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八佾第三读后感

《读论语第三章之八佾第三读后感》500字作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

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 开始孔子说,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舞之。

犹可容忍,还有何人何事不可容忍。

因为这里八佾(音易)之礼节是天子才能享有的。

季氏这个土军阀竟然“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这是雍篇中的两句诗文)。

所以孔子引之,以斥责之。

接下来林放出现,引出孔子关于“礼之本”的论述,礼,与其奢华,宁愿节俭。

丧,与其和易,宁愿哀戚。

(林放这个人后来我们福建很多姓林的都追其为祖先)。

论语八佾第三这篇里主要是讲“礼”的问题。

我国素来成为“礼仪之邦”,从论语的记录来看,我国古代是十分讲究“礼”的。

但同时已经有人在破坏“礼”这个人就季氏还有他的兄弟仲孙、叔孙都是鲁国的卿大夫号称三家之堂。

孔子这样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都孰不可忍受他们,可见礼在我国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林放的问题倒是我很想知道,可是孔子的回答似乎没有系统地给礼下个定义,那么到底什么是礼乎

在这里我也发表我浅薄的看法:

【第1句】:具体化来说,礼是国家政事与人民日常生活的礼节规范。

大的方面包括国家政事外交军事,小到黎民百姓起居生活,婚丧祭庆等。

可以说无处没有“礼”无时没有“礼”。

【第2句】:抽象化来说,礼是规范人类生活往社会性发展的伦理准则。

因为人从出生以来具备“自然性”,会索取会吃,会不按规矩来,象动物一样的原始冲动的性质。

但当人逐渐成年,就会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与教训,从而规范了人的社会性。

这就是礼的抽象化。

当然学礼最重要的不是象我这样从概念入手。

最重要的就要象林放问的“礼之本”。

其实这里提出一个标准问题,就是什么是“礼” 什么是“非礼”。

孔子讲的十分明白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别以为孔子不着边际的讲到丧事上去。

其实孔子的讲的是“礼应该从心而来”,宁俭宁戚不从心上讲能俭能戚乎

所以孔子关于礼的标准应该是“孝”。

读孔子的书要明白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向天下推广王道与仁政。

学到这里就能稍稍的连贯一下,礼的根本是“孝弟”的具体表现,表现在日常的行为规范。

同时也是王道与仁政这个政治目标的社会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社会风俗也不断的演变,所以礼也在变化。

很多学者认为儒家礼的标准是封建时代的标准不值得提倡因为社会不同了。

其实不然,孔子的标准在孝弟,他老人家喜欢从家庭教育说起。

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关于“礼之本”在于人的一颗孝心,赤诚报国之心。

孔子虽没明说但也跃然于纸上。

所以儒家的礼还是经的住时间的考验的。

八佾第三是什么意思

八佾 : bā yì

【第1句】:亦作八溢。

亦作八羽。

【第2句】: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

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八佾”为八列之舞,是宫廷舞中用人最多,等级最高的舞蹈形式,只能为周天子所用。

古代礼教社会,等级森严,等级不到而僭用者,是以下犯上,视同篡位。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指的是是古人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这就叫一佾。

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

按<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用。

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用天子这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论语》原文是说孔子对鲁国正卿季孙氏僭用天子八佾舞很愤怒,称:“如果连这样的事可以容忍,那天下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了呢?”。

【论语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行(六十四人)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八佾第三是论语的篇名。

第三,就是论语第三篇。

是以第三篇的第一节中的“八佾”两个字作为篇名的前半部分。

八佾第三第八段啥意思

【第3句】:1 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在自己的庭院中居然表演天子享用的八佾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第3句】:2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用天子的礼,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两句,在三家的庙堂里唱,算什么意思呢?”

【第3句】: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又怎 么对待音乐呢?”

【第3句】: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礼仪的根本,孔子回答:”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

就一般的礼节 仪式来说,与其奢侈,不如俭朴;就治办丧事来说,与其仪式上办理得很妥善, 不如内心悲痛,哀悼死者。

”

【第3句】: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有君主,不及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第3句】:6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第3句】:7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斗的事情,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退下场,输的人罚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

【第3句】: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孔子:”‘轻盈的笑靥啊,多么柔媚,流转的眼波啊,多么灵 秀,天然的美焕发出绚丽的光采’,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 的缯帛,然后才能绘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产生于人的天然 本质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你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了。

【第3句】: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朝的礼,我能讲,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

这都是由于这些国家的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贤者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引用来证明了。

【第3句】:10 子曰:“ 既灌而住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孔子说:”谛祭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第3句】:11 或问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

【译文】有人问孔子谛祭的道理。

孔子说:”我不知道。

知道这道理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像把它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第3句】: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面前,祭神就像神在面前。

孔子说:”我如果没有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礼一样。

【第3句】: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问道:”‘与其奉承奥神,宁可奉承灶神。

’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

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什么可以祷告了。

【第3句】: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典章礼制是多么辉煌完善啊!我遵循周朝。

【第3句】:15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询问。

有人说:”谁说这个鄹人的儿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询问。

”孔子听到这话,说:”这就是礼呀!”

