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八闽悦读经典名著读后感征文

关于 红色文化 1000字作文怎么写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诗、词、文皆工,并在文学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文学家。

朱熹的诗作,以吟咏山水、诗友唱和以及表达其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为主要内容。

在他的笔下,八闽风光、武夷山水、云谷奇观、师友情谊等一一入诗。

其中又以山水诗成就最高。

朱熹的山水诗,讲究“以理入诗”。

他在描写锦山绣水的同时,往往把哲学的思考融入诗中,把深邃的哲理通过大自然的美好现象透露出来,读罢使人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得到某种理性的感悟和升华。

《观书有感》二首是其脍炙人口的名篇。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人们在“徘徊”“天光云影”之际,得到更深一层的思考。

在朱熹的师友门人中,由于经常互相唱酬吟咏,逐渐形成一个诗歌流派。

他们都是理学家,因大多“以理入诗”——用诗歌阐发他们的哲学主张,故被后人称为“理学诗派”。

理学诗派中,艺术成就以朱熹为最高。

宋方回《桐江续集·送罗寿可诗序》中说:“道学宗师于书无所不通,于文无所不能。

诗,其余事;而高古清劲,尽扫诸子,又有一朱文公。

”对朱熹诗歌的艺术成就评价极高。

朱熹不仅工诗,而且善词。

今存《晦庵词》一卷,有江氏灵鹣阁汇刻名家词本。

宋代的理学名家,多视“诗余”(词)为“小道”,不屑为之,朱熹则是一个例外。

他的词作,气势豪迈,清畅淡远,音韵和谐。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沧洲歌》、《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九日齐州诗》等,隐括是古代矫正弯曲木材的工具,由此引申为把其他的文学作品加以再创作,使之成为一首新词。

这是宋词所特有的一种形式,称为“隐括体”。

朱熹把唐代杜牧的诗改写为一首新词,在内容上则表达了作者“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的思想感情,可谓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水调歌头·沧洲歌》写于绍熙五年(1194年)。

当时,朱熹所在建阳考亭的“竹林精舍”得以扩建,改名为“沧洲精舍”,并自号“沧洲病叟”。

此之前,朱熹在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和在漳州知府任上,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实行了社仓法、减赋税、行经界、惩治贪官污吏等措施,因触犯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受到抑制和挫折,使其感到在政治上救国救民的抱负难以施展。

在这首词中,朱熹通过对李斯、陆机、范蠡等人的历史悲剧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天路幽险”,宦途不平,是非太多,所以他在词中表示要“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沧洲,指沧洲精舍,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考亭书院的地方。

这是他的学术阵地和教育基地。

作者在此实际上表达了愿将自己的余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致力于教育事业,从而建立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愿望。

诗词之外,朱熹的散文也蔚为壮观。

其《游百丈山》、《云谷记》等是游记中的名篇。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评价朱熹之文说:“南宋之文,朱元晦大家也;南宋之诗,陆务观大家也。

”将其与陆游的诗歌创作成就相提并论,评价极高。

朱熹在文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是宋代理学家文学批评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观点主要散见于《朱子语类》及《朱文公文集》中。

其主要观点,一是发展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

他认为“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故为车者必饰以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词,皆欲人之爱而用之。

”二是提倡明白自然,反对雕琢。

因此,他对陶渊明平淡质朴的诗风极为赞赏,认为陶诗的高妙之处,“在其超然自得,不费安排处。

”他评价其门人建阳刘淮的作品,“不为雕刻纂组之工,而平易从容不费力处,乃有余味。

”也体现了这种观点。

此外,朱熹的《诗集传》是一部影响甚巨、流传甚广,至今还每为学人所引用的解释《诗经》的著作。

书中提出的对“赋、比、兴”含义的界定,一直沿用至今。

他在书中把《诗经》中的二十四首爱情诗,说成是“男女淫佚”,一方面表现出封建道学家的偏颇;另一方面,与《毛诗传》将《诗经》中的一些爱情诗错误地解释为“后妃之德”相比,朱熹的评价毕竟恢复了这些作品的部分艺术真实。

谈谈你对朱熹文学成就的认识600字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诗、词、文皆工,并在文学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文学家。

