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八大工法读后感

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的鲁布革水电站工程

不晚 自己看看当地有没有什么武术学校或跆拳道馆之类的,找不到,就努力自学,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你最好不要先练太极,趁早打好身体的基础,要压一字马等,方便进一步深入学习.最好再练练气功,它能使你脱胎换骨.其实练武很简单,就是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进步,有没有老师都一样(个人意见)  我是学气功,顺便给你附上1种气功功法,希望对你有用.  隐仙派修炼法  洪硕峰先生讲授 隐仙居士整理  何谓气  人体充满着气,气在人在,气亡人亡。

人利用呼吸器官,吸收虚空中之空气,其成份氧约占1\\\/5,氮约占4\\\/5,另含微量氮、氖、氢、二氧化碳等稀有气体及水蒸汽、微生物、尘埃等。

人体靠一呼一吸,吸入新鲜空气,呼出秽浊之废气。

正常人每分钟呼吸约12—18次。

每次换气150—250cc左右,人体须维持若干量之新鲜空气,以维持生命。

  气的种类  后天气:又分为(1)外呼吸,又称口鼻呼吸。

(2)内呼吸,又称细胞呼吸之气  先天气:又分为(1)后天中的先天气:乃气功所练出的热气团,于人体内,可以意念控制之内气,为修练气功的主要目的,可以应用在疗疾治病,并通于武术、技击。

(2)先天气:乃于静定中所练出之含有灵觉之电磁波、微粒子、此气由虚空来,为仙家所特重。

(3)先天中之先天气:即『有物混成先天地始』之物,乃先天灵阳,为万物之始。

  何谓气功

  以人体为工厂,以空气为材料,加上意念、呼吸动作之配合而产生之功或能量,称之为气功,其构成之条件为:精(动作)+气(呼吸)+神(意念),即三合一人之精气神三宝一同锻炼。

气功之修练及运用以上三合一工法,将气加以施工改造,以供人体应用。

气功可就后天气练成后天中之先天气,即热气团,用以间情自身,疗伤治病,并可运出自身为他人治病疗伤,即外气也。

  隐仙派气功特点:  一般气功修练事先练点(穴位),再练线(经络),最后才练面(全身),  效果缓慢而不显著,需经无数时曰始能打通奇经八脉。

隐仙派筑基,所采行之气功练法,乃先练面,再练点,最后练线,很快即可打通奇经八脉。

因为先练面,即全面充气,充气后,聚于重要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连通,即达经络开发。

全身充气法下手,步骤是由下焦、中焦而上焦,达到全身无处不是生机勃勃,气机激荡。

  气功之益处:  运用隐仙派气功功法,三个月内勤练习,可以练出内气,即热气团,可用于治疗己身器官慢性功能失调之疾病,如过敏、五脏六腑之新陈代谢不良、或生殖功能不济等病症,六个月左右,可以将内气运出体外,用以治疗他人较简易之病症,又称为外气疗他。

除了治病,更可强身,使全身器官或组织功能增强,几可增加数倍之体力,更可配合静功,炼丹得小药(或称筑基)  呼吸之种类:  

【第1句】: 自然式呼吸:即人生而具有之本能式呼吸,完全不加任何意念之呼吸。

  

【第2句】: 控制式呼吸:即以意念控制之呼吸,又可分为:  (1)腹式呼吸:包括吸饱、吐尽闭气式呼吸。

  (2)胸式呼吸:包括吸饱、吐尽闭气式呼吸。

  呼吸之原则:  

【第1句】: 随时保持松、静、自然、圆、软,只要醒着都要练。

  

【第2句】: 呼吸要缓慢、均匀而细长,吸时要把握松、饱之原则,吐时要静、要尽,在自然而均匀之下完成一呼一吸。

  释上、中、下焦:  上焦者,指由天突及二肩穴至横膈膜部份之胸腔。

  中焦者,指由横膈膜至肚脐部份之上腹部。

  下焦者,指由肚脐至耻骨部份之下腹部。

以上三部份,为气功修练之分期实施之分界区。

  释观照:  观照,顾名思义乃用眼睛看,以眼光照之,隐仙派气功特重观照,实际作法乃闭眼缓慢,确实的观看全身内面,初步可达神不外驰,身心恍惚之功,所谓『神不外驰气自定』,进而可达到以神御气之玄妙功法。

