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日月读后感600
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
读巴金先生的《日》有感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飞蛾扑火”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他赞叹和崇尚“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气势可敬,精神可叹。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巴金先生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一半接受,一半不敢苟同。
我一半接受的理由是因为他这样做会使他“英明一世”,“千古流芳”,是英雄的所作所为。
让人们为之钦佩和敬仰。
可我一半不敢苟同的理由是因为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况且,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战争,没有痛苦,过着美好的生活。
所以,用不着轰轰烈烈的去死。
其次,不用,有时也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
然而有时,即使你轰轰烈烈的去死了,也不一定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反而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有一句成语说的好“卧薪尝胆”。
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每天在吃饭和睡觉前,总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借以不忘亡国之恨。
最后,不也是把吴国给打败了吗
越王并没有因一时之恨而“飞蛾扑火”,即没有去“轰轰烈烈的死”,但是结局仍旧还是随了他自己的意愿。
所以,世界上的事情并不都须非要以轰轰烈烈的死来换取成功。
这是我的一孔之见,不一定符合实际,但,我的确是这样认为。
巴金 短文两篇<日月>
《短文两篇》赏析 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而在《月》中,作者又有了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 虽然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但看看写作时间,仅仅是一天之隔。
并且将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
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金虽写的是日,意却不在此,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为此,“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
而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而这个人间“没有了光和热”,也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所以“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这是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的是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词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暂时没有了前文中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别样独特的感受。
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这是孤寂凄清的,但同时可以清楚地整理自己的思绪。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不是悠闲、自在的,而是忧愁沉重的,可是即使在这样忧愁情绪之下,作者却并未就此沉溺,而是写道:“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的姮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只不过飞蛾和夸父是追求光和热,而姮娥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但是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
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看了对《月》的赏析,你应该有点明白了吧 他把月比为明镜 那明镜中看见的是嫦娥的影子了 而结合前面的分析,嫦娥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应该会有更好的体会 前面的赏析是搜寻的,后面的分析是我自己的看法 希望对你 有帮助
巴金《日月》备课稿
一、教标
【第1句】: 扩写、续写、创写一子,来欣赏、感悟》。
【第2句】: 对比阅读、分月》。
【第3句】: 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第1句】: 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第2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
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
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
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
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
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
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
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
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
原名陈蕴珍。
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
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
儿子:李小棠。
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
