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八闽家训读后感

福建为什么叫“闽”?

福建为什么叫“八闽”。

有一种说法是,福建历史上有五州两军,因此叫“七闽”,由于“七”字不吉利,后人就改称为“八闽”。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看来普及福建文史知识,让更多的人知我福建、爱我福建是很有必要的。

“闽”的最早记载  福建始称“闽”。

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

蛇种。

”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见福建古时是因多蛇,当地氏族以蛇作为图腾崇拜而被称为“闽”的。

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和漳州、长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风俗。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上古时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西汉的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夏禹、伯益所作。

东汉王充的《论衡》、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都是持这种看法。

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也称:“禹平水土,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著《山海经》。

”  也有人认为“闽”的出处见于《周礼》中的《夏官·职方氏》。

《周礼》原名《周官》,据传是西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搜集所得,初藏于宫中秘府。

至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此书,著于《录略》。

刘歆认为《周官》是“周公致太平”的全部制度,故改名为《周礼》。

汉平帝时,王莽篡权,立《周礼》于学官,到新朝灭亡,被废除。

后世有人认为此书是周公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人书,还有人认为是刘歆为了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周礼》中《夏官·职方氏》一篇,与《逸周书·职方》篇全同,是战国时人写的战国末期的地理形势,如果把它当作周初的地理形势,那就大错特错了。

《周礼》大司徒曾用《山海经》来了解各地土地的广袤、山川河泽以及丘陵坟衍原隰的名称和物产。

可见,《周礼》成书迟于《山海经》。

如果从夏禹、伯益始,“闽”的记载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了。

从“七闽”到“八闽”的演变  “七闽”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

”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

”  “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

如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赐给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诗中就有“七闽山水多灵秀”之句,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一诗中写道:“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还在《处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   “八闽”之称始于南宋。

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剑州和兴化、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

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开始称福建为“八闽”。

据我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所知,最早称福建为“八闽”的当属南宋状元、乐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学者朱熹。

王十朋于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时,曾在州属衙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郡”。

朱熹也曾在闽清白岩山题刻了“八闽岳祖”四个大字。

不过到南宋末,一些史书仍沿用旧称“七闽”,未称“八闽”。

“八闽”尚未取代“七闽”,而是交叉使用。

如晋江人梁克家在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编成的《三山志》中说:“七闽人民,自《周分胺健芬延衅涫?印

蹦纤伪τ游迥辏ü??257年)工部尚书陈尧道在泉州人黄岩孙编篡的《仙溪志》的序中说:“莆甲七闽,分邑为三,仙溪又甲诸邑”。

这里也仍称福建为“七闽”。

“八闽”完全取代“七闽”,应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黄仲昭编篡的《八闽通志》始。

“七闽”之称从周朝开始至南宋末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八闽”之称如果从王十朋那时算起,至今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福建不是因闽江简称“闽”  旅游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绍福建的书开篇第一句话便说,福建又因闽江是省内最大河流,故简称“闽”。

据我所知,持这种说法的人还不少,就连《辞海》对“闽”字的解释,也有福建“一说因境内最大河流闽江得名。

”其实,是先有“闽”后有福建,先有福建后有闽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时就称“闽”,周朝时又称“七闽”。

“闽”的出现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了。

福建之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

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在闽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相当军区长官),并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起初专管军事,后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福建各地的军事、民政、财政等,取代了道一级,变成了地方最高长官。

福建之称至今已有1273年了。

  闽江之称到宋代尚未见史书记载。

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师孟建道山亭时,曾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了一篇《道山亭记》。

曾巩在这篇记中说:“福州府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

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可见此时的闽江仍称“长江”。

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晋江人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成书时,书中载:“今城东南地势平,潮上大江,自南台。

”这时的闽江还是叫“大江”。

  闽江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当属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

书中记载:“闽江源浙之龙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闽清、永福大小诸溪之水,至此入海。

”此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晋江人何乔远编撰的《闽书》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黄仲昭的记载。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黄仲昭和何乔远两人都误将浙江的龙泉作为闽江的源头。

其实,闽江的源头是在今我省的建宁县均口镇张家山。

闽江之称出现在史书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称的最早记载迟了757年,比“闽”的记载至少迟了3000多年,哪有福建因“闽江”而简称“闽”之理呢 谢谢 不知道对你有帮助吗