  隐仙派静坐入门  洪硕峰  一、话在前头  西江月兄在他的隐仙派丹诀指要交稿后,再三嘱咐要我代他写一篇静坐入门,以供读者研读本书后下手参考,考虑再三再四,几无从下手。

盖这类入门书籍,坊间书局多如汗牛何用多费文墨,况古人且有述而不作之诫,画蛇可矣

何必添足

曰前西江月兄「变本加厉」来函催促要我「不必天谴」「和盘托出」,无已只好胡乱涂鸦算是对西江月兄的「分工合作默契」作为一点交代。

但请读者鉴谅者,因本文既是入门,所以总会觉得哆苏点。

「和盘托出」是没有问题,但盘内是否有美食,合不合胃口则无论矣

又作本篇时身边几无可供参考之书本,仅凭二十年来综合老师传授,读经心悟,力行与授课心得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盘中纵有美食而忘了放盐、放醋之处难免。

况本人现仍研习中、论学识、能力均尚有缺欠,读者读本篇时只宜当作参考,若拟追寻高玄理论及最上乘功夫口诀,则务请精熟指要全篇与乎其它正统丹经矣

  二、静坐之定义  静坐,是儒家的名词,泛指心平气和、静定安坐的状态。

道家则称做打坐,打是「打扫心上地」,坐是「坐出性中天」。

儒家要人「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道家叫人「心息相依,抱一守中」若乎释家之坐禅,则参话类,止观也。

因三家的目标不同,下手方法殊异。

有人认为静坐、打坐、禅坐是名不同而意相同,我想内行人是不会这么说的。

道家讲究「凝神调息,性命双修」。

儒释单求「凝神」,少了「调息」,「只修祖性不修丹」也。

本篇使用静坐名词,是便于读者望文生义,减免宗教味道与疑虑。

  三、如何静坐  静坐是一件很容易,很轻松自然的「休息行为」,所谓「道法」自然也。

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毫无拘束严肃的心情。

只要记着四点基本原则马上可以学会。

不要误中伪师道贩邪说歪理,故意危言耸听,制造「走火入魔」恐怖的名家。

恐吓他人,读者只要不心存幻想,不鲁莽蛮干,绝对不会出大差错的。

既使出点小差错也无妨

  第一步:身体不要动。

(气机发动后,由内而外之震动不算),神不外驰也。

  第二步:念头不要动。

(气机发动后,气动神知,气行神随不算),专气致柔也。

  第三步:把「我」忘掉。

即神气相忘也。

「我相」包括肉体与知觉。

无我,当然就没有对立的「你」,及旁立的「他」。

无我、无你、无他,当然此时也没有什么山河大地,曰月星辰,花草树木。

万里无云间,只存清空一片,什么过去,现在、未来,身内身外统统没有了。

那时身内就是身外,我就是你,你就是他,他就是我,时间、空间也都桓定与凝结了。

丹经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又说「物我两忘,心同太虚」就是这种心态。

  第四步:「元和内运」。

当无思无虑混混沌沌的状态维持一段时间以后,常常会觉得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龑来,于是开始稍有知觉了,同时呼吸也开始了,乃经上说:这种异样的感觉叫做「琼钟一扣」,开始呼吸叫做「玉洞及开」。

只是此种知觉要叫做「元神」。

元神会感知眼前的金光闪电,感知周身的云雾烟蒙,感知呼吸不在口鼻而在皮肤,吸入呼出。

一不小心,阴跷可会觉得有热气团流荡,流向生殖器,舒舒服服,「欣快」莫名,然后阳具高举,然后河自然通,车自然行。

丹经上说:「恍惚之中寻有像,杳冥之内觅真精」此阳具高举,术语叫做「活子时」。

上半截诗叫做「真空妙有」。

当然这是指低层次功夫而言,入是高层次的意义则又不同了,读者千万不要误会。

  至于如何使身体不要动,如何使念头不要动,如何把我相忘掉,如何把元和内运,其中详情细节一言难尽,读者请参阅书末庄子心斋集释及把本书熟读,即可融会贯通,不另赘言。

  四、静坐前的身心准备  预备动作,术语叫做「热身」,外国人名为「Stretch-up」,译为延伸或延展的意思。

是说把筋肉活动活动或拉长的意思。

根据我个人的认知。

完整且健康的人除具备肉体的健全外,还需有一副维护正常功能的神智。

静坐既是一种训练,则热身宜乎包含肉体热身与精神热身。

至于其实效,读者试试看就知道,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不卖瓜,但征之丹经,或时下「一般老师」,往往忽略或不予重视,良感惜憾!  A.肉体热身  