《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 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
【第1句】: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 日的文章”这个句子。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第2句】: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第3句】: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
【第1句】: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第2句】: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第3句】: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第4句】: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5句】: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第6句】:“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第7句】: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第8句】: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第9句】:“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
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第10句】: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第11句】: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第12句】: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
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第13句】: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第14句】: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
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巴金《我的心》朗诵
近来不知道什么缘故这颗心痛得更厉害了。
我要向我的母亲说:“妈妈,请你把我这颗心收回去罢,我不要它了。
记得你当初把这颗心交给我的时候,你对我说过:‘你的爸爸一辈子拿了它待人,爱人,他和平安宁地过了一生。
他临死把这颗心交给我,要我将来在你长成的时候交给你,他说:“承受这颗心的人将永远正直,幸福,而且和平安宁地度过他的一生。
” 现在你长成了,那么你就承受了这颗心,带着我的祝福。
到广大的世界中去罢。
’这几年来我怀着这颗心走遍了世界,走遍了人心的沙漠,所得到的只是痛苦,痛苦的创痕。
正直在哪里??和平在哪里?这一切可怕的景象,哪一天才会看不见?这一切可怕的声音,哪一天才会听不到?这样的悲剧,哪一天才不会再演?一切都像箭一般地射到我的心上。
我的心上已经布满了痛苦的创痕。
因此我的心痛得更厉害了。
“我不要这颗心了。
有了它,我不能够闭目为盲;有了它,我不能够塞耳为聋;有了它,我不能吞炭为哑;有了它,我不能够在人群的痛苦中找寻我的幸福;有了它,我不能够和平地生活在这个世界;有了它,我再也不能够生活下去了。
妈妈,请你饶了我罢,这颗心我实在不要,不能够要了。
“我夜夜在哭,因为我的心实在痛得忍受不住了。
它看不得人间的惨剧,听不得人间的哀号,受不得人间的凌辱。
它每一次跟着我游历了人心的沙漠,带了遍体的伤痕归来,我就用我的眼泪洗净了它的血迹。
然而它的伤痕刚刚好一点,新的创痕又来了。
有一次似乎它也向我要求了:‘你放我走罢,我实在不愿意活了。
请你放了我,让我把自己炸毁,世间再没有比看见别人的痛苦而不能帮助的事更痛苦的了。
你既然爱我,为何又要苦苦地留着我?留着我来受这种刺心刻骨的痛苦?’我要放走它,我决心让它走。
然而它却被你的祝福拴在我的胸膛内了。
“我多时以来就下决心放弃一切。
让人们去竞争,去残杀;让人们来虐待我,凌辱我。
我只愿有一时的安息。
可是我的心不肯这样,它要使我看,听,说。
看我所怕看的,听我所怕听的,说我所不愿听的。
于是我又向它要求道:‘心啊,你去罢,不要苦苦地恋着我了。
有了你,无论如何我不能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了。
请你为了我的幸福的缘故,撇开我罢。
’它没有回答。
因为它如今知道,既然它已被你的祝福系在我的胸膛上,那么也只能由你的诅咒而分开。
妈妈,请你诅咒我罢,请你允许我放走这颗心去罢,让它去毁灭罢,因为它不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上,而有了它,我也不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我有了这颗心以来,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到而今我的爱被人出卖,我的幻想完全破灭,剩下来的依然是黑暗和孤独。
受惯了人们的凌辱,看惯了人间的惨剧。
现在,一切都受够了。
可是这一切总不能毁坏我的心,弄掉我的心,因为没有得到母亲的诅咒,这颗心是不会离开我的。
所以为了你的孩子的幸福的缘故,请你诅咒我罢,请你收回这颗心罢。
“在这样大的血泪的海中,一个人一颗心算得什么?能做什么?妈妈,请你诅咒我罢,请你收回这颗心罢。
我不要它了。
” 可是我的母亲已经死了多年了。
呵呵,以上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苏轼面对苦难的态度
【第1句】:推天道以明之书 《周易》
【第2句】:高华宏阔的史诗典范 《荷马史诗》
【第3句】:西方寓言的始祖 《伊索寓言》
【第4句】:中国道家的开山之作 《老子》
【第5句】: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诗经》
【第6句】: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
【第7句】: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
【第8句】:中国史学叙事传统的开山之作 《左传》
【第9句】:第一部世界性通史著作《希腊波斯战争史》
【第10句】:第一部系统地论述政治哲学的著作《理想国》
【第11句】:希腊理智最完美的纪念碑《几何原本》
【第12句】:初学入德之门 《大学》
【第13句】:孔子传授之心法 《中庸》
【第14句】:儒学“内圣”走向的开启者 《孟子》
【第15句】:游逍遥、达齐物的智慧结晶 《庄子》
【第16句】: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
【第17句】:印度心灵的镜子 《罗摩衍那》