福建闽的由来

很多人对福建为何称“七闽”“八闽”不甚了解,据我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对闽、七闽、八闽与福建的由来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福建始称“闽”。

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

蛇种。

”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见福建古时是因多蛇,当地氏族以蛇作为图腾崇拜而被称为“闽”的。

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和漳州、长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风俗。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上古时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西汉的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夏禹、伯益所作。

东汉王充的《论衡》、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都是持这种看法。

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也称:“禹平水土,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著《山海经》。

”   也有人认为“闽”的出处见于《周礼》中的《夏官·职方氏》。

  从“七闽”到“八闽”的演变   “七闽”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

”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

”   “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

如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赐给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诗中就有“七闽山水多灵秀”之句,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一诗中写道:“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还在《处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   “八闽”之称始于南宋。

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剑州和兴化、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

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开始称福建为“八闽”。

最早称福建为“八闽”的当属南宋状元、乐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学者朱熹。

王十朋于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时,曾在州属衙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郡”。

朱熹也曾在闽清白岩山题刻了“八闽岳祖”四个大字。

不过到南宋末,一些史书仍沿用旧称“七闽”,未称“八闽”。

“八闽”尚未取代“七闽”,而是交叉使用。

“八闽”完全取代“七闽”,应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闽江简称“闽”   旅游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绍福建的书开篇第一句话便说,福建因闽江是省内最大河流,故简称“闽”。

据我所知,持这种说法的人还不少,就连《辞海》对“闽”字的解释,也有福建“一说因境内最大河流闽江得名。

”其实,福建是先有“闽”后有福建,先有福建后有闽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时就称“闽”,周朝时又称“七闽”。

“闽”的出现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了。

福建之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

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在闽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相当军区长官),并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起初专管军事,后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福建各地的军事、民政、财政等,取代了道一级,变成了地方最高长官。

福建之称至今已有1273年了。

  闽江之称到宋代尚未见史书记载。

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师孟建道山亭时,曾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了一篇《道山亭记》。

曾巩在这篇记中说:“福州府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

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可见此时的闽江仍称“长江”。

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晋江人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成书时,书中载:“今城东南地势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

”这时的闽江还是叫“大江”。

  闽江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当属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

书中记载:“闽江源浙之龙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闽清、永福大小诸溪之水,至此入海。

”此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晋江人何乔远编撰的《闽书》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黄仲昭的记载。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黄仲昭和何乔远两人都误将浙江的龙泉作为闽江的源头。

其实,闽江的源头是在今我省的建宁县均口镇张家山。

闽江之称出现在史书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称的最早记载迟了757年,比“闽”的记载至少迟了3000多年。

福建省名称由来

“一伍二红纱,三锵四马鲛,五鳘六格鳓 ”,朗朗上口的讨海《民谣》,伴着校园花香飘逸;“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激扬上进的《劝学诗》,和着初升旭日飞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弘扬传统德行的《子弟规》,随着和风潜入……  “海滨邹鲁”尽书香

日前笔者采访时发现,东山县第二实验小学、宅山中心小学、澳角小学等处处书香弥漫,这是东山县教育系统创建“书香校园”活动的缩影。

            “把学校创办成一个‘文化磁场’,一个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场所,让学校弥漫优秀文化的气息,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栖息地。

这是东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创建‘书香校园’活动中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  一谈起如何营造书香氛围的话题,东山县教育局局长朱华彬对笔者滔滔不绝介绍道,为了营造出浓厚氛围,创建出水平,各中心校依照教育局的工作计划和部署,挖掘校本资源,紧密结合各校实际,创设出各具活力的“书香校园”。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劝学诗,和着悦耳动听的音乐,稚童朗读,朱子羽扇纶巾儒雅形象栩栩如生……走进东山县宅山中心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块滚动播放着朱子文化的LED大视屏,引领着同学们步入了书香校园。

校园里两个绿树红花相辉映的读书长廊,飘逸出沁人心脾的校园书香。

带着我们参观的校长吴良桂介绍说:“书香校园的兴起,真如‘二月春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读是为了不读,书香校园的氛围,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给学生引导出一种读书的激情与乐读好学的情境。

