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巴金《狗》读后感

巴金散文<小狗包弟〉 的读后感

这是一篇不难解读的散文,叙述的是作者在“文革”期间无力保护家中的小狗免遭劫难的一段憾事。

作者给予读者的不是情节的传奇性、叙述对象的坎坷经历,但读者却能感受到一股朴面而来的情感力量:含泪的控诉、严酷的自审,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

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真谛和人生意义。

读了巴金写的《狗》有什么想法

土月付款三十无可厚非新增

《小狗包弟》读后感

有人说巴金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文坛觉醒最早的又是最善于总结和反深刻的人。

他晚年的《随想录》很多居于这一类。

经历了“文革”的劫难,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提到“造反派”,他从生理上感到厌恶,一听到样板戏,他就会全身颤抖;同时他又非常严地解剖自己。

  《小狗包弟》表达了一位经历劫难的老人对自己的解剖。

他的心地敞亮,毫无遮拦;又不仅仅是反省,还有严厉地抨击,说他抨击、揭露,却没有任何评述,只有两对活生生的动物形象,但又令人看了似声声钢鞭落在身上,震撼人心。

  《小狗包弟》讲两只小狗的命运,都是“文革”中的真实故事。

在一个城里,一位艺术家养着一只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得很好。

“文革”时,城里发生前所未有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跑到别处躲起来;后来又被揪回来,说他里通外国,是反革命。

批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脚交加,头破血流,把一条腿打断。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口里不断发出微弱的呻吟。

认识他的人见到他这种状况都掉开头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奔出来,非常欢快地朝他跑去,亲热地叫着,到处闻闻舔舔,用脚爪在他身上抚摸。

专政队赶它、吓它,用脚踢,都没有用。

它一定要留在朋友身边。

后来专政队用大木棒打断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惨叫,痛苦地拖着一条残腿走开;地上留下血迹……艺术家被关了几年后,放出来,他第一件事就是买一点肉,去看望他的小狗。

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回来后,什么也不吃,哀叫三天后死了。

  这里涉及两种动物两种生命──人和狗。

两种动物有区别,人都说人是高等动物,狗当然不如人。

生物学上是这么说的;但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在某种精神世界里和个别问题上,却还有别样。

人看到认识的人落难,避免连累,绕开走,在那时是常事,不曾有什么责难。

但狗不一样,它不谙世事、不懂“人情世故”,更不懂“阶级斗争”;它没有乌纱帽,没有组织关系;它只有一颗纯洁赤诚的爱心;于是“不知好歹”地、“奋不顾身”地直奔朋友身边……  这是巴老写的别人的故事。

巴老家里也养着一只狗;这只狗最初是位外国人所养,叫“包弟”,辗转来到巴老处后叫“包弟”。

它和巴老一家处得很好。

它很聪明,陌生人来,他就会叫几声,唤住它以后,随即安静。

门外行人走过它也会叫几声。

客人来时,它会跑到客厅里向客人站立作揖,讨些吃的,很惹人爱。

也许正是它这些特点,招来了悲惨的厄运。

1年月,红卫兵上街四处扫四旧。

晚上,附近的小孩常来打门,叫嚷要杀小狗。

听见包弟叫,巴老就胆战心惊,生怕会把扫四旧的红卫兵引来。

家人劝他把包弟送走,免得惹麻烦。

他请大妹妹收留,可那时谁愿意接受。

后来说送医院,由科研人员作研究实验,他又不愿意。

以前他出门回来,包弟就向他作揖,讨吃的;现在见它,他就暗暗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

隔壁住着一位工商业者,红卫兵到他家扫四旧。

隔壁的动静,他都听得清楚,透过篱笆也看得见。

他毕生第一次看人抄家;拿东西出出进进,大声叱骂,坛坛罐罐摔得叮咣响,实在可怕。

十多天,他睡不着觉。

一天和夫人商量如何处理包弟,决定还是送医院。

包弟送走了,他外出回家,再也听不到包弟的叫声,也看不到它来作揖,好像清静,少了一层担忧。

可是到晚上,他睡不着觉了,心情不但没有轻松,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他面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给他作揖的包弟,而是躺在桌上剖开肚皮的包弟,连他自己也受了解剖似的。

