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述怀读后感
唐诗《述怀》的全诗意思是
述怀[一] [二] [三]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
杖策谒天 [四] [五] 子,驱马出关门 。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 [六] 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
[七] [八] 深怀国士恩 。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
[一]题一作 《出关》。
这诗作于唐高祖(李渊)初称帝时。
当时魏徵投唐未久,在统一战争中 自己要求有所贡献,所以请命赴华山以东地区,说服李密的旧部。
诗中写作者的抱负和旅途的艰险以 及重意气、报主恩的思想。
[二]这两句说当群雄在国中争夺政权的时期,自己弃文就武,投入战争。
“逐鹿”,比喻争夺 政权。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鹿”,喻政权。
“投笔”,东汉班超 年轻时曾为抄写文书的小吏,一天,他投笔长叹道: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哪能长期在笔砚间讨生活 呢(见《后汉书·班超传》)
这里借班超故事自喻。
“戎轩”,兵车。
“事戎轩”,即从军。
[三]“纵横”,战国时苏秦、张仪在列国间游说。
苏秦主张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就是“合纵” 之计:张仪宣传诸国听命于秦,就是“连横”之计。
苏、张因此被叫做“纵横家”。
这里指自己曾向 李密献策。
“不就”,无所成就(指献策不被采纳,以至失败)。
“慷慨”,指为国效力的壮心豪气。
[四]这两句叙投奔李渊和奉使安抚山东。
“杖策”,手持马笙,也就是说赶着马。
“关”,指 ----------------------- 页面 3----------------------- 潼关。
[五]这两句用终军和祁食其(音异忌)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说明所负使命的性质。
“请 缨”,西汉人终军出使南越,他向汉武帝作豪语道:“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见《汉 书·终军传》)就是说只要一根绳索就把南越王牵来,后来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
“凭”,依。
“轼”,车前横木。
“凭轼”,就是驾车而行的意思。
“下”,降服。
“东藩”, 东方属国。
汉初郦食其说降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见《汉书·郦食其传》)。
[六]这四句写旅途的景况。
“郁”,阻滞。
“纡(音迂)”,曲折。
“郁纡”,是形容山道曲 折难于前进,也是形容心情不舒之词。
(曹植《赠白马王彪》:“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
) “陟(音志)”,登。
“岫(音袖)”,山。
“出没”,时隐时现(山岭有时隔断视线)。
[七]这四句说途中艰险的景象怵目惊心,但是由于想着要报答唐主以国土相待的恩情,并不畏 惧。
“伤千里目”,言远望心伤。
《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九逝魂”,屈原《哀 郢》:“魂一夕而九逝。
”“九逝”,言精神不集中。
“逝”,一作“折”。
汉代益州有险地名九折 板 (见《汉书·王尊传》)。
“九折”言道路曲折迂回。
此处作“九逝”或“九折”都可以通,但与 “魂”字相连,作“九逝”较妥。
“惮”.怕。
“国士”,一国范围内的杰出人物。
魏徵曾勉励别人说: “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
”(见《旧唐书·魏徵传》) [八]这四句表明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思想。
“季布”,楚汉时人,以守信用著名。
《史记。
季 布传》引楚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侯赢”,战国魏信陵君的门客。
信陵君救赵, 侯赢因年老不能随行,但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照他的诺言做了。
“意气”,这里即指有诺必践、 有恩必报的精神。
古乐府《白头吟》:“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那“意气”也相似,不过那是 属于夫妇之间,这是出于君臣之际。
“功名”,功勋和名声。
求一篇200字左右的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读后感,一般水平就行,但不要网上随便找来的。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此回写宝玉和众姐妹搬进了大观园。
二月二十二日,是红楼女儿国诞生日。
宝黛共读《西厢记》,两人用书中的妙词如“我是多愁多病身,你是倾国倾城貌”,相互调情说笑。
在花下的谈情说爱之乐,写得荡惑人心。
才子佳人谈情说爱的内容与今天的知识白领或有相似,而与棒棒背篓绝不相类。
(阿Q的谈爱与棒棒背篓似,一笑)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写的一本戏曲。
内容写闺中小姐杜丽娘单恋公子柳梦梅,害了相思病而死,后又复活与柳公子如愿成亲。
大观园内有戏院——梨香院,有12个女演员。
这一天在排戏,节目是《牡丹亭》。
林黛玉路过听见演戏音乐和唱词,有戏中杜丽娘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意思是丽娘见春色迷人的美景而思春伤春。
林黛玉用自己的体验来欣赏它,引起共鸣,伤心落泪。
警芳心,警,在这里是启动的意思,芳心,爱之心。
《牡丹亭》的唱词启动的黛玉的春心,所以有此伤感。
警芳心,女作家三毛对此深有体验。
她因红楼梦而警芳心,少女时就爱上了比她大数十岁的法国画家毕加索,后来又爱上了老朽民间诗人王洛宾。
某次从台湾万里迢迢来到新疆,亲登王门求爱被拒,回台后情思昏昏终至自杀。
无怪乎她生前要说红楼梦是妖书了。
(插入这段妙论,妙矣哉
) 《西厢》和《牡丹》都是表现才子佳人的爱情,虽经曲折而最后得以团圆。
这一回是写黛玉的梦想,希望自己能和宝玉成婚。
为后文的悲剧作反衬。
《红楼梦》,法译本作《闺中的梦想》,处处离不开梦。
可怜的闺中啊
这回有宝玉的四季即事诗,其“眼前春色梦中人”“梨花满地不闻莺”之句,都有味。
笔者读之忽来灵感,有仿作《冬夜即事》一首: 雨魂云梦更已深,厚被热毯睡未成;寂寂空屋唯有冷,漠漠庭院不闻莺; 毕生事业流年水,老困书斋怜无人;堪羡怡红有艳福,红楼读罢忧长存。
或者: 作品赏析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
在此回中,世人往往多流连于宝黛读西厢,意蕴非凡,以为妙绝。
然而我却以为,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固然在意境之处不能比肩宝黛读西厢,但作为林黛玉心境的转折之处,在全书中很是关键。
