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俗世奇人读后感
读俗世奇人马二后感,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
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
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
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
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
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得有真本事,才不会平淡啊
没有真本事,岂只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
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 就今时今日才华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啊。
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不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尽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
不是有东北农民会说俄语当上翻译,下岗工人了搞出了先进的发明吗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篇二:《俗世奇人》读后感《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写的,它写的是古时候天津码头上的一些奇人妙事,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是真人真事。
它写得都是生活中的事,让我深深地记在心里。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刷子李》、《苏七块》等等。
刷子李是一个专干粉刷一行,他刷墙的时候手臂悠然摆动,每刷一次,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刷过去的墙,好比平平整整地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更绝的是他每次刷墙的时候必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都叫他“刷子李”。
苏七块是一位医生,凡是有人伤筋断骨就一定来找他。
他呢
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马就心明眼亮,然后双手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得疼痛,断骨头就已经接上了。
神吧,不过找他看病有一个规矩,就是必须要先付七块银元,要不然他不给看,所以人们当面叫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书中的这些人都很厉害,他们都有各自的本事,所以人们称之为奇人,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奇人,我们称之为“达人”。
在上学期我们学校举办了“达人秀”,就涌现了很多“达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都发挥到了极点。
但是你知道他们为能有今天的成就付出了多少吗
就拿“刷子李”来说,他刷了多少墙,练了多少次才可以做到这样。
再比如说孙杨哥哥和叶诗文姐姐他们都是游泳健将,在伦敦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了金牌,殊不知为了这块金牌他们在游泳池中洒下了多少的血和汗,正因为他们不断地付出,才会有今天的成功。
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件事只要坚持不懈,认真地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篇三:《俗世奇人》读后感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冯骥才著的《俗世奇人》,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讲得是清末民初天津卫作为一个水陆主要道,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为了生存练就一身精湛的绝活,成为了天津卫的奇人。
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每位奇人独立为一个章节,还配上了插图。
冯骥才用了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突出了每位人物的神奇、奇异的特点,每读完一个章节后,奇人异事就像放电影般在我的脑海里呈现,作者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
苏七块是个神医,他给病人看病,眼疾手快,不等人觉得疼,骨头已经接上了,但他有他的规矩,看病时,必须拿出七元钱才能看病,不然的话,他就不管,苏七块就因此得名。
但他并不是爱财如命,不然也不会还给华大夫的七块钱还有免掉张四药钱,因为他严守自己立下的规矩不能破。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刷子李,他干活也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规矩,刷墙时必须身穿一身黑,如果干完活后身上有一个白点,就白刷不用钱。
刷子李刷墙的时候,非常的仔细,就是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他还在观察墙面有什么地方刷得不足,被刷子李刷过得墙,不放什么装饰品,呆在房子里,就像神仙一般美。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象刷子李一样给自己订一套规矩,必须认真仔细,有不对的地方必须及时改正,做到完美无瑕。
书中还有捏得泥人栩栩如生的泥人张,还有识别正价的蓝眼以及只会啃书本的宁波人冯五爷……作者冯骥才在书中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所以我作为学生当前必须好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学得一技之长,为我们的将来打好基础。
俗世奇人读后感600百字左右。
世奇人》这本书讲的是在平凡间生活着各式各样独一无二的的本人,在当时那算得上是赫赫有名。
他们每人只要有独一无二的绝技或者是另有绝活的,那就一定有绰号,比如说:像刷子李、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苏金散等等。
津门人好把这种人的性,和他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时间一长,名字不知道,倒知道一个响当当的绰号。
在刚看这本书的第一章《苏七块》时,我就一直在想:难道这本书里的这些人都有自己先天的能力
最让我感动的是:刷子李和苏金散,刷子李他刷完之后就绝不会有一个白颜色的小点;苏金散凭着他精湛的医技赢得了民众的尊敬。
读完了这本《俗世奇人》我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我们一个个生下来并不是天才,而是靠后天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汗水。
” 这不正体现出我可爱而又宽松的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吗
在我刚开始学习舞蹈平转的时候我练了不到五分钟,我就不耐烦了,我觉得肯定练不好了,妈妈并没有逼着我练,而是在在网上查了一个有关平转的杂技表演拉出来给我看有句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想:她们居然能在舞台上表演杂技而且还是我连不好的平转。
于是我信心十足的开始练平转,一遍练不好,练第二遍;第二遍练不好,练第三遍;三遍练不好练第四遍……。
我练了十遍终于练成了平转。
让我们在赛道上赛跑,即使摔倒了,不要气馁也不要懈怠,爬起来继续跑。
俗世奇人读后感作文500字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
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
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
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
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
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 得有真本事,才不会平淡啊
没有真本事,岂只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
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就今时今日才华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啊。
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不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尽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
不是有东北农民会说俄语当上翻译,下岗工人了搞出了先进的发明吗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求一篇《读《俗世奇人》有感》(读后感)
一、写读后感的要诀
