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狗读后感
巴金散文<小狗包弟〉 的读后感
这是一篇不难解读的散文,叙述的是作者在“文革”期间无力保护家中的小狗免遭劫难的一段憾事。
作者给予读者的不是情节的传奇性、叙述对象的坎坷经历,但读者却能感受到一股朴面而来的情感力量:含泪的控诉、严酷的自审,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
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真谛和人生意义。
巴金写的《小狗包弟》 的读后感,300字
土月付款三十无可厚非新增
《小狗包弟》读后感
读巴金先生的《日》有感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飞蛾扑火”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他赞叹和崇尚“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气势可敬,精神可叹。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巴金先生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一半接受,一半不敢苟同。
我一半接受的理由是因为他这样做会使他“英明一世”,“千古流芳”,是英雄的所作所为。
让人们为之钦佩和敬仰。
可我一半不敢苟同的理由是因为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况且,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战争,没有痛苦,过着美好的生活。
所以,用不着轰轰烈烈的去死。
其次,不用,有时也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
然而有时,即使你轰轰烈烈的去死了,也不一定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反而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有一句成语说的好“卧薪尝胆”。
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每天在吃饭和睡觉前,总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借以不忘亡国之恨。
最后,不也是把吴国给打败了吗
越王并没有因一时之恨而“飞蛾扑火”,即没有去“轰轰烈烈的死”,但是结局仍旧还是随了他自己的意愿。
所以,世界上的事情并不都须非要以轰轰烈烈的死来换取成功。
这是我的一孔之见,不一定符合实际,但,我的确是这样认为。
求巴金《家》《春》《秋》的内容简介。
详细一点,要够写1000字读后感的。
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抗战爆发之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
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 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内容简介 然而这个家里的新旧矛盾,毕竟已发生在“五四”时代。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
《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
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但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
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
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
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
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在《春》与《秋》中,从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一性格的确是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带来了“新鲜空气”的。
觉慧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群众和新文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
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领导力量的。
虽然环境气氛和时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现得不够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家庭与当时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系,但作品写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响,写到了四川军阀混战对人民的骚扰,也写到学生们向督军署请愿和罢课的斗争,以及地主派人下乡收租等情况。
这一切都表示这是一个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观苦斗争和不断壮大的时代,而这种背景就给觉慧这些青年人的叛逆性格和出路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觉新和觉民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物,特别是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
