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巴金秋读后感800

巴金秋读后感

[巴金秋读后感]巴金秋读后感巴金小说《秋》读后感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秋》是他的“激流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读罢之后,一股革命的激流不禁涌上心头,这是一种社会的责任赋予我们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巴金秋读后感。

“激流三部曲”中那种火一样的激-情,那种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那种荡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热情始终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秋》这部小说延续了《家》和《春》的主线,进一步写高家的没落与新生,使人看到希望的是,主人公觉新在血的教训面前,已变得更加成熟与冷静,他试图以改良的方式去挽回这个濒于没落的家,事实证明已无法挽回。

相比之下,二弟觉民就显得积极的多,他最后举行了新式婚礼这一点,就证明了他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旧式大家庭的束缚,而投身到更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新世界!我想,《秋》从季节上来看是凄凉的,它往往能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它常常代表事物的衰亡,这是诗歌散文中是经常见到的。

那么,本小说在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秋天,是不是也意味着它的衰亡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衰亡,尽管身在其中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情愿,但历史的潮流是势不可挡的,革命的激流是永远向前的,这一点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旧世界的衰落,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让那个没落的家随着秋天的落叶一起随风而逝吧!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崭新的未来。

“西风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秋冬一过,我们一定会迎来灿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我们的国家正是在这样的新旧交替中走向强大的,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美好。

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

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 巴金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 巴金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

--- 巴金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读后感《巴金秋读后感》。

--- 巴金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 巴金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 巴金随着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无论大小,我都会感到喜悦。

--- 巴金我对人世还不能没有留恋。

牵系着我的心的是友情,因为我有无数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 巴金我常说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灯。

--- 巴金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

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

--- 巴金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 巴金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龋 --- 巴金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 巴金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

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

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事实上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 巴金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龋 --- 巴金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 巴金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 巴金朋友是永恒的,并没有结束的时候。

--- 巴金 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已经比较迟了,但是一拿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读完了三本书,小说实在是太吸引人了,让我不知不觉对巴金肃然起敬!读巴金的这三部小说,就完全没有读书的那种感觉,而是觉得自己完全投入到了小说所塑造的情景里,那个时代的背景,人物,说的话,做的事,甚至是他们的打扮都那么的清晰。

那种封建和新文化交替的斗争和矛盾,都有如亲身经历,我感觉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看着故事慢慢的发展!也许,只有巴金能把读者的心整个的拴住,忘了自己,忘了这个年代,随巴老的笔触,感受当时那份激-情。

求:巴金秋的读后感

秋的收获 秋的成长进入九月就到了秋天,一个云淡风清、天高气爽、收获果实的美好季节。

走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的秋景中,感受浓浓的秋意时,每一个人的心扉, 都会在如火的斜阳和微凉的秋风中轻轻地开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收获,每一个秋天的收获。

成功者,秋天最幸福的人。

收获成功的喜悦,是秋天最美的一道风景。

收获也没有忘记那些失意的人。

其实,对于生活,是没有失败者的。

失败,再大的失败,都只是一次努力的终结,只要生命还在,就没有失败的人。

跌倒了,站起来,就能够继续自己的路。

收获,在秋天也不会忘记任何人。

没有成功的人,在秋天,依然在收获,收获经验、收获教训、收获成长。

秋天,属于每一个人;收获,也属于每一个人。

走进矿山,你会看到无处不在的忙碌的身影,那是劳动者在用生命的热情为企业缔造辉煌,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光热。

走进田野,你会看到新时代的农民在收获玉米,轰隆隆的机鸣声伴着鸟语回荡在秋天的晴空。

当你走上山坡,山花灿烂,硕果盈枝„„你会陶醉其中,心旷神怡。

秋是两面的,带来收获的同时也带来了秋风。

秋风萧瑟,总是给人一种很寂寞的感觉,心里空荡荡的,一种异样的忧郁的感觉在心中泛开来,连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偶尔翻开日记,愕然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长大,长大是什么?是好是坏?是苦还是甜?我想,一万个人肯定也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答案。