”  在石斋故里,人文荟萃的铜陵古城实验小学,将本校名扬八闽的“东山英雄八少年”,“节义春秋,纲常万古”的黄道周以及“闽南文化活化石”的《东山歌册》等作为“书香校园”活动的重要内容,融入其中,形成吸引学生读书的大磁场。

东山县第二实验小学的五星阅读评选、两大评价程序、三项结果运用以及“三表二卡一书目”等活动的展开,铺就了学生“阅读快车道”。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我们似乎看到,这些“阅读之星”,在那书籍的海洋里如饥似渴翱翔的痴迷。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先贤读书观,想必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成为他们精神家园激扬的磁场。

            朱子文化、黄道周文化、海洋文化、东山歌册……一批富有浓厚生活气息、乡土底蕴的校园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既深化了书香校园的内涵,更发挥着衔接传统文化的桥梁作用。

  素有朱子文化底蕴的宅山村,向来遵从并秉承着一脉相承的朱氏优良传统。

该校立足这一传统文化,孕育出朱子“书香校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但得用心才熟后,自然后出有思随。

”朱熹的《观书有感》、《九思》等等诗文,自然而然在这所城中村中心校得到更好的传承。

  “书香校园”的活动传承了朱子文化,建设了儒雅书香的校园,并逐步形成朱子文化与环境课程相融合、朱子文化与各学科课程相得益彰、朱子文化与养成教育活动课程相融合等“四大特色”,打造出朱子文化主题环境,使得学校“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处处彰显朱子文化踪影;语文课的课前2分钟,吟诵《朱熹诗词》、《朱子家训》;音乐课上,根据旋律唱朱子诗词等,把对朱熹优秀思想的学习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力图将学生熏陶成“星级儒雅书香少年”。

  在“天涯海之角”的全国文明村澳角小学采访时,我们感受到的是另一番海边、海风、海魂书香校园特色。

校长林藜光说:“套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我就不费口舌,你们还是自己感受的好。

”的确,图书室里具有海洋特色的书籍比比皆是,林藜光还说,我们已经在酝酿着请当地有名的渔民诗人许海钦,前来做讲座,请当地海柳雕刻家来展示有关海柳雕刻作品,让海韵、海洋、海魂融入到书香校园之中。

  校园的特色文化,就像一个一个流动的音符,激荡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亲子阅读,是东山县教育系统“书香校园”拓展开来的又一个磁场效应。

  东山县第二实验小学将亲子阅读作为拓展书香校园活动,塑造学生人格品行、促进家校互动的一项载体。

该校一位学生家长林建英在接受采访时,颇为动情道:“参与亲子阅读活动,收获的不仅是孩子知识的增长,人格的完善,还有亲情的积淀,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她的话语中得知,她家的孩子不仅《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书籍已经涉猎,对《十万个为什么》、《哈利波特》、《语林》、《读者》等书籍也极为痴迷。

她觉得,阅读对于孩子,不仅丰富了精神世界,对事物的感悟和领会,更得到了质的提升。

  亲子阅读的效应,不单单体现在读书这个简单的层面上,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品德行为、文明礼仪等方方面面。

许多校长、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与校长、老师打照面时很勉强的“老师好”、“校长好”的问候语,现在是口吻亲切,亲密无间;前来接送的父母也不无感慨:书到自然好,书到自然香啊

  “亲子阅读带来家庭成员间、家校间良好的互动效应,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宅山中心小学校长吴良桂颇为感慨道,尝到亲子阅读的“甜头”,每次“亲子阅读交流会”,家长出席率几乎100%,许多家长纷纷要求参与学校图书角建设,主动表示捐赠书籍、书橱的意愿。

  采访结束,正遇一场难得的冬雨。

走出校门,我们看到,一位孩子边走边把从班级借来的书籍护在怀中,生怕被雨淋湿,此时,撑着雨伞来接孩子的父亲赶紧一手将书本与孩子一并抱在怀里,一手撑着雨伞,歪着头好像在叮嘱孩子什么……好一幅温馨的亲子画卷