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
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
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
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
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争的前缘,不妥协地和那些长辈们当面争辩,并卫护着淑英、淑华的成长。
在给觉慧的信中,他说:“我现是在‘过激派’了。
在我们家里你是第一个‘过激派’,我便是第二个。
我要做许多使他们讨厌的事情,我要制造第三个‘过激派’。
”这第三个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长和出走,是贯串在《春》里面的主线,而觉民的活动就为这件事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在青年女性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牺牲者外,作者在《家》里还写了琴和许倩如,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虽然许倩如只是一个影子,而琴还正在觉醒的过程中。
到《春》里,这种正面力量就有了成长,不仅琴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淑英。
她从觉慧的出走引起了心灵的波动,从蕙的遭遇又深切地感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危机,于是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下,逐渐变得坚强起来,终于走上了觉慧的道路,理解了“春天是我们的”这话的意义。
《春》和《秋》中所展开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了矛盾。
在长辈们的虚伪与堕落的衬托下,《春》里面主要描写一些心灵纯洁的少年男女的活动,为淑英性格的成长和觉醒提供了条件。
情节的开展比《家》来得迂缓,而精神仍是一贯的。
淑华的活动主要在《秋》里,这是一个性格单纯开朗的少女,她的爽直快乐的声音常常调剂了某些场面中的忧郁情调,给作品带来了一些明朗的气氛。
她最后也逐渐成长起来,有了“战斗的欲望”,而且与旧势力进行了面对面的争辩。
和她成为对比的是淑贞的命运,正当淑华争取到进学堂的机会的时候,淑贞就跳井自杀了。
这是个生活在愚蠢和浅妄的包围中而从来没有快乐过的木然的少女,通过她的遭遇暴露了那些长辈们的虚伪和丑恶,说明了封建主义对于人们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严重的摧残。
这些少女们的活动,包括绮霞、倩儿、翠环等人,是作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于那些虚伪、荒淫和愚昧的老一代的人们,作者并没有把他们漫画化,却仍然投予了深刻的憎恨和无情的诅咒。
从高老太爷和《秋》里面死去的克明身上,揭露了旧制度的卫护者们那种表面十分严峻而其实极端虚伪和顽固的本质。
《春》里面作者更多地勾画了克安、克定等人的荒淫堕落的活动,他们的盗卖财物、私蓄娼优、玩弄丫头奶妈等行径是不堪入目的;而在他们的放纵和影响下,觉群、觉世等小一辈品质的恶劣也已逐渐成型,这正说明了这种制度和教育的腐朽、野蛮和残酷。
《秋》里面所写的面更扩大了,已不限于高家的范围,周家和郑家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通过周伯涛、郑国光、冯乐山、陈克家等不同人物性格的描写,所谓书香缙绅之家的虚伪、堕落和无耻的面貌是更多方面地揭露出来了。
这就不只补充了对高家那些“克”字辈人物精神堕落状况的揭露,而且说明了这是一个制度的产物,充分地显示了这些形象的社会意义。
另外一些庸俗、泼辣和愚蠢的女眷们的活动,例如陈姨太、王氏、沈氏等,更以她们的丑恶形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深的厌恶。
而通过一些性格善良的人们的牺牲,例如蕙的死和葬,枚的死,以及一些不幸的丫环的命运,封建统治阶级的“吃人的”面貌和作者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就表现得更为鲜明。
在《秋》的最后,觉民说:“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
”作者曾说他“本来给《秋》预定了一个灰色的结局,想用觉新的自杀和觉民的被捕收场”,但在友情的鼓舞下,他决定“洗去了这本小说的阴随的颜色”(注:《〈秋〉序》)。
这个预定的计划更接近于他在《爱情三部曲》或者《灭亡》、《新生》等作品中一再作过的艺术安排;但在愿望给读者以乐观和鼓舞的情绪支配下,他终于改变了预定的计划,给作品增添了健康和明朗的色彩。
早期作品中有所流露的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在这里已经很难找到了。
小说关于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虽然都还写得相当朦胧,但仍然有很大的鼓舞力,能够吸引读者憎恨那种腐朽没落的制度,并为美好的未来而斗争。
封建社会在中国经历了特别漫长的历史岁月。
到了现代,在狂风暴雨般的人民革命的连续打击下,它的解体仍然是极其缓慢的;而且一面走向列亡,一面继续虐待、摧残、杀害各阶层的人们,包括封建阶级成员自身。
所以,以控诉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为主旨的《激流三部曲》,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它曾激动了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