朱熹的诗作,以吟咏山水、诗友唱和以及表达其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为主要内容。

在他的笔下,八闽风光、武夷山水、云谷奇观、师友情谊等一一入诗。

其中又以山水诗成就最高。

朱熹的山水诗,讲究“以理入诗”。

他在描写锦山绣水的同时,往往把哲学的思考融入诗中,把深邃的哲理通过大自然的美好现象透露出来,读罢使人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得到某种理性的感悟和升华。

《观书有感》二首是其脍炙人口的名篇。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人们在“徘徊”“天光云影”之际,得到更深一层的思考。

在朱熹的师友门人中,由于经常互相唱酬吟咏,逐渐形成一个诗歌流派。

他们都是理学家,因大多“以理入诗”——用诗歌阐发他们的哲学主张,故被后人称为“理学诗派”。

理学诗派中,艺术成就以朱熹为最高。

宋方回《桐江续集·送罗寿可诗序》中说:“道学宗师于书无所不通,于文无所不能。

诗,其余事;而高古清劲,尽扫诸子,又有一朱文公。

”对朱熹诗歌的艺术成就评价极高。

朱熹不仅工诗,而且善词。

今存《晦庵词》一卷,有江氏灵鹣阁汇刻名家词本。

宋代的理学名家,多视“诗余”(词)为“小道”,不屑为之,朱熹则是一个例外。

他的词作,气势豪迈,清畅淡远,音韵和谐。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沧洲歌》、《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九日齐州诗》等,隐括是古代矫正弯曲木材的工具,由此引申为把其他的文学作品加以再创作,使之成为一首新词。

这是宋词所特有的一种形式,称为“隐括体”。

朱熹把唐代杜牧的诗改写为一首新词,在内容上则表达了作者“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的思想感情,可谓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水调歌头·沧洲歌》写于绍熙五年(1194年)。

当时,朱熹所在建阳考亭的“竹林精舍”得以扩建,改名为“沧洲精舍”,并自号“沧洲病叟”。

此之前,朱熹在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和在漳州知府任上,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实行了社仓法、减赋税、行经界、惩治贪官污吏等措施,因触犯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受到抑制和挫折,使其感到在政治上救国救民的抱负难以施展。

在这首词中,朱熹通过对李斯、陆机、范蠡等人的历史悲剧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天路幽险”,宦途不平,是非太多,所以他在词中表示要“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沧洲,指沧洲精舍,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考亭书院的地方。

这是他的学术阵地和教育基地。

作者在此实际上表达了愿将自己的余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致力于教育事业,从而建立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愿望。

诗词之外,朱熹的散文也蔚为壮观。

其《游百丈山》、《云谷记》等是游记中的名篇。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评价朱熹之文说:“南宋之文,朱元晦大家也;南宋之诗,陆务观大家也。

”将其与陆游的诗歌创作成就相提并论,评价极高。

朱熹在文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是宋代理学家文学批评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观点主要散见于《朱子语类》及《朱文公文集》中。

其主要观点,一是发展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

他认为“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故为车者必饰以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词,皆欲人之爱而用之。

”二是提倡明白自然,反对雕琢。

因此,他对陶渊明平淡质朴的诗风极为赞赏,认为陶诗的高妙之处,“在其超然自得,不费安排处。

”他评价其门人建阳刘淮的作品,“不为雕刻纂组之工,而平易从容不费力处,乃有余味。

”也体现了这种观点。

此外,朱熹的《诗集传》是一部影响甚巨、流传甚广,至今还每为学人所引用的解释《诗经》的著作。

书中提出的对“赋、比、兴”含义的界定,一直沿用至今。

他在书中把《诗经》中的二十四首爱情诗,说成是“男女淫佚”,一方面表现出封建道学家的偏颇;另一方面,与《毛诗传》将《诗经》中的一些爱情诗错误地解释为“后妃之德”相比,朱熹的评价毕竟恢复了这些作品的部分艺术真实。

家谱序言范文

很早的文章,很久前学过。

郑振铎 笔 名: 西谛、郑源新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898-1958 民 族: 汉族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

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突然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

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

青年时代曾回故乡 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回过故乡。

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启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铎回乡葬祖去了”(见《茅盾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据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博士考证,这次经福州到长乐葬祖的时间有一个多月。

