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
谁能以<怀念萧珊>为例,分析巴金写作的艺术特点?
看了上面这段,感觉写得不差,但却浮华地一味堆砌辞藻。
作者俨然以专家自居,却走上了巴金最反对的写作道路,而且回答也不符合题意,总归是什么地方抄来的。
个人认为《怀念萧珊》反映出了巴金晚年作品的几个艺术特点:
【第1句】:文字平淡,叙事平实。
客观地说,人到晚年,才气肯定不如年轻的时代,但此时写作上最大的优势应该在于淡定。
平直地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琐事”,看似毫无技巧,有时也许反是最大的技巧,让读者读得塌实,静谧。
【第2句】:扬弃浮躁,沉淀深邃。
妻子去世已经有六年时间,这给了巴金在感情上充分的沉淀,那些琐碎的、肤浅的已经被扬弃,留下的东西都是感情最深沉的部分。
这其中有妻子对自己的爱,自己对她的深厚情感,以及她走后留下的无限遗憾。
【第3句】:敢说真话,不断反思巴金的《随想录》一直不忘的主题,就是对过去20年生活的回顾和总结,他虽然爱着自己的妻子,但更在反思妻子过早离开的原因,其中同样不乏作者深刻的自我剖析,具体我就不说了,读过的人都会明白。
5篇散文和5篇对应的散文读后感
【第1句】:《散步》(莫怀戚)读后感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今天读了《散步》一文,体会更加深刻。
《散步》一文主要写了作者、老母亲、妻子和儿子一同出去散步的事。
在散步的过程中,体现了他们一家的其乐融融、互相帮助、互相关怀,更说明了亲情无价。
《散步》一文中,开头写作者的老母亲因为身体不好而不想出来散步,但最后还是出来了。
看到这里,我们都会以为作者的母亲是被作者强迫拉出来的,其实作者本意不是这样的。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作者也是想让多病的母亲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锻炼一下身体,这对老人来说是有好处的。
从这儿我也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
在散步时,作者的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因为作者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对老人来说是比较方便的。
而作者儿子却要走小路,因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
但是,作者毕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听他的。
作者考虑到母亲体弱多病,应当顺她的意。
所以作者决定委屈儿子,因为作者陪伴他的时日还长。
作者便说:“走大路”。
然而,出于对孙儿的爱,就决定走小路了。
从这件开始由意见分歧到因为作者对母亲的孝心和母亲对孙儿的爱而意见一致的事,充分说明了他们一家人是多么和睦。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
作者对母亲是多么孝顺,而我呢?当母亲累了时连端上一杯茶都做不到,我实在是太惭愧了! 从老母亲对孙儿的疼爱,不禁让我想起了《荔枝》一文。
这是作家肖复兴写的,文中主要是讲作者给母亲买了一些荔枝,但是母亲舍不得吃,却给了她最心爱的孙子吃了。
种种事迹都表明,亲情是多么珍贵。
我们都要去爱我们的亲人,因为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其实,我们的亲人都深爱着我们,我们也应当爱他们,如果你没有爱,请从现在开始,爱你们的亲人吧! 我们都要记装亲情无价”,并好好珍惜!:
【第2句】:《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读后感 我学了这篇文章以后,被这位母亲深深地打动了。
多么伟大、无私的母爱啊
于是,我想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妈妈也是多么地爱我呀
虽然有时候我会嫌她太罗嗦了,但这不正是母爱的表现吗
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那个多雨的秋天。
早上上学前,我只穿了一件内衣和一件外套。
因为那天很晴朗,可谁知,刚到学校就下起了毛毛细雨,一阵风吹来,钻进了我的袖口里。
冻得我嗦嗦发抖。
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我本来想风一般地跑回家去。
可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妈妈一手打着伞,一手拿着毛衣。
她笑着说:“你自己也不知道多穿件衣服,快穿上,下次我可不给你带了啊
”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浑身暖烘烘的。
这就是所谓的母爱,她不求回报,她无私奉献,她义无反顾,她像什么
她像甘泉,她像清风,她更像一团火。
其实母爱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是母亲觉得这样做对孩子好她们才会去做的。
亲爱的妈妈,如果长大了我是诗人,我一定会赞美你;如果我是歌手,我一定会歌颂你。
---------------------------------------------------------------------------------------------------
【第3句】:《金色花》 (泰戈尔) 读后感《金色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神奇的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想象到:与妈妈“捉迷藏”,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一天里与妈妈的三次嬉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为妈妈做事,看妈妈工作,让妈妈闻到花香,投影妈妈读书的地方。
孩子之所以不让妈妈知道,是因为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所以就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世界上最伟大的莫不过于母亲。
“母爱是无私的,母爱的回报也是无私的”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有错。
母爱是无私的,在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例子。
