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引读读后感老将行
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
您
【第1句】:《出塞》
【唐】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教胡马度阴山。
【第2句】:《塞下曲·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第3句】:《塞下曲·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第4句】:《出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5句】:《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第6句】:《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第7句】:《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8句】:《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第9句】:《渔家傲·塞下秋来》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第10句】:《塞下曲·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11句】:《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第12句】:《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少年中国说》的“少年人常好行乐”什么意思
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
正因为多忧多虑,所以就心灰意冷,正因为娱乐欢欣,所以就精神旺盛以上是教科书上的讲法,联系上下文,“行乐”应该也暗含放纵无忌的意思
三国演义第一回至第一百二十回的读后感,每回读后感20~50字
第一回 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 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
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 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
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 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
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第五回 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
前来讨伐董卓的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
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第六回 董卓用李儒之计,将劫往长安。
长沙太守孙坚得到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
第七回 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
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
第八回 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第九回 吕布在王允的挑拨下亲手杀了董卓,董卓余党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杀害了王允。
第十回 李傕、郭汜掌握大权后,假借献帝名义使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
曹操父亲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第十一回 孔融被黄巾余党攻击,派同乡前往平原请刘备前来解围。
刘备来到徐州,曹操又因为后方被吕布袭击,因而撤兵。
陶谦有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被刘备婉言谢绝。
第十二回 陶谦病死,刘备自领徐州牧。
曹操用计击破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
第十三回 杨彪用反间计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长安城中作乱,杨彪惭愧无地。
李傕部将杨奉对李傕的暴虐不满,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机败露,杨奉败走。
第十四回 曹操起兵击败李傕、郭汜,将迎至许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权。
杨奉、韩暹不敌曹操,前往投奔袁术。
刘备收留吕布,曹操假借汉帝手诏使刘备攻袁术,张飞奉命守城,但张飞却因饮酒而醉倒,吕布乘机攻取了徐州城。
第十五回 孙坚之子孙策向袁术借兵,意图继承父亲遗志,发展大业。
孙策攻取秣陵,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收降。
吴郡严白虎企图造反,会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孙策击败。
第十六回 刘备为袁术所逼,不得已求助于吕布,替刘备解围。
张飞盗吕布马匹,吕布将刘备逐出徐州,刘备投奔曹操。
张绣在宛城夜袭曹操营寨,曹操大将典韦战死。
第十七回 袁术在淮南称帝,同时起兵攻击吕布,陈登前往说韩暹、杨奉,二人背叛袁术,袁术因此战败。
曹操发檄使刘备、吕布、孙策三方面合攻袁术,袁术不得已渡淮而逃,曹操攻陷了寿春。
第十八回 曹操与张绣、刘表作战,双方互有输赢。
刘备为吕布所逼,曹操派夏侯敦前去相助,但夏侯敦被吕布部将曹性射伤左眼。
第十九回 曹操结连陈登为内应,导致吕布节节败退,据守下邳城。
曹操用荀彧、郭嘉之计水淹下邳,城中无粮。
吕布部将宋宪、魏续、侯成反叛,献城投降,吕布被三人所擒,曹操下令将吕布处死。
第二十回 曹操将刘备带回许都,献帝认刘备为皇叔。
曹操在许田和献帝围猎,意在观察朝臣举动。
献帝因为曹操专权而感到不安,将血字诏书写在玉带之中,付与国舅董承。
第二十一回 董承将衣带诏给刘备观看,刘备在义状上签字。
曹操请刘备前去饮酒,指出刘备为天下英雄,刘备惊得手中竹筷落地。
刘备为逃出曹操控制,自愿前去攻击袁术,袁术死于淮南。
徐州刺史车胄欲害刘备,但计谋被陈登识破。