这里的“回乡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长乐首占村老家了。

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征集有关的文物,征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占郑氏残缺的“讣告”,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之行。

另据首占郑氏族亲追忆,那个年代,首占“岱阳郑氏宗祠”内悬挂有许多反映郑氏先辈事迹的匾额和介绍,正中挂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书郑世威(1503-1584年)亲书的“世培忠厚”的祖训……这一切,使郑振铎对先辈的业绩和可贵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故乡增添了深厚的感情。

因此,他虽然长期在异乡生活、学习、工作,但是,他却始终是关心和热爱故乡的。

与故乡人民心连心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福州,各校学生曾先后两次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追悼被反动军警殴打致死的北京大学闽籍学生郭钦光;在厦门,青年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大会,愤怒声讨军阀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

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

在北京的郑振铎闻讯,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

他参加编印《闽潮》,奔走呼号,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

原籍福建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当时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她就是在这次声援活动中认识郑振铎的。

时隔60年,冰心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感慨激昂的发言,还有深刻的印象。

热情接待故乡学子 郑振铎虽然长期在京沪一带任职,但,凡是故乡有人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并仔细了解故乡的情况。

由于历史上长乐属福州府辖,所以从概念上说,故乡的范围自然是比较大的。

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三山中学高中生陈洪海(“青青文艺社”社员),因为听说暨南大学文学院在院长郑振铎主持下,教授阵容很强,他很想越级报考该院。

经当时在福州供职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86-1945年)介绍,到上海去拜访郑振铎,受到其热情的接待。

郑振铎看完介绍信之后,先了解郁达夫在福州的近况,接着又详细问及:陈仪(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么“措置”

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绩

因为那时正值郑贞文进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县立学校停换教员校长的时候,他从报纸上已看到一些报道。

他认为“郑贞文也有郑贞文的苦衷”,他特别关切地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福州横行的表现、福州的建设、文化事业进展、故乡失业人数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怎样

……陈洪海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他感慨地说:“大概民国十七八年时代,福建人最来得乐观

”最后,郑振铎说,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陈洪海的作品,颇为赞许。

故乡的文学青年往访郑振铎,当然不止一个,黄骏霖先生在《忆西谛郑师》(载《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谈及他在燕京大学求学和上海执教期间,受到这位“大同乡”亲切接待和关怀的情况。

这些事例说明,郑振铎当时虽然没有到福州,但对故乡的情况却有所了解,并且极为关切。

当然,他对故乡情况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

不忘故土乡情深厚 郑振铎不忘自己祖辈生长的故土,还表现在他的乡情上,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是福建长乐人,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二字,例如《清人杂剧初集跋》结尾时,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长乐郑振铎跋”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在此书的序文后,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长乐郑振铎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长乐西谛”。

“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

直至他遇难的前十天,在“最后一次讲话”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郑振铎虽然自幼生长在温州,但因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却能说福州方言,他和家里人日常谈话都是用福州话。

1931年冬,郑振铎在《纪念几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载清华大学《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频(1903-1931年)在上海会面的一些情况时写道:“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少。

他那生疏的福州话,常使我很感动,我虽生长在外乡,但对本地的乡谈,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

”这就是说,他们二人虽然长期在外地,但是郑振铎的福州话,要比胡也频说得好些。

在饮食爱好方面,郑振铎也是保留着家乡的特色,以富有家乡风味的闽菜,招待文朋好友,显然,这是郑振铎所感到自豪的。

他宴请鲁迅、冰心等人,席间吃的就是其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

郑振铎还很喜欢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乡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赠给鲁迅。

乡情流露在作品中 从郑振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感情之深。

1926年,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期间写的散文《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

高梦旦先生向他介绍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录下来,并把福州方言民歌译成普通话,加以解释,通过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确像《真鸟仔》这样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郑振铎因为懂得福州地区方言,才能够把原意译出。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

他撷取了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写了《海燕》。

他凭借对故乡的了解,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来的逗人喜爱的小燕子,任情地横掠斜飞,飞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旧巢安身。

他写道:“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

”在“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他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因此,郑振铎长期在异乡,却能够乡音不改,在生活、饮食、爱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从其家庭长辈接受了影响,还因为他和闽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