【第18句】:世界上所有民法典结构的基础《法学阶梯》
【第19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20句】:开传统政治学体系之作《政治学》
【第21句】:道教丹学之宗 《抱朴子》
【第22句】:禅宗理论的基石 《金刚经》
【第23句】: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名著 《水经注》
【第24句】:古今家训之祖 《颜氏家训》
【第25句】:初唐政治的重要文献 《贞观政要》
【第26句】:中国禅宗精神的精髓 《坛经》
【第27句】:扶桑的空谷足音 《源氏物语》
【第28句】: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
【第29句】:历史与文学的完美体现 《资治通鉴》
【第30句】:从地狱到天堂的旅程 《神曲》
【第31句】: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窦娥冤》
【第32句】:世界第一大奇书 《马可波罗游记》
【第33句】:最受中国人推荐的英雄传奇《水浒传》
【第34句】:包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的杰作《三国演义》
【第35句】:驾驭与统治的教科书 《君主论》
【第36句】: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天体运行论》
【第37句】:阿拉伯世界的百科全书 《一千零一夜》
【第38句】:东方世界的《堂吉诃德》《西游记》
【第39句】:成就人生事业的大学问 《菜根谭》
【第40句】:探索自我心灵与世界的距离 《蒙田随笔全集》
【第41句】:舞台中的上帝 《莎士比亚全集》
【第42句】:骑士风尚的飘逝 《堂吉诃德》
【第43句】:东方医学巨典 《本草纲目》
【第44句】:古今游记之最 《徐霞客游记》
【第45句】:近代科学奠基之作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第46句】:现代实验科学的宣言 《新工具》
【第47句】: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体系的代表作品 《伦理学》
【第48句】: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 《日知录》
【第49句】:花妖狐魅的笑影与诗情 《聊斋志异》
【第50句】: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
【第51句】:理性和自由的法典 《论法的精神》
【第52句】:第一部百科辞书 《百科全书》
【第53句】:世界政治学最著名的古典文献 《社会契约论》
【第54句】:第一部产生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 《少年维特之烦恼》
【第55句】: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 《国富论》
【第56句】: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
【第57句】:徜徉在幻想的天空 《格林童话》
【第58句】: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
【第59句】:与《孙子兵法》齐名的一代巨著 《战争论》
【第60句】:西方人口理论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 《人口原理》
【第61句】:第一部用人类学材料写成的原始社会发展史 《古代社会》
【第62句】:19世纪以前美学的高峰 《美学》
【第63句】:梦回美好的童年 《安徒生童话》
【第64句】:世界女权运动的图腾柱 《简爱》
【第65句】: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昆虫记》
【第66句】:瞻望我们最遥远的过去 《物种起源》
【第67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 《资本论》
【第68句】:雄浑磅礴的史诗般的生活画卷 《悲惨世界》
【第69句】:汇兵迦奇谋方略之书 《三十六计》
【第70句】:日神和酒神的至深本能 《悲剧的诞生》
【第71句】:谆谆教诲中的睿智与光芒 《曾国藩家书》
【第72句】:俄国革命的镜子 《安娜卡列尼娜》
【第73句】:社会学理论的开山之作 《社会学原理》
【第74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源泉 《经济学原理》
【第75句】:人类心灵的旅途 《梦的解析》
【第76句】:东方宗教的神圣赞歌 《古檀迦利》
【第77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之源 《科学管理原理》
【第78句】:民族脊梁的心血与灵魂 《鲁迅全集》
【第79句】:宗教社会学合伦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80句】:意识流小说的旗帜 《尤利西斯》
【第81句】:美国人民的“官方哲学”《实用主义》
【第82句】:革新生命意识的文学经典 《追忆似水年华》
【第83句】:现代西方经济崛起的动力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第84句】:开启人生的一把钥匙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
【第85句】:诠释最宝贵的生命历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86句】:随风而逝的爱情经典 《飘》
【第87句】:人生的徘徊与轮回 《围城》
【第88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诗词》
【第89句】:改变命运的必修学科 《经济学》
【第90句】:系统集中地反映萨特本本论和伦理学思想 《存在与虚无》
【第91句】:现代影响最大的教育著作之一 《教育过程》
【第92句】:美国800多所大学管理学的教科书 《管理学》
【第93句】:散发青春气息的现代经典 《麦田的守望者》
【第94句】:光辉的生存法则和人生尊严 《老人与海》
【第95句】:迎接未来世界的行动指南 《第三次浪潮》
【第96句】:再现拉丁美洲社会历史的鸿篇巨著 《百年孤独》
【第97句】:美的回归与魅力 《美的历程》
【第98句】: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正义论》
【第99句】:21世纪的展望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00、人类灵魂的独特诠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四面楚歌什么意思
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
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
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2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