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1-3单元读后感
要求: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上每个单元一篇读后感.
文章:第一单元 1 两册 毛泽东2芦花荡 孙梨3蜡 西蒙诺夫4就英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 雨果5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芩第2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7背影 朱自清8台阶 李森祥9老王 杨译(这个字打不出,是角丝旁的)10信客 余秋雨第3单元 11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12桥之美 吴冠中13苏州园林 叶圣陶14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15说“屏” 陈从周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17奇妙的客隆 谈家桢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19生物入侵者 梅涛20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第5单元21桃花源记 陶渊明22短文2篇(陋室铭 刘禹锡)(爱莲说 周敦颐)23核舟记 魏学洢24大道之行也 《礼记》
语文八年级三单元上册9至11议论文读后感
一、假设情境(结合心情),引出文章;二
【第1句】:主人公的性格
【第2句】:作者的思想
【第3句】:经典的场景与语录 (这三点要做出细致的分析)三、回扣开头的情境,并作出总结。
历史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的感想
先写历史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再写自己的感想。
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用历史与现在对比,说说自己要怎么做。
然后展望未来说出自己的希望。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读后感(人教版)
【第1句】: 背影 读后感《背影》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
虽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内容十分丰富。
由于大部分的字很浅易,而且句子通顺,因此读者很快能领悟内容。
作者把文章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
阅读期间,当父亲去买橘子的时候,令我非常感动,我也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
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
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
办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
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
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
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
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读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
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背影》真是一篇感人及有教育性的文章。
【第2句】:阿长与山海经 读后感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
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
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
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
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
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三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
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第3句】:芦花荡 读后感在到处都弥漫着销烟的战争年代里,却有着一个弥漫着温馨之气的苇塘,就在这密密的苇丛里,这镜子般的水面上,上演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段芦花荡的故事。
一个平凡却肩负着运送粮草等重任的撑船老头儿,在一次运送两个小女孩到苇塘里的基地去时,不料被一直看守在那儿的敌人发现了。
大女孩大菱挂了花,自尊心强的老头儿于是许下诺言——一定会狠狠地惩罚敌人。
第二天,聪明机智的老头儿果然利用了鬼子的弱点,巧施妙计,让日本鬼子见了阎王。
故事虽然简单,但他的主人公——撑船老头儿绝对不简单。
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同鬼子打交道,如果没有真本领,是谁也不敢去冒这个险的。
这个老头子就是利用他的平凡,利用鬼子对他不设防,不起疑心,才使鬼子中了他的圈套,罪有应得。
自尊和自信是他的最大特征,在这样的年代里,也是最应具备的特征。
因为对自己多年来撑船经验的自信,他冒着生命危险接下了这艰巨却关系到部队成败的重要任务。
因为自尊,他使鬼子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是一个中国人扛起抗日卫国大任的体现,就在这片苇塘中,一叶小舟上,一位抗日老英雄奇迹般地诞生,为队伍运送来了救命的粮草,护送来了重要的干部,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在敌人的眼皮底下。
只要稍有疏忽,都有可能丢掉性命。
但是,一个英雄又怎会畏惧这些呢
直至现在,我仍旧忍不住猜测在那个年代,真的有老头子这样的人或事存在吗
我想,不管是作者虚构的也好,听说的也罢,但是一个时代总会孕育出一个时代的人,在那样的艰难的抗日的岁月里,在那样美丽、恬静的芦花荡中,又怎会少了这群英雄儿女的身影呢
【第4句】:信客 读后感虽然说信客这个职业,已经随着世界的变化,,时间的流逝,消失了…… 但是,曾经或者愿意成为信客那样的人却没有消失,他们仍然在世界的各个地方,这样拥有无私奉献的人,仍存在着,并却永远不会消失。
科技是在进步,可是信客这种高尚的精神,却会成为心中的永恒,如同儒家的教育一样悠久,如雷锋的象征一样深远。
他们这些人就是我们道德的最高境界,这种品质却永远不会想他们曾经的职业一样消逝,现在,他们仍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默默的奉献着。
信客的苦是并不是一方面的,他们赚的钱仅仅够自己来吃饭而已,但工作却异常艰苦,往往乡亲们的亲戚都不在一个地方,所以要走的路程可想而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然而当收到了如此苦难后的信客们,回乡不会受到乡亲们的致敬,也不会受到乡亲们的重视,甚至都没有人会去注意这些整天跑东跑西得信客们。
而且如果有哪家人死了,还得主动去安慰他的家人,任凭别人打骂。
更糟糕的是,信客们常常收到乡亲们的无端怀疑,这是信客们不止身体上过度劳累,也使信客们心理上得不到一丝安慰。
这些痛苦,这些磨难,不是普通人们所能承受的,然而,信客们却默默承受这一切,并没有丝毫怨言。
信客的职业已经消失,并不再回来,但是他们那种: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善良厚道、宽以待人的优良品质,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品质。
信客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八年级语文主题学习丛书3读后感
第一章 声现象 基础知识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2.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3.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4.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5. 听到声音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道:声波—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6. 双耳效应: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和强弱不同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辨别声音的方向,产生立体感。
7.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1)频率:1秒内振动的次数,反映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就越大。
(2)音调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也低。
人的听觉是20Hz---------20000 Hz8.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1)振幅是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就越小。
9.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10.音调、音色、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
