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巴金忏悔录读后感

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小狗包弟》作家一系列“忏悔录”式作品中的一篇  当年像摔掉包样将包弟送上了医院的解剖桌,在自己的心上作者却承受了永远也摔不掉的重负。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我就这样可耻的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这发自肺腑的自谴自责,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

相对于那些变节者、出卖亲友者、落井下石者、投机取巧者、混水摸鱼者,作者的所作所为实在算不了什么。

从表面上看,这种灵魂的拷问已到了苛责的地步,却正指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民族陷入灾难的原因:民族人格,尤其是作为大众精英与代表的知识分子人格的萎顿与贫弱。

作者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这笔“心灵的欠债”使作者的心永远在无边的忏悔中“煎熬”。

但惟其如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与新生才有希望,整个民族的振兴才有希望。

作者的拳拳之心灼然可见。

  追求真诚,把心掏给读者,这是巴金几十年创作生涯一贯恪守的准则,晚年所写《随想录》更多直抒胸臆之作。

有感于十年内乱假话成风的恶习,巴金提倡说真话、抒真情,他甚至将《随想录》中的一集名之为《真话集》。

在人们对说假话已经习以为常之际,要恢复“说真话”的简单道德原则又谈何容易,巴金以他的作品身体力行着这一准则。

《小狗包弟》便是这样一篇“说真话、抒真情”的作品。

全文没有令人费解的象征、隐晦的比喻,有的只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自然的话语,形成“我手写我口”的风格。

读者所看到的是作者痛苦的、真诚的、没有任何矫饰的心灵原生态,正因为如此,才更有打动读者的直接效果。

作者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巴金问什么要写《巴金随想录》出发点是什么

浩瀚非凡的《随想录》涉笔广阔,内容博杂,论时事,议政治,说社会,谈人生,讲文艺,话教育,怀故人,颂友谊等等,无所不包。

然而,无论是广博的社会掠影,还是悲壮的人生记录,其中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十年浩劫惨痛经历的回顾和披肝沥胆的心灵解剖,对惊心动魄大骗局的揭示和悔悟。

《随想录》首先是一部悲剧时代的记录。

可以说,《随想录》中,几乎每篇都留下了那个昏暗、动乱年代的真实烙印,强烈表现出巴金对一切丑类和恶行愤激直言的情绪和命运被捉弄、理想被襄读的痛苦,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历史和当今现实的忧患意识。

无疑,巴金愤怒控诉和激烈抨击的是对人性和人的尊严的摧残。

他在诸多篇什中指控言文革”十年是“人兽转化”、“人吃人”的疯狂年代,“牛棚”林立,“虎狼”肆虐。

他自己也在毫无思想准备的状况下,瞬间被论为“罪人”和“溅民”,在“牛棚”和游斗场受箭犷蘑和屈辱,他的爱妻也因他之故饱受精神折磨和皮肉之苦,终因身心憔悴致癌含恨而死。

“寓悲愤于沉默”的巴金,劫后余生,终于爆发出痛不疾首的呐喊−“十年‘文革’并不是一场噩梦,我床前五斗橱上萧珊的骨灰还在低声哀泣。

我怎能忘记那些人兽不分的日子.我被罚作牛作马”,那些丑类“如狼似虎”,“以折磨人为乐,任意残害人命”。

他还为千万受辱的血肉同胞喊冤叫屈,多少人在具有 中国特色的酷刑”一一“上刀山、下油锅”、“触皮肉”和“触灵魂”一一的折磨和侮辱下致残,致死!∀有的“三代人身上都留着‘四人帮’暴行的烙印”#。

甚至连通人性的“狗”的性命也在劫难逃。

名作《小狗胞弟》以深沉而凝重的笔墨为读者涂抹出一幅血淋淋的图画∃……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袱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

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捧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

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袄铁,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

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施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作者以痛定思痛后的冷静和沉郁,予以如泣如诉的叙说和淋漓尽致的描绘。

类似集中怒揭丑行、暴行的篇什还有《腹地》、《紧箍咒》、《样板戏》、《二十年前》等。

《随想录》同时又是一部“忏悔录”。

巴金带着人生旅途中泥泞跋涉的疲惫,怀着善良的心灵以及“幻灭”和失落的复杂情绪,对过去发生的社会人生惨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对一系列复杂矛盾和困惑作出深沉的思考与回答。

这些探索和思考,在《随想录》中直接化为一种认真、严格的自省、自我解剖和感悟,表现出清醒、冷静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巴金犹如大梦初醒,对“贩卖假话”、“灌迷魂汤”、“吹牛说硫”的十年大骗局大彻大悟,以高昂的代价才认识到那个年代“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由此,他对一切虚假行为感到“恶心”。

