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冰心一对莫逆之交读后感
《繁星》的作者到底是冰心还是巴金啊
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和繁星,他是著名的诗词歌手,他唱过的歌有芒种有,白浪翻滚
繁星是巴金写的,还是冰心写的
春征联活动,所出上联为“碧野田间牛得草”,以当代文艺界三个知名人士名字组成,要求下联也为三个人名.上联的“牛得草”,自然使人首先想到著名作家马识途.获一等奖的是“金山林里马识途”.但“白杨村里叶知秋”也比较恰当,亦可作为下联!碧野田间牛得草 (此上联“碧野” “田间” “牛得草”都为当代文艺界知名人士,把他们的名字配合起来,语意连贯,构思精巧,且意境幽雅闲适,构成一幅美妙自然的田园风景图) 所以这三个人就是:碧野、田间、牛得草!对联: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此下联也是三个人名组成,金山是著名演员,林里和马识途是著名作家,也都为广大群众所熟悉.联语的对仗字字见工,内容贴切自然,不显雕琢,堪称绝对)
巴金和冰心
巴金,在他自己底那一条路上的确是伟大的。
他因为看到眼前许许多多不合理的事态,耳朵里听不惯民众底苦痛的呼声,所以,他也要求着革命。
而革命必会使一个伟大人物死亡的,所以他底杜大心死亡了(《灭亡》),他底革命的人物毁灭了(《死去的太阳》),以后他又为着正义而需要着《复仇》,为着一个民族底被践踏而作着《海底梦》,为着大众底不平而有着他底《沙丁》和《雾》。
总之,他底一切的著作都是感着人间底罪恶而苦恼,为着全世界底人类底不幸的命运而痛哭。
而且他底每一篇著作都可以给每一个青年人带来一种伟大的心情,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
自然,他底思想如何,当属另一个问题。
但可以保证的是:他绝没有一般所谓普罗作家底臭味,尤其很少“口号”和“标语”,和等等色色的所谓“正义意识”。
如象听见别人谈到民族,谈到国家,便斥为是思想落伍,这一类的下流习气,更可以说是绝对没有。
巴金,这么样一个伟大的作家,恐怕是谁也不敢加以否认而敬虔的吧? 但,惟其因为是伟大,一般地,所以总是苦痛着的。
但丁是这样,杜斯杜夫斯基是这样,而我们底巴金先生也是这样。
可是,我所说的关于他底苦痛,并不是物质的;在作为物质生活与发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东南大学附中出去,因以勤工俭学底名义到了法国后,便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一直过了两三年这样下贱人底生活;就是回国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开明书店作过极不相干的外国文底校对职务。
在这种境地里的巴金,当然为一般大人物们所不屑道及的。
但,这样看来在物质方面的巴金似乎也很苦痛的,可是实际上他底最苦痛的还是精神上的,譬如在《复仇》底序里面他说: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底面目。
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又说: “……我底灵魂为着世间底不平而哭泣着。
” 这就是他底灵魂底自白,也就是他底苦痛的自白。
而且由这些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这位作家在精神上是怎样的苦痛。
在上海环龙路底一家花园底别墅底小屋里,他整天价地,日也写,夜也写,忘记了饮食,忘记了苦痛,忘记了自由。
在青岛底一个朋友家里,他底灵魂也是悲痛着,颤动着;在北平与沈从文同住一个屋子里时,也还是一样。
他显然地,没有过着安定的生活,而把他底一切的生活,完全建筑在信仰与理想上面。
他说: “为了信仰,为了理想,我是可以来牺牲我底一切的。
” 但他并不是没有享受的机会的,也并不是无享受的可能;然而,到现在为止,他还是在过着他底素朴的平简的生活,而且还不见他有过恋爱的事情。
虽然他也赞美女人底爱。
而有着他底“初恋”,但人家总不相信他是会爱女人的。
所以在《光明》底序里面他说: “……不仅是一个阶级,差不多全人类都要借我底笔来伸诉他们底苦痛了。
他们是有这权利的。
在这时候我还能够絮絮地象说教者那样说什么爱人,祝福人底话么?” 啊!你伟大的作家哟! 这伟大的作家永未抛弃过他底指斥罪恶咒诅横暴的笔,他永远用他底苦痛的灵魂来使青年感动,教每个青年去怎样爱人,救人;而且每个青年为了读他底作品真不知流过多少的眼泪,痛哭过多少次,但这是同情的激感的。
比方你谈他底《灭亡》,看到《杀头之盛典》,看到张为群底被杀的时候,那种凄凉的惨况,你能不流泪么? 巴金,这个大脑大眼,长脸短脚的作家,现在还在中国生存着,健长着,工作着的。
自然,一样地也还是苦痛的。
虽然在《给eg》信底最后他说:“现在天下太平,文章无用,以后决计搁笔。
”然而这却是他底绝望的哭泣。
本来一个人不能发展他底信仰,散布他底思想时,这是多么一场最苦痛,最悲哀的事情啊!何况我们底这个伟大的作家——巴金! 巴金,总之在觉悟一民族底灵魂,而使之“向上”“奋斗”这一意义上说,巴金是有着他底不可磨灭的功绩的。
冰心在五四时期投入新文化运动,是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影 响的文学大师。
她的创作充满对人民的同情,对封建社会的愤 懑和对美好人生 的追求。
她的《寄小读者》、《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脍 炙人口的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与世纪同龄的冰心,在晚年创造了自己文学生涯的新高潮,尤其是在她85 岁 至93岁之间,她连续发表了《空巢》、《万般皆上品》、《关于男人》等 大量作品,其水准之高、分量之重令人瞩目。
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县,一九○○年十月五日生於福州市。
童年,她在烟台度过了七、八载山陬海隅的生活。
她早期的作品,常常亲切地 写到大海。
幼年,她广泛地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
一九一二年 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
一九一三年随家到北京,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
一九一八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后改变初衷,转学 文学。