第二十二回 刘备复夺徐州后,担心曹操前来攻击,写信向袁绍求救,袁绍命陈琳写檄文讨伐曹操。
曹操使刘岱、王忠前往攻徐州,但二将分别被张飞、关羽所擒。
第二十三回 张绣投降曹操后,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但祢衡当众侮辱曹操,使曹操大为不满。
曹操使祢衡招降刘表,但祢衡被黄祖所杀。
董承向太医吉平吐露心事,吉平在曹操的药中下毒,却被曹操发现,从而使得衣带诏一事泄露。
第二十四回 曹操将董承全家处斩,起兵前去攻打刘备,刘备弃城而走,前往投奔袁绍。
曹操攻打下邳,程昱向曹操献计招降关羽。
第二十五回 张辽前去劝降关羽,关羽不得已投降曹操。
袁绍听刘备之言,遣颜良前去攻打白马,关羽出马斩了颜良。
第二十六回 袁绍又派文丑去报颜良之仇,但文丑又被关羽所杀。
刘备写书欲与关羽联络,关羽得到刘备来信后,毅然决定离开曹操,前去河北寻找刘备。
第二十七回 曹操率部下众将前去为关羽送行。
关羽在前往河北的路途中,经历五个关口,守关将有意拦阻关羽,均被关羽所杀。
第二十八回 关羽来到古城,在张飞面前斩了曹将蔡阳,打消了张飞对兄长的疑忌。
关羽在前往河北的途中收留了周仓、关平等人,而刘备也终于逃出河北,和关羽、赵云等人一同来到古城见到张飞,兄弟终于相会。
第二十九回 孙策被许贡家客袭击,身受重伤。
琅琊宫道士于吉为百姓散施符水,孙策认为于吉妖言惑众,就将他斩杀。
孙策因此,疮口迸裂,不治身亡。
孙策之弟孙权继领父兄基业,在江东招贤纳士。
第三十回 袁绍起七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军中无粮,许攸向袁绍献计攻取许都,但袁绍认为许攸子侄作奸犯科,不予采纳,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劝说曹操袭取袁绍粮草囤积地点——乌巢。
第九十一回 诸葛亮回到成都,上一道,劝后主刘禅尽心治国。
诸葛亮率领众将北伐,令赵云、邓芝为前部先锋。
魏主曹丕身亡,曹睿继立,派遣武帝曹操女婿夏侯茂引兵迎战蜀军。
第九十二回 西凉名将韩德带领四子出马迎战蜀军,但五人皆被赵云所杀。
诸葛亮用计生擒夏侯茂,命他前去招安安定、天水二郡太守。
安定太守崔谅诈降,但被诸葛亮识破,崔谅身死。
第九十三回 诸葛亮派赵云攻打天水城,大将姜维出迎。
赵云引军而回,诸葛亮用反间计离间姜维和天水太守马遵之间的关系,姜维因受马遵所攻而降蜀,诸葛亮取了天水。
诸葛亮出祁山,魏主曹睿派曹真迎战诸葛亮,军师王朗欲说降诸葛亮,却反被诸葛亮骂死。
第九十四回 曹真欲借羌人之力击破诸葛亮,诸葛亮用计击败羌军,羌王彻里吉答应断绝与魏国的关系。
孟达欲归蜀国,决定起兵伐魏,但计划泄露。
曹睿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攻破上庸,孟达战死。
第九十五回 诸葛亮遣马谡镇守要塞街亭,马谡不听王平之言,坚持在山顶下寨,导致蜀军的惨败。
诸葛亮在西城用“空城计”使得司马懿产生疑心,下令撤军。
第九十六回 诸葛亮率军退回汉中,下令斩了马谡,并自贬三级。
吴将周鲂诈降魏国,魏国大将军曹休起兵伐吴,周鲂为了取得曹休的信任,割断头发为誓。
曹休进兵石头城,却中了埋伏,大败而归。
第九十七回 赵云病逝后,诸葛亮再上《出师表》,二出祁山,却在陈仓道口受挫。
姜维诈降曹真,曹真部将费耀出兵攻击诸葛亮,中了埋伏,费耀身死。
第九十八回 诸葛亮军中无粮,决定退兵。
魏延受诸葛亮密计,斩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吴王孙权称帝,改元黄龙。
诸葛亮三出祁山,计破陈仓城,守将郝昭身死。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计取武都、阴平,后主刘禅诏诸葛亮官复原职。
诸葛亮欲破司马懿,以退兵为名,大败前来追击的魏军。
张苞病逝,诸葛亮下令退回汉中。
曹真、司马懿入寇西蜀,诸葛亮预测一月内必有大雨,坚守不战。
第一百回 曹真与司马懿打赌,各守一谷等候蜀兵。
陈式擅自进兵箕谷,兵马损伤,被处斩。
曹真被诸葛亮击败,一病不起,诸葛亮遣人送信往魏营,曹真看后气死。
诸葛亮四出祁山,与司马懿斗阵,魏军大败。
司马懿遣降将苟安散布流言,刘禅召诸葛亮回。
第一百一回 诸葛亮五出祁山,在卤城附近用奇计使司马懿不敢进犯,因此士兵得以在卤城打麦。
李严误了粮草,恐诸葛亮责怪,谎报军情,说东吴入寇。
诸葛亮撤军回蜀,张郃前往追击,诸葛亮在木门道设下伏兵,射死张郃。
第一百二回 诸葛亮六出祁山,准备攻击司马懿营寨,但却被司马懿预先发觉,吴班战死。
诸葛亮在上方谷制造木牛流马运粮,司马懿决定仿造,但诸葛亮却设计将魏军的木牛流马尽数夺得。
第一百三回 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困在上方谷,放火焚烧,但天降大雨,司马懿得以逃脱。
诸葛亮患病,自知时日不多,欲用禳星之法延长寿命,但还差一天就成功的时候,大灯被魏延失足扑灭。
第一百四回 诸葛亮病重,唤姜维、杨仪等人托付后事。
刘禅差李福前来问安,李福向诸葛亮询问后继者。
诸葛亮病逝,姜维等人用诸葛亮的木像瞒过司马懿,因此蜀兵得以退回。
第一百五回 魏延不满杨仪领兵,起兵造反,杨仪用诸葛亮遗计斩了魏延。
曹睿在魏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拆取故汉所遗承露盘,以求长生不老。
第一百六回 辽东公孙渊起兵造反,司马懿率兵前去平定,斩了公孙渊,辽东平定。
曹睿身死,曹芳即位,权臣曹爽设计撤去司马懿兵权,司马懿为消除曹爽的戒心,诈作重病,使曹爽消除了疑心。
第一百七回 司马懿用计除掉了曹爽,曹爽亲族夏侯霸心怀不安,投降蜀国。
姜维乘魏国内乱而伐魏,却被郭淮、陈泰用计击败,姜维不得已而退兵,在路上设下连弩,防止追兵。
第一百八回 司马懿病卒,司马师、司马昭掌管魏国大权。
吴主孙权亡,孙亮继立,司马昭乘机伐吴,吴将丁奉率领步卒上敌船,一举击败魏国船队。
吴国皇族孙峻对太傅诸葛恪不满,设计谋杀诸葛恪,掌握吴国兵权。
第一百九回 姜维二伐中原,斩魏将徐质,将司马昭困在铁笼山上,但救兵来到,司马昭乘机下山。
魏兵请羌兵来助,姜维退走,郭淮来追,被姜维射杀。
司马师掌握大权,魏主曹芳欲谋杀司马师,但被司马师发觉,废曹芳为齐王,另立曹髦为帝。
第一百十回 魏将毋丘俭、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的暴政,文钦之子文鸯率兵突入魏营,所向披靡。
司马师眼瘤发作,不治身亡。
司马昭镇压了毋丘俭叛乱。
姜维乘机三伐中原,背水一战,击败魏将王经,但随后因轻入敌境,被魏将邓艾设计击败。
第一百十一回 姜维四伐中原,邓艾设计将姜维困于段谷,蜀将张嶷阵亡,姜维退回蜀地。
魏将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结连东吴共同进兵,东吴大将军孙綝派兵援救,司马昭起兵前往镇压。
第一百十二回 诸葛诞暴虐无度,部将皆出城而逃。
吴将全端、文鸯等人投降司马昭,诸葛诞被杀。
姜维乘诸葛诞叛乱,五伐中原,与邓艾父子交锋。
邓艾用缓兵之计延捱时日,诸葛诞失败之后,姜维只得退兵。
第一百十三回 吴国大将军孙綝废吴主孙亮为会稽王,另立孙休为帝。
老将丁奉联络张布设计杀了孙綝,东吴内乱平息。
姜维六伐中原,与邓艾、司马望斗阵,大破魏军,邓艾用党均之谋,派人往成都散布流言,刘禅将姜维召回成都。