  这不正像普希金所说的“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那样吗

  ⊙黄喜祖 孙楚平 文∕图

泉州安溪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还有好吃的特产

名冠八闽的安溪文庙 安溪文庙建於西元1001年,在县城东南隅.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背踞凤山,前滨龙津,笔峰拱峙.有名冠八闽,秀甲江南这美誉.安溪文庙荟萃古代木雕,石雕之精华,其中莲花斗拱构成的八卦形藻井悬空倒挂,堪称一绝,八根石雕龙柱,价值连城.宽阔的庭院,铺有3000块石块,72根石柱,意喻孔圣3000个弟子,72个门生贤人,大殿上方有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屋顶的如意斗拱计108目,喻意108文曲星.安溪文庙为宫殿式建筑,是江南现有文庙中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其建筑法式曾传播日本. 省级著名风景区――清水岩 清水岩位於安溪县城西北24公里处的蓬莱山,是福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福建省省级名胜风景区.0奉中国百仙之一的清水祖师,因而它又是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旅游圣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30多万人次,在东南亚,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清水岩分庙有300多座. 景区内楼阁殿宇巍峨宏伟,水色山光秀丽神奇,文物古迹星0棋布.现存文物古迹中,宋代有29处,元代1处,明代8处,清代5处,近代拓展23处.加上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莱仙境.主要景点有传说中因岳飞被害而感动得枝叶全向北伸长的枝枝朝北树,有雕刻南宋清水岩全图的全国罕见,极其珍贵的宋代岩图碑,有相传每年长三寸,雷呜电闪矮三分的罗汉松,有全国独一无二,外观为帝字形的祖师庙,有传说中的浮杉池等.到清水岩旅游,既可以饱尝回归大自然的乐趣,又可了却烧香礼佛的意愿,可谓一举多得.自古就有一句俗谚,到安溪必到清水岩,到清水岩必有所得. 千年古刹清水岩 圣泉 枝枝朝北 罗汉松 裂竹 觉亭 并肩联臂的东岳寺,城隍庙 东岳寺原名东岳行宫,祀东岳大帝,观音菩萨.建於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位於安溪县治北郊凤山山麓,东岳寺景色幽雅,北背凤山,南面清溪,笔架三峰拱秀.俯览城郭,烟火云蒸;仰观山峰,晨夕霞蔚;四季林茂花香,意趣盎然.宋理学家朱熹登临观赏,标题风麓春阴,为清溪八景之首. 城隍庙,建於後周显德三年(956年),位於县治东.与东岳寺并肩联臂,形成错落有致,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安溪城隍伯主曾受宋,清皇帝敕封二次并赐冠袍及纯正玉印.至今,庙0的神像仍头戴金冠,身穿黄龙袍.经查《八闽通志》,安溪城隍庙为全省领先.安溪城隍庙声名显赫,善男信女,不绝於途 闽南山区的朝圣地――太王陵,威镇庙 太王陵,威镇庙位於著名侨乡金谷镇.威镇庙内奉广泽尊王太子神,太王陵为广泽尊王父母的陵地. 威镇庙,始於五代末,已有千馀年的悠久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遗址,为安溪县首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原为两进,三间张,四合院式,歇山屋顶,庙内有奇妙的深井埕,埕没有出水口,暴雨檐水倾注其中,能自行消退.大厅口有一对青龙石柱,石雕工艺造诣精深.威镇庙是闽南山区著名的朝圣之地. 