想:“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真像这漫漫寒夜啊,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干脆就把小说取名《寒夜》吧。
” 此后,巴金每天夜晚都蹲在小屋里写《寒夜》,一直要熬到夜深,才提上热水瓶去街上的茶馆里打回开水,暖一暖冻得冰冷的手脚。
他写得并不顺手,当窗外传来春鸟的啼鸣时,他索性搁笔不写了:“既然写不下去,就等来年再写吧。
” 次年的春、夏、秋三季,巴金虽然没有动笔写,但他的心里却惦念着《寒夜》,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在他的脑海里鲜活起来。
当冬天再度来临时,他从柜子里翻出未完的书稿,又在寒夜里奋笔疾书起来。
冬天结束时,《寒夜》终于杀青了。
赵家璧一口气读完后,激动地对下属说:“这是一部杰作,立即准备排印
”《寒夜》很快印行上市,很畅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