第一百十四回 魏主曹髦不满司马昭的大权,率兵讨伐,司马昭部下武士成济杀了曹髦。
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姜维假借问罪之名七伐中原,邓艾遣王瓘前去诈降,却被姜维识破,击败魏军,但同时蜀军也因此损失重大,只得退军。
第一百十五回 姜维不听劝阻,八伐中原,导致夏侯霸阵亡。
姜维设计在祁山寨围困邓艾。
刘禅听宦官黄皓之言,召回姜维,姜维因此对黄皓恨之入骨。
姜维为避灾祸,请求前往沓中屯田。
司马昭派邓艾、钟会兵分两路,去取西蜀。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率兵取道汉中,汉中守将蒋舒、王含、蒋斌投降,钟会因此得了汉中。
诸葛亮在定军山显圣,告诫钟会入川后不要伤害百姓。
姜维往守剑阁,以拒魏兵,声东击西,使得魏将诸葛绪退兵。
第一百十七回 邓艾部将诸葛绪违了军令,钟会下令将诸葛绪押送魏国,自此钟、邓二人不睦。
邓艾取道阴平岭,从险峻之地度过,攻取江油、涪城。
刘禅遣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守绵竹城,邓艾欲招降不成,乃设计围困蜀军,诸葛瞻自刎而死。
第一百十八回 邓艾进军成都,后主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坚决主战,被刘禅斥退,刘谌自刎而死。
刘禅出降邓艾,蜀汉灭亡。
姜维为复兴汉室,假意投降钟会,欲借钟会之力消灭邓艾。
第一百十九回 司马昭命卫瓘收监邓艾,钟会欲率部将造反,部将不从,被钟会囚禁。
部将胡烈遣子胡渊出告卫瓘,卫瓘引军来收钟会,钟会被射杀,姜维自刎而死。
卫瓘又遣田续追斩邓艾。
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袭爵,废魏主曹奂,自立为帝,建立晋朝。
第一百二十回 吴主孙休病卒,乌程侯孙皓继立。
晋帝司马炎派羊祜前往伐吴,羊祜与吴将陆抗结好,孙皓大怒,罢免陆抗。
羊祜病卒,临终前向司马炎推荐杜预。
司马炎遣杜预、王浚等人分兵攻击东吴,兵临城下,吴主孙皓出降,吴国灭亡,晋朝统一了天下。
《渔家傲》
渔家傲 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
南曲较常见,属中吕宫,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有只用半阕者,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人词,至北宋晏殊、欧阳修则填此调独多。
《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 词牌释义 〔题考〕
【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
”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
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
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
【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
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
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
”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作法〕 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
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
[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实系错误。
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格律: ●●⊙○○●▲ ⊙○⊙●○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渔家傲(塞下秋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庆历新正改革的主持者。
塞1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2无留意。
【全部注释】
【第1句】:塞:边疆。
很豪迈的诗词有哪些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220首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收录。
《已亥杂诗》全诗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1),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2)之言也。
呜呼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梁启超曰:恶(3)
是何言
是何言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饮冰室合集》。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
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4),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5)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
浔阳(6)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
西宫(7)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
青门(8)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
拿破仑(9)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10),初而拍案,继而抚髀(11),终而揽镜。
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
若是者,舍幽郁(12)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
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
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
今日且过,遑知他日
今年且过,遑恤明年