太王陵,坐落於附近的山麓,整座陵墓规模庞大,结构古朴罕见,眺望前方,山峦重叠,计有十八重,层层堆叠,似雄狮,如山魔,若大象……景色天成,维妙维肖. 小西天之称的洪恩岩 洪恩岩位於安溪虎邱圭峰山,始建于宋,岩寺崇祀洪恩显应祖师.神光显赫,香火鼎盛,也是闽南著名的古刹圣地.岩後山陵巍峨,岳峰环抱,若登高远眺,有雄狮戏珠,大象汲水猛虎潜江等自然景观.岩寺周围共分洪恩二十境即土峰独秀,莲花石座,百尺岩瀑,神来石,石龟石蛇,九曲溪景等.游人至此,心旷神怡,人称佳景不虚游客趣,洪恩亦是一西天. 禅师塔 洪恩岩 古香古色的金香亭 石龟 拱体圭苑桥 盘古潭 狮象把水口 观音潭 古拱桥 百丈飞瀑 观音潭在圭峰山之左幽壑中,巨石长百余步.石盘底,三面崖,若船形.潭头水泻崖沟,似观音倒水.潭渊洁冽,佛海慈航.吞吐潭水,祷雨多应之传. 古拱桥位於寺下与石莲花座相望.以自然石块砌成拱体,高丈馀,长二丈.古传:双凤会聚桥.有桥幽暑如寒之奥运会. 百丈飞瀑在寺之前右,悬崖飞瀑,晴阴万状,白雾迷天.瀑响晴亦雨.帘瀑层流跌纡. 清溪八景之一的阆苑岩 在城厢乡同美村新岩山顶,海拨400米.始建无考,岩宇单檐歇山顶,宽深三间.岩宇北侧,一峭拔石笋,天生一洞,夏至日西照,光芒穿孔而出,蔚为奇观.宋代朱熹标题:阆岩夕照即指此.历史上产白茶闻名,今尚残存数株.因而门联阴镌: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是研究茶叶品种的重要例证. 阆岩石笋 见贤思齐雨亭 阆苑岩旧貌 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清风洞 岱屏岩清风洞位於魁斗镇境内的岱屏岩上,是一个奇石岩洞,奇庙连成一体的风景名胜.景区内的太平岩寺,始建於清康熙二年,主殿高大森严,供奉的也是清水祖师.清风洞是安溪著名高儒礼钵,礼锡师兄弟的道场,内奉杏春仙公,传说仙公是位神医,清风洞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色,别处是签诗是五字,清风洞的签诗是七字,并分有小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病人到此处问药十分方便.这0松竹叠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景观,也是历代儒,道,释,三都合一的圣地. 风洞依山而建,采用民间楼廊式的建筑风格进行组合,是一座奇特的建筑.此外清风洞景区还有峡谷洞,仙洞,脚桶石,石鼓,石锺等十几种奇特自然景观,畅游期间,令人赞叹不绝,留连忘返. 礼锡墓 修葺一新的清风洞 贷屏岩 名僧手植罗汉古松 狮子望月 蝴蝶石 康乾盛世的相国――李光地的贤良祠,新衙,旧衙 贤良祠座落在安溪俊民中学校园内,原名榕村别墅,雍正十一年为表彰李光地而改为今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建筑坐西向东,三进,四合院式,正堂为悬山顶,0梁式构架,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厅0内外环墙嵌大理石,镌刻康熙御书《太极图说》,《巡子牙河建坝诗》,《朱文公家训》等碑刻.祠後为藏书楼,南面为临水轩,荷池等,步入祠内荷香满池,柳絮纷飞,尽可能领略古风遗韵. 旧衙和新衙是李光地在湖头的故居,旧衙位於湖头街左边街後,它纵深五进,两边护厝,住著李光地长子节锺伦的後裔,据说旧衙是满州人甯海将军,为365kuaile.cn感恩昔日李光地帮他解泉州之围,图报无方,由夫妇定计所赠.新衙又名相府,位於湖头街中部,相传为李光地夫人所建,五进庭院,双护厝,东西巷道,四周绕围墙,呈长方形,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东巷北端入口处建接官亭和报房.大门一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旧衙,新衙以及附近的古民居构成全省独特罕见的清代建筑群.因此,湖头镇在99年被省评定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贤良祠 旧衙 新衙