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得到该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赏识,并于1923年与其小女高君箴(蕴华)结婚,感情十分融洽。

高梦旦(1870-1936年),原名凤谦,常用笔名崇有,籍贯也是福建长乐,他是26岁才离开故乡的,老家就在与郑氏祖居地首占一田之隔的龙门乡,这样,郑振铎的一家仍然保持着家乡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

而高梦旦学识丰富,谙熟闽中民间文学、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使郑振铎得到不少教益。

福州之行收获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回到福建。

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职期间,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2月27日到达福州,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慰问总团代表之一,曾在前线某部大会上讲话慰问驻军并作过报告,以具体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祖国在总路线照耀下四年来各方面建设的辉煌成就,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鼓舞;他和代表们登山越海,深入前线进行亲切的慰问活动,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此期间,他还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进行了参观活动。

他对福建发展的大好形势,有着很深的印象。

3月4日,他在给友人刘哲民的信中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

像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当能大大交流也。

”信中还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时间写信;但有些故事是应该写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写

回北京后,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动笔了。

”4月1日,他在信中又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正在仔细打腹稿;不知能否写好

”的确,他此行收获很大,故乡的山山水水,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然而,由于他返北京后公务繁忙,终未能及时动笔。

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篇评话《榴花梦》收集的情况。

这部巨著,全书360卷,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他亲自查阅此书,建议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珍藏。

令人惋惜的是,郑振铎虽然对故土情深,但终因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对外文化交流又多,不仅在来福建慰问一个多月里,他以公务为重,未曾回过长乐首占。

1957年来榕以后,也未能再回故乡

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事实说明,郑振铎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但这种乡情并非出于狭隘的家乡观念,他不论到哪里,总是积极投入于当地的爱国运动。

他不论是在温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总是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并且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他虽然能讲福州话,但与家乡来访的文学青年陈洪海等人谈话时,却是讲“国语”(普通话)。

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张“中国之知识界应一律说国语,如知识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说他的方言,则国语永无普遍的一日。

”显然,他虽热爱故乡,但他总是从整体来考虑,把对祖国的爱摆在前面的。

而他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

郑振铎是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1898年~1958年。

郑振铎笔名西谛、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

1919年同瞿秋白、许地山等人创办《新社会》,并辞去铁路部门工作,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1920年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主编《文学周刊》和《小说月报》。

1927 年旅居巴黎, 1929年回国后曾在燕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后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

1949年从上海经香港到北京,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1958年因飞机失事逝世。

郑振铎一生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文学史》(插图本)、《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西谛书话》等。

郑振铎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整理研究也做出巨大成绩,在他主编的《世界文库》中有由他本人校点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金瓶梅词话》等。

解放后由他主持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和《忠义水浒传插图》。

著有《水浒传的演化》、《三国志演义的演化》、《水浒传的续书》、《岳传的演化》、《明清二代的平话集》、《谈金瓶梅词话》、《嘉靖本〈三国志演义〉的发现》等专论古典小说文章多篇。

郑振铎 郑振铎(1989—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他出生于贫苦的家庭,1917年,靠亲友帮助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读书,毕业后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

1920年 11月,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刊》。

1923年后,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积极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并致力于翻译介绍苏联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

他在 1921年写的《文学的统一观》,是我国最早从理论上提倡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篇论文。

他在同年写的《整理中国文学的建议》,是我国最早从理论上提出运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文学遗产的论文。

他撰写的80来万字的巨著《文学大纲》,可以说是第一部真正的世界文学通史。

郑振铎在30年代出版的70万字的巨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解放前国内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史专著。

同时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也是我国第一本民间文学史,而且迄今尚无可以替代之书。

郑振铎在文学以外的文化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令人钦佩的。

40年代主编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中国古明器陶俑图录》等都是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巨大贡献。

他50年代编选的《中国古代木刻画选》《宋人画选》等,在80年代数次荣获国际最美图书奖。

解放后,郑振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1958年 10月 17日,在率领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逝 郑振铎的笔名是落雪!

