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巴金的书的读后感

巴金《家》的读后感

篇一:巴金家读后感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但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家》主要讲述了一个旧社会封建礼教的大家庭中所发生的故事,展露出旧社会大家庭所犯下的种种可笑又可恨的恶行。

    家是指高家,是当地的首富,全家上上下下共有几十人(仆佣除外),都靠老太爷打下的江山吃饭,而在老太爷的统治下,高家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却没有发现这个曾经辉煌的名门望族在逐渐衰败,当老太爷刚一离世,这个家族便全都乱了套。

整日吵闹声不断,各种状况不断,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没有人会相信,曾经外表那么辉煌的金陵高家,内部竟是如此腐朽,不堪一击。

生活在公馆里的每个人现在都感到陌生,感到恐惧,他们想反抗,但他们不敢,也不能,他们凭借自己薄弱的力量是无法将旧社会的牢笼给挣脱的。

所以,现在,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唯唯诺诺地将每件事,每一天应付过去。

但事实是残酷的,如果这些向往自由,向往光明的人们不去反抗,那么那些腐朽的旧势力就会将他们吞噬,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的看见一个个年轻的,青春的生命葬送在这条通往光明的黑暗道路上......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我相信小说的素材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我相信作者是希望用《家》来激励奋斗中的人们的,激励他们能够勇敢地站出

巴金《秋》读后感不少于1000字,还有读书笔记

《秋》读后感1000字】巴金的《秋》他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也是终结篇。

现在也是一个秋天,读了这部书之后,让我对这个秋天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的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

我一直觉得秋天本该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季节,是一个充满喜悦和欢乐的季节,虽然有些小忧伤,但也是淡淡的浅浅的。

可是说心里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总感觉心里很憋闷,有几次不得不放下书,走到外面透口气,可能是太过入戏了。

读完后,我昨晚一夜无眠,有很多话是不吐不快。

高家大少爷觉新的窝囊、懦弱、作辑主义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他以为抱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这样的愚蠢念头,别人就会谅解他,感激他;他以为他的唯唯诺诺可以讨好身边所有人,可是他真的大错特错了。

他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一次又一次的充当老好人,不仅没有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相反换来的是别人的鄙视和愤懑。

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又怎么能把你当回事呢

面对别人的故意刁难不是去反驳而是默默承受,时间长了,别人不自觉中就把你当成软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堂堂高家大少爷,在整个公馆人的眼里也许连一个丫环都不如。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固然与那个陈旧的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有关,还有他遭遇的太多灾难共同造成他那个样子。

可是同样一母所生,又在一个公馆里长大的其他兄弟姐妹为什么遇事态度和他截然相反呢

二弟高觉民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有时过于偏激,但总比逆来顺受强百倍。

三妹淑华敢说敢作,天不怕地不怕,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虽然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为难,可也没见到她少一根毫毛。

所以高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罪魁祸首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没有个性和自己的原则。

每次面对那些所谓的长辈们的羞辱选择忍气吞声,以为像鸵鸟那样遇到危险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就可以躲过这一劫。

结果呢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不是说善良不好,但是无原则的善良就是对坏人的姑奸养息,对恶势力的推波助澜。

退一步也许会海阔天空,可是一味的退避就是自寻死路。

人就是这样,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必在沉默中灭亡。

那些陈旧制度和吃人礼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吗

那些道貌岸然的长辈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吗

鲁迅笔下的“旧礼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现了。

丫环倩儿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请大夫来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最后活活病死。

倩儿死后连入土为安的待遇都没能得到,只落下一个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场。

四小姐淑贞最为可怜,她善良、敏感而又懦弱可怜。

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不可避免地充当她们的出气筒,无辜被辱骂和殴打。

身边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对她孤独的求救,他们只是礼节性的安慰她,许下的诺言却一直没有人去兑现。

指望那些兄弟姐妹们来搭救的希望破灭了,无奈之下,她选择了跳井来结束她年轻的生命。

觉新有善良、觉民有信仰、淑华有胆量、琴有细心,但是都有什么用。

他们都没有真正的伸手去拉他们的妹妹一把,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冷漠。

每个人都只关心他们自己的事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头,让人作呕。

我在阅读时真的好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

倩儿、淑贞还有很多人的宝贵生命就这样被那可恶的旧礼教吞噬了。

看起来,吃人礼教还真的满吓人的。

难怪每次别人规劝觉新不要害怕,要起来反抗时,他总是念念叨叨:你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苦,我的处境有多可怕,想以此来搪塞和逃避。

其实那些旧的制度和礼教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们就像毛主席当年的豪言“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你一打它就倒”。

可惜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觉新还没有那样的觉悟。

他遭遇的苦难太多了,一次一次眼睁睁看见自己心爱的人被剥夺生命,而自己却无法救助她们。

也许是对自己太失望了,他变的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哀莫过于心死”。

他如僵尸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变的悲观厌世。

他带着有色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难怪在他眼里,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到处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萧瑟凄凉。

