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打响第一枪读后感
《八一军旗红》读后感300字
当你翻开这本书,有一股厚重透入字里行间,所有文字都谱写着八一起义的壮歌。
每个英雄都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如夜空中的繁星,指引我们前进。
这本书写下了15个革命前辈的故事,个个有血有肉。
在字眼,我读懂了15个人的心情,读到了15个人的心理;这本书还写下了11个感人的故事,它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我无法想象他们吃的苦;这本书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明白了革命的苦涩和革命者的刚强内心。
从1927年的8月1日开始,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人率领着革命,埋下了希望的火种。
在这物欲横流、轻浮急躁的时代,它让我们更加坚定拼搏、敢于艰苦奋斗,发扬革命先辈们身上金色的光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尽管时代进步,尽管生活优越,但祖国的新一代万万不可忘却这种革命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于承担,执着追求的精神。
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具备了这样的品质,祖国的花朵才能蜕变成为荫庇神州的大树,祖国的未来才能绽放出无限的曙光。
这本书是给八一南昌起义革命先辈们最好的敬礼,又是给广大青少年最好的洗礼民。
或许在某个潜移默化的瞬间,我才能真正的看懂这一个个创造奇迹的瞬间,读懂一个个革命者的内心。
《八一军旗红》读后感作文怎么写
在书架上看到《八一军旗红:八一南昌故事读本》书的时候,就被它面和装帧设计所吸引。
封面上几名惟妙惟肖的战士配上暖红色的夜空,营造出一种安静冲和的氛围,但是任谁都知道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掩藏着各种暗流汹涌。
这种安静的假象会引发读者思考并勾起隐隐的躁动,封面以静衬动,更显其动,这是设计者的匠心所在。
翻开书本,有一股厚重感,无论是纸张还是文字,处处透露着八一南昌起义这段历史的厚重。
八一南昌起义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每个英雄都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指引我们前行。
《八一军旗红》全书分三篇,即将士篇、战斗篇和价值篇。
将士篇下写了15个革命先辈的故事。
故事真实生动,人物也塑造得有血有肉,让读者从故事中了解到每个人物的性格。
战斗篇共计11个故事,分别选取了南昌起义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确切还原了革命时期的场景,如从起义前夕的总指挥部到打响第一枪,从鏖战三河坝到潮汕七日红。
该篇章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更妙的是,作者在写战斗的过程中也不忘勾勒故事人物的性格与精神,这是以大写小,也是以小见大。
“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指什么
今年我们迎来了建军九十周年的“八一”建军节。
全国千、百万复退转业军人,每到“八一”建军节时,就会回忆起自己在这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中的经历,关心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关心新一代军人的成长,很想回家看看。
这里有离休的老红军战士、老八路战友和众多的义务兵制后的复员退伍转业军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是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
永远是祖国繁荣昌盛,安居乐业的坚强后盾。
九十年前,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
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
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是被国民党反动派“逼上梁山”的。
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血的教训擦亮了人们的眼睛。
它表明: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对付武装的反革命。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暴动”。
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
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
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这支革命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了全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之后又经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
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中印、中苏、中越三次边境战争。
千百万中华儿女在这支队伍中英勇作战,流血牺牲。
在抗美援朝时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在自卫反击中被称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张思德、董承瑞、黄继光、邱少云、安业明、麦贤德为代表的和自卫反击战中及救灾抡险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而千百万活着的英雄都成为平凡的人们。
全军复员转业退伍军人何至千万,他们有老红军战士、有老八路,有新老二代最可爱的人。
他们虽然离开部队几年几十年。
但他们始终念念不忘自己战斗成长的革命大熔炉。
他们非常关心我军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建设。
特别是在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中,我军能否打败比我们拥有先进科学武器装备的对手?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大革命时期用长矛大刀战胜反动派军队,抗日战争用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中大多是用“运输大队长”送来的武器消灭了八百万装备齐全的“国军”。
抗美援朝战争,还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佬。
使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在援越抗美战争中。
我军用三十年代的苏制高射炮与六十年代现代化的最先进的美式战机作战,我军用三八年制造的“三七”、“八五”口径高射炮击落了六十年代美制F-101型超低空超音速侦察机。
后来又击落更新的F-105战斗轰炸机和F-4C最先进的战机。
当时我们用落后的武器打败了先进敌机,靠的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靠的是人的因素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那就非同一般了。
近20多年来我军为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
从500万军队,截减到不足300万。
装备了战略导弹和核潜艇等等现代化装备。
使我军的战争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我们这些老兵感到欣慰。
但是,任何先进的装备都是要人去掌握,要人去使用的。
过去我们之所以能用落后的武器战胜装备先进的敌人,是因为我军有优良的政治工作制度。
首先明确为谁而战,为了祖国,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怕流血牺牲。
我军有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制度。
特别是军事民主,通过集思广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斗中研宄战斗。
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困境中找到对应方法。
这就是我军克敌之胜的法宝。
当然,现代战争将会更复杂,更需要科学技术。
但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有了这个根本就能不怕流血牺牲,就能刻苦钻研,就能有克敌制胜的方法。
我们坚信,有九十年历史的人民军队,更加成熟了,更加伟大,更加有战斗力。
发杨我党我军光传统,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永远战无不胜!
北京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500字左右)
我军从19278月1日南昌起义,至今走过八十个春秋就即将迎军八十周年的“八一”建军节。
今天我着一颗感恩之心和一份崇敬之情参观了北京军事博物馆。
我们先后参观了兵器馆、抗日战争馆、古代与近代战争馆等。
在军博的兵器馆里各式各样的钢铁铸造的火炮中间,有一尊荔枝木制成的火炮。
在其高昂的炮筒下面,有一个制作精美的玻璃柜,里面陈放着几段已被硝烟和岁月褪去了本色从炮身上取下的半圆型木质残片。
它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琼崖人民在战斗中的智慧与勇敢。
之后我们走入了近代战争馆,映入眼帘的是南昌八一起义的相关介绍,我们了解到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血的教训擦亮了人们的眼睛。
它表明: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对付武装的反革命。
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因此,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暴动”。
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
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
在这个参观人数日均达到六千多人次的展览中,设在展厅出口的留言台,成为一个需要排队才能留言的地方,几大本留言本已很难找出空白页。
看到在观众的留言当中有这样一句话: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它是用汉语拼音写出来的,这是一个叫刘琳祺的小朋友参观完展览后的感受。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给我们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
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学习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踏着先辈的足迹深刻感悟其内涵,并引申思考如何把延续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
。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90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