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巴金读后感600字

巴金《家》读后感,600字左右

《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惠的悲剧事件。

《春》不是表现为对美好婚姻的追求以及这一追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而是表现为不合理的,丑陋的婚姻制度对于妇女的摧残和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评。

淑英和惠一样,要和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男人结婚,这之间更是没有甚么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为基础的。

可以说这种婚姻就是一次安排,一种结合,并且是被动的,注定失败的,带给双方都无限痛苦的结合。

但是淑英最后对于这种婚姻制度进行了反抗,她逃出了那个家庭的束缚。

然后,小说却让惠死去了。

事实上,巴金之所以这样将截然不同的命运赋予了她们,其实也是一种反衬,一种对比。

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惠,以及更多这样的女子的悲惨命运的结局以及被封建制度所迫害的心灵。

惠的死亡就是一声再嘹亮不过的呐喊。

然而,巴金仍然让我看见了希望。

那就是淑英。

她的挣扎,她的重生,她的反抗,她的声音无不展现了无限的战斗的信心。

  看完《春》之后,我总是感慨很多,我觉得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和这个崇尚自主婚姻,自主意志的社会中是相当幸运的。

我们,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求学,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学术领域中汲取知识,大展宏图。

并且,也能够在恋爱和婚姻中选择自由,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承担应当的责任。

但是,读完《春》之后,我才领悟的更深,这些许的快乐,可以说都埋葬了很多不幸的人生。

那是许多泪水和血水所交融的日日夜夜。

  虽然我不能更真切的感受到《春》中淑英的那种挣扎,也不能很深刻的体味这中间的辛酸,痛楚,无奈,甚至是悲哀。

但是,我却被她们的愤怒和面对愤怒的姿态所触动。

求巴金《家》读后感,高中水平,不要过度深刻,600字就行了

我只能说,累了就回来吧,回到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不要让任何的杂质掺和到我们的中间来,不要想太多,只要手牵手,快乐到永久,并肩携手前进,好吗

我的朋友。

要问为什么的话——真正的朋友不会在意那么多的,不是吗

读完巴金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写一篇600字的日记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这段时间我读了《巴金随想录》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

他曾无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

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

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

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

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

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

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

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

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

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

他说这是“还债”。

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

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

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

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遥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

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

他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国家,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

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春的读后感600字

巴金的童年是比较幸福的,身为富贵人家的少爷,打小就有丫鬟香儿的陪伴,一起拾桑葚,一起拾鸡蛋,还顽皮地给各只鸡取上个性的名字。

和大花鸡结下深厚感情,出于孩童的天真不忍心吃鸡肉。

“为什么生来是鸡,就该被人杀死作菜吃?”这个问题让人寒心,也体现出巴金善良的性格。

在巴金童年生活中另一个重要的人便是杨嫂,杨嫂一生爱清洁,死的时候却极度邋遢,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人感动。

命运就是这样,已经被安排好了就难以改变。

而更让人寒心的是,杨嫂的死竟然被当作了好消息。

全家人都在等着这个“好消息”,希望一个人死去,而这个人却恰恰是自己最爱的人。

对巴金童年生活影响很大的是巴金的父亲和母亲,从回忆中可以看出来,巴金的母亲爱护下人,爱护孩子,是个温柔善良的好母亲。

巴金的父亲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刑罚犯人却于心不忍。

良好的家教培养了巴金的善良品德,这种品德让他能对祖国对人民产生无限的爱,进而用各种作品来表达这种无限的感情,为国家留下了一笔财富。

巴金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字“说真话”,诚然,做人要做好人,说话要讲真话。

  巴金童年生活的印象与他其后的生活相比是平和的,没有太多泪水,没有太多愤怒,日子里充满了平静的喜悦。

而在文-革期间,巴金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折磨,有人评价说,巴老是当代活得最痛苦的老人。

巴老在晚年重病之时仍然笔耕不辍,写下长篇小说长夜。

在84年在东京召开的第47届国际笔会上,81岁的他无限深情地谈起了自己的创作经历。

拿他自己的话讲:“我是从读者成为作家的。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

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新,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

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勤奋写作,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而且更勇敢。

”这种“我要把火传下去”的欲望支撑着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伟大的作品。

  巴老的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与伦比的重要精神财富。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  而现在,巴老的愿望也算实现了,华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每一片都在呼唤。

巴老将永远与祖国同行,留在人们温暖的心房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24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