【第1句】:重视“读”“感”是从读中产生的,读是感的基础.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中心,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拿过书来,走马观花地翻上一遍,仅仅凭着一个初步的印象,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写感想,这个“感想”往往写不好.举例来说.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鲁国的国王得到一只海鸟.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鸟,就把它当做是神鸟了.为了表示自己对“神鸟” 的爱护和尊重,他吩咐把鸟供养在殿堂里,把宫廷里最美妙的音乐奏给它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它吃.可是鸟呢,却被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功夫,这只鸟就活活地饿死了.看了这个故事,怎样写一篇心得笔记呢?你如果在鲁王不懂得养鸟的技术,鸟应该如何养的问题上大发议论,即使写得再详尽也不行.为什么呢? 因为你从根本上把这个故事理解错了.这个故事其实是说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否则,尽管主观愿望是好的,也难免要失败.只有抓住了这一点,去联想、去议论,才能把感想写得深刻、动人.怎么读呢?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首先必须熟悉下列情况:(1)写作时间.(2)写的什么,即作品的内容.要把作品中的时、地、人、事、物这几方面弄清楚,不能囫囵吞枣.写故事梗概,列提纲,这些都是熟悉作品内容的辅助手段.(3)为什么而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中心,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加以对照、比较.为“感”做好准备.
【第2句】:“感”要专一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就拿《小马过河》这篇我们都知道的故事来说.它虽然短小,但仔细体会,就会使人产生几方面的感想:①遇事要多动脑筋、认真分析,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②实践出真知,水是深是浅,要亲自去试一试,“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亲口尝一尝.”③老马教子有方,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溺爱,不娇惯;当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时,不讽刺,不责怪,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仅就对这三方面的感想来说.一篇心得笔记最好只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写透彻,写深刻.
【第3句】: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读后感”当然是先“读”而后有“感”.你读的是哪本书?你是对这本书中的哪个问题发表感想,这些都需要交代一下.如果对原文一字不提,上去就写感想,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你的感想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会变成向别人介绍某一本书.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但文章的“感”一定要比“文”多.二、读后感的写作
【第1句】:写作方法:写体会式的读后感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分几点具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另一种是先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或情节,再抓住主要内容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第2句】:写作顺序:在结构上,常见的有这两种写作顺序:概括式提示“读”→抒写感受→回扣到“读” 或者简单介绍文章之后,把主要内容分散写,夹叙夹议.用一处原文来谈一点感想,这种方法必须注意前后衔接.
【第3句】:写作技巧:(1)读后感的题目.最简单的题目是“读《××××》有感”.你想醒目一点,可以抓体会中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如《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就是如此.(2)“感”的内容.首先提醒大家,感受一定要和文章的主要内容相符,否则就会闹笑话,文章的主要内容假如是讲的认真学习,可你谈的体会却是热爱劳动,文不对题,完全不符要求,这一点也是写读后感难把握的一点.另外在联系实际谈感受时,可以打开你想象的闸门,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中国到外国,从自己到别人,看到的、听到的、正面的、反面的,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能够帮你说明问题的都可以写.让我们举例来说:例
【第1句】:《凡卡》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了《凡卡》这篇课文,我感受很深.《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一八八六年写的,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被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里做学徒,他在这三个月里受尽了折磨,睡在过道里,老板和老板娘为一点小事就要毒打他,伙计们也捉弄他,每天只能吃一点面包渣,他没有衣服和鞋穿,没有亲人,没有快乐.他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但这只是梦想.凡卡的生活多么悲惨呀!读完这篇课文我很受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简评】看了这篇读后感同学们会有一个共同的反应,这文章写得太空洞了.读后感,重在写读后的感受,而不是对原文的介绍,而本文的小作者所描述的大部分是课文中的内容,至于看到这些现象联系实际,与自己进行对照比较则一点没谈.尽管开头结尾都分别高呼读了这篇课文很受教育,感受很深,但却见不到下文,给人以风大雨点小的感觉.例
【第2句】:《凡卡》读后感我一口气读完了《凡卡》这篇课文,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为九岁的凡卡过着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仿佛看到了凡卡又在挨打挨骂.凡卡太可怜了,他才九岁,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儿童,却受着这么多的折磨,老板、老板娘动不动就打他,伙计们想方设法捉弄他.谁都知道,孩子只有不断地增加营养身体才会长得结实,才会健康.可凡卡呢,早晨吃一点儿面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渣,至于菜啊、茶啊,根本没有.到了晚上睡觉时,他没有床,而是睡在过道里.这还不算,每当老板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摇那个摇篮,如果睡着了,还会挨老板的打.凡卡总是回想在乡下的那一段日子,虽然清苦,但身边有爷爷、有小伙伴,而现在谁都欺辱他,他真受不了了,他请求爷爷接他回去.读到这儿,我脑海里浮现出凡卡遥望故乡向苍天哭泣的情景,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如今,我们也是十来岁的少年儿童,可和凡卡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们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我们都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老师像辛勤的园丁,精心教育我们.学校为了让我们全面提高素质还给我们建立了计算机房、阅览室、语音教室、自然实验室等,每天我们都能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技能.父母为了让我们身体长得结实,天天为我们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我们多幸福呀!读过《凡卡》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儿童却过着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们不是生长在同一社会中,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统治之下,那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富人终日花天酒地而穷人却度日如年穷困潦倒.我们呢?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我们儿童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国家还为我们少年儿童立了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起到了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人们常说,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们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学习,长大更好地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让更多的儿童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评析】同前一篇读后感相比,此文内容显然是丰富多了.首先小作者注重在读文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小作者以自己现实生活状况与凡卡一一进行对照,感受到自己生活环境的优越,深知自己犹如生活在蜜罐中.另外,这篇读书笔记反映出小作者认识问题的深度,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了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而激发了努力学习长大建设好祖国的愿望,他的感受显得更加充实、深刻.