以前我也曾无知地想过,我可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可以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看书写信„„现在的我清楚地知道,离开朋友,自己也许就活不下去了。

现在的我有很多朋友,我生活得不错,我的快乐也不少,这是因为友情。

走上工作岗位了,自己要考虑就业问题,工资问题;作为爸妈的儿女,我必须尽到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孝顺。

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烦恼吧!当自己渐渐习惯了孤单陪伴,沉默保护,秋天也让人慢慢学会了成长„„秋天,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牺牲,什么叫奋斗;秋天,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收获,什么叫成长。

收获之秋夏天悄悄地溜走了,而秋天却带着秋收的喜讯来临了。

人们接收到这个喜讯后,就开始了收获各种植物的果实。

花生,在土里待不住了,要探出头来呢!玉米,咧着嘴露出一排排整齐的牙齿正笑呢,大豆,正...........总之,一片丰收的景象。

而这时,也正是农民伯伯最累的时候,一刻也停不下,累的要命,但累的心里甜滋滋的。

我的父母也是这其中的两员。

父母每天都忙碌于田间,先起豆子,把豆子拉到家中,把豆子打下来晾干,待晾干后再储存。

接下来,爸爸妈妈连气都没有喘一口,就又去收玉米了。

几天下来,玉米终于掰完了。

我便和爸爸妈妈一起剥玉米皮,人多力量大,我们一上午的时间就把这些仿佛小山似的一大堆玉米剥完了皮。

我感到好累呀,但我转念一想,父母一定更累,因此我没敢喊累。

秋收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累,但是当看着这些收获的粮食,那心里将会美滋滋的。

我们一家人坐在沙发上,高兴地算着今年所收获的粮食。

今年的粮食可真不少啊,比往年要多。

算着算着,我们都开心的笑了。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一年的辛苦和血汗,总算是有了回报,要知道,这些地里包含了父母的多少化肥和农药钱,费尽了父母多少心血,如今,有付出必有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嘛........秋收,是那样的累,但同时又带着农家人对收获的喜悦之情。

秋天,一个色彩丰富的季节,一个枫叶飘飞的季节,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一个爱心浓浓的季节,一个收获快乐的季节。

秋风、秋雨,带来的是秋的心情,带来的是丰收的喜悦。

鸟儿欢快地唱着歌曲,花儿摇曳着它们的美丽。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感受秋的成熟与快乐吧。

七月,炎炎烈日,蓝天白云,天空却依然宁静;七月,月光淡淡,虫吟蛙鸣,夜色还一样静谧。

七月的心情,似一怀浓郁的咖啡,有寂寞,有烦躁,但也有清凉的夏风,有鸟啼蝉唱,有凤凰花开。

七月,有明快的旋律,七月,有动人的故事,所以,七月,依然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那么,就让我们开开心心、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吧。

八月,依然带着夏天的火热情怀;八月,花儿迎着烈日绽放出动人的美丽;八月,深绿的叶子脱去了青春的张扬。

八月的空气,深沉而含蓄;八月的天气,多了份云淡风清;八月的情怀,有着深深的思念。

八月,淡淡的爱意在心头流动,八月,让我们对流星许个心愿:让爱心弥漫我们的生活。

秋天,一个色彩丰富的季节,一个枫叶飘飞的季节,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一个爱心浓浓的季节,一个收获快乐的季节。

秋风、秋雨,带来的是秋的心情,带来的是丰收的喜悦。

巴金秋好句摘抄

严冬的大雪情别有一番趣。

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像玉一样清,像银一样白,像烟一样轻,像柳絮一样柔,纷纷扬扬地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向下飘洒。

我赏析一下:写“鹅毛般的大雪”的种种情态,其实都集中照应了“严冬的大雪别有一番情趣”这个主题,又用比喻,把“鹅毛般的大雪”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可以容易地让读者感到大雪的“别有一番趣”。