但是,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反之,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11.四大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物理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第11句】: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0 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12.控制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1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B超,也可以传递能量,例如:清洗钟表,除去结石。
蝙蝠利用回声来确定目标的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声呐。
14.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或者离障碍物距离为17m)才能产生回声。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章 光现象 基础知识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
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第3句】: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
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第6句】: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
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 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第10句】: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作用:①热作用:加热食物 热谱图诊病 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
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
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句】: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第2句】: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叫做焦距。
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第3句】: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第4句】: 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
【第5句】: 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
6.u>2f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u=2f 倒立 等大 实 f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明视距离为25cm。
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8.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度 焦度=1\\\/f9.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
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也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
第四章 物态变化1. 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 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使用前注意:①观察它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时注意: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放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放在液体中稍等一会儿,稳定后在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除了体温计)被测液体并且时视线和温度计液柱相平。
3. 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4.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
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的汽化现象。
5. 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6.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1.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单位:库仑(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e=
【第1句】:6×10—19 原子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不显电性,但是得到电子就显负电,失去电子就显正电。
3. 电荷(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开关控制电路的通和断,导线连接电路作用。
4. 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到用电器再到负极 ,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负极流向正极。
5.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用电器正常工作。
开路: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用电器不能工作。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
6.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7. 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I 表示。
单A) 1A=1000 m A 1m A=1000 u A8. 电流表使用注意(两要两不要):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处电流表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要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
还应该注意:①使用电流表前,应该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指零,若不指零,应先调零②用试触法选择量程,要从大量程的接线柱开始。
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个支路电流
八年级上册历史北京师范大学版第一单元读后感怎么写
周末,钱佳、孙田田、张丹、刘飘飘相约来到了语文课代表许诗涵家写作文。
“这次习作,我们都是选择了写场面。
我们先讨论一下写法,然后再各自静心写,这样好吗
”许诗涵召集大家围坐在自己的书桌旁。
孙田田刚坐下,就抢着说:“既然是场面描写,必须先写出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体情况,这就像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 “对,要先写出‘大全景’,让人有一个总体印象,然后抓住具体的人物或景物形象、活动来写。
比如《鸟的天堂》中写鸟的活动的场面,先总写“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然后抓住“一只画眉鸟飞了起来”进行重点描写,这样,既有‘大全景’的‘面’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点’的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
” “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许多人,因此,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张丹停了一下说:“这还不过,还要渲染气氛。
比如写百米赛跑场景,既要写出运动健儿的较逐,也要写观众,通过观众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来烘托出赛跑的紧张、热烈的气氛。
”张丹说完,大家多赞许地点了点头。
钱佳见大家多不说了,就眨巴着眼慢条斯理地说:“场面描写要顾及各个方面,要渲染气氛,这样就会出现人多、物多、事多、景多的情况。
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想,常见的写法有这样的顺序: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至于采用什么顺序,我们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 许诗涵见大家已说得差不多了,就水道:“我把刚才大家久留的场面描写该注意的总结一下:一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二是突出重点,渲染气氛;三是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下面,我们就用心作文,写出精彩的场面描写来。
” 书房里,就只有沙沙沙的写字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97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