选文第②段是如何描写李中堂的?李中堂具有怎样的性格?
对生养自己的故乡的思念 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
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献上茶汤。
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
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赏。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
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
可这样,难题就来了—— 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
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
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
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
大人说话,不能改口。
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
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 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
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
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
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好嘴杨巴》)
【第1句】: 举例说明这个故事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刻画杨巴的性格特点
(3分) 答:分别从语言和心理两个方面来刻画,联系原文略
【第2句】:“中堂大人息怒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杨巴这几句说得很巧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巧妙之处。
(3分) 答:巧妙在既委婉地说明刚才茶汤上的黄渣子部是脏东西,而是芝麻,化解了危机,又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实在巧妙。
【第3句】:文段中写到官员们的糊涂,对表现杨巴形象有何作用
(3分) 答:这是侧面描写,反衬出杨巴的聪明机智。
【第4句】:文章以《好嘴杨巴》为题,可是对杨巴的语言描写却不多,这是不是离题了
说说你的看法。
(3分) 答:不仅没有离题,而且更能突出杨巴的灵巧管用,以少取胜,富有魅力,耐人寻味。
=====================================================================================================================================================二、 教学《好嘴杨巴》(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张嘴,而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有哪些
(吃饭、说话)如果一个人他伶牙俐齿,我们可以说他有一张______嘴
(用一个字回答)那么我们今天的课文中冯骥才先生就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好嘴”——杨巴。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四个能够概括杨巴性格特点的成语。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① 这些词语含有怎样的感情色彩
——贬义② 可是,作家冯骥才却把这四个成语一股脑儿全用到杨巴一个人身上,却丝毫不含贬义,大加赞美一张嘴。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就在作家冯骥才的指引下,去一趟天津卫,欣赏一出好戏,《好嘴杨巴》
(二)整体感知
【第1句】:请大家来简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兄弟生意火——中堂发怒——巧答中堂——名声远扬(1)兄弟的生意为什么红火呢
①杨七的好手艺;茶汤的精细制作过程②杨巴的嘴好。
(2)那杨家茶汤是如何发迹的呢
正是因为他们俩的默契配合,使得茶汤的生意异常红火,因此被众官员推荐为招待李鸿章的上品。
(3)府道县台们是如何准备接待李鸿章的工作的
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嘴脸
可见众官员对这样的决定信心满满。
那么事情的结果是否正如众人所料吗
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来学习课文的高潮部分“中堂大怒,杨巴巧答”
【第3句】:请大家阅读7~14段。
(1)这一部分首先描写了什么
——中堂大人看戏,杨七杨巴奉茶。
(2)找出对中堂大人的描写,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堂大人此时的心理。
(7段) ——爽。
(3)而当中堂大人看到杨七杨巴送那上来的茶汤时,是否如众官员所料
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怒(4)李鸿章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8段) 试将下面的两个感叹词放到对李鸿章的描写中去a、啊 b、哼(学生现场情境再现)“啊”后李鸿章的心里话是什么?——“这上面这么多脏土
”“哼”字后的心里话是什么
——“真是岂有此理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李中堂的心情是由“爽”转为“怒”(5)李鸿章大怒,当时气氛如何
——“紧张”(6)作者是怎样营造出这种紧张的气氛的呢
①描写李中堂欣赏莲花落子的祥和气氛——气氛烘托——铺垫②“打落”“乱飞”“泼了一地”——动作描写——正面③众官员都“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动作描写——侧面(7)那么,此时说话需要什么
——勇气 (板书:敢说)(8)如果这样说行不行
“中堂大人息怒
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