【第1句】: 做几趟全身性柔软体操,或八段锦。

或十二段锦,使全身筋肉延展,使筋骨柔粘灵活。

  

【第2句】: 按摩全身,轻拍躯体,尤其下肢。

帮助血液循环活畅,以免因久坐致血气滞留下肢,而产生麻痹。

  

【第3句】: 呼吸训练  a. 原则:先呼后吸,深长细缓,呼吸等长。

  b. 形式: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肛门呼吸。

  B.精神热身  

【第1句】: 自我暗示,例如:「杂念如浮云,如飞烟,马上都要消逝」。

「肉体是虚幻的,有生有死,那么我那可怜流浪生死的灵魂在哪里呢?」  

【第2句】: 背诵心斋口诀,或二十四首丹诀串述诗,最好还能悟入。

  

【第3句】:回光返照,内视整体,由下往上,再由上而下。

反复缓慢观照几趟,最好还能配上呼吸。

  五、静坐的姿态  「静坐」广泛的说还应包括静立、静卧,甚至随便坐。

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姿态于静坐过程中,几乎根本不影响结果,只要能让自己的身心松静自然,舒适安详就是最好的姿式,勉强作做,徒然扰乱情绪,劳累肉体而已。

古人说:「天若泰然,百体从命」就是告诉读者如何轻松愉快来静坐,不是叫人开始就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起苦行者也。

  如果勉强要我写些原则,那我就背几句太极拳的术语来搪塞了,其词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垂肩坠肘,舌抵上颚…。

」不过初学者刚下手,心未静,息未调,津未生,舌以不抵或抵下颚为佳。

否则易因口干舌燥而发生干咳。

若津已生则一面随生随吞,此时起就该抵上颚了。

另外双手的处置,以我的经验,以双手轻轻合握(两劳宫穴吻合也),或左右五指指尖轻轻接触,然后放置于脐下或脑顶处(睡姿)为佳。

(仙道学术着重实证,如依法试之,且稍稍凝神手掌心或手指接触点,几分钟内马上可感觉手掌心热起来或手指间有风生或静电磁场的感觉。

(至于其它形式,由于反应不如上述二者好,不便介绍给读者。

  六、性命双修的理论  「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

因为性命二者不可分离,所以要双修。

性是神是心,命是气是息。

因此心息相依,神气合一就是性命双修。

何以要双修呢?如果我们用钱子来比喻可能比较容易了解。

概镜本有光,因尘埋而光灭;光不离镜,因镜破而光消,镜之光明譬如「性」,镜之质体譬如「命」,所以要「性命双修」。

  兹略表如下:  七、凝神  我们把心思想定某处叫凝神。

把眼光(阆眼后)注视某处叫观照。

凝神与观照,二者几乎是如影随行的。

凝神便观照更为明晰,观照则加强凝神的火力丹上经称意念为”火”。

火有文火、武火。

是以意念的程度来加以分别的。

身体之内为身内,身体之外为身外。

如果像鼻尖,像肚脐,像生殖器则叫做不内不外。

静坐下手,许多门派都是以”住心一处”—“守窍”来清扫杂念的。

守的相对是不守。

守窍入门易,功效快,但缺点多,副作用大。

不守窍则反之,各有利弊,然应用之妙纯乎一心,惟由读者权衡各种情况,然后择法行动可也。

  

【第1句】: 守窍:  守身内:百会、印堂、眉心、山根、玄赝;两乳中间(坤道用之),脐下,阴跷,睾丸、命门,夹脊。

  守身外:鼻外径守,脐外三寸,观字,观香,观物,存想曰、月、星、辰…..。

  守不内不外:如前述。

  

【第2句】:不守窍:守中(玄关),持敬。

  

【第3句】: 数息  

【第4句】: 听息  

【第5句】: 持咒、背经、唱歌(梵歌、圣歌)  八、调息  气功非常注重调息,即呼吸训练也。

但是初学静功则禁止调息,只要听其自然,顺其自然而已。

这种不调之调才是最好的调息法。

坊间许多书,把气功与静功没搞清楚,自己又不知有没有亲自如法实验过。

许多读者又太过相信他们,看几遍书即依法泡制起来。

结果,好处还没获得反而练出胸闷,胸痛气喘,呼吸困难或头部胀痛等副作用来,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丹经上把呼吸叫做”风”,又称为息,息仍分为文息、武息。