如:当我们生病时,母亲是一直照顾我们的,母亲是寸步不离的照顾我们。
而母爱的回报也是无私的,在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例子。
如:当母亲的脚扭伤时,你应该去慰问一下母亲,当母亲一定是说:“我没事,你不用担心”这一类的话语,可这全都是骗你的,你应该帮母亲揉药酒,帮母亲做家务。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我们从小就会得儿歌唱的一点也没有错,我们应该孝顺父母,母爱是无私的,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4《匆匆》(朱自清)读后感近期,我从学习了一篇新的文章,名字叫作《匆匆》。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朱自清,从这篇文章里面,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文章里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都深深得印在我的脑子里面。
文章讲述了作者描述时光流逝的痕迹,时间无时无刻在我们身边,但很快就会逝去,抒发了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惋惜。
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明白了时间是宝贵的,是用金钱买不会来的,一旦你失去了它,就无法挽回。
所以,我们必须要珍惜时间,把我们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过的充实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千万不要虚度光阴。
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珍惜时间
我们有没有把握好我们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
我们在已经生活的日子里是不是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
没有。
这几点,我们都没有做到。
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我们的眼前过去;玩电脑的时候,时间从我们的鼠标前划过;做游戏的时候,时间从我们的欢笑声中飞去。
时间过得多么快呀
我们的生命多么短暂呀
只有利用好时间,才能不会头涔涔而泪潸潸,才能对得起生命,对得起我们自己。
让我们觉悟起来吧
从现在开始,从下一秒开始,不要再浪费时间了,不要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了。
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体现自己无限的价值,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
-----------------------------------------------------------------------
【第5句】:《《怀念萧珊》》(巴金)读后感上海是一个快节奏的大都市,我们享受到了繁荣带来的便利,同时城市的喧嚣也会带来浮躁的心情。
读书,带给我很多快乐,能让自己静下心来。
最近,看了一本《巴金散文集》,巴金是我们80后崇拜的文学家,其中一篇不起眼的散文吸引到了我,这篇散文的主人公就是巴金的夫人萧珊。
我被巴金和萧珊之间的真爱所震撼,那是一种能将自己的生命交给对方的爱,那是一种可以为对方牺牲的爱,虽然文章在用词上相当的朴实,但巴金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没有一点的修饰,没有一点的虚伪,让我觉得相当敬佩之处。
每当巴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作为妻子的她总是亲切地在丈夫的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早已湿润。
她性格刚强,忍辱负重,富有牺性精神。
同样,当我们在一线工作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的时候,家永远是我们的港湾,是自己最爱的人和最爱自己的人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
当我们被患者不理解、被每天充斥的医患关系紧张的媒体曝光感到无奈的时候,还是我们的另一半给予我们温暖。
请允许我把这篇读后感献给每一位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爱人们,没有你们的爱和包容就没有我们医务工作者的成就。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八课小狗包弟中,作者写这样一条小狗旨在反映什么
如何理解这种写法
意在反映当时社会黑暗,即便一条小狗狗也会被迫害,那人呢
狗尚如此,人又怎样才会过得去,况且巴金已是“半靠边”另外也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宿舍”和“寝室”有什么区别
1小狗包弟作者与小狗故事证明了什么
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
特别是动乱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2作者与包弟的关系是什么 感情变化怎么样
下面概述本文内容要点,并简析思路。
【第1句】: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借以带出小狗包弟故事。
【第2句】:小狗包弟的来历,不是主要内容,故而略述。
【第3句】:小狗包弟的一些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突出它的伶俐可爱。
惟其亲密、伶俐可爱,后惨遭厄运才显得太不合情理。
此为蓄势,后面形势逆转,落差极大。
【第4句】:小狗包弟惨遭厄运,为后面的忏悔埋下伏笔。
同时侧面描写“文革”开始后红卫兵们抄家、捉杀小狗的情形。
【第5句】:小狗包弟之死留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这部分篇幅最长,显然作者事先想好在此充分地表达思想,前面都是为写这一部分作准备、铺垫的。