不能保护一只小狗,他感到羞耻。

为了保全自己,把包弟送上解剖桌,他瞧不起自己。

他就这样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生活。

一方面责备自己,一方面想保存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堕入地狱。

觉得自己变成了包弟,躺在解剖桌上,却幸还没有死。

  读了这段文字,我陷入了深深的冥想。

那时,每个人都在设法找到一个“安全岛”。

没有了生命,没有了健康,没有了自由,还谈什么,为了自己的安全,顾不上别人;有的甚至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性”,不惜牺牲自己的同志。

何况是只小狗,即便是胞弟又如何

那时养狗肯定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追查起包弟的来历,涉及外国人,说不定又有“里通外国”之嫌,更说不清……但巴老却由这个事件感到严厉自责。

说明他对自己要求极严,他追求心灵的圣洁,最高尚的境界。

当然,这也同时影射和批判世俗那种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卑劣行径。

他在“文革”后,即刻看透了并抓住这种社会普遍性的、即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心理,并严厉鞭挞,虽然他在文章里并没有明显指责别人,但明白人都看得清楚,他批判的不仅仅是他自己。

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

读巴金先生的《日》有感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飞蛾扑火”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他赞叹和崇尚“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气势可敬,精神可叹。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巴金先生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一半接受,一半不敢苟同。

我一半接受的理由是因为他这样做会使他“英明一世”,“千古流芳”,是英雄的所作所为。

让人们为之钦佩和敬仰。

可我一半不敢苟同的理由是因为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况且,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战争,没有痛苦,过着美好的生活。

所以,用不着轰轰烈烈的去死。

其次,不用,有时也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

然而有时,即使你轰轰烈烈的去死了,也不一定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反而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有一句成语说的好“卧薪尝胆”。

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每天在吃饭和睡觉前,总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借以不忘亡国之恨。

最后,不也是把吴国给打败了吗

越王并没有因一时之恨而“飞蛾扑火”,即没有去“轰轰烈烈的死”,但是结局仍旧还是随了他自己的意愿。

所以,世界上的事情并不都须非要以轰轰烈烈的死来换取成功。

这是我的一孔之见,不一定符合实际,但,我的确是这样认为。

小狗包弟的读后感怎么写

自从我阅读《巴金散文集》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365kuaile.cn大自然里无限的奥妙,也让我的心灵感到强烈的震撼。

巴金的作品中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文章是《小狗包弟》,那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个写作者,不应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要把良好的思想作品写给读者们阅读与欣赏,如果灌输给读者们的作品起了毒害作用,那么读者们就会把它扔进垃圾箱,写作者的写作生涯也到此停止,所以,如果写作者没有了读者,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当然,读者们对于写作者的作品的评价信就相当于写作者的养料,没有了养料,写作者就无法生存。

所以,身为一个写作者,只有通过读者们的评价信才能检查自己的写作效果,才能检查自己作品对社会的作用。

在文章中的开头 以一个悲惨但感人的故事来引入文章。

故事中 小狗与艺术家的友好往来让人们感到快乐,同时也为后文小狗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 写艺术家的道途失意 写他的可怜。

但就是这样 凸显了小狗与他之间浓厚的感情是永远不会被摧毁的 小狗在艺术家成为老鼠 被人人骂是 ,仍然热情的扑上去 去与艺术家亲热 在人们可恶的动作中 人不愿离开他 并为他哀叫了三天而死去 这个感人的故事 其实也是巴金的黑暗的真实的写照 写出了巴金的悔恨与惭愧 悔恨将包弟的性命丢失 惭愧自己连个小狗都保护不了 并且通过多出用白描、对比、夸张等修辞格的手法 更加突出了巴金对自己的埋怨与自责 巴金用他那不屈的笔写出了无人感写的自己的过错 敢于揭露自己的黑暗 这是黑暗中的光明 让人迷途知返 重新做人

【第2句】:读《小狗包弟》有感十年浩劫,多少人失却爱失却良心。

文中的艺术家在武斗后被拖着游街,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过头去,然而,邻家的小狗却非常高兴地跑到他跟前,亲热地叫唤,扑向他,低头闻闻,用舌头舐舐他,用爪抚摸他。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为了避嫌,为了保全自己,那些在快乐的时光里自称朋友的人们选择了视而不见。

只有一条惦念着艺术家的好小狗不顾一切亲近他,甚至面对着棒打脚踢也不愿离开。

人们常以猪狗不如形容一个人的低劣,那么避祸唯恐不及的人们真的是连猪狗都不如,这条小狗比他们高尚多了。

巴金在文中记述了小狗包弟的种种可爱,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日本种黄色小狗,作着揖向我讨糖吃。

