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书家读后感
巴金自传读后感100字
巴金自传读后感这段时间我读了《巴金随想录》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
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
他曾无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
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
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
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
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
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
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
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
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
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
他说这是“还债”。
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
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
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
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
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
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
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
他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国家,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
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巴金的一生
的儿子叫李小棠。
李小棠,与萧珊之子,1950年7月出生,笔名。
1982年毕业于。
任文史资料编辑室编辑。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小说集、、、《最后的晚餐》、等。
作品曾获全国1985—1986年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年、《人民日报》文艺部全国中篇小说奖,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奖。
巴金《 家 》 的10篇 读书笔记 。
我自己写的 前几天刚完成 希望能帮助你 悲剧中的美丽 ——读《家》有感《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是巴金在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今年寒假我选择了这部作品来阅读,并且感触颇深。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其情节的主要线索。
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
而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
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无数的小悲剧构成了一个百余万字的大悲剧。
阅读时的悲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这冗长的悲剧中,造就了无数可怜又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物。
小说描写了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
大哥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塑造得最成功。
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
觉新善良诚恳,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
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无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他和表妹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婚。
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子。
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被玩弄的傀儡,被珍爱的宝贝”。
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
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
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作揖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
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
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判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纵然他是个妥协的人物,但他的无奈和痛苦却让我酸楚不已,当他得知心爱的梅出嫁一年便守寡,在婆家备受煎熬时,当他见到梅消瘦憔悴的面庞时,他的心碎了,他自己拥有了所谓的幸福,却背负这旁人无法了解的痛楚。
也正是如此,觉新这个人物虽然悲苦矛盾,却是受众多读者同情和喜爱的。
主人公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
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
在家中,他单纯,“激动的时候便浑身发抖,心也跳的厉害”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逃婚追求幸福。
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投入了革命的洪流中去
然而,觉慧性格中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他起初的反抗也并不彻底。
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
就像因他开玩笑而引起鸣凤挨骂时,“很想说几句花替鸣凤辩护,然而却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拉住他,便不做声响站在黑暗里”最后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真正感到莫大的震动。
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意识到“现在的确是太迟了。
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
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无法消除,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
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恶果的制造者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
与觉新相比,她们的悲剧则显得更加鲜血淋漓。
她们年轻,她们敏感,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所爱,但她们唯一没有的是找寻幸福的权利。
婢女鸣凤,在深知无法逃脱厄运的情况下将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幽幽的湖水和她深爱的三少爷觉慧;少女淑贞,在无数悲惨的命运的捉弄下不堪重负,让自己永远沉睡在幽深的井水里了;美丽的梅,在失去了爱之后嫁往外地却守寡而归,注定了纠结悲苦的一生,却也处处为觉新着想,终因思念爱人染病去世;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她善良大方,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丈夫,她面对不公的现实内心有反抗,却也只用眼泪作为代表。
。
。
。
。
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让我们看到了前人用鲜血和尸体铺出的路。
她们的命运,似乎真的都已命中注定。
与那些男人相比,她们的命运显得更加虚无缥缈,她们追求到幸福的可能也更加微乎其微。
她们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她们只有躲避,只有承受,只有无数次绝望地等待。
巴金用他手中的笔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只有结束这个时代,消除一切的不平等,让女人们拥有寻求幸福的权利,这样的悲剧才不会在后人的身上重演。
这些悲剧人物其实都在用他们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的命运并非天定,一味的忍让和迁就,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也不会使别人的生活美好。
但在这样的悲剧里,美丽的希望也终究是存在的。
《利群周报》社的年轻人们就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哥觉民,美丽坚强的琴,倩如,惠如等,他们不仅有自己的追求和主张,而且将他们心中美丽的愿望付诸于行动之中。
他们尽情地挥洒着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就是反抗和改变。
在他们身上,我们见到了真正的年轻和活力。
他们的存在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世界是属于他们的,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任何命运和障碍都不能阻挡他们年轻的心找寻幸福的脚步。
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希望。
中国人的希望,年轻人的希望。
时代就要改变了,一定会改变的,并且就在不远的将来。
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改变,将自己的幸福交给了明天,我们真心的祝福他们,早日寻回自己的权利和幸福,早日实现心中炽热的理想。
“巴金先生用这种细腻温润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悲剧和希望的碰撞。
它也预示着这样的一个未来:这个黄叶纷飞的时代就要结束了,崭新的,充满生机的春天就会来到了,它就要来了,它一定会来的。
是的,一定会来的。
《家》在艺术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和特色。
在人物塑造上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
在酸楚和眼泪背后,我领略到了这分爱和泪,学到了巴金的卓著手法,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复杂,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巴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 他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
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
在这部作品中,巴金那动人的笔触印证了他那跨越时代的巨匠风范,民国的黑暗背景,受新潮影响的热血青年,悲情惹怜的人物形象以及辛辣的讽刺。
。
。
。
。
。
这都体现了这位大家的作为“青年文学视界”的塑造风格和真挚豪情
巴金《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1句】:主要内容 写的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小说写了觉新民、觉慧兄弟三人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第2句】:作品影响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第3句】: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人士。
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以8315号小行星发现者的身份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
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
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巴金《家》内容简介
冰心《往事》 读后感在我的印象中,记的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就是《在寄小读者》。
也是这篇课文让我开始对其作者产生好奇感,也是这篇课文让我开始喜欢读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
《繁星》《春水》至今还在我书架的最前列最明显的位置上。
呵呵,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作者是谁了吧。
没错,她就是谢婉莹。
大家都叫她冰心。
冰心(1900.