是以风的强度及长短来区分的。

  九、风火文武  静坐入门谈风火文武,似乎有点躐等,因为真正风火文武在丹经的层次上是要在小药三百六十周天时才使用的,但提早使用,如拿中学代数来学国小算术一样,多少方便一些,综合要义,大约有下列数条:  (1)凝神调息,火为武火,息为文息,下手时心绪较杂乱时使用。

先性后命。

  (2)调息凝神,息为武息,火为文火,下手时心安神宁时使用。

先命后性。

  (3)吸长呼短,着意于吸,阳气上升缓弱使用(即进阳火之用法)  (4)呼长吸短,着意于呼,阳气下降缓弱使用(即退阴符之用法)  (5)若阳气进行顺利,则使用呼吸等长方法,不必头上安头,顺守自然可也。

  (6)沐浴:即休息也,即不凝神,也不调息,既不注重于呼,也不注重于吸,纯任无为自然也。

  十、心息相依  请参考:  本书附录庄子心斋集释  陈圆顿着静功疗养法(数息、随息、听息三种方法)  李涵虚着《三车密旨》收心法下手工夫。

  十一、静坐后之处理  一般静坐后大概都会流汗,起身前最好把“热身方法”再度演练二、三遍。

并把身体擦干,如有睡意,不妨睡一觉,否则起身从事工作。

如果时间许可,最好做几趟全身性简易运气导引法。

把凝聚的气团均匀的分布到全身各处。

  十二、静坐中现象反应与对策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不学静坐前,竟然除了药补、食补外,很少想到「气补」这件事,气补是可以分先天气之补与后天气之补二种。

至于人的脑筋则更是「猿性难驯」。

意念此起彼落,连睡梦中都难得安抚。

静坐的目的,讲浅的就是尘用特殊的手段使心平气和,用精神之灵性影响肉身的健康。

讲深的,就是应用心息相依为入门,心息相忘为玄关,沟通先天使后天的气质直接接受先天气最大之滋补也。

静坐主畏之对象是精神与肉体。

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两者都会有变化的。

变好、变坏如何应变呢

  (1) 如果精神愉快、肉体结实、肌肤润泽,甚至老毛病没有了,那就是好的。

若有不对劲,最好停止用功,待把方法修正后再继续。

  (2) 无论看到什么景状,或身体上、肌肉皮肤,体内任何反应,不管是热麻、跳动、摇动。

只要把身体放松,把眼光及意念往身外看去,其它一概不管。

  (3) 静坐中气机发动与灵动是不尽相同的。

有热气团旋荡引起之震动叫「气动」,否则叫「灵动」。

只要心存正念,虚以待之,很快会风平浪静。

  (4) 真正发生现象而无法处理时,马上把眼睛张开,作深呼吸,即可恢复正常。

  (5) 平时对「怪力乱神」之事,尽量「敬而远之」,同时为人处世亦应尽量不违背良心天理。

  十三、影响功夫成效之因素  (1)体质(2)性别(3)年龄(4)心性(5)环境(6)饮食(7)职业(8)勤惰(9)空气(10)温度(11)时间(12)睡眠(13)衣着(14)色欲(15)智能(16)福气(17)根器(18)明师(19)机缘  十四、禁忌  (1)忌环境吵杂,受到惊吓。

  (2)忌光线太亮或太暗,刺激元神。

  (3)包忌闪电打雷,狂风暴雨,天地变怪之气候天打坐。

  (4)饱饭后半小时内。

  (5)忌食大量冰冷,或烟酒类。

  (6)情绪刺激未心平气和前。

(先训练呼吸可以缓和情绪。

)  (7) 房事前后八小时内。

(房事后反宜训练呼吸)  (8) 月经来潮时,忌腹式及胸式呼吸。

可以自然呼吸之静坐,但忌守窍式之凝神调息。

  十五、静坐之种类  (1) 单人坐  (2) 双人坐:即二人以上一起坐也。

  ①如果是同性,可以背靠背同坐。

  ②如果是异性则须面对面同坐。

气机未发动前互相凝神(闭眼)对方之眉心。

两副双手以手掌心干上坤下轻轻覆仰握合。

其余步骤及形式恕不便奉告。

  (3) 多人坐:多人坐以围成圆圈为佳。

功力最高或最低者可以坐在圆圈中央。

  十六、尾语  花了竟曰的时间,写完入门参考,巡顾前后,总觉得有点「满纸荒唐言」「一点案头心」之梗滞。

竟不知曰之既落矣

附告读者,概本篇泛指男女『卦数』未尽前之方法,若乎卦数以尽,男性可以加点『敲竹唤龟』,女性可以加点『鼓琴招凤』等功夫来辅助,以缩短训练过程,帮助枯竭之生殖机能早曰恢复正常功能。