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
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13)之手段,回天(14)之事功,挟山超海(15)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16),若何之郅治(17);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
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
而今颓然老矣
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
十八省(18)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19)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20),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21)者耶
呜呼
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
楚囚相对(22),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
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任公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
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澌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
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
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
为少年耶
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
夫国也者,何物也
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
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
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
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
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
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
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
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
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
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
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
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成未成立也。
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
不过有朝廷耳
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
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
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
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
文、武、成、康(25),周朝之少年时代也。
幽、厉、桓、赧(26),则其老年时代也。
高、文、景、武(27),汉朝之少年时代也。
元、平、桓、灵(28),则其老年时代也。
自余历朝,莫不有之。
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
一朝廷之老旦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
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
天地大矣,前途辽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玛志尼(29)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
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
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
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
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
夫意大利者,欧洲之第一老大国也。
自罗马亡后(30),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
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
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31)。
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
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
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
”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
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
吾为此惧
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
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
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32),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33),非唱几十年喏(34),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
其内任卿贰(35)以上,外任监司(36)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37)者,殆九十六七人也。
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
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治天下也
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亚、欧罗巴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未臻其极,又必搓磨(38)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界于其手。
呜呼
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
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39)之服色,中堂大人(40)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
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
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41)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
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
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42)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
有何难办
呜呼
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
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
使走无常(43)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
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如僦屋(44)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
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45),俗人恒情,亦何足怪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
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46)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
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
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
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
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47)。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48)。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49)。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
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1-2] [3] [4-5] 少年中国说注释译文编辑少年中国说词句注释(1)本文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文章从驳斥日本和西方列强污蔑我国为“老大帝国”入手,说明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中国。
本文所说的“国”,是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文章认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官吏已经腐朽,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并且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
反映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
文章紧扣主题,运用排比句法,层层推进,逐次阐发,写得极有感情,极有气势。
(2)欧西人:泛指西方英、法、美、等国的人。
(3)恶(wū):表示感叹的助词,犹“唉”,这里有反对的意思。
(4)金字塔:古代埃及王墓,以石筑成,底面为四方形,侧面作三角形之方尖塔,望之状如“金”字,故译名“金字塔”。
金字塔与下句“西伯利亚铁路”对举,取其古雅而无实用意。
(5)死海:湖名,一名咸海。
因水中含盐量高,鱼类不生,故名。
在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
潴(zhū):聚积的水流。
(6)“浔阳”六句: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所写的故事。
琵琶妇原是长安歌女(此处误为洛阳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离她经商而去。
在浔阳江头的夜晚,枫叶瑟瑟,她回想往事,有不胜零落之感。
浔阳江,在今九江市北,长江流经九江市的一段。
(7)“西宫”六句:就白居易《长恨歌》所咏唐玄宗与杨贵妃事,用元稹《行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意,谓安史之乱后,白头宫人忆及当年事,倍感凄凉。
西宫,唐太极宫;南内,唐兴庆宫。
李隆基自四川返京后,先居兴庆宫,后迁西宫。
霓裳羽衣曲,本名《婆罗门》,源出印度,开元中传入中国。
传说李隆基梦游月宫,听诸仙奏曲,默记其调,醒后令乐工谱成。
南内:唐代的兴庆宫,在皇城东南,故称南内。
(8)“青门”四句:用汉初邵平故事。
邵平在秦末为东陵侯。
秦亡后,在长安东门外种瓜为生。
(见《三辅黄图》)此句谓邵平回想当年的繁华,颇为感伤。