”你认为李鸿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9)对杨巴的心理描写(第10段),①是芝麻,不是脏东西——孤陋寡闻、没见识 ②不加解释——承认是脏东西 ③抢在前头说(10)因此杨巴是怎么说的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注意:不知道、不爱吃——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
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
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板书:巧说)(11)那杨巴这句话在李鸿章发怒后多长时间内说的
(学生讨论)①“飞快”“一转两转三转”。
②“其他人都吓蒙了”“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聪明”——反应快(对比) (板书:快说)(12)杨巴这句话说出后的效果如何呢
——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心灵嘴巧”“机敏过人”“聪明”,赏银一百两(三)小结:文中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杨巴好嘴的“好”呢
【第1句】: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
【第2句】:在紧张环境下通过杨巴的“敢说”“巧说”“快说”来表现出杨巴的好嘴。
【第3句】:中堂大人没有喝茶汤反而给赏,说明中堂大人赏识杨巴的好嘴,从侧面肯定杨巴嘴好。
【第4句】:故事结尾,以杨七的埋没来反衬杨巴的声名远扬,肯定杨巴的好嘴。
三、语言特色生动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呢,对,就是语言,说到语言,本文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地方。
【第1句】:作者大多采用口语来讲述故事,其中多处使用了天津地方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很好地突出了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如“一个泥团儿砍过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第2句】:语言极富表现力。
比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的头像后,“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 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真是无可更易的一个字眼。
【第3句】:人物语言个性化。
李鸿章与底层手艺人在语言表达方面极为不同:“不知者当无罪
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
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李使用的官话文白夹杂,与杨巴跪倒后请罪解释的话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对比。
四、总结写“泥人张”作者单刀直入。
三言两语介绍后,便切入主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
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么“回报”。
于是故事有了悬念。
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
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的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
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
写“好嘴杨巴” 作者采用“引出故事主人公——设置悬念——出现危机——巧答化危机——声名远扬”的巧妙构思对杨巴的圆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扬,并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判断。
旧社会民间艺人处在社会的底层,再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
这种生存的压力,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
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与其说是其性格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殊策略。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板书设计 20 俗世奇人 泥人张海张五 赚下金山----有钱 猖狂蛮横将军义子----有势泥人张 单手捏泥人----技艺高妙 艺高胆大 贱卖海张五----沉稳干练好嘴杨巴 敢说 --- 勇气 巧说 --- 好嘴→心灵嘴巧、 快说 --- 机敏过人、聪明——————————
【《俗世奇人》教案设计】
【摘自“莲山课件网】=========================================================================《好嘴杨巴》读后感50——100字原文:好嘴杨巴》原文 冯骥才《嘴出奇人》 塞外风解读1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⑴。
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
杨七杨八,好赛哥俩,其实却无亲无故,不过他俩的爹都姓杨罢了。
杨八本名杨巴,由于“巴”与“八”音同,杨巴的年岁长相又比杨七小,人们便错把他当成杨七的兄弟。
不过要说他俩的配合,好比左右手,又非亲兄弟可比⑵。
杨七手艺高,只管闷头制作;杨巴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虽然里里外外只这两人,既是老板又是伙计,闹得却比大买卖还红火。
⑶2杨七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
3一般茶汤⑷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
杨七自有高招⑸,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
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
4他另一手绝活⑸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
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
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