可在有信仰和追求的觉民眼里秋天却是另番景象,而且他坚信: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看来环境一样,心境如果不同,那他所看的世界也必定迥然不同。

合上书本后,我脑海里总是拂不去对高觉新这个大少爷的厌恶和愤怒。

他的唯唯诺诺和老好人面目不仅害苦了周围人,更重要的是害了他自己。

他天真得自以为自己多吃点苦,多遭点罪,就可以换来别人的谅解和同情,就可以挽救那个已经摇摇欲坠的高家大梁。

他以为别人会明白的良苦用心,他打碎牙齿吞在自己肚里,就可以换来所有人的满意。

也许他到死都不不明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悲。

你可以在某一时刻让所有得人满意,你也可以在所有时刻让某一些人满意,但是你永远不能在所有时刻让所有的人满意。

你如果太在意别人,必然就会迷失自己。

幸好巴1\\\/2

巴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100字左右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巴金散文的第一章读后感

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旧体制的拥护者、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照射下生长,颓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对旧礼教,与琴争辩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龙灯。

书里的人物,荒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

因此在整个大家庭中,发现巴金老爷爷对其中的人物刻画可谓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高家正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谈谈几点看法:这本书虽然如中国新文学史(关于巴金节录)所写的: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叙述的部分。

许多对话。

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旧体制外,也恨透了这个只有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大家庭,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以此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巴金家的读后感

[巴金家的读后感]巴金家的读后感《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巴金家的读后感。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劝不抵抗主义”。

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

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

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

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

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

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

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

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365kUaIle.cN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

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孝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一向以来都不喜欢描写封建时代关于大宅子故事的书,觉得读来味同嚼蜡,读后感《巴金家的读后感》。

但是却有例外,家吸引了我。

巴金写作《家》是不满30岁,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类似的题材看到的比较多,谈谈几点看法:这本书虽然如中国新文学史(关于巴金节录)所写的: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叙述的部分。

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发表《家》时,巴金还对文学蒙昧无知:我写小说从来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家》一书写的是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一代青年的历程。

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

这里,我只想谈谈最耀眼的觉慧。

我猜想,这个形象的出发点,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

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诚然,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会的弊端,旧历新年夜,他救济讨饭小孩,并思考“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最后蒙住耳朵走进房里,颓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对旧礼教,与琴争辩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龙灯,反对请巫师为高老太爷捉鬼而斥喝家人。

他也很幼稚,他在爱情上受到了挫折。

但他敢于反抗,并最终挣出了大家族的束缚,乘着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走向新的生活。

无论是觉慧的心灵的蜕变历程,还是在大家族阴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结局的凤鸣等人物对命运无声的抗争,透过巴老的笔,我们能看到两个字:反抗。

“是的,我要反抗这个命运。

”“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满溢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

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如巴老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即便文章有着一个沉重的主题,字里间仍表现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和斗志。

“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书里的人物,埋在不同类型社会中培育,不同色泽思想的浇灌、照射下生长。

而有着一层温室护罩的我们,却是脆弱的,有时甚至丧失了可怕的斗志

巴金自转150字读后感

巴金自传读后感  巴金的童年是比较幸福的,身为富贵人家的少爷,打小就有丫鬟香儿的陪伴,一起拾桑葚,一起拾鸡蛋,还顽皮地给各只鸡取上个性的名字。

和大花鸡结下深厚感情,出于孩童的天真不忍心吃鸡肉。

“为什么生来是鸡,就该被人杀死作菜吃

”这个问题让人寒心,也体现出巴金善良的性格。

在巴金童年生活中另一个重要的人便是杨嫂,杨嫂一生爱清洁,死的时候却极度邋遢,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人感动。

命运就是这样,已经被安排好了就难以改变。

  而更让人寒心的是,杨嫂的死竟然被当作了好消息。

全家人都在等着这个“好消息”,希望一个人死去,而这个人却恰恰是自己最爱的人。

对巴金童年生活影响很大的是巴金的父亲和母亲,从回忆中可以看出来,巴金的母亲爱护下人,爱护孩子,是个温柔善良的好母亲。

巴金的父亲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刑罚犯人却于心不忍。

良好的家教培养了巴金的善良品德,这种品德让他能对祖国对人民产生无限的爱,进而用各种作品来表达这种无限的感情,为国家留下了一笔财富。

巴金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字“说真话”,诚然,做人要做好人,说话要讲真话。

  巴金童年生活的印象与他其后的生活相比是平和的,没有太多泪水,没有太多愤怒,日子里充满了平静的喜悦。

而在文革期间,巴金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折磨,有人评价说,巴老是当代活得最痛苦的老人。

巴老在晚年重病之时仍然笔耕不辍,写下长篇小说长夜。

在84年在东京召开的第47届国际笔会上,81岁的他无限深情地谈起了自己的创作经历。

拿他自己的话讲:“我是从读者成为作家的。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

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新,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

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勤奋写作,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而且更勇敢。

”这种“我要把火传下去”的欲望支撑着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伟大的作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27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