当然,《红楼梦》不单单胜在情节环环紧扣,伏脉千里。
细腻的描写手法,也总是令人心折不已。
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曹公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
因而,在下文里,我就想从情节和描写这两个方面对此处进行赏析。
从全书的关节来看,此处上衔读西厢,下接葬花,可谓是一个过渡。
如果说在宝黛读西厢,二人以“戏语”互定爱慕之心的时候,林黛玉尚对命运,对宝黛爱情抱有幻想的话,哭诉葬花词之时便是她清醒之时。
在风刀霜剑之下,岂有平安喜乐;春去春归,又岂能长久。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这样的悲叹,其实已跟爱情无关,而是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感悟,是自作的诗谶。
这样的情怀,也是宝玉无法用爱情来慰藉或是弥补的,是一种壮烈的大绝望。
从哭唱葬花词后的每一日,都映照诗中所写,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而黛玉的心境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转折之处便在听牡丹亭这里。
“(黛玉)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 这戏词中的每一句都烙在了黛玉心里。
“你在幽闺自怜”正是“青灯照壁人初睡”,是“耿耿秋灯秋夜长”,是黛玉每一个不能寐的夜。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大观园众女儿无法挽回的青春。
因而可以说若无此处听曲,便无下处葬花之词。
从读西厢,到赏牡丹亭,再到悲唱葬花词,层层推进,黛玉对命运的认识一步一步清晰起来。
这于花柳繁华之时的唱出的悲歌,哀乐相照,往往更令人痛心疾首。
从描写的方面来赏析,这段文字以“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引出下文。
这里有夹批说“妙法,必云不大喜看”,其实这正是欲扬先抑的起法。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为艺术欣赏者的黛玉,对于《牡丹亭》并没有一个明确而成熟的期待视野。
下文道“偶然两句吹到耳内”,黛玉只不过“感慨缠绵”,留步细听而已。
当听到良辰美景一处,渐渐“点头自叹”、“心下自思”,脂批在这里有云“将进门便是知音”,可见黛玉已然入境。
待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句,黛玉已由“心动神摇”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这已经是艺术欣赏的高潮。
脂批评道:“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
”黛玉和杜丽娘身世相仿,伤春的情感相通,对美好的青春都有惋惜,对爱情都有渴望,这正是绝佳的共鸣。
然而作者并没有在此停笔。
若是普通人,到这里不过尔尔,然而林黛玉自然是个艺术修养很高的女子,她联想到唐代崔涂的《旅怀》,南唐李煜的《浪淘沙》,又兼方才看到《西厢记》中的句子,“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把共鸣推到了极致。
从开始的“感慨缠绵”,到“点头自叹”再到“心痛神摇”、“如痴如醉”直到最后的“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种欣赏是十分主观的感悟,情感逐步渗入,最终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再联系到黛玉后来据此做出的葬花词,从欣赏到创作,这不就是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吗
由此再论意境上,王国维论元杂剧的意境时曾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若说红楼史上,宝琴抱梅,湘云醉卧的画面令人魂牵梦萦,那么请试想,一位方处在最美好的青春之时的少女,如痴如醉坐于山石上听曲落泪,不也是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
况且,庚辰本本回后有脂评道:“……曲曲折折写来,令观者亦技难持,况瘦怯怯之弱女乎
”度黛玉听曲之情,观者亦不忍,这正是景情俱佳的意境。
魏徵述怀朗诵。
我想知道这首诗的正确读音
水浒传》读书笔记(一)--醉打蒋门神 杀死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
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
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 见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
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
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
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
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
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读书笔记(三)--抱怨狮子楼 武松在阳谷县坐了都头,又上京办事。
回来时,才知道哥哥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实情,去告官,谁知县馆已受贿,无奈下在狮子楼为报了仇。
其中,让人看得最的就是最后报仇时杀死的那一段,虽死,和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恶果,而武松为民除害还被发配孟州。
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
西门庆在这里被作者描写的简直是“臭不可闻”,几乎上谁看完都痛骂他一两句,这能体现作者是多么的会描写人物啊
读书笔记(四)--卖刀汴京城 杨志盘缠用尽,只得将宝刀卖去,赚些钱投奔他乡谋生。
谁知卖刀时,当地泼皮牛二百般凌辱,杨志忍无可忍便杀死牛二,再去报馆。
最后被判充军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过于时的情景。
先是问谁买刀,牛二来后,让他试刀,牛二百般阻挠和凌辱,最后被杀。
这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么样的。
而牛二被杀不仅为书中的老百姓们出气,而且另读者看完也出了口气,这也许就是作者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来写的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