他的心也为自己的“违心之论”而“隐隐发痛”,至今我们仍能在《样板戏》的字里行间深深感受到作者揪心的痛楚∃我只记得我们被称为“牛兔”的人的学习,也无非是拿着当天报纸发言,先把“戏”大捧一通,又把大抓“样板戏”的“旗手”大捧一通,然后把自己大写一通,还得表示下定决心改造自己,重新作人,最后是主特学习的革命左派把我痛写一通。

巴金又把产生历史悲剧和人生悲剧根源的探索,无私、无畏、毫不隐晦地献给了读者。

\\\/’‘四人帮’决不是‘四个人’”,“不能把一切责任推到‘四人帮’身上”%。

这是以一个艺术家的良心和勇气向世人道出的真言。

他认为,长期以来戴在知识分子头上的“紧箍咒”是促使悲剧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恐怕要追溯到反右或更远一点的“左倾”根源上。

他淤“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每次运动过后“人的心更往内缩”,“越来越听不到真话”,“仿佛人已经走到深渊边缘,脚已踩到薄冰上面,战战兢兢,只想怎样保全自己”&。

人性就这样被改造得变形、变枯。

至于“宪法”失效,“人权”“被践踏”,“封建特权”在滋长、蔓延等等,都是不可遗忘的渗痛的历史教训。

然而,巴金更多的是从国人灵魂深处挖掘因果的。

他认为,首先要挖掘“我们自己身上的奴性”∋。

《无题集・二十年前》无忙透视出“精神奴隶”者的灵魂,当一个人从高楼跳下,却毫无同情之心,反用恶毒言辞予以攻击。

这种“精神奴隶”有如鲁迅笔下“看客”的麻木,却比“看客”更残忍。

这是莫大的历史悲哀!巴金“挖别人的疮,也挖自己的疮”(。

而是更严历地解剖自己。

《随想录》每篇每页都布满血迹,当然,更多的是十年创伤的浓血。

《十年一梦》是心灵解剖感人至深的代表作。

“文革”初期,由“堂上客”变成“阶下囚”的善良的巴金,幻想能得到宽待。

到了“文革”中期,巴金则万念俱灭,且中了“催眠术”,没有了思考,只求“赎罪”,“给一条生路”,由“奴在身者”变成了“奴在心者”。

“文革”后期,巴金才开始思考和怀疑,摆脱了奴隶哲学的束缚,在痛楚中猛醒。

理想信念的破灭,追求真理的狂情痴意,痛不堪言的历史回眸,都写得丝丝入扣,撼人魂魄,坦露出作者那股血泪交融、被扭曲的真实人生,全文笼罩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哀和感伤,同时也透露出作者新的寄托与追求。

《随想录》还是对亡亲故友厚贡的祭趁。

巴金怀着对失落的爱和友情的依恋与怀念,写出了二十余篇悼亡之作,流露出一种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

《怀念肖珊》、《关于丽尼》、《纪念雪峰》、《怀念老舍同志》、要怀念烈文》、《怀念方令孺大姐》等等,都写得回肠荡气,催人泪下。

《怀念肖珊》是悼亡名作,寄托了巴金对爱妻肖珊的一片真挚深情,也表达出无尽的哀思和遗恨。

文章写在肖珊逝世六周年祭日,显然是痛定思痛的产物。

作品沉痛地回顾了肖珊的忍辱负重,她为巴金分担痛苦,给巴金以安慰和鼓励)同时,作品又以感伤的笔调描述了肖珊在生命垂危之际的善良愿望和遗恨,她希望巴金的“问题”能早日“解决”,感叹自己看不到巴金的“解放”)作品还真实地再现了巴金与肖珊在医院最后厮守的甜蜜和痛苦,离别后的悲痛与凄凉,此外,作品还深情地缅环了肖珊的生前业绩和三十年风雨同舟的夫妻情爱。

《怀念肖珊》分明是巴金献给肖珊的爱的贡果,一份厚重的祭奠。

《随想录》也是中外人民友谊的颂歇。

重返文坛的巴金,又焕发青春,飞渡重洋,寻觅自己成长的足迹,探朋访友,交∃流文化,增进友谊,为促进世界和平竭尽余力。

《再访巴黎》、《访间广岛》的系列散文记载了中法、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和旧地重访的无限感慨。