其中第四、五部分占了全文一半的篇幅,而第五部分是全文中篇幅最长的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的重心所在,或者说作者写作时的着力点所在。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按故事进程来观照课文,可以看出课文的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文革”来临,家人恐慌)和结局(痛别包弟),还有尾声(作者忏悔)。
如果觉得应该强化第五部分的作用,则可以把它作为结局,那么原来的结局(痛别包弟)成为故事发展的一部分。
散文固然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但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
在本文中,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情感呈波澜起伏状变化: 悲伤(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因此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
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
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按“自然流”叙事抒情。
“自然流”的特点,是使文章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叙事、议论、抒情,过去、现在、将来,一切都自然而然,不见刻意的技巧,又显出深层的技巧。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述:
【第1句】: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
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一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拟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用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一下就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了;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很自然轻巧,抒情大约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从过去到现在,是以忏悔的心情连接起来的,也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
【第2句】: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
读者读了本文受到感动,与本文语言的魅力、震撼力是分不开的。
本文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两种语体很自然地浑融一体。
读者只是感觉到事件的自然发生、发展,情感的自然波澜起伏,而感觉不到文章语言形式或语言技巧的存在,可以直击文章的深层和底蕴。
【第3句】:自然之中又有潜藏的起伏跌宕,而绝非完全地平直板滞。
与“无技巧”相伴的必定是深藏的技巧、高明的技巧,如果真的没有任何技巧,那文章就不足观赏了。
如果我们对本文细加品味,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深藏的技巧的。
略述一二便可知晓。
开篇讲述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是深思熟虑过的,其中必有深意;全篇写哪些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哪儿发议论抒真情,文章的着力点定于何处,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写前斟酌。
本文发表之后多得评论家欣赏,一定是它的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巧构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
编辑本段文章赏析 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
特别是动乱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就是这样一篇佳作。
这篇作品,是巴金五集散文巨著《随想录》中的一篇,收在《随想录》第二集《探索集》中,像读者熟知的《怀念萧珊》一样,也是《随想录》中较感人的作品之一。
它叙述了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一只讨人喜爱的狗,在“文革”棍棒的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
全文篇幅不长,却感情真挚,意味深长。
《小狗包弟》思想内容最深刻的地方,是揭露“文革”的罪恶。
作品中故事的背景正值十年浩劫时期,那是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温情,更缺少宁静的气氛。
人,尚可不说其恐慌至何种地步,就连一只小小的玩物——狗,也无安宁之日。
作品描述了两条狗:一条是艺术家邻居的狗,一条是作者本人的狗(包弟),在“文革”的动乱中,它们都无一幸免而死去。
前者被“专政队的大棒”打断了腿,不食而死;后者被担惊受怕的主人送给了医院。
尽管作家还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人所遭受的非难,但我们只要从两条狗的命运上,就可看出,一场“文革”运动,以它的残暴,荡涤人性,狂施淫威,使多少人家从安乐中陷入苦难,又使多少不幸的生命死于无辜之中。
作者撰文的主要用意虽是忏悔,以自己对爱犬包弟的“出卖”与“背叛”,谴责自己的懦弱(这从作品的字面中可以看出),但如果没有这场浩劫,这种忏悔本身也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作品最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对“文革”的无情揭露,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狗的命运中,客观地暴露了“文革”时那非人年代的某些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小狗包弟》还表现了作家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这也是《小狗包弟》(乃至全部《随想录》)的创作主导思想之一。