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
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
⑹5可是,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⑺。
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
⑻6那次,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琢磨三天,难下决断,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便举荐出“杨家茶汤”;茶汤粘软香甜,好吃无险,众官员一齐称好,这便是杨巴发迹的缘由了。
⑼7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⑽。
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献上茶汤⑾。
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
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赏。
⑿8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
⒀9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⒁。
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
可这样,难题就来了——10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
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
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
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
大人说话,不能改口。
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⒂11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
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⒃12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⒄。
明白过后便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
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
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⒅便说:13“不知者当无罪
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
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⒆14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
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
傻啦
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⒇15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
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
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
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21) =========================================================================== 杨巴就靠一张嘴,他的搭档杨七才有真本领.不过我也挺佩服杨巴的随机应变的.==============================================================感觉这文章挺有内涵的.有点读不懂.===================================================================================================================================================================================================================================================================================1896年6月11日,李鸿章离俄赴德。
于13日乘火车抵达德国柏林,住在恺撒大厦。
在德国,迎接李鸿章的是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
德皇派御车来接李鸿章。
6月14日下午,李鸿章拜见德皇威廉二世,代表中国皇帝向德皇酬谢其干涉还辽之事。
德皇表示,希望两国友谊长存,希望大清江山永固。
15日,李鸿章拜访了德国外长马歇尔,谈及英国放弃中国,短见自私,中国不能不与俄国友好。
此后数日,应德皇的邀请,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军队。
德皇特意为李鸿章准备了一把虎皮椅。
看到德国军队的精良装备与高昂士气,李鸿章不禁失声说,我如果有十营这样的军队,我就不怕小日本了。
此外,李鸿章还会见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麦,进行了简短会谈。
李鸿章在访问德国的20多天中,总想请教德国富强的秘诀,对于有关增订洋货进口税的使命并未完成。
李鸿章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此次在李鸿章下榻的行馆里,墙上就挂着李鸿章和俾斯麦的照片。
俾斯麦,1815年出生于普鲁士,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1862年至1890年期间一直担任首相,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支持下,俾斯麦大力推行他的“铁血政策”,经过发动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等的一系列战争,1870年,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使得德国一跃成为与英国、沙俄并列的世界强国。