这种国际人民的真挚友谊曾给巴金以“两倍的勇气”和“两倍的力量”,也令巴金老泪纵横,它象春天的细雨灌溉了老人千枯多年的心灵,培养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他多么希望这种友谊“《随想录》还有一些针贬时弊的优秀之作,如《小骗子》“社会风气”和“填鸭式的教育”提出了严肃的忠告和谏言。

流传到子孙万代”0三论,《小端端》三说,对《随想录》还为巴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作出了总结。

可以说,《随想录》是中国人民续鲁迅被称为繁的杂文集之后的又一宝贵精神财财富巴金是从探索人生走向文学道路的,他的作品始终把人生和乙不父刚位一胜’1竺生即艺术,艺术即人生的独特风格。

《随想录》也无不如此,它既是人生探索的结晶又是散文艺术的宝库。

其诚、直尽是《随想录》的显著特征,也是巴金散文的突出特点。

真诚,是巴金高尚的人格,也是他散文创作的灵魂。

他的散文不重雕饰,任凭自然,明白如话,不重外表,而重心灵,重精神世界。

“不说假话”就是他唯一的创作原则∗。

他所追求的是“更明白地、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

他甚至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以关注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困惑,以及不饰自精的文字,为当代文学留下了继往开来的一页。

《随想录》是巴金心灵的喷吐,坦诚、英勇的自我解剖贯穿全书。

以自责写“文革”,以自责写亡妻故友,这正是《随想录》撼动人心之处。

巴金严责自己“连累”、“害”了肖珊,宁愿自己为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肖珊能安静地活下去,他为自己过去的人云亦云、盲从感到羞愧,他为不能保护老舍感到,’,渐愧”)他甚至为连一条小狗都无力保护而感到“羞耻”。

其实,巴金何责之有−他自己蒙难受辱,渗遭厄运,却把历史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和阔大的胸怀!他自称是高尔基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地举在头上”∋。

巴金针贬时弊不留情面,愤激直言。

如他在《衙内》中大声疾呼∃及各式各样的衙内都是中国封建主义的土特产”。

他们“残忍,贪婪,“高衙内、杨衙内以破坏,毁灭,发泄兽欲,占有一切,以损害别人为乐”。

巴金散文的思想内容总是以一种赤裸和坦荡的原生形态表现出来,裸露、明朋、一览无余,别具一格。

不言则已,言则必直,“我行我素”,锋芒毕露。

这是与巴金直率、正直的人格相一致的。

巴金说他的散文创作“走的是另一条路”∋,即写作与生活的一致,作家与人格的一致,人品与文品的一致。

如果将人格与文章相比,内容与技巧相比,在他看来,甚至更看重人格和内容。

这就是巴金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看法。

他说∃“我的座右铭就是∃‘绝不舞文弄墨、欺名盗世’。

不管写什么长短文章,我时时记住这句话”%。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行使作家的历史使命,抒写严肃的主题,这就是巴金作品人格力量之所在。

愉感的谊泄和飞奔,是《随想录》的又一特征,也是巴金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

巴金的人生经历

巴金简介  李尧棠(1904~2005),笔名巴金,字芾甘。

汉族。

祖籍浙江嘉兴。

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

1914年母亲去世。

1917年父亲也去世。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

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

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的译著也很多。

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任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二零零三年 九十九岁  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二零零五年 一百零一岁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著作书目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  《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 良友图书公司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  《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  《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 良友图书公司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忆》(回忆录),1936,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简》(散文集),1937, 良友图书公司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书店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 良友图书公司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友谊集》(散文集),1959,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

【第1句】: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  《童年的回忆。

(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忆》(回忆录),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译文集: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萧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译文全集》,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  名言警句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作品感受

[

【三体1读后感】所谓救赎,以及自我否定之悖论]前几天,看完了刘慈欣的三体1,有些话实在是不吐不快.....于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吐一下好了....本读后感只是针对文中某些角色的被设计出来的观点,不是针对大刘的书,磁铁请看清....莫拍我= =.....一.叶文洁可以说,第一部里面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一个是性格桀骜不驯幽默自嘲的大史,另一个,却不是串联了全文的汪淼,而是叶文洁,

【三体1读后感】所谓救赎,以及自我否定之悖论。

叶文洁一开始的出现,给我的感觉是个慈祥的老母形象,祥和中带着体贴的善解人意和知识分子的刚强,是一个柔中带刚的角色。

直觉告诉我此人不简单。

后面描写文革那一段,着实精彩,若是大刘去写历史小说,或许会有更精彩的造诣也说不定。

把一个疯狂年代的丑恶人性,背叛与癫狂,痴迷与沉醉,展现的一览无余。

那四个红卫兵小将,便明明地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毒最深、政治方向最迷茫,被幕后之人的操纵,只能随着革命的浪潮而随波去向不知何方的何方,在这种程度上来说,她们也是受害人。