又本篇系于仓促间完成,且著者之实力尚属欠缺多多,苟将来得稍有长进,则于本书再版时,当再加修饰与报告,以慰读者之厚爱!  中华民国七十三年甲子仲夏月稿于台中中医学院旁  观照与静坐  洪硕峰先生指导黄焕君撰稿  「全身观照」是隐仙派的独门功夫,也是「隐仙派」最重要的筑基功法之一。

  「全身观照」,第一个要领是姿势不拘,只要舒适就好,姿势没有任何限制。

强调舒适的姿势就是要达到全身的放松,如果采取一个不舒适的姿势,就不容易放松。

心理状态要平和,做全身观照的时候,要把其它的事情放下来,如果有事挂心头,放不下,就暂时不要做全身观照,先把那个事情想清楚或做完,或者你真的想一件事情想得很烦,这时候不能做,因为做下来一定还会想那件事情。

每一个人的习气不一样,有些人每天都有很多事情,有些人总是心闲没事。

第一个要领,就是说,姿势不限制,全身要放松,心情也是以放松的状态来做。

  第二个要领,观照的程序是自上而下,以全身来讲就是从头顶到脚底,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一般的程序是这样子。

但是,若血压高的人,就不要做从下而上的这个动作,一律都由上而下,由上而下做完一趟,做第二趟接着再由上而下。

  第三个要领,速度要缓慢。

用什么观照

就是用「神光」。

什么叫「神光」

我们眼睛张开来看的时候就叫作「眼光」,依仙家的功夫来讲,我们的眼睛藏神,我们常常讲「这个人的眼睛炯炯有神」,这就是说人的精华都在眼睛这个地方表现无遗,儒家也说「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

一般人眼睛用得最多,除了睡觉外,几乎都在用;而且这眼睛都乱溜、乱看,耗散的能源最大。

所以老祖先常说「闭目养神」,中国的一些用词里,就隐藏着养生的道理,只是现代人已经不太能体会这些东西。

  用神光来做全身观照,就是眼睛闭起来看。

很多人会问:「眼睛闭起来怎么看

」眼睛闭起来看就是用神光看,也就是说,用眼睛看的动作加上意念。

譬如说,我现在站在这里,我眼睛张开来可以看到所有的人;我眼睛闭起来,我也知道你坐在这里,我也可以这样看你,但是只有看的动作,而不能像张眼时,实际看到东西。

同样,我眼睛闭起来的时候,我也可以看我自己的身体,包括外面的轮廓,甚至可以往身体里面看,可以加上意念去看自己的大脑,连眼睛都可以自己看自己,以及看鼻子、看耳朵、看口腔、看内脏、看骨胳。

神光就是你平常眼睛看的那个动作加上意念,观照就是看的动作再加上一个「想」,这个「想」就是属于意念。

  (以下是实际操作,略)  全身观照可以方便的从分段式观照开始练习,把身体分三段来看,一段一段地看清楚,再连合起来,就能一次看清楚整个身体。

  分段观照练习顺畅以后,即可正式进入全身观照。

以神光观照全身的时候,速度是缓慢的。

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

正式进入体内观照的时候,速度是由慢而快。

先缓慢、仔细的看,第一趟看得很清楚,那么有不顺的地方都慢慢顺畅了,第二次稍微加快一些。

譬如这个房子,第一次来因为不熟悉,所以要很仔细的看;等第二次来,大概已经知道这边有什么,那边有什么,所以要看到个房子,就可以轻松的看。

同样的,做全身观照也是这样,第一次看的时候很缓慢,看得很清楚;那第二次看的时候,速度慢慢加快;第三次再加快一点,第四次再加快一点,第五次又再加快一点;到最后,甚至你一呼的时候就往下看一趟,再一吸的时候你就往上看一趟。