【第3句】: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比箭,不一定要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第3句】: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

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祭祖庙用的活羊。

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珍惜那种礼。

【第3句】: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礼节去做,别人却以为他在谄媚哩。

【第3句】: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应该如何做?”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依照礼节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

”

【第3句】: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痛苦。

【第3句】:21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向宰我问,做土神的牌位用什么木,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

”孔子听到了这话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第3句】: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抱负狭小得很呀!”有人便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收取了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官员却从不兼职,如何能说是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节吗?”孔子说:”国君宫殿之前,立了一个塞门,管仲府上也立了个塞门;国君招待外国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土墩,管氏也有。

假如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

【第3句】: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 从之,纯如也, 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时,轻轻地舒展开,继续下去,(音乐变得)非常纯正和谐,清晰明白,连绵不绝,然后完成。

”

【第3句】: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久矣,天将以夫子为要铎。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道:”有道德学问的人到这个地方,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

”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

他告辞出门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何必着急没有官位呢?天下黑暗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上天会把他老人家当做号召人民的木铎哩。

”

【第3句】: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 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评论《武》乐,则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第3句】: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不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不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论语的八佾第三的第十三节: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后面是什么

卷二 八佾第 [ 孔子 ] 孔子谓季氏: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忍也

”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 子入大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子语鲁大师乐。

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 仪封人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求采纳

学庸论语八佾第三第二十句至二十四句的意思谁能告诉下。

【第3句】:20 子曰:“关雎⑴,乐而不淫⑵,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注释】⑴关雎——诗经的第一篇。

但这篇诗并没有悲哀的情调,因此刘台拱的论语骈枝说:“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

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

„„乐而不淫者,关雎 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

” ⑵淫——古人凡过分以至於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第3句】:21 哀公问社⑴於宰我⑵。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向宰我问,作社主用什麽木。

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

”孔子听到了这话,[责备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注释】⑴社——土神叫社,不过哀公所问的社,从宰我的答话中可以推知是指社主而言。

古代祭祀土神,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这牌位叫主,而认为这一木主,便是神灵之所凭依。

如果国家有对外战争,还必需载这一木主而行。

详见俞正燮癸巳类稾。

有人说“社”是指立社所栽的树,未必可信。

⑵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

【第3句】:22 子曰:“管仲⑴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⑵,官事不摄⑶,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⑷,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⑸,有反坫⑹,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⑺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呀

”有人便问:“他是不是很节俭呢

”孔子道:“他收取了人民的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人员,[一人一职,]从不兼差,如何能说是节俭呢

”那人又问:“那末,他懂得礼节麽

”孔子又道:“国君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氏也立了个塞门;国君设讌招待外国的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氏也有这样的设备。

假若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

【注释】⑴管仲——春秋时齐国人,名夷吾,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使他称霸诸侯。

⑵三归——“三归”的解释还有:(甲)国君一娶三女,管仲也娶了三国之女(集解引包咸说,皇侃义疏等);(乙)三处家庭(俞樾羣经平议);(丙)地名,管仲的采邑(梁玉绳瞥记);(丁)藏泉币的府库(武亿羣经义证)。

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正确。

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云:“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

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於上矣。

’三归之名,实本於此。

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

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

汉书 地理志、食货志并云,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民,身在陪臣,而取三归。

其言较然明显。

韩非子云,‘使子有三归之家’,说苑作‘赏之市租’。

三归之为市租,汉世儒者犹能明之,此一证也。

晏子春秋辞三归之赏,而云厚受赏以伤国民之义,其取之民无疑也,此又一证也。

”这一说法很有道理。

我还再举两个间接证据。

(甲)战国策一说:“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

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於民也。

”似亦以三归为市租。

(乙)三国志 魏志 武帝纪建安十五年令曰:“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

”亦以管仲不是清廉之士,当指三归。

⑶摄——兼职。

⑷树塞门——树,动词,立也。

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一种东西,形式和作用可以同今天的照壁相比。

⑸好——古读去声,友好。

⑹反坫——坫音店,diàn,用以放置器物的设备,用土筑成的,形似土堆,筑於两楹(厅堂前部东西各有一柱)之间。

详全祖望经史问答。

⑺而——假设连词,假如,假若。

【第3句】:23 子语⑴鲁大师⑵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⑶如也;从⑷之,纯如也,皦⑸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後完成。

【注释】⑴语——去声,yù,告诉。

⑵大师——大音泰,tài,乐官之长。

⑶翕——xī。

⑷从——去声,zòng。

⑸皦——音皎,jiǎo。

【第3句】:24 仪封人⑴请见⑵,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⑶见之⑵。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⑷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⑸。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道:“所有到了这个地方的有道德学问的人,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

”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

他辞出以後,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麽着急没有官位呢

天下黑暗日子也长久了,[圣人也该有得意的时候了,]上天会要把他老人家做人民的导师哩。

【注释】⑴仪封人——仪,地名。

有人说当在今日的开封市内,未必可靠。

封人,官名。

左传有颖谷封人、祭封人、萧封人、吕封人,大概是典守边疆的官。

说本方观旭论语偶记。

⑵请见、见之——两个“见”字从前都读去声,音现,xiàn。

“请见”是请求接见的意思,“见之”是使孔子接见了他的意思。

何焯义门读书记云:“古者相见必由绍介,逆旅之中无可因缘,故称平日未尝见绝于贤者,见气类之同,致词以代绍介,故从者因而通之。

夫子亦不拒其请,与不见孺悲异也。

” ⑶从者——“从”去声,zòng。

⑷丧——去声,sàng,失掉官位。

⑸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子。

古代公家有什麽事要宣布,便摇这铃,召集大家来听。

八佾第三的作品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注释】  监:同“鉴”,借鉴的意思。

  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郁郁:文采盛貌。

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文化礼制。

”  

【评析】  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

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

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92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