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三单元读后感
用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里的所有课文来写一篇读后感
在看了《喂——出来》这个标题后,还以为是一篇讲述关于道德礼貌方面的文章。
但看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之后,不禁大吃一惊,这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一个不可思议的黑洞。
不过,文章透出来的一个中心思想,依然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人对自然的道德问题。
“人不给自然留后路,自然也不给人留后路。
”这句俗语就很好地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像文章里所说的,人类把所有废物投进黑洞里,不用多久,黑洞又把废物送回来。
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像一对情侣——你爱护我,我保护你;有时像一对敌人——你破坏我,我伤害你。
谁说不是呢
看看,眼下的地球,环境恶化的程度十分严重,人类应该算几笔大帐了,例如:现在地球上每年有700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每年从工业生产中排放220万吨二氧化碳,近1000立方公里污水;每天有百余种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环境的恶化,致使地球上平均每年递增400万环境病患者,每天有4万名儿童死去,乃至有难以统计的胎儿在母腹中就变成了畸形
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这不正是说明了如果我们继续破坏自然,自然就会向我们报复吗
你可能会说,大自然又不是人,它凭什么向人类报复呢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要对人类报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比如1998年的特大洪灾,就是大自然报复的计划之一
但,是什么导致洪灾发生的呢
无容置疑,是人类本身
国家环保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这样解释: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源于3个方面的“人祸”:植被的破坏、江河湖泊容量的萎缩和城市化的影响。
据1970年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为36.3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0.2%。
仅仅30年之后,2000年,森林覆盖率就减少了一半多,仅剩10%,水土流失面积却猛增了一倍,达739.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1%。
这可是多么令人恐惧的数字啊
此时此刻,我已被这些数字惊得想不出任何事情
只好用梅水溪的一句话代表我自己:“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
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
” 觉悟吧
身为人类的我们
不要再不自量力地征服自然了。
送给你们一句话:“爱护自然,人人有责
”
三年级第八单元读后感怎么写
学了第八单元里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西门豹》等课文,神化故事里的很多人物令我敬佩,如:坚强不屈的精卫;为民造福的马良;为民射日的后羿;辛苦补天的女娲;一丝不苟的大禹……通过这些故事,我知道现在的高楼大厦,幸福家庭,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一点一滴创造起来的.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繁荣富强的社会里,但不能忘记祖先的教诲:不能骄傲,要虚心向上.《神话故事》是一个民族的最初表现,蕴涵着民族之魂.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先民的精神和品质,让我大受裨益例: 《夸父追日》读后感传说古代有个叫夸父的人,他曾经跟太阳赛跑.他拿着木杖,死命的追赶太阳.途中,他感到异常地焦渴,便喝干了黄河和渭河里面所有的水,却仍无济于事,于是便往北想去渴一个叫大泽里面的水,但是他还没有走到那里就在半路里渴死了.夸父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人.他死命地追赶太阳,从不放手.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但是夸父也是一个不自量力的人,和太阳赛跑,想比太阳跑得更快?不可能!上一个暑假的时候,我打算每天写一篇日记,结果只写了16篇就觉得没有意思了.有一次,我下决心要把整个房间都打扫一遍,结果只收拾了一些书就不想再干了.等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第3单元《学写读后感》精校版
《学写读后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第3句】: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写作,集体评议)教学步骤:一、精彩导入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人生漫 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 指引着人生的航程。
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
当我们获取知识,增长信息时,当我们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当我们看完一幅画后,我们的心灵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
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下来的时候,便成了一篇读后感。
二、例文引路(一)例文评析: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一一读《傅雷家书》有感(二)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三)佳作欣赏:叹为观止《红楼梦》三、写作指导(一)认知读后感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34五、写作实践
八年级下册语文24课课后第三题读后感!
我的第一本书: 文章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 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
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还能有多大“出息”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
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
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回想过去,多少孩子因为贫困,从来没有进过校门;多少孩子被迫中途退学;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愚钝,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读书的机会。
所谓的 “出息”似乎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实现。
多少人才被埋没,多少孩子因不能读书而终生落魄。
这不能不引起人思考。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读者的心情也更沉重,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学生读到此文,更应好好的想想,你们都是幸运儿乔元贞的命运如果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重现,那简直就是罪过
读书吧,孩子!
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读后感是谈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说,又有必要说理。
叙说是谈论的根底,谈论又是叙说的深化,二者有必要联络。
读后感以“感”为主。
要适当地引证原文,当然引证不能太多,应以自个的言语为主。
在体现办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论时应重于剖析说理,案例不宜多,引证原文要简练。
在结构上,通常在最初归纳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侧重表达感触后,结束又回扣“读”。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文读后感2o0字
文章:第一单元 1 两册 毛泽东2芦花荡 孙梨3蜡 西蒙诺夫4就英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 雨果5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芩第2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7背影 朱自清8台阶 李森祥9老王 杨译(这个字打不出,是角丝旁的)10信客 余秋雨第3单元 11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12桥之美 吴冠中13苏州园林 叶圣陶14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15说“屏” 陈从周16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17奇妙的客隆 谈家桢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19生物入侵者 梅涛20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第5单元21桃花源记 陶渊明22短文2篇(陋室铭 刘禹锡)(爱莲说 周敦颐)23核舟记 魏学洢24大道之行也 《礼记》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读后感
你要把题打出来啊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读后感缩写一百字
读后感是要自己读过之后写的感想。
可以写读完之后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写受到的启发,受到的教育等。
每个人读了之后的感想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着眼点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97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