在这一过程中,“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名号享誉欧洲大陆。
但是到了1890年,因与新德皇威廉二世政见不一致,产生严重意见冲突,俾斯麦被迫辞去了职务,赋闲在汉堡宅第,养花种草,颐养天年。
李鸿章的经历虽比不上俾斯麦那样传奇,但也有相似之处,他早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后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出将入相,在职务上应该说与俾斯麦相当了。
只不过前两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折戟沉沙,丢尽了颜面。
李鸿章之所以被称为“东方伸斯麦”,这有一段来历。
那是当年他在筹建北洋水师的时候,有一次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到天津拜见李鸿章,告诉他:“中堂大人,我这次乘坐的军舰,是世界一流的军舰,技术装备最为先进,欢迎您有时间过去参观。
”李鸿章对武器船舰是最感兴趣的,他满口答应,约好日期前去观看。
不巧的是,正好那一天刮风下雨不利于出海,李鸿章冒着风雨来到大沽口,但是德国军舰离港口还有几十海里,他们的船只在风浪中很难前行,这时柯纳德派了一只小艇前来联络,并带来口信:“今天风雨太大,在海中行船会有危险,您这么大年纪,就不必冒此危险了,可以改日再来参观。
”随行人员也纷纷劝阻,但李鸿章参观心切,加上不想让洋人看不起,毅然带着翻译下了自己的船,登上小艇就去了。
柯纳德见到李鸿章的到来很诧异,他很感慨地说道:中堂大人真是守约之人啊,这么大的风雨都如期前来,这样坚毅的性格,真像我们的首相俾斯麦。
”从此之后,柯纳德逢人便说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东方俾斯麦”的名号就从中国和德国传播开来。
在公务之余,李鸿章想起了要拜见一下那位神交已久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听说“东方俾斯麦”李鸿章要来汉堡,当地百姓奔走相告,纷纷走到道路两旁驻足相望,期盼能亲眼目睹这位东方大国的传奇宰相,汉堡官商还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准备款待李鸿章一行。
俾斯麦自然也十分高兴,他戴上威廉一世赐给他的冠冕,佩上十字勋章,穿上盛装,以最高规格的礼仪准备迎接李鸿章的到来。
李鸿章和俾斯麦二人相谈甚欢。
在双方交谈之中,李鸿章说起自己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
俾斯麦随即笑着说:可是我没有希望成为“西方的李鸿章”啊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他们的小故事——俾斯麦对中国的箭术十分好奇,所以想看***的箭术是什么样子,李鸿章很痛快地答应了。
李鸿章派人表演了步箭和马箭等等,看得俾斯麦十分高兴。
表演结束之后,卫队长报告李鸿章说,总共发了100支箭,99支箭都在靶上,少了一支箭。
过了一会,卫队长又报告说,射手20人,现在只有19人,少了一个。
于是俾斯麦派人去找,结果发现这个射手头上中箭躺在地上。
原来,这个射手叫张乐堂,因不小心被别的射手误伤了,箭正好穿过了他两边的太阳穴。
李鸿章立即命人给张看病。
外科医生把这名射手太阳穴两边的箭锯掉,并说已经治好。
李鸿章生气地问:那脑子里的箭怎么办
医生说:那是内科的事情了。
大人可以让他去找内科医生。
李鸿章说:他现在都不能站起来,怎么找医生
外科医生说:只要大人吩咐的事情,谁敢不从
于是,李鸿章命令道:张乐堂站起来
于是张乐堂果然站了起来,去找内科医生了。
俾斯麦看到这一切,觉得十分惊奇,于是问李鸿章:是什么力量让这位士兵站起来的
李鸿章不无得意地说: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服从精神,他们以服从长官的命令为天职。
俾斯麦听了之后,佩服得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李鸿章此行不是前来闲叙的,他是要来向俾斯麦讨教治国治军方略的。
他很快切入正题,说道:“我此次专程来拜访阁下,实是有一问题请教。
”俾斯麦问:“什么事情
”李鸿章接着问道:“要想实现中国的复兴大业,请问有什么可行之道
”俾斯麦沉吟了一下答道:“实在抱歉,我们两国相去甚远,我平时也没有怎么关注贵国的情况,现在又年老昏聩,确实不敢妄下断语。
不过,鄙人以为要想使国家富强,必须要做到上下一心。
”俾斯麦想起了自己与先皇威廉一世的君臣默契关系,不禁感慨万分。
这话也触动了李鸿章的心弦。
这些年,后党与帝党之间从没停止过斗争,大臣之间也是互相倾轧,有几个人出来真正为国家做些事情呢
何谈上下同心呢
想到这里,李鸿章有了下一个问题:“那么再请教阁下,怎么才能在与政府的角逐中取胜呢
”当然,李鸿章所指的政府并不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而指的是军机处里面那些保守派,因为他们处处与自己为敌,阻止兴办洋务。
俾斯麦当然不明白李鸿章心里想的,他只泛泛地答道:“为人臣子,总不能与政府相争。
万一与政府有意见与分歧之处,要么听从政府的安排,要么就直言以谏。
”俾斯麦的这两个答复其实都让李鸿章感到失望,怎么号称“铁血政策”的俾斯麦如此软弱呢
是不是因为老了没有了锐气
李鸿章不死心,接着问道:“如果为国家着想,该怎样进行治理为好呢
”这一下可问到俾斯麦的专长上了,他立即答道:“鄙人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军队是国家的根本,舍此并无更好的依托。
”李鸿章很赞同这一观点,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建设自己的陆军海军,但是朝廷和那些腐儒,不是挪用拖欠军饷,就是消极对待军队建设,更有甚者,八旗子弟、满蒙旗兵靠着祖宗的荫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哪谈得上去战场冲锋陷阵呢
李鸿章接着说道:“阁下言之有理,愿闻其详。
”俾斯麦一看李鸿章有兴趣,于是答道:“练兵不在于数量之多,而贵乎精,全国上下五万人足矣,而且要年轻力壮的,军事技艺要过硬,这样的部队就会无往而不胜。
另外,全国只需一支主力部队,不必将兵力分散到各地,当然,一些关隘要塞需要派兵把守,这样一来,一旦需要部队,就可随时调动,快速出兵。
”俾斯麦的观点主要是基于那些小国家而言的,他当然不知道中国地域广阔,区区五万兵力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李鸿章对此自然不能苟同,但是人家正在兴头上,也不便反驳。
于是他客气地说道:“感谢阁下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我国其实并不缺乏优秀的青年军人,缺乏的是教练人员和先进的军事知识。
三十年来,我苦心孤诣,为建设军队奔走游说,只可惜敝国能理解我的人很少,所以至今没有什么成就,实在是遗憾。
这次我到贵国访问学习,看到了贵国的精兵强将,实在是堪称楷模。
我想回国后按照贵国的军制训练新兵,当然,所需军事教官,还望贵国予以帮助支持。
”俾斯麦听得李鸿章的吹捧,心中高兴:“自然,自然,以后贵国有需要鄙人的地方,尽管吩咐就是,我当效全力。