  接下来讲静坐的步骤和要领。

「隐仙派」静坐的步骤和要领,第一步要做肉体的热身,就是做一下分段呼吸,或拉拉筋骨,或甩甩手,或打太极拳,但不要弄太累,或者做做柔软体操,要让关节、筋骨松弛一下,千万不要做剧烈运动。

  第二步就是要做精神热身,主要的目的是要收摄身心,把心猿意马的那个心收回来,驱除急躁与妄想。

怎么做

最好的方法就是全身观照,在全身观照之前做个祈祷,祈祷词内容自取,如果你有宗教信仰,比如信基督教的就念念祈祷文,信佛教的就念念心经、念念佛号,运用这种宗教仪式把心静下来,以虔诚的心来从事静坐,就是好比「敬神如神在」的那个精神,不要管到底有没有神,恭恭敬敬的做这一什事情。

祈祷词不用太长,大概几秒钟或一分钟,之后就开始全身观照。

  刚刚讲的全身观照,平常可以当作一件单独的练习,在静坐的时候就变成精神热身。

如果静坐的时候,觉得杂念非常的多,妄想一大堆,从头到尾就只做全身观照,全身观照到底。

如果这样做的话,全身观照要很仔细、很缓慢的做,不要加快速度,做一趟大概会花二十分钟,至少也要十分钟。

  这里有个副作用,如果很仔细的看,会很容易睡着。

不用担心,睡着就让它睡着。

为什么

如果真的睡着,就表示你还需要休息,所以就让它彻底的休息。

不要担心自己睡着了,睡眠就是一种放松,不能入睡的人,就是他不能放松。

显然的,全身观照就是一种最好的放松功夫。

  精神热身之一就是全身观照,观照到什么程度呢

全身观照三到五趟,一趟大约七至十分钟之久,要空空松松的。

  全身观照做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静坐。

静坐的第一个要领是身体不动。

所以姿势不拘,任何姿势都可以,只要舒服就好。

舒服以外,另有一个条件,就是姿势要能保持得久。

如果是舒服的姿势,一定能保持比较久,它们是互为表里的。

找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这个姿势应该就是最能保持下动的姿势。

所以虽然姿势不拘,但是要身体不动。

姿势确定了,身体就不要再动,坐到下坐为止,甚至哪个地方痒、哪个地方痛,都不要去摸它、不要去抓它,尽量忍耐,让身体都不动。

可是这种身体的不动不是僵硬的不动,是放松以后的不动。

也就是全身观照以后很松很松的那个状态,不要观照完毕再正襟危坐,也就是说,在全身观照的时候,就把姿势坐好,就要坐定,采取最舒服的姿势,观照之后,接着就听呼吸。

  么叫「听呼吸」

就是注意呼吸,不要被呼吸瞒过,呼吸自自然然的,没有任何的控制。

  静坐的时间长短不拘,最好有个定时器,很小声的定时器。

比如你只有十分钟静坐,就定十分钟,就可以放心,不会对时间有心理负担。

有事就先定时,没有事就继续坐下去,坐到不想坐再起来。

定时器如果太大声,你会被吓醒,因为在很静的时候,你的敏感度非常高,很小的声音有时候都会觉得如打雷一般的大声。

  不要贪求效验,因为一贪求效验,就会想:「上次那种舒服感怎么还没出来

」或者:「我在书上看到的那些现象怎么还没有出现

」这样你就会有急躁的心,静坐的效果就会很差,甚至会出毛病,会出现很多的幻象,不需要的东西都会出现,不要以为那是真的,那是你心意识所造作出来的东西。

  有不舒适的状况出现的时候,包括身体上的不舒服,比如想呕吐,或觉得全身发冷,或全身热得受不了,或者有幻觉出现,这时时候就把眼睛张开来,身体动一动。

若想继续做,再从头开始,肉体热身就不用了,精神热身还是要;如果不想做,就起来散散步。

  静坐完了要收功,做全身观照,很仔细观照一趟就好了。

  (以下操作练习及指导省略)  心息相依  王云峰  作者按:心息相依在仙道各宗中,其涵义稍有不同,本文所述,以隐逸神仙学派所传心法为主。

  心息相依的目的  「心息相依」是仙道功夫中,相当高明的修炼手段。

  「心」即意识,「息」即呼吸。

「心」是平时的表面意识状态(有知有觉,有各种杂念纷飞状态的意识),称为「后天意识」,「息」是平时的口鼻呼吸,称为「后天呼吸」。

  初下手时,用后天意识刻意去觉察后天呼吸的存在。

久而久之,后天意识会净化,后天呼吸也会较规律。

「心息相依」就是要让经过净化的后天意识,与经过调整的后天呼吸,相依相靠在一起。

当心与息相靠在一起,身心会处于相当有效率的休息状态,更进一步,会逐渐累积高品质的能量,达到修炼的目的。

  「心息相依」是仙道修炼的主要功法。

  一般而言,人知道要呼吸,却不太会去注意呼吸的存在,虽然它一直不断的在运作,但意识上对呼吸几乎是没有感觉的,也不会去关心它,除非呼吸有不顺畅、受到阻滞,透过器官神经的传导,才会意识到「呼吸困难」。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呼吸是否规律、顺畅,并不在意。

  经由生理学的研究了解,人的呼吸量会影响到血液循环,也影响血液中的含氧量,进而影响到(人体)代谢机能。

呼吸量对人体各部份器官功能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

在平常的情况下,需要大量体力付出的活动,就需要较大的肺活量,以加强体内的代谢作用。

  一般的体能运动都会要求各种方式的呼吸训练(例如腹部呼吸),那只是「深吸呼」的训练,目的在加强「肺活量」。

  仙道的呼吸训练,与一般体能运动的呼吸训练方式不尽相同,目的也不只是在加强肺活量。

  仙道功夫锻练的目地,在追求「健康长寿」。

  一般所知道的,要身体健康乃至长寿,正常的生活作息,足够的食物营养,加上适当运动等等都是必要的。

但那些都是比较消极、被动的。

  仙道锻练有比较积极的主张,就是用特定的方法,进行能量的转换、累积。

利用人体粗糙的后天能量,转化为高品质的先天能量。

这种能量转换为何能办得到

它的机转目前尚无法完全用现代生理学的理论来诠释、理解,但透过一定的修炼方法,的确可以办到,那个方法就是「心息相依」——唯一的方法。

  「心息相依」的修炼,就是用「心」去配合「息」。

其目的是要让「心」与「息」进入某种「规律」的状态,「心」与「息」在这种规律旳状态中,粗糙的后天能量

参观方城博物馆有感作文

林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7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

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林(Lín)姓源出有三:  

【第1句】: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

据、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以居地为氏。

  

【第2句】: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