作者在《探索集·后记》中说过:“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但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
”“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这种可贵精神在《小狗包弟》中得到了体现。
作品所描述的,其实本不是什么大事,在那个动乱年代,人的生活都所寄无望,哪里还有心思顾一条狗
在那时,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
但作家并未为此而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之联系的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因为作者一方面真正解剖了自己,另一方面,为将来历史上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允许再发生那样的浩劫”。
(《探索集·后记》)正因为如此,作者的这种“解剖自己”的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体现出更深刻的社会价值。
呼唤人性,讴歌365kUaIlE.cn人性,也是《小狗包弟》闪光的思想之一。
“文革”运动中,人性被当成了批判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法西斯般残暴无情的“造反”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真正的人性是异常艰难的。
《小狗包弟》向我们叙述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艺术家文学家们的遭遇,典型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缺乏人性,以及人们迫切需要人性、呼唤人性的愿望。
然而,呼唤人性,又谈何容易,于是我们从作品中看到:主人公(作者本人)为了免遭造反派的袭击,保住生命安全,只有将爱犬小包弟送到解剖台上。
这样描写,表面看是作者用以自责,其实质是从另一角度表现对人性的渴望与呼唤。
的确,倘若没有专政队的诸种暴行,狗的主人绝不会“残酷”地将爱犬送走;假如人间充满人性,怎么会随心所欲地践踏无辜的性命
因而,自责,实际上就是呼唤人性;而呼唤人性,也是从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这篇散文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
首先,表现在语言上。
其特点一是质朴。
《小狗包弟》给人的印象如同听述一个故事,因为它不使用华丽的语言,几乎每一句话都没有修饰成分,如同口语,朴实而明快,准确简洁地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切。
比如作品开头写道:“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
”语句结构简单,全无修饰,但却言简意赅,诱人入境。
作品结尾也如此:“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在简朴的语言中,道出了真情。
特点之二,是描绘生动。
作品的语言虽质朴简洁,却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直抒胸臆时,真切感人,如上面例举的结尾一段文字,便是如此;描写事件场面时,精当准确,使客观形象栩栩如生,如描写艺术家“满身是血和泥土”地被“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的情景:“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
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
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这一段文字,不仅准确无误地叙述了事件的情景,而且小狗依恋艺术家的情态、作者深藏着泪愤交织的情感,全都得到体现,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其次,以情动人。
作者写这篇散文的用意是忏悔,且多有主观表意文字,因而决定了作品的说理性。
但这篇散文又能把理念、思想寓于精彩感人的事件叙述中,在描写中体现真情,在表达中饱含情思,不仅使人反思深省,而且催人泪下。
作品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爱犬的眷恋与怀念之情,因而,每每情注笔端,收到了感人的效果。
如上面的举例,不仅体现了作家爱犬惜犬之情,而且也使我们感动。
的确,在人情殆尽的人世间,竟有一只小狗这么通人性,冒着生命危险去依恋落难的艺术家朋友,这该使人多么激动。
特别是,当我们看到惟一充满人情味的这只小狗,最后竟为艺术家而凄然死去的时候,几乎涌出泪水。
作家的自叙,也同样饱含深情,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结尾几段。
这些忏悔文字即使仅仅为了表达理念,也浸透了泪水,使人在阅读和理解中,能够看出作者胸膛中那颗赤热而损伤了的心。
再次,使用了衬托手法。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的自责自贬是建立在对自己在“文革”弃狗的那段往事的回忆上的。
动荡的年月里,弃狗本是一件小事,因为当时连夫妻背叛、朋友反目的事都经常出现。
但作者却使我们看清了这件小事的本质——委曲求全的“羞耻”。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使用了衬托手法,用一段较长文字详细描述了另一条(艺术家邻居的)狗,为了艺术家而忍受棒打脚踢,甚至不食而死之事,来反衬作者当年为保全自己而弃狗的懦弱。
狗尚且讲仁义,而人却只顾“保全”自己,相形之下,孰对孰错,不言自明。
这一方面揭示了“文革”运动导致人们产生恐惧乃至变态心理的罪恶,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作者当年弃狗时的无情无义,从而透露出作者作自我忏悔,即写《小狗包弟》的客观理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4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