《小狗》的读后感50字 老师叫我们写十篇读后感,我不会写
有人说巴金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文坛觉醒最早的又是最善于总结和反深刻的人。
他晚年的《随想录》很多居于这一类。
经历了“文革”的劫难,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提到“造反派”,他从生理上感到厌恶,一听到样板戏,他就会全身颤抖;同时他又非常严地解剖自己。
《小狗包弟》表达了一位经历劫难的老人对自己的解剖。
他的心地敞亮,毫无遮拦;又不仅仅是反省,还有严厉地抨击,说他抨击、揭露,却没有任何评述,只有两对活生生的动物形象,但又令人看了似声声钢鞭落在身上,震撼人心。
《小狗包弟》讲两只小狗的命运,都是“文革”中的真实故事。
在一个城里,一位艺术家养着一只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得很好。
“文革”时,城里发生前所未有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跑到别处躲起来;后来又被揪回来,说他里通外国,是反革命。
批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脚交加,头破血流,把一条腿打断。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口里不断发出微弱的呻吟。
认识他的人见到他这种状况都掉开头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奔出来,非常欢快地朝他跑去,亲热地叫着,到处闻闻舔舔,用脚爪在他身上抚摸。
专政队赶它、吓它,用脚踢,都没有用。
它一定要留在朋友身边。
后来专政队用大木棒打断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惨叫,痛苦地拖着一条残腿走开;地上留下血迹……艺术家被关了几年后,放出来,他第一件事就是买一点肉,去看望他的小狗。
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回来后,什么也不吃,哀叫三天后死了。
这里涉及两种动物两种生命──人和狗。
两种动物有区别,人都说人是高等动物,狗当然不如人。
生物学上是这么说的;但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在某种精神世界里和个别问题上,却还有别样。
人看到认识的人落难,避免连累,绕开走,在那时是常事,不曾有什么责难。
但狗不一样,它不谙世事、不懂“人情世故”,更不懂“阶级斗争”;它没有乌纱帽,没有组织关系;它只有一颗纯洁赤诚的爱心;于是“不知好歹”地、“奋不顾身”地直奔朋友身边…… 这是巴老写的别人的故事。
巴老家里也养着一只狗;这只狗最初是位外国人所养,叫“包弟”,辗转来到巴老处后叫“包弟”。
它和巴老一家处得很好。
它很聪明,陌生人来,他就会叫几声,唤住它以后,随即安静。
门外行人走过它也会叫几声。
客人来时,它会跑到客厅里向客人站立作揖,讨些吃的,很惹人爱。
也许正是它这些特点,招来了悲惨的厄运。
1年月,红卫兵上街四处扫四旧。
晚上,附近的小孩常来打门,叫嚷要杀小狗。
听见包弟叫,巴老就胆战心惊,生怕会把扫四旧的红卫兵引来。
家人劝他把包弟送走,免得惹麻烦。
他请大妹妹收留,可那时谁愿意接受。
后来说送医院,由科研人员作研究实验,他又不愿意。
以前他出门回来,包弟就向他作揖,讨吃的;现在见它,他就暗暗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
隔壁住着一位工商业者,红卫兵到他家扫四旧。
隔壁的动静,他都听得清楚,透过篱笆也看得见。
他毕生第一次看人抄家;拿东西出出进进,大声叱骂,坛坛罐罐摔得叮咣响,实在可怕。
十多天,他睡不着觉。
一天和夫人商量如何处理包弟,决定还是送医院。
包弟送走了,他外出回家,再也听不到包弟的叫声,也看不到它来作揖,好像清静,少了一层担忧。
可是到晚上,他睡不着觉了,心情不但没有轻松,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他面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给他作揖的包弟,而是躺在桌上剖开肚皮的包弟,连他自己也受了解剖似的。
不能保护一只小狗,他感到羞耻。
为了保全自己,把包弟送上解剖桌,他瞧不起自己。
他就这样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生活。
一方面责备自己,一方面想保365kUaIle.cN存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堕入地狱。
觉得自己变成了包弟,躺在解剖桌上,却幸还没有死。
读了这段文字,我陷入了深深的冥想。
那时,每个人都在设法找到一个“安全岛”。
没有了生命,没有了健康,没有了自由,还谈什么,为了自己的安全,顾不上别人;有的甚至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性”,不惜牺牲自己的同志。
何况是只小狗,即便是胞弟又如何
那时养狗肯定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追查起包弟的来历,涉及外国人,说不定又有“里通外国”之嫌,更说不清……但巴老却由这个事件感到严厉自责。
说明他对自己要求极严,他追求心灵的圣洁,最高尚的境界。
当然,这也同时影射和批判世俗那种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卑劣行径。
他在“文革”后,即刻看透了并抓住这种社会普遍性的、即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心理,并严厉鞭挞,虽然他在文章里并没有明显指责别人,但明白人都看得清楚,他批判的不仅仅是他自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