然而,这一条可爱的小狗却因“文-革”的浩劫与巴金为求保全的愿望而被送上了解剖台。

可以想像,当它在解剖台上被开肚剖腹之时,它必定在质问,质问这世间: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因为人是自私的!为了自己,人往往是自私的,牺牲别人保全自己的念头在瞬间占据上风,良心在那一刻只不过是论斤称的廉价货罢了!总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在牺牲他人之后,只是撇撇嘴,道“只是他运气不好罢了”,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命运。

然而巴金却背上了良心的重债,他拷问自己,他不安地想念包弟。

他说:“我明明记得自己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

”在别人以十年一梦为借口醒来后若无其事地生活时,巴金却选择了铭记,铭记自己曾经由人变兽,为自己的过错埋单。

他毫不留情地撕开自己的心脏,剖析自己的内心。

我不禁问:世间几人能如此?在自私过后反思忏悔,在错误之后自我剖析?巴金做到了。

他是中国最痛苦的老人,却比这世间所有自私着快乐的人活得有意义。

他的良心还在,他的文字与爱同在,与良心同在。

愿包弟安息,愿它的灵魂不再哭泣。

读《小狗包弟》有感很羡慕那位艺术家,因为他有一位如此忠诚的朋友。

在他游街时,在认识他的人全都装作看不见他时,惟有那条狗一如既往对他好。

“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舐舐,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

”或许,在艺术家深感世间人情淡雹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时,是这条狗抚慰了他伤痕累累的心,是这条狗给予了他挨过在牢中地狱般的生活的力量。

也很羡慕巴金,因为他曾拥有小狗包弟。

我还真没见过会作揖的小狗。

但是“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像这样的小狗,我是见过很多的。

包弟定是给巴金家带来许多欢乐,定是对巴金很忠诚吧。

忠诚,是的,狗永远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但是,人类是狗的什么呢?主人?想想那条不顾一切地留在艺术家身边的狗,它三天不吃不喝,死了。

再想想包弟,三次易主,最后竟被送到解剖桌上!我们怎能如此对待忠诚的朋友!为什么总是人类辜负狗呢?想起小时候和同龄人一起收养的那条流浪狗,它整天在村子里逛来逛去,守护着十几户人家。

它是吃百家米长大的,虽然名义上它的主人是我们几个小屁孩。

在它错吃了老鼠药、奄奄一息时,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它流泪,听它发出痛苦的哀叫声,而旁边大人们正忙着煮水、磨刀!我们连它的尸体都保存不了!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惭愧,感到自己有罪。

我竟看着自己的朋友被人一口一口地吃下肚子,还听到他们说这肉好吃!可耻啊!但我们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候村子里的人都很穷,肉是很难得的,而我们几个小孩又哪里有勇气反抗大人们呢?更何况那动荡的十年里,人命如草芥,稍不留神就一命呜呼的时候,人们有何德何能保护一条狗呢?巴金,你没有罪啊!谁不想保护自己最忠诚的朋友呢?只是外部条件不许罢了,只是我们没有那个能力罢了。

错的是那个法律制度年代。

小狗包弟读后感巴金老人在《探索集•后记》中说过:“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但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

”“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这种可贵精神在《小狗包弟》中得到了体现。

由于政治形势所迫,与作者相处七年的小狗包弟,被他弃置医院。

一时的轻松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十多年良心的煎熬。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作者试图以本文的写作为契机,“为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个总结”,偿还“心灵上的欠债”。

包弟最终是否上了解剖桌,我们不得而知,但读罢此文,我们却分明看到巴金老人正拿着灵魂的解剖刀在认真地、不留情面地解剖着自己。

这其实本不是什么大事,在那个动乱年代,人的生活都所寄无望,哪里还有心思顾一条狗

在那时,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

但是,巴金老人却没没有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这是何等的高尚啊

李世民曾说:“用铜做镜子,可以使穿戴整齐;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以往各个朝代存亡的原因;以人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过错。

”巴金老人正是对自己的评判,为将来历史上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激情、坦率、真诚、善良、自律、真理的寻觅与张扬,是巴金老人写作的宗旨,而巴金老人,正是二十世纪全世界的良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46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