一九二三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於燕京大学文科。
冰心属於「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 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
在新思潮的激荡下,一九一九年九 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提示了为了事业改良家 庭生活的必要性。
以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 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一九二一年发表的《笑》,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 初期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
她还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出了三百 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在「五四」新 诗坛上别具一格,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很受读者欢迎。
一九二三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从这 时至一九二六年,她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感受以及对往事的追忆,陆续 写成亲昵恳切的二十九封寄小朋友的信,发表在《晨报》的《儿童世界》专栏, 并结集为《寄小读者》於一九二六年出版。
这是冰心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 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
她的散文比小说和诗歌有更高的成就,在当时 被称为很有魔力的「冰心体」。
一九二六年,冰心在美国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 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这期间创作较少,有影响的作品有《南归》、《命》、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等。
这些作品有较多较深厚的社会内容, 显示出冰心对生活的新认识。
一九三六年暑假,她赴欧美游历,经日、美、苏、意、英、法、德等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冰心到重庆,曾主持过《妇女文化》半月刊。
一九四一年到 一九四七年曾担任参政会议参政员。
一九四六年夏回北平,冬,全家去日本,直到一九五○年,她作为东京大 学第一位女教授,在该校讲授中国新文学。
五一年,冰心从日本回国,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冰心的生活和创作揭开 了新的一项。
五八年和七八年以后,她先后为孩子们写了《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 者》,还写了散文《归来以后》、《走进人民大会堂》、《樱花赞》等。
这些 散文不仅保持着她独具的艺术风格,更在富於时代气息的广阔背景上,展示了 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色调。
八○年她创作的短篇小说《空 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等,在八○年 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上海文艺出版社八二年开始出版五卷 本的《冰心文集》。
八二年开始出版三卷本的《冰心选集》。
冰心还翻译出版过泰戈尔的诗集、 剧作和其他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
她於创作之馀,致力於保卫世界和平,对外 友好和文化交流等工作,多次出国访问。
她曾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和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 文联委员、副主席和名誉主席。
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巴金在给《冰心传》一书所作序中,称她是「我 们新文学的最后一位元老」;同时又说「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更清醒,她的 思想更敏锐,对祖国和人民她有更深的爱」。
《繁星》的作者是巴金还是冰心啊
。
。
。
。
。
。
。
。
。
。
。
。
。
巴金和冰心都写过《繁星》,巴金写的是散文,冰心写的是诗。
繁星的作者是巴金还是冰心
《繁星》是当代巴1927年1月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过对星空、繁星的细致描写,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作者也通过写景抒发了淡淡的离情。
全文语言隽永清丽,耐人寻味,读着这样的文字,感到很亲切,很自然,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求写“毛岸英,丛飞或者巴金 ”的事际的读后感(1000字以上)。
拜托了,亲们
巴金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巴金是在什么时候写繁星的
《繁星》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 阅历 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 地点 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
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
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
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