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八年级师说全部读后感

八年级师说《合格的老师》阅读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熟悉的人:亲爱的妈妈、爸爸,关爱我的姥姥、姥爷、奶奶,传授给我知识的老师,给我带来快乐的同学和朋友。

其中,我最喜欢陈老师。

  陈老师非常爱我们,也非常关心我们。

每天都和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玩。

陈老师对我关心的一件事,一直都让我非常难忘。

记得我上二年级上学期一个星期三的中午,我刚吃完午饭,突然觉得肚子疼,不一会肚子就越疼越厉害。

陈老师发现了,急忙跑过来问我:“你怎么了

”然后陈老师忙给我妈妈打电话,还给我用手揉肚子,陈老师一边揉一边问我:“好一点没有

”。

可肚子越疼越厉害,疼的我直叫,陈老师见我没好,又急忙给我接了些热水让我喝,又一边给我揉肚子,一边温柔的对我说:“别害怕,坚强点,妈妈一会就来了

”过了一会,妈妈来了,把我送到了医院,当我从医院出来时,爸爸也来了。

但我还是一直回想着陈老师对我的关爱

  这就是我的老师,一个对同学关心,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我非常喜欢陈老师

师说学后感作文500字,如何尊师重道

歌曲名:“没有彩虹的阳光” 作者:冯可作曲:俞霖编曲:玉林演唱:钟凯,毛方圆,伍狄文,零点,余晨王传君,柏栩栩,张超,殿菲,魏斌,丁无彩虹当单独阳光要有强烈的强强监护人梦想让风暴席卷过的尸体旁下一希望大家拥抱做一个疯狂的梦想,但也没关系有没有人欣赏属于我的地方我要飞,但没有翅膀所以学会了忽略哦把理想身背但听到嗡嗡心脏和泪水在心脏和泪水在阳光下没有彩虹唱 BR> 独自一人时也应该有很强的旁扫掠身边没有彩虹灿烂的阳光不仅对边缘耀眼的边缘强强大到足以保卫梦想让暴风雨我没有在爆发疫情爆发最强的光我觉得很好听这首歌正确的成长

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

中华文下五千年,历久,底蕴深厚。

在这浩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

《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 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

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

庾公说: 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这位 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

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

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

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

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

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

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

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

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

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

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

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

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师说》全文

《师说》  唐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65kuaile.cn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第1句】:学者:求学的人。

  

【第2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第3句】: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知,懂得。

  

【第4句】: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第5句】: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第6句】: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第7句】: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第8句】: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用做动词。

  

【第9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庸,发语词,难道。

知,了解、知道。

之,取独。

  

【第10句】:是故:因此,所以。

  

【第11句】:无:无论、不分。

  

【第12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第13句】:师道:从师的传统。

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14句】: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第15句】:犹且:尚且。

  

【第16句】: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第17句】:下:不如,名作动。

  

【第18句】: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耻,以……为耻  

【第19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第20句】:于其身:对于他自己。

身,自身、自己。

  

【第21句】:惑矣:(真是)糊涂啊

  

【第22句】: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第23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之,指童子。

习,使……学习。

其,指书。

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第24句】: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

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

之,提宾标志。

  

【第25句】: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

不,通“否”。

  

【第26句】: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

遗,丢弃,放弃。

  

【第27句】: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第28句】:百工:各种手艺。

  

【第29句】:相师:拜别人为师。

  

【第30句】:族:类。

  

【第31句】: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第32句】:年相若:年岁相近。

  

【第33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

足,可,够得上。

盛,高大。

谀,谄媚。

  

【第34句】:复:恢复。

  

【第35句】: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第36句】: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或作“鄙之”。

  

【第37句】:乃:竟,竟然。

  

【第38句】: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

其,难道,表反问。

欤,语气词,表感叹。

  

【第39句】: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常,固定的。

  

【第40句】: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第41句】: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第42句】: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第43句】: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

聃是老子的字。

  

【第44句】:之徒:这类。

  

【第45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第46句】:不必:不一定。

  

【第47句】: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

攻,学习、研究。

  

【第48句】: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

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第49句】: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乐》已失传,此为古说。

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通,普遍。

  

【第50句】: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于,被。

  

【第51句】: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嘉:赞许,嘉奖。

  

【第52句】:贻:赠送,赠予。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宗元柳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的师说是初中还是高中的课文

韩愈的《师说》是高中的必修课文。

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966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