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儿童画报的读后感聚集50条-读后感

想像是美好的,许多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在我们的想像中却是真的,比如说兔子的眼睛是红的,但我们也可以异想天开,把兔子的眼睛想成蓝色或绿色,是不是很新鲜很有个性呢?《画画》这篇短文就是这么回事。

一个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她也喜欢画画。

有一天婷婷画了一棵树,爷爷看了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树枝不能比树杆粗,如果比树杆粗那么这就不是树了。”婷婷说:“如果不是树那你为什么说这是树呢?”爷爷无话可说。

有一天,婷婷画了一只母鸡生了一个蛋,那蛋比母鸡还大。婷婷拿着那张画去参加西班牙的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她得了一等奖。

我想婷婷的画之所以得到一等奖是因为她的画充满了想像,使人感到一种新鲜的感觉。可能有些人认为这副画画得很荒唐很离谱,并且认为想像也是很荒唐的.,想到的东西想了也不能实现,所以没必要想像。但我认为想像是奇妙的空间,是进步的象征。自古以来,那些名人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他们爱想像,他们敢想像,他们敢问一些荒唐的问题,他们不怕别人说他们荒唐,他们敢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拉一下或按一下就会发光的东西呢?能不能发明一种像蜻蜓一样平稳飞翔的东西呢?这虽然只是他们想出来的,但最后他们还是发明出来了想像中的东西呀。我想随着科技的发展,像那些树枝比树杆粗的树,蛋比母鸡还大的蛋,很有可能变成真的。

所以,我们也要大胆的想像,让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要知道想像并不愚蠢。

一直认为自己能看懂孩子的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前看孩子的画,最多能看到表面的意思,他画的是什么,画的好不好,我没来没想过他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画这个。这本书让我初步了解了儿童内心的世界。

沃尔夫冈·格吕齐格尔在《孩子们的涂鸦、素描和绘画》这本书中,对成人们的一些表现进行了分析。很多成年人面对孩子的乱写乱画表现得“惊慌失措”。他们会对孩子的画进行更正、指责和劝导,有时候也会亲自示范什么是“正确”的画。他们根本不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每次都不想看到真正的孩子的画。正如我所接触一些家长,当他们看到孩子画出让人无法理解的画时总是表现的非常失望。我也想到自己在以前的美术培训班对孩子的画所做的一些指导,他们画不出来时我总是替他们着急,帮他们画几笔,现在才明白,原来这种举动阻碍了孩子对自己内心想法的表达。

格吕齐格尔还提到了,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与此相反,他们允许孩子“自由发展艺术”,但他们也很少关心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或许他们不是不关心,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关心。专家的建议便是要成人亲自画画。通过自己画画,成年人可以明白,儿童画的美及其意义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的美是不同的。儿童画的美表达了他们的健康、生命力、强健、柔软、内在以及生动。这一点与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发展紧密相关,而这种发展是一个有生活能力的、完整的人的前提。

面对孩子的涂鸦时期和涂鸦成果,家长们可能会疑惑,涂鸦的意义何在?能不能给孩子一些指导让他直接跳过这个阶段?看过这本书之后,家长们可能才会明白涂鸦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涂鸦是所有绘画语言的基础。绘画语言的发展类似于口语,有自己的规律,内部逻辑极其严密。赛茨认为,人类的“原始冲动”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文字表达;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即将内心经历可视化。

苏黎世创造性培养处绘画工作室及培训事务负责人贝蒂娜·埃格尔将绘画发展过程中涂鸦的意义比做语言发展过程中口齿不清的.说话阶段,并认为涂鸦的阶段是绝对必需的。

格吕齐格尔把涂鸦形象地比做“奶牙”,我们对它们呵护备至,因为它们是我们长好全副牙齿的前提。其实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涂鸦中已经产生了儿童日后画画的基本形状,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第一张像样的儿童画。

我们在大约1岁半的儿童那里会发现涂鸦的原型。这会发展成无造型的基本形状,借助于这个基础,孩子们以后画画就会得心应手。

儿童画与儿童的心理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形成。

专家认为,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并不同步。前者是一个戏剧性的、可见的、清晰的过程,而后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内在心理过程,即脱离的过程和个性形成的过程。“脱离过程”是指儿童从与母亲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中逐渐独立出来;“个性形成过程”是指内心的发展,通过这种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独特的个性。这是两个互补的发展过程。第二个过程也被称为“破茧而出”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始于“共生阶段”,后来才逐渐过渡为心理的发展过程。