【第10句】:05-19
【第99句】:0
【第2句】:28),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
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
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逝世后,党和人民给她以高度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也就是说,冰心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
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
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
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
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
她的译作如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 1995年曾因此经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
她的文学影响超越国界,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赞赏。
巴金曾这样评价过冰心: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往事》著于1931年。
《往事》还包括了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线、力构小窗随笔、除夕的梦、十字架的园里、山中杂记——遥记小朋友、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当教师的快乐、施者比受者更为有福等内容。
《往事》更是概括了生命之理,不要求来生,做好自己就行了。
《寄小读者》通讯1——29是这本书中给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她以书信的方式把她所见所闻,所感所忆,以一篇篇通讯的形式串成完整的情节,让我看了爱不释手,成了床头不可缺少的读本。
通讯五里写到一则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
冰心奶奶在火车上遇见一对母女,那女儿不住地撒娇,要汤要水。
母亲面目蔼然,和她谈话的态度,似爱怜,又似斥责。
这不禁让冰心奶奶想起自己的母亲,临行前偷洒了几滴泪。
回忆起临行时,姨母问她舍得母亲么
她从容一笑,回答:“那怎么舍不得
日子那么短,那边还有人照应。
”可其实内心舍不得母亲,当表妹再次问起时,她忍不住低声的说道:“不瞒你说,妹妹,我舍不得母亲,舍不得一切亲爱的人。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酸酸的,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
冰心奶奶将母亲对她的爱形容为“不因万物毁灭而变更”,我想这世间的母亲都是这般伟大的,没有谁能割断这浓浓的母子情。
母亲们给予我们生命,用温和、细碎的爱抚育我们成长。
如今我们一天天的长大了,她们却一天天的老了。
想到母亲这么多年来为我默默的付出,近来常常觉得愧对她,不能陪伴在她身边为她分担、不能在她年迈时照顾她、不能尽一个做儿女应尽的本分,我感到十分惶恐……我记得曾经有这么一段: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
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
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与庄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一切言词文字都丧失了,几乎不容凝视,不容把握
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
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今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
《往事》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宇宙精妙的探索,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对童年欢乐的回忆,有对弱者的同情,有离别家园的伤感情怀,有旅途的见闻和咏叹,去国后的乡魂旅思,异国明艳的山色,友谊的温暖……在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冰心将我们带进了她的情感世界,宽广的母爱、欢愉的童年、波澜壮阔的大海、细腻的情思,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露、倾吐,慢慢地浸入我们的心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我们融入到温馨、清丽的画卷中,分享那一份深情,那一份愉悦和爱。
如往事一七,从父亲送给我们的两缸莲花写起回想到九年前。
园里最初开的三蒂莲却被那繁密的雨点打的左右倾斜,在无遮蔽的天空,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只是对屋里的母亲唤着”母爱的慈怜、无私深深包围着冰心,将一切恐惧融化在爱中。
同时这风雨又象征了黑暗社会的暴风雨,被荷叶覆盖的红莲又象征了新事物的勇敢和勃勃生机。
至此母爱与勇敢、无私保护红莲的荷叶交融在了一起这就是我对《往事》的整体印象,我喜欢冰心的文章,希望大家看了我的读后感后可以欣赏一下冰心奶奶的文章。
不会错的。
《家》这本书主要讲什么
《家》 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高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
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
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相关评论:《也许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有人缘的一本,可是它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
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
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
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
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
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2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