” 会晤很快就结束了,二人合影留念,俾斯麦还让李鸿章留下墨宝作为纪念。
===================================================================================================================================================百度百科,李中堂-----------------------------------------------------------------《一言难尽李中堂》 作者:刘政屏。
———— 选自《合肥晚报》
俗世奇人四十八样主要内容
天津人灵,把药材弄到,好吃又治病,这糖叫作药糖。
药清末民初时流来,传到北京,广受欢迎。
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就有人卖。
于是,津京两地冒出了不少能人干这事,一是想出法儿来把各种草药弄进糖里,各色各味好看好吃的药糖愈来愈多;一是在“卖”上边想尽花活,或用说功唱功,或使江湖杂艺,为的是招人迎人取悦于人,叫人高高兴兴掏钱把药糖撂到嘴里。
天津人和北京人不同,卖药糖的法儿也不同。
北京是官场,人们心里边全是大大小小的官儿,喜欢官场的是是非非。
故此,在天桥卖药糖的“大兵黄”最招人的一手是骂官。
站在那儿,破口大骂,从段祺瑞到张勋再到袁世凯,哪个官大骂哪个,别人不敢骂的他敢骂。
他的糖自然卖得好。
天津是市井,百姓心里边就是生活——吃喝玩乐,好吃好喝好玩和有乐子的事都喜欢,还爱看绝活,这卖药糖的本事就五花八门了。
有说段子的,有说快板的,有变戏法的,有献演武功杂耍车技打弹弓子的,连吆喝起来都有腔有调一套一套。
鼓楼前有个卖药糖的叫俞六,宝坻县人,脑瓜好使,两只手特别能干。
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功夫不在“卖”上,都在“糖”里边。
他在家门口摆摊卖药糖,不说不唱不吆喝,就在一个桌上摆几排长长的带木框的玻璃盒子,中间隔开,每格里边一种糖,上边是镶玻璃的盒盖,隔着透明的盒盖看得见各色的药糖;你买哪样,他就掀开哪个盒盖,使镊子夹出几块,放进纸兜给你,没有花样,不会哄人高兴;可是他的糖好——色艳,味厚,有模有样,味道各异;不单有各种药材如茶膏、丹桂、鲜姜、红花、玫瑰、豆蔻、橘皮、砂仁、莲子、辣杏仁、薄荷,还把好吃的水果也掺和进去,比方鸭梨、桃子、李子、柿子、枇杷、香蕉、樱桃、酸梅、酸枣、西瓜等等。
可是做买卖单靠真材实料不行,还得会卖。
虽说他的药糖样儿最多,最全,总共四十八样,可是只摆在自家门口,这城里城外能有几个人知道
一提天津卫卖药糖的,第一王宝山,第二李傻子,第三连化清,一直往下数到大沽口,也瞧不见俞六的影子。
他的一个街坊刘二爷是位老到的人,读过书没当过官,做买卖赚点钱,早早收手在家坐享清福,一天碰到俞六便说:“你会做糖却不会卖糖。
你不能总守在家门口摆摊呀。
” 俞六说:“我也想走街串巷,可我嘴笨,说说唱唱全不会,也没别的功夫招人喜欢。
” 刘二爷说:“人家有的,你未必再有,学人家就不是绝活了。
你不是本地人不知道,天津人认绝活,服绝活。
” 俞六说:“可这绝活哪找去
” 刘二爷说:“没处找。
绝活一是琢磨出来的,二是练出来的。
” “咋学咋练
”俞六还没全明白。
刘二爷笑道:“要我说,琢磨——你就得琢磨使嘛新鲜玩意儿把你这四十八样亮出来;练——你就得琢磨使嘛法子招人来买。
比方,你能不能不使镊子,天津卫卖药糖的手里全捏着这么个东西。
” 俞六不是木头疙瘩。
这两句话点石成金。
没多久,俞六把刘二爷请到家喝杯茶,吃几块药糖,然后领刘二爷到后院一看,刘二爷立马眼前一亮。
院中间放一个挑儿,一根扁担,两个桶柜,柜子上是一圈放药糖的小方盒,每个盒里一种糖。
盒上边有个盖儿,带合叶,可以掀;这一圈小盒总共二十四个,两个桶柜正好四十八样。
桶柜的捯饬前所未见。
提梁上边各雕一个龙头,龙面相向,瞪眼龇牙,横梁正中一个锃亮的金珠,这叫二龙戏珠。
龙头上还伸出两根弹簧,拴着红绒球,为的是挑起来一走,绒球就随着脚步一颠一颤。
不知俞六从哪儿请来一位好漆工,把桶柜漆得油黑锃亮,上边使金漆写着“俞家药糖,四十八样”八个大字。
每个糖盒的玻璃盖上还全用红漆写上糖名,玻璃盖下的药糖五颜六色。
这样的药糖柜在街上一晃,保管全震
刘二爷看得高兴,夸赞道:“好赛从宫里挑出来的。
” 跟着俞六演了一手“卖糖”把式。
他左手拿个纸兜,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个小铜勺——他可真不用镊子了。
上去,绕着两个桶柜各转一圈,顺手用右手的无名指一挑盒盖,小铜勺就从盒里舀出一块糖到纸兜里;挑盒盖麻利无比,舀药糖灵巧之极,比得上变戏法的“快手刘”的小碗扣球。
单看这“卖法”,不吃糖,花点钱也值了。
刘二爷从中看得出俞六的用心与练功之苦,高兴地说:“行了,你可以出山了,四十八样要成名了。
” 第二天,俞六挑这挑子走出家门,城里城外,河东水西,宫南宫北,九个租界一转,立时名满津门。
他还制了一身好行头,青裤白褂,皂鞋净袜;他挑着这对天下独有的花桶,一走一颤行在街头,还有洋人拿照相盒子给他照相呢。
可俞六没神气多久,就听说河东出现一个担挑卖药糖的,也用两个龙头漆桶,也叫“四十八样”。
这一来,他的四十八样可就算不上独门绝技了。
他心里发急,去找刘二爷请教。
刘二爷说:“你不学人,可挡不住别人学你,你得叫人想学学不去,那才叫绝活。
” 三个月后俞六亮出一个新把式,叫走八字。
原先他从柜桶取糖时,右手拿勺,人总往里怀转,不好看;现在他改成走八字,从一个桶左面绕过去,再从另一个桶右面绕回来,桶和人位置一变,两只手的家伙跟手就换,就像皇会里茶炊子的换肩。
这一改,走八字,两手换“活儿365kuaile.cn”,把式出了花样,别忘了——还能吃到他俞六四十八样色鲜味正的药糖呢
这点钱谁不想花
可不久,听说又有人开始练这走八字的把式了。
俞六憋了几个晚上,再想出一招,就在每个桶中间加几个糖盒,里边全是半块的糖。
他想在四十八样外再奉送半块,这半块由买主自选,人家要哪样,他就上去一掀一舀取出哪样。
他拿着这个新主意去请教刘二爷。
刘二爷听了笑哈哈,说道:“你这法子早晚还得给人学去。
我送你一个法子吧。
”说完,给他用纸写了几句词,递给俞六说:“你也不用唱,只要背下来,走着八字时把它踩着点儿念出来就行了。
” 俞六一看,是六句: 天津药糖家家好四十八样数第一一色一味块块香再饶半块随您意俞家能耐不传女谁我儿子谁学艺俞六不是天津人,不懂天津人这几句嘎话里,有打趣逗笑,也暗含着骂人,挺厉害。
他心里有点疑惑。
刘二爷看了出来,说:“放心去用,不会再有人敢招你了。
” 俞六说:“您开头就帮我,已经多回了。
这次成了,我管您一辈子药糖。
” 第二天俞六卖糖走八字时,便把刘二爷这六句念一遍,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渐渐跟上步点,走起来挺好看,像徐策跑城。
买糖的人围观的人听了都笑,有人说:“听你这几句,谁再敢偷艺谁就是你儿子了。
”旁观的人都跟着笑。
俞六才明白这一招把他的绝活立住了。
更明白天津人说话的妙处——既厉害又幽默,既幽默又厉害。
单厉害不受听,单幽默不给劲。
自今而后,果然再没有人学他。
他感激刘二爷,天天给刘二爷送糖,一天六块,一天换一样,八天一轮,正好四十八样。
多少年来一直送下去。
俞六有妻无子,他的手艺绝活后继无人。
可到他死后,刘二爷还活着,人说刘二爷长寿,就是因为长年吃俞六的药糖。
俗世奇人好嘴杨巴主要内容
《俗世奇人》杨嘴巴的:津门胜地,能人如林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把这种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