【我是学生党,文科生,以上纯个人理解,不信你去搜,喜欢的采纳鸭~】人物:高觉慧他是一个新人的典型,这个形象是活生生的,富有真实感的,他身上的那些长处和短处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特有的。

他爱国,追求科学与民主,因而他不信神,反对专制主义。

别嫌少,我不会

【轻喷

轻喷谢谢(*^__^*) 】

巴金的《家》读后感200字】

读有感开始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先生的,但看完之后不由得佩服先生在字里行间中体现出的强大的感染力,读此书时,我仿佛回到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尽了高墙门第里的悲欢离合。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满眼黑暗,社会中充斥着违心和奉承,家不再是每个异乡子女心心念念的避风港,相反的,家已经成了一个空壳,一个虚有其表的外壳,填塞着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还有那代人数不尽的悲哀。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子,直到看了接近一半的文章,都始终觉得他是一个懦弱的,被封建礼教所摧残的丧失了自己想法和主见的傀儡之人。

他生来就是一个优秀的少年,少时被私塾老师锁看好,在家又被双亲所宠爱,父母都暗中庆幸有这样一个“宁馨儿”,他的学习成绩优异,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的他,也有着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他想到上海北京去研究化学,甚至想去国外留学,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婚姻决策和家庭变故,我可以想象出来他的人生大道将是多么平坦。

然而命运不可能从头到尾只眷顾一个人,终于,在失掉母亲的重压之下,他获得一场荒唐的婚姻——她的新娘竟是抓阄抓出来的,没有考量,没有思虑,只有荒唐,不尽的荒唐。

但他也终于是接受了,大概他懦弱的性格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养成的吧。

可能一直到了瑞钰被命到城外生产的那一刻,他的心还是没有产生丝毫的想反抗的精神。

瑞钰也终于和他天人永隔,在房门的另一边,在妻子生命的最后

读完巴金的《秋夜》,你有什么感受50字左右

《秋夜》读后感小故事网 |时间:2014-10-05《冰心作文奖》的《秋夜》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今年17岁,他参加了军队要远离父母。

中秋节到了,中秋节也是她的生日,可是,她不能和家人一起赏月和吃月饼。

当时他正在帐篷里坐着,突然伙伴们冲进他的帐篷大喊:“生日快乐

”这时他觉得不再孤单了。

我觉得,小女孩很孤单,应为他远离了她的父母。

同时我也觉得小女孩的伙伴非常关心小女孩。

《秋》读后感

就这,,, 天凉好个秋--读巴金《秋》有感 天凉好个秋 ――读巴金《秋》有感 最近在阅读巴金老人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秋》时,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

秋天本该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季节。

可是说心里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总感觉心里很憋闷,有几次不得不放下书,走到外面透口气。

读完后,我昨晚一夜无眠,有很多话是不吐不快。

高家大少爷觉新的窝囊、懦弱、作辑主义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他以为抱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这样的愚蠢念头,别人就会谅解他,感激他;他以为他的唯唯诺诺可以讨好身边所有人,可是他真的大错特错了。

他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一次又一次的充当老好人,不仅没有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相反换来的是别人的鄙视和愤懑。

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又怎么能把你当回事呢

面对别人的故意刁难不是去反驳而是默默承受,时间长了,别人不自觉中就把你当成软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堂堂高家大少爷,在整个公馆人的眼里也许连一个丫环都不如。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固然与那个陈旧的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有关,还有他遭遇的太多灾难共同造成他那个样子。

可是同样一母所生,又在一个公馆里长大的其他兄弟姐妹为什么遇事态度和他截然相反呢

二弟高觉民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有时过于偏激,但总比逆来顺受强百倍。

三妹淑华敢说敢作,天不怕地不怕,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虽然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为难,可也没见到她少一根毫毛。

所以高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罪魁祸首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没有个性和自己的原则。

每次面对那些所谓的长辈们的羞辱选择忍气吞声,以为像鸵鸟那样遇到危险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就可以躲过这一劫。