南海区顺德现有多少个姓氏

“顺德祠堂南海庙”,这句流传于珠三角的俗语形象地概括了两地人民的风俗。

顺德人历来注重聚族而居,以祠堂为纽带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文化,并衍生出了团结拼搏、有情有义的顺德人精神。

据顺德区公安局的不完全统计,如今顺德三大姓分别是:梁:127760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

【第10句】:7%;陈:86310人,占全区

【第7句】:3%,排第二;何:84647人,占

【第7句】:1%。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这三大顺德“望族”,了解他们独特的传统和各自的家训,揭秘顺德人独特气质的渊源。

第一大姓 梁10个顺德人至少一个就姓梁按照公安部门的不完全统计,顺德有127760人姓梁,占全区人口的

【第10句】:7%。

梁姓成为顺德的第一大姓氏。

目前,顺德梁姓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居有陈村大都、陈村弼教、北滘林头、北滘西海、杏坛高赞等,除了集中在部分村居外,其实10个镇街中皆能看到梁姓市民的身影,他们居住得很分散,不过其祖先多来自宋元、明清年代从福建、韶关等地迁入顺德。

渊源:八九百年前迁入顺德大都梁氏宗族的族长梁锦基告诉记者,其实梁氏最早迁入顺德应该属于林头梁氏,按照族谱记载,大概是八九百年前,文岭公的祖父熙学公时任南宋官员,由于战乱从福建晋江逃到广州南华寺,在芳村沙溪短暂停留之后去了韶关珠玑巷几年,再后来就迁到南海大沥、狮山,最后在文岭公这一代时才到顺德林头来。

据粗略统计,目前林头和高赞两个村居的梁姓最集中,大概每个村居达五六千人,而西海和大都也相对集中,每个村居大概是2000多人姓梁。

梁锦基还告诉记者,文岭公的后代曾在林头为他建了顺德最大的梁姓大祠堂思远堂,整座祠堂一共有99个门。

不过因为历史的原因,目前祠堂只有小部分被保留下来。

家训:惩罚和扶持细则分明梁锦基一边向记者讲述祖辈的“古仔”,一边拿出一本珍藏的,橘黄色的封面四周已经不完整,有些破旧,橘黄色上有一层沉淀下来的污渍。

翻开这本族谱,上面清楚地指出:有不孝顺者、游手好闲贪图酒色者,长者要进行教育,屡教不改的可以驱逐出村;而对于可造之才,则要求族人要好好扶持,为家族培育好下一代人。

除此之外,家训中还要求族人必须做好纳税、守法、节俭、勤劳等。

一位梁姓的长者还告诉记者,对于村里的梁姓后辈有不轨行为,那么族里的长者将会集聚在一起商讨如何教育,甚至商讨如何处置。

当记者问及梁氏家族是否曾经处置后辈的不轨行为,老者表示,联合教育就时有发生,但是处置就已经记不起来了。

聚会:每年两次 正月和清明梁姓族人每年至少有两次聚会,一次是每年正月初六的新生儿入族仪式,一次是清明节的扫墓。

这两次活动,大都、南海大沥、狮山、广州沙溪以及海外义兴公的梁姓后人都会来参加,活动地点就是大都梁氏大宗祠。

第二大姓 陈沙滘媲美目前顺德有86310人姓陈,占全区人口的

【第7句】:3%,已经升级为顺德的第二大姓氏。

作为顺德的第二大姓,在众多的宗族中,沙滘的陈氏被众多人知晓。

这不仅是因为沙滘陈姓人口居住较集中,还因为沙滘有着可与媲美的。

渊源:迁入已有700年目前负责沙滘的日常事务的陈宗廉告诉记者,陈氏家族最早于北宋徽宗时期迁入广东,时任户部尚书的陈显于北宋1127年迁入佛山,随后其后裔多有迁徙,遍布珠三角的南海、番禺、东莞和广西等地区。

记者从本仁堂的相关史料记载了解到,沙滘本仁堂陈氏家族的始太祖陈贵卿,就是陈显的第九世孙。

陈贵卿生于南宋末年,长于元初,抱儒不仕,潜心教学。

1311年,来到了沙滘教学,并定居于此。

“目前在沙滘,本仁堂陈氏已经有近30代传人。

” 79岁的陈宗廉作为沙滘本仁堂陈氏家族的第22代传人,他告诉记者,陈姓是沙滘第一姓氏。

目前本地人9000多人,70%都姓陈。

祖训:不当官、重教育、要经商“虽然没有被载入族谱,但是从小我们就听父辈们教育,我们陈氏的祖训是不当官,重视教育,要经商。

” 陈宗廉告诉记者,始太祖陈贵卿曾教育后人要重视教育,并不鼓励后代做官,所以在700年的历史更迭中,虽然陈氏后代有不少人曾入仕,但是从事教育和经商的却占到绝大部分。

拜祭:南海、顺德两边举行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是沙滘陈氏后人祭拜祖先的日子。

“我们都是先去南海大沥祭祖,然后还会在顺德举行聚会。

” 陈宗廉说,由于陈贵卿的祖坟在数百年前在仙冈村仙鸡冈安葬,成为了古墓,所以目前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城市后人每年都会去祖坟上祭拜,每年有超万人前往。

广东第二大祠堂广州有陈家祠,顺德也有自己的“陈家祠”,就是沙滘的陈氏大宗祠,“陈家祠”是当地人的俗称,该祠位于顺德市乐从镇沙滘村,,占地4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正横侧门98道。