这二位,一位赛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赛细白精明,人称杨八。
杨七杨八,好赛哥俩,其实却无亲无故,不过他俩的爹都姓杨罢了。
杨八本名杨巴,由于“巴”与“八”音同,杨巴的年岁长相又比杨七小,人们便错把他当成杨七的兄弟。
不过要说他俩的配合,好比左右手,又非亲兄弟可比。
杨七手艺高,只管闷头制作;杨巴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虽然里里外外只这两人,既是老板又是伙计,闹得却比大买卖还红火。
杨七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
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
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
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
他另一手绝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
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
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
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
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
可是,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
那次,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琢磨三天,难下决断,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便举荐出“杨家茶汤”;茶汤粘软香甜,好吃无险,众官员一齐称好,这便是杨巴发迹的缘由了。
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
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献上茶汤。
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
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赏。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
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
可这样,难题就来了—— 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
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
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
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
大人说话,不能改口。
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
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
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说完又是一阵响头。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
明白过后便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情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
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
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便说: “不知者当无罪
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
来人呀,赏银一百两
” 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
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
傻啦
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
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
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
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好嘴杨巴读后感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杨七杨八.他俩有一次被派去给李中堂大人做点心.结果李中堂大人把碎芝麻当成了脏土,顿时非常生气.此时就体现出杨巴的聪明了——只见杨巴脑袋撞地,一边叩头,一边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碎芝麻,故此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李中堂大人这才明白过来,顿时非常高兴,便赏了杨巴银子一百两.你看脑子灵活,善用嘴巴救了他.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体会到原来嘴也可以帮人!不过读者它让我也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他很喜欢说话,每天说的话,绝对下不了两千字.上课也非常喜欢“咬文嚼字”,就是这张嘴课上惹得老师们对此嫉恶如仇,课下惹得同学们一片声讨.仔细一琢磨,原来他讲得几乎都是废话,该讲时不讲,不该讲时乱讲,导致他的人缘也极差.把他的话和扬巴比一下,就能看出来:他说话没有条理,没有顺序,往往是想起什么说什么;而杨巴呢,说话合情合理,充分地通过嘴“演”出了那种冒犯皇上的样子,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让人看不出任何的猫腻.所以说——其实只要合理用嘴,把话说到天衣无缝,顺序清楚,恰到好处,就可以成事的.岂止是学生,我们身边不也有好多这样的人因为会说成名,因为不会说败事吗?所以说“合理用嘴,可以出名”.我们要以此为启示,学会合情合理运用嘴巴,让话出口时得体、甜蜜、暖人心,避免祸从口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