〈〈唯一的听众〉〉那篇颗文作者的简介。

急。

急。

很早的文章,很久前学过。

郑振铎 笔 名: 西谛、郑源新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898-1958 民 族: 汉族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

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突然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

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

青年时代曾回故乡 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回过故乡。

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启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铎回乡葬祖去了”(见《茅盾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据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博士考证,这次经福州到长乐葬祖的时间有一个多月。

这里的“回乡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长乐首占村老家了。

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征集有关的文物,征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占郑氏残缺的“讣告”,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之行。

另据首占郑氏族亲追忆,那个年代,首占“岱阳郑氏宗祠”内悬挂有许多反映郑氏先辈事迹的匾额和介绍,正中挂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书郑世威(1503-1584年)亲书的“世培忠厚”的祖训……这一切,使郑振铎对先辈的业绩和可贵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故乡增添了深厚的感情。

因此,他虽然长期在异乡生活、学习、工作,但是,他却始终是关心和热爱故乡的。

与故乡人民心连心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福州,各校学生曾先后两次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追悼被反动军警殴打致死的北京大学闽籍学生郭钦光;在厦门,青年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大会,愤怒声讨军阀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

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

在北京的郑振铎闻讯,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

他参加编印《闽潮》,奔走呼号,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

原籍福建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当时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她就是在这次声援活动中认识郑振铎的。

时隔60年,冰心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感慨激昂的发言,还有深刻的印象。

热情接待故乡学子 郑振铎虽然长期在京沪一带任职,但,凡是故乡有人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并仔细了解故乡的情况。

由于历史上长乐属福州府辖,所以从概念上说,故乡的范围自然是比较大的。

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三山中学高中生陈洪海(“青青文艺社”社员),因为听说暨南大学文学院在院长郑振铎主持下,教授阵容很强,他很想越级报考该院。

经当时在福州供职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86-1945年)介绍,到上海去拜访郑振铎,受到其热情的接待。

郑振铎看完介绍信之后,先了解郁达夫在福州的近况,接着又详细问及:陈仪(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么“措置”

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绩

因为那时正值郑贞文进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县立学校停换教员校长的时候,他从报纸上已看到一些报道。

他认为“郑贞文也有郑贞文的苦衷”,他特别关切地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福州横行的表现、福州的建设、文化事业进展、故乡失业人数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怎样

……陈洪海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他感慨地说:“大概民国十七八年时代,福建人最来得乐观

”最后,郑振铎说,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陈洪海的作品,颇为赞许。

故乡的文学青年往访郑振铎,当然不止一个,黄骏霖先生在《忆西谛郑师》(载《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谈及他在燕京大学求学和上海执教期间,受到这位“大同乡”亲切接待和关怀的情况。

这些事例说明,郑振铎当时虽然没有到福州,但对故乡的情况却有所了解,并且极为关切。

当然,他对故乡情况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

不忘故土乡情深厚 郑振铎不忘自己祖辈生长的故土,还表现在他的乡情上,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是福建长乐人,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二字,例如《清人杂剧初集跋》结尾时,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长乐郑振铎跋”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在此书的序文后,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长乐郑振铎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长乐西谛”。

“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

直至他遇难的前十天,在“最后一次讲话”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郑振铎虽然自幼生长在温州,但因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却能说福州方言,他和家里人日常谈话都是用福州话。

1931年冬,郑振铎在《纪念几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载清华大学《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频(1903-1931年)在上海会面的一些情况时写道:“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少。

他那生疏的福州话,常使我很感动,我虽生长在外乡,但对本地的乡谈,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

”这就是说,他们二人虽然长期在外地,但是郑振铎的福州话,要比胡也频说得好些。

在饮食爱好方面,郑振铎也是保留着家乡的特色,以富有家乡风味的闽菜,招待文朋好友,显然,这是郑振铎所感到自豪的。

他宴请鲁迅、冰心等人,席间吃的就是其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

郑振铎还很喜欢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乡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赠给鲁迅。

乡情流露在作品中 从郑振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感情之深。

1926年,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期间写的散文《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

高梦旦先生向他介绍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录下来,并把福州方言民歌译成普通话,加以解释,通过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确像《真鸟仔》这样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郑振铎因为懂得福州地区方言,才能够把原意译出。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

他撷取了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写了《海燕》。

他凭借对故乡的了解,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来的逗人喜爱的小燕子,任情地横掠斜飞,飞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旧巢安身。