青门,汉长安东门。
孺人,古代大夫之妻称孺人,明、清两代七品官的妻子封孺人。
珠履,用珠子装饰的鞋。
杂遝(tà踏),杂乱。
(9)拿破仑:即拿破仑一世。
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
他于1804年为法国皇帝,曾称霸欧洲。
1814年各国联军攻破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
厄蔑:即厄尔巴岛,在意大利半岛和法国科西嘉岛之间。
⑩阿剌飞:指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拉比,曾率众推翻英、法殖民统治。
1882年,英国侵略军进攻埃及,阿拉比领导军队抗击,战败被流放于锡兰。
(10)伟烈:丰功伟绩。
烈,功绩。
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11)抚髀(bì):《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髀,大腿。
(12)幽郁:深沉的忧郁。
(13)拏云:上干云霄之意。
李贺《致酒行》诗:“少年心事当拏云。
”(14)回天:使天地倒转,喻改变局势。
(15)挟山超海:喻英雄壮举。
《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
”(16)唐虞三代:指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
(17)郅(zhì)治:至治,把国家治理得太平强盛。
郅,极,至。
(18)十八省:清初全国共分十八个省。
光绪末年增至二十三省,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十八省。
(19)四百兆:即四亿,当时中国有四亿人口。
(20)注籍之奴:注入户籍的奴隶。
这里指失去自由的人。
(21)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
(22)楚囚相对:喻遇到强敌,窘迫无计。
《晋书·王导传》载,晋元帝时,国家动乱,中州人士纷纷避乱江左。
“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
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皆相视流涕。
惟(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23)澌亡:灭亡。
澌,尽。
(24)官支:五官、四肢。
(25)文、武、成、康:周朝初年的几代帝王。
周文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成王、康王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强盛,史称“成康之治”。
所以下句将其比作周朝的少年时代。
(26)幽、厉、桓、赧(nǎn):指周幽王、厉王、桓王、赧王。
幽王宠褒姒,废申后,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周厉王暴虐,被流放于彘(今山西霍县)。
周桓王时,东周王室衰落。
周赧王死后不久,东周灭亡。
(27)高、文、景、武:指汉初四代皇帝。
汉高祖灭秦、楚,建立汉王朝。
文帝、景帝发展生产,国家强盛,史称“文景之治”。
武帝重武功,国力强盛。
(28)元、平、桓、灵:汉元帝、平帝、桓帝、灵帝。
汉元帝时,西汉开始衰落;汉平帝死后不久,王莽篡国,西汉灭亡。
桓帝、灵帝是东汉末年的两代帝王,其执政期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为东汉灭亡种下了祸根。
(29)玛志尼(1805-1872):意大利爱国者。
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受奥地利帝国奴役,玛志尼创立“少年意大利党”,创办《少年意大利报》,发动和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意大利的独立统一事业。
他与同时的加里波的、喀富尔并称“意大利三杰”。
下文“旧物”,指国家原有的基业。
(30)罗马亡后:罗马帝国曾跨欧亚两洲,后分裂为二。
西罗马亡于476年,东罗马亡于1453年。
下文“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是指1815年后,意大利分为几个邦国,其中罗马教皇国势力甚大,都受奥地利的控制。
(31)《能令公少年行》:龚自珍抒怀之诗,收入《定庵全集》,原意是说一个人不追求名利,放宽胸怀,就能长葆青春。
这里取其长葆青春意。
(32)白折:清代科举应试的试卷之一。
殿试取中进士后,还要进行朝考,以分别授予官职。
朝考用白折,即用工整的楷书写在白纸制的折子上。
(33)手本:明清官场中下级晋见上级时用的名帖。
(34)唱诺(rě):古代的一种礼节。
对人打恭作揖,口中出声,叫唱喏。
诺,当作“喏”。
下文“请安”,系清代问候的礼节,男子打千,即右膝微跪,隆重时,双膝跪地,呼“请某某安”。
(35)卿贰:卿是朝廷各部的长官,贰指副职。
(36)监司:清代通称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为监司。
(37)五官不备:指五官功能不全。
(38)搓磨:磋磨,切磋琢磨。
原是精益求精意,这里指磨去棱角、锋芒。
(39)红顶花翎:大官的帽饰。
清代官员帽顶上顶珠的颜色、质料,标志着官阶的品级,一品官用红宝石顶珠。
花翎,用孔雀翎做的帽饰,以翎眼多者为贵,五品以上用花翎,六品以下用蓝翎。
(40)中堂大人:清代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尊称中堂大人。
(41)乌:何,哪里。
(42)三头两省:闽奥方言,三两个省。
(43)走无常:迷信说法,阴司用活人为鬼役,摄取后死者的魂。
充当这种鬼差者,称走无常。
(44)僦(jiù)屋:租赁房屋。
(45)庭庑(wǔ):庭院走廊。
(46)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这里用作动词,宰割之意。
箠:棍杖。
这里用作动词,捶打之意。
(47)其道大光:语出《周易·益》:“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光,广大,发扬。
(48)矞(yù)矞皇皇 :《太玄经·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 一般用于书面古语,光明盛大的样子。
(49)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意思是宝剑刚磨出来,锋刃大放光芒。
干将,原是铸剑师的名字,这里指宝剑。
硎,磨刀石。
[6] [7-8]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29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