马丁·道纳斯认为,婴儿实际开始心理发展过程的时间比专家所说的要早,也就是说,他们的一些能力发展的更早。比如,能够更早地感知环境和环境的变化,能够更早地与外界互动,能够更早地和母亲拉开距离并完成“破茧而出”的过程。

巴赫曼从艺术创造的层面上研究了画画儿童“破茧而出”的过程。她发现,孩子们第一次涂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表达很多内容了,有时候是表达当时的身心状态,有时候是对过去的回忆——出生之前、婴儿时期,或者幼儿时期的回忆。埃格尔也有类似的观察结果。她认为,对于2—4岁的儿童来说,回忆过去在他们的表达内容中占有重要位置。

孩子在画画时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内心需要。他画出来的内容与实际事物并不相符,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头脑中的印象来绘画。现在课堂上我们也经常看到类似这种情况的宝宝,他边说边画,有时会激动的大叫一声或干脆站起来画,但看看他画的内容,又实在无法与他自己所描述的联系起来。好多成年人甚至会觉得孩子是在胡言乱语。这种以想象为基础进行的绘画常常会发生“骤变”,一个物体本来表现的很好了,孩子突然会用笔触把之前的成果全部涂掉,再继续下一个物体的塑造,我们可能为孩子感到可惜,但是当我们明白了他们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后,我们便可以释怀了,不去干涉他,在一旁默默的祝福就行了。

对儿童绘画语言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在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形状,而是孩子们在涂鸦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那些形状。孩子们不是在临摹,而是在创造,其创造的内容要远远大于其模仿的内容。孩子们画画的出发点并不是他们看到了什么,而是他们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孩子曾经在画中出现的事物那里经历过哪些事情,对他们的创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将意义赋予所画的对象,而且这个意义是按照自己的经历来赋予的,孩子们对现实进行“翻译”,而不是“复制”。他们只画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那部分事物,并试着通过画画这个手段将周围的环境形象化。

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之后,面对孩子们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和家长的疑惑,我便可以轻松的去解读和应对。孩子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冲突,诉说自己的特殊需要,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用心去领悟,我们便会理解孩子那小小的但却非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

想让城城从象形的甲骨文开始认字,所以家里购置了黑板和粉笔等,按照小家伙的身高挂在墙上,让他方便随时看到或者动手画。但是他画了一会儿后好像并没有太大的欲望,并不想让认字或者画画这件事成为他的一个负担,所以也就随他。只是我会写几个大大的甲骨文在那里,寄希望于他的无意注意混个脸熟。

每当看到我在画的时候,他也会拿着粉笔过来乱画一通,然后口中念念有词:太阳公公,蚯蚓(因为最近下雨,校园的校道上经常能看到蚯蚓)......我是个艺术细胞极其缺乏的主,画什么什么不像,所以便不太敢指导他画画。但是又虚荣地希望城城能多少有点艺术修养,好光大我家的门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虽然作者的名字有些咳咳,但是却解了我当下的困惑。

一、谁都会绘画

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一岁的时候获得一岁的能力,两岁的时候获得两岁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应的能力的时候,绘画的能力也会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时候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孩子画完后,无论画的好坏(画的好坏不要用像与不像作为标准),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理解他们所要讲述的内容。

怎样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和氛围?买各种绘画材料,在家里贴满画?不,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找个同伴。玩伴或者朋友的存在,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绘画方面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和小伙伴在一起画画时,激发了这些孩子的表现欲,就会引起孩子对绘画的热情,同时满足了孩子和同伴一起游戏的社会性需求。当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把绘画的工具放在显眼的地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涂鸦,他们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只要给孩子提供画画的伙伴和场所,孩子就一定会愿意去画画。

二、让孩子开心地画

孩子喜欢涂鸦的时候,大概是我们心中窃喜的时候。像我这种妈妈在这种时候就会调动自己仅有的美术知识,给宝宝示范画个圆圆的太阳,画一个月亮,几颗星星,画一棵大树。无怪乎城城对那块黑板好像越来越没兴趣,他那还没来得及燃起来的小火苗被我及时地扑灭了。

无视孩子的发展规律,教孩子画形象,指导孩子用色,对于孩子纯朴天真的表达方式不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许,这是让孩子讨厌画画最有效的方法。就算孩子愿意画画,画出来的也是用成人教出来的方式画的,非常程式化。而无法画出充满感觉和亲身体验的画。看到这里,松了一口气,终于,就算不会画画的妈妈也能让孩子尝试去画画了。