在书的后半段,有一章专门写叶文洁与她们中的三个见面的场景,竟是意外地巧妙:那三个女人——在多年之后,由英姿飒爽的小将变为了中年的沧桑妇女——都是生活地如此艰辛和苦难,打死叶文洁父亲的政治举动,并未给她们带来任何政治上的赢利,反而最终沦为了牺牲品。

是的,那一段历史的牺牲品,同叶文洁一样。

但她们却把这一切的错位,都完全地归给了文革,责任都推给了历史,似乎自己完全没有任何过错一样。

一句话,都是历史了,便可以抹去自己的行为么

.....犹记得巴金先生在文革后的创作,是反思录,是忏悔录,是对别人,更多的是对自己过往言行的反思与忏悔。

谁说中国人没有赎罪精神

巴金先生生前的数十年间,便是在通过自己为透镜,来观察着人类,观察着人性。

这种反思与赎罪,恰恰是我们能够改正错误不断前进的原动力,那是上天和教化赋予我们的天生之善。

是对抗一切私欲恶欲的神圣之光。

当然,在叶文洁看来,那三个女人竟然对她们做下的事情毫不悔过,是难以容忍的。

恕不知,她又何尝为自己所下之事忏悔过呢

向三体人发去了请求“侵略”的信息。

这可以说,就是叶文洁做过的最大的错事。

然而,我可以理解她的想法——那是一种被时代被经历被伤口所撕裂出的残缺,永远地存在于了她的性格之中,恐怕再也无法改变,读后感《

【三体1读后感】所谓救赎,以及自我否定之悖论》。

说白了,就是最近正流行的报复社会。

当然,她比很多人只敢PP图啊在超市里面捏碎方便面啊神马的厉害得多,直接向外星人发送信息。

这没什么,可是在收到第一次回应之后,依然天真地相信外星人可以成为救世主,拯救世界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帮助人类来改造那些在她看来无可救药的缺陷与病症。

恕不知,自己已经犯下了滔天之过——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或许她不曾想起一句中国老话,这句话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汉民族与外来游牧民族的全部斗争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仅仅是民族,便已如此,若为种族之隔,岂不更甚

三体1文行至最后,便是叶文洁在山坡之上遥望那落下天际的夕阳。

西沉的夕阳代表着人类末日的终局,讽刺的是,便是在这红岸旧址的高山之上,叶文洁亲手杀死了那两个男人;也是在这里,她亲手发送了那条灭绝了整个人类未来的电波。

可笑她在这一刻,却像绝大多数引狼入室的蠢货一样,发出引狼入室反被噬的绝望叹息。

哼,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二.伊文斯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故意的,两个人的名字中间一字都是“文”。

按我想来,其实伊文斯反映出的,本就是叶文洁的另一面,只不过作者把这一面从叶文洁身上剥离下来,无限地放大,便构成了现在的伊文斯。

一个绝对的物种共产主义者

不过是个企图自我否定的妄想主义者罢了。

先不说他一叶障目地几乎完全否定了人类正面积极的一面,单是他那个神奇的结论便令我嗤笑了好几天——“人类已经无药可救”。

哈....这不知道算不算是悖论的经典了....若是人类无可救药,那么伊文斯自然也包括其列,但他已经说出“人类已经无药可救”这话的潜在基础便是他自己开始反思,那么他自己便是“有药可救”,但他本人又显然地从属于人类这一大的集体之中。

所以这整个话,简直就算得上是悖论教科书式的经典之作了。

一个个体,永远不可能完全地否定掉其自身所从属于的集体,从任何的划分标准出发都不行。

顺便可叹大刘功力了得,此等悖论之经典也可信手拈来。

再说论点本身,其错误性已经不言自明。

人类,从来都不是不可救药的,否则历史也不会走到今天,正如巴金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样,反思与救赎,始终地贯穿在历史前进的每一部脚印之中,从未离开。

伊文斯过于偏激的观点,已然懒得过多去解释。

虽然开始的时候觉得很气愤,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有趣的悖论,不得不会心嗤笑不止。

实在是太天然呆卖萌了……哈顺说,目前进度是三体1看完,按某垫的说法,后面更精彩。

好吧,且去看三体2——黑暗森林,但愿刘慈欣能给我再一次不一样的惊讶,和思考。

  〔

【三体1读后感】所谓救赎,以及自我否定之悖论〕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37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