陈氏大宗祠是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

1890年开始建设,1894年 建成,乐从陈家祠1895年开工。

第三大姓 何沙边村是何氏后代聚居地之一走进乐从沙边村,穿过河涌旁一条榕荫小道后,可以看见眼前有一座宏伟的大祠堂,这是在当地大名鼎鼎的,这座被族人称为“厚本堂”的建筑早在2002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乐从沙边村是何氏在顺德的聚居地之一,共有何氏宗亲两千人左右,南海丹灶都有其分支。

渊源:来顺德以打铁为生该村村民何万祥介绍,沙边村古义为北江下游叫“河彭海”边的沙丘及沼泽地。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何氏后代南廓公从南海九江和清来到顺德,在海边的沙丘丛林处落脚,以打铁为生,为当地农民打造锄头、草刀等农具。

经过600多年的变迁,沙边村已经成为何氏后代聚居地之一。

寻亲:南海宗亲沙边寻祖据村民何万祥回忆,从源于沙边何氏的后人现分布在南海等地,直至今日,仍有何氏宗亲千里迢迢来到沙边寻根问祖。

去年9月,南海丹灶何氏后人来到沙边厚本堂寻根问祖,在祠堂里,大家庄重地将封尘已久的族谱放在桌上一页又一页地查询,终于在族谱上翻到了何仲文父子离开沙边村到南海丹灶立村的资料,两地的何氏后人查实后兴奋不已,都以自己为厚本堂后人而骄傲。

今年1月底,门前锣鼓喧天,何氏后人一百多人分乘十余辆车,浩浩荡荡地来到沙边村。

两村何氏宗亲的无数双手握在一起。

专家:大家族有三重影响研究顺德文化的学者指出,顺德的几大“望族”影响深远,第一个层面是对个体的,大家族对个体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其祖训、传统、氛围等,让个人有了很好的传承,而个体也以家族为荣,以自己的成就增添家族的荣耀;第二个层面是对生活环境的保护,大家族对顺德的村庄、城镇的保护发展有延续性;第三个层面就是对社会的,大家族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推动作用。

梁姓后人:工商界名人多梁姓是顺德第一大姓,其后辈也是不乏名人,近代有赫赫有名的清代同治年间文状元梁耀枢、发明“发冷丸”创办全国第一家西医院的梁培基,现代有香港商人原顺德籍的梁銶琚、粤剧名伶等等,其实在顺德的梁姓后辈中,工商界实力尤为突出,其中梁培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梁培基1879年毕业于博济医学校,后开私人诊所,创“发冷丸”,行销东南亚致富。

被后人啧啧称赞的是,他在一个中医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以深谙西方病理的技术在中西医药领域中游刃有余,还创办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西医院。

陈氏后人:乐从行业巨头多为陈氏后人陈宗廉回忆,在二十世纪初期,沙滘陈氏在经商和教育界都有不少崭露头角的人物,特别是在国外,通过经商,到处活跃着沙滘陈氏的后人的身影,在沙滘陈氏后裔繁衍数万人旅居世界各地近40多个国家,其中有塞舌尔第一任民选总统陈文锦,旅居马达加斯加、创立了京城华侨公社的陈福胜,第一个踏上南非约堡的华人陈傲也是沙滘陈氏后人。

还有剑桥大学桥梁建筑设计工程师陈次乔,是钱学森的同窗。

“现在在乐从,活跃在钢铁、贸易、房地产、家具、塑料等行业的巨头,大部分也是沙滘陈氏后人。

”陈宗廉说。

何氏后人:出过翰林学士据史料记载,何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占地达900多平方米,雕梁画栋,外壁上装饰着龙、马和麒麟等浮雕。

据说当时这样的建筑,如果族里没有功名人士,是不可能建成的。

在清朝末年,沙边何氏后代何国澧经过殿试后,成为了翰林学士。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清水朝圣台阶 ,出水石 ,裂 竹 ,试剑石 ,清水山 ,海会院 ,三忠庙 ,方鉴塘 ,窥天 ,圣泉 ,真空塔 ,坛 觉亭 ,枝枝朝北 ,清水法门 ,罗汉松 ,狮喉 ,蓬莱祖殿 ,朝圣台阶 ,出水石 ,裂 竹 铁观音发源地志闽生态旅游区骑虎岩生态茶园涵虚阁金钱山公园太王陵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981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