他写道:“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

”在“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他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因此,郑振铎长期在异乡,却能够乡音不改,在生活、饮食、爱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从其家庭长辈接受了影响,还因为他和闽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

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得到该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赏识,并于1923年与其小女高君箴(蕴华)结婚,感情十分融洽。

高梦旦(1870-1936年),原名凤谦,常用笔名崇有,籍贯也是福建长乐,他是26岁才离开故乡的,老家就在与郑氏祖居地首占一田之隔的龙门乡,这样,郑振铎的一家仍然保持着家乡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

而高梦旦学识丰富,谙熟闽中民间文学、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使郑振铎得到不少教益。

福州之行收获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回到福建。

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职期间,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2月27日到达福州,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慰问总团代表之一,曾在前线某部大会上讲话慰问驻军并作过报告,以具体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祖国在总路线照耀下四年来各方面建设的辉煌成就,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鼓舞;他和代表们登山越海,深入前线进行亲切的慰问活动,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此期间,他还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进行了参观活动。

他对福建发展的大好形势,有着很深的印象。

3月4日,他在给友人刘哲民的信中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

像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当能大大交流也。

”信中还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时间写信;但有些故事是应该写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写

回北京后,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动笔了。

”4月1日,他在信中又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正在仔细打腹稿;不知能否写好

”的确,他此行收获很大,故乡的山山水水,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然而,由于他返北京后公务繁忙,终未能及时动笔。

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365kuaile.cn篇评话《榴花梦》收集的情况。

这部巨著,全书360卷,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他亲自查阅此书,建议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珍藏。

令人惋惜的是,郑振铎虽然对故土情深,但终因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对外文化交流又多,不仅在来福建慰问一个多月里,他以公务为重,未曾回过长乐首占。

1957年来榕以后,也未能再回故乡

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事实说明,郑振铎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但这种乡情并非出于狭隘的家乡观念,他不论到哪里,总是积极投入于当地的爱国运动。

他不论是在温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总是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并且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

他虽然能讲福州话,但与家乡来访的文学青年陈洪海等人谈话时,却是讲“国语”(普通话)。

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张“中国之知识界应一律说国语,如知识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说他的方言,则国语永无普遍的一日。

”显然,他虽热爱故乡,但他总是从整体来考虑,把对祖国的爱摆在前面的。

而他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

郑振铎是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1898年~1958年。

郑振铎笔名西谛、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

1919年同瞿秋白、许地山等人创办《新社会》,并辞去铁路部门工作,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1920年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主编《文学周刊》和《小说月报》。

1927 年旅居巴黎, 1929年回国后曾在燕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后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

1949年从上海经香港到北京,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1958年因飞机失事逝世。

郑振铎一生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文学史》(插图本)、《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西谛书话》等。

郑振铎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整理研究也做出巨大成绩,在他主编的《世界文库》中有由他本人校点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金瓶梅词话》等。

解放后由他主持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和《忠义水浒传插图》。

著有《水浒传的演化》、《三国志演义的演化》、《水浒传的续书》、《岳传的演化》、《明清二代的平话集》、《谈金瓶梅词话》、《嘉靖本〈三国志演义〉的发现》等专论古典小说文章多篇。

郑振铎 郑振铎(1989—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他出生于贫苦的家庭,1917年,靠亲友帮助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读书,毕业后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

1920年 11月,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刊》。

1923年后,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积极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并致力于翻译介绍苏联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

他在 1921年写的《文学的统一观》,是我国最早从理论上提倡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篇论文。

他在同年写的《整理中国文学的建议》,是我国最早从理论上提出运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文学遗产的论文。

他撰写的80来万字的巨著《文学大纲》,可以说是第一部真正的世界文学通史。

郑振铎在30年代出版的70万字的巨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解放前国内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史专著。

同时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也是我国第一本民间文学史,而且迄今尚无可以替代之书。

郑振铎在文学以外的文化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令人钦佩的。

40年代主编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中国古明器陶俑图录》等都是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巨大贡献。

他50年代编选的《中国古代木刻画选》《宋人画选》等,在80年代数次荣获国际最美图书奖。

解放后,郑振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1958年 10月 17日,在率领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逝 郑振铎的笔名是落雪!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981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