结果呢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不是说善良不好,但是无原则的善良就是对坏人的姑奸养息,对恶势力的推波助澜。

退一步也许会海阔天空,可是一味的退避就是自寻死路。

人就是这样,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必在沉默中灭亡。

那些陈旧制度和吃人礼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吗

那些道貌岸然的长辈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吗

鲁迅笔下的“旧礼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现了。

丫环倩儿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请大夫来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最后活活病死。

倩儿死后连入土为安的待遇都没能得到,只落下一个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场。

四小姐淑贞最为可怜,她善良、敏感而又懦弱可怜。

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不可避免地充当她们的出气筒,无辜被辱骂和殴打。

身边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对她孤独的求救,他们只是礼节性的安慰她,许下的诺言却一直没有人去兑现。

指望那些兄弟姐妹们来搭救的希望破灭了,无奈之下,她选择了跳井来结束她年轻的生命。

觉新有善良、觉民有信仰、淑华有胆量、琴有细心,但是都有什么用。

他们都没有真正的伸手去拉他们的妹妹一把,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冷漠。

每个人都只关心他们自己的事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头,让人作呕。

我在阅读时真的好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

倩儿、淑贞还有很多人的宝贵生命就这样被那可恶的旧礼教吞噬了。

看起来,吃人礼教还真的满吓人的。

难怪每次别人规劝觉新不要害怕,要起来反抗时,他总是念念叨叨:你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苦,我的处境有多可怕,想以此来搪塞和逃避。

其实那些旧的制度和礼教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们就像毛主席当年的豪言“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你一打它就倒”。

可惜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觉新还没有那样的觉悟。

他遭遇的苦难太多了,一次一次眼睁睁看见自己心爱的人被剥夺生命,而自己却无法救助她们。

也许是对自己太失望了,他变的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哀莫过于心死”。

他如僵尸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变的悲观厌世。

他带着有色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难怪在他眼里,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到处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萧瑟凄凉。

可在有信仰和追求的觉民眼里秋天却是另番景象,而且他坚信: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看来环境一样,心境如果不同,那他所看的世界也必定迥然不同。

合上书本后,我脑海里总是拂不去对高觉新这个大少爷的厌恶和愤怒。

他的唯唯诺诺和老好人面目不仅害苦了周围人,更重要的是害了他自己。

他天真得自以为自己多吃点苦,多遭点罪,就可以换来别人的谅解和同情,就可以挽救那个已经摇摇欲坠的高家大梁。

他以为别人会明白的良苦用心,他打碎牙齿吞在自己肚里,就可以换来所有人的满意。

也许他到死都不不明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悲。

你可以在某一时刻让所有得人满意,你也可以在所有时刻让某一些人满意,但是你永远不能在所有时刻让所有的人满意。

你如果太在意别人,必然就会迷失自己。

幸好巴金老人在结尾让觉新也反抗了一回,顶天立地的当了一次男子汉。

也总算让我们松了一口气,不然非得被这个高家大少爷憋死不可。

原来人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反抗的,正验证了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觉新的爆发警告了所有不把他当一回事的人们:不要欺人太甚,逼急了我也不是好惹的。

觉新的反抗不仅让自己心情舒畅了一番,也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

在《秋》序言里,巴金告诉我们,本来他安排的结局是:高觉新自杀,高觉民被捕入狱,那样太悲剧了。

所以他善意的修改成:觉新和翠环走到了一起,觉民和琴也有情人终成眷属,算是迎合了中国人的大团圆结局。

《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做人不能没有个性和原则,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外在的阻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最重要一点是,你只有先自救,别人才可能救你。

就像《国际歌》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 转的:

怀念鲁迅先生 巴金眼中鲁迅是一个什么人

怀念鲁迅先生 巴金眼中鲁迅是一个什么人先生一辈子反对神化,反对奴才,反对奴性,他不愿意把自己塑造成神,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那只会培养出新的奴才,所以先生要求后人忘记自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48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