在孩子开心地涂鸦的时候,不要在他耳边喋喋不休地问:宝宝,你这画的是什么呀?让孩子有自己的静默时间,等到他画完或者是拉着你跟你说话的时候再跟他交流。在孩子画画的同时,家长也可以拿起笔自己随意地画,无法画成印象派,野兽派也行。

三、孩子就是画这样的画长大的

像其他所有的能力一样,儿童的绘画也自有它的发展规律,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儿童用绘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看懂孩子的画或者倾听孩子的.画。让孩子除了说话和写作以外学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

一岁左右:一岁左右的孩子,不是有了要去绘画的意图、打算才画画的。这种绘画,不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是手运动的结果。握着铅笔在纸上留下印迹让孩子明白了这种能产生变化的乐趣。孩子体会到了能使用自己的手和脚,能够在白纸上留下线的痕迹的成就感。

在这个时期,让孩子多爬行,能够以肩做轴心,带动肩和手臂上下左右的运动。当手能够做这样灵活的动作时,孩子才能画出清晰有力的线条。

一岁半前:通过手的往返运动涂鸦,在纸上留下半圆形的印迹。

一岁半以后:从大的连续圆圈到小的连续圆圈,这是以往的往返运动进一步发展在开始发生的变化。

近两岁以前笨拙的圆圈开始变成较标准流畅的圆形,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孩子以手腕为轴心做运动,就能画出比较小的连续圆圈。从这个时期开始,到孩子三岁,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涂鸦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在这个时期,让孩子多玩沙子和水,直到玩得满足为止。绘画用具不要给孩子很多种颜色,只给他一种他喜欢的颜色就好。除了水性的粗的马克笔之外,还要给他想蜡笔、铅笔等其他绘画工具,让他去尝试。

大概两岁二到四个月:开始画单独的一根线条。从城城画的蚯蚓来看,他现在已经可以画单独的一根根线条了。单独的圆圈暂时还不行。

两岁半前:圆圈开始封口。这个阶段的孩子手的功能的成熟过程是从肩到手肘,从手肘到手腕,最后到指尖。这个时候画画的行为,不仅需要手的功能,还要加上眼睛的功能。能够目测线条的走向,这正是在培养孩子判断未来采取行动的能力。

两岁半后:手的功能配合上眼的功能后,孩子开始能够预测、判断所画的线条走向。孩子想要画什么的意识开始萌芽。这种“我想、我要”做什么的意识和要求,即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强烈地表现了出来。Terrible two,叛逆期到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必要地出手、多嘴进行干预的话,就前功尽弃了。

孩子两岁以后到四岁左右,开始对自己画的东西以自己对事物的印象加以解释说明。但是,从两岁左右开始的最早的解释和说明,在以后的时间里会发生变化,一会是面包,一会儿丸子。这绝不是孩子在撒谎。越是脑海中对各种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越是有能力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同时,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孩子细心地去留意大自然中的变化。

三岁: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地去画画。从一开始,孩子就已经决定了要画什么,他是有目的地动手画画的。画画前孩子就已经给画赋予了意义,尽管这时还不能画具体的形象,他会把圆圈当成要画的东西。

三岁半后:到了这个时期,孩子特别喜欢玩情境模仿游戏,凭借想想来扮演各种角色玩情境模仿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够自由地划出大大小小的圆圈和横的、竖的线条,画画时他们是事先想好要画什么然后再动手画。在此之前,孩子只用单独的词语表示一个一个的圆圈的意思,而现在孩子把这些联系起来,逐渐演变成了故事情节。孩子给这些毫无意义的随便画出的线条,圆圈赋予意义,手按照这种意义来画,最终,这些线条和圆圈变成了能够表达,象征孩子感受的东西。

三到四岁:用极具表征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事物的线条,是三到四岁儿童绘画的显着特征。因此,这个年龄段的绘画也被称为“表征主义时代”。这个时期的画正处于向具有人类独特表现手法的绘画转化的时期。千万不要教孩子画程式化的画像,而是认真听听孩子充满亲身感受的画作的内容。

因为城城还正处于两岁左右,所以更关注的是他这个阶段的相关内容。看完之后,突然理解了作者说所有的人都能绘画的意义:绘画的本质是一种特别自我的表达方式。鉴于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与其按照自己的想法蛮干,很多时候还不如不干,最起码能给将来留下一些可能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89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