据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姓,称之为林姓。

  

【第3句】: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据所载,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得姓始祖:林坚。

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杀害忠良。

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

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就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

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厚葬了比干,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

陈氏于是带着儿子泉去见周武王,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

从此,以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

林坚从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

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子孙世袭其爵。

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

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

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经陕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难。

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

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

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

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省)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

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

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

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

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

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

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三、历史名人  林 鼎: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五代十国时吴越著名书法家,以草隶知名,著有。

  林 逋: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诗人,诗风淡远,他的“,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千古佳句。

  林 椿: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南宋著名画家。

  林 良:明代广东省南海人,著名画家,擅长花果翎毛,尤喜放笔作水墨禽鸟树石,为明代院体花鸟画中变革的代表画家。

林鸿:明代福清(今属福建)人,著名诗人,为“闽中十才子”之一。

  林 圭:湖南省湘阴人,清末维新派中的著名将领。

  林 旭:清末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举人出身,在中被害,成为“”之一,著有。

  林 森:福建闽侯人,早年追随孙中山,任参议院议长,1931-1943年间担任国家元首。

  林士弘:隋末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隋末参加起义后称帝,为林姓宗族内唯一称帝之人。

  林则徐:清代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曾领导抗英与著名的虎门销烟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与民族英雄。

  林永生:清朝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杰出的海军将领。

  林育南:湖北省黄冈人,早年入党,多次领导学生和工人运动,为公认的中共早期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的出色领导人之一。

  林育英:湖北省黄冈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先后两次赴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在国内历任常委、师政委等职。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长期生活于海外,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语言学家。

代表作《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号伯渠,湖南临澧人,当代林姓著名人物之一,为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

  林思齐:香港人,为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

热心于慈善与公益事业,为加拿大第一位华人港督。

  林庆金:福建惠安人,在马来西亚从事食品与建筑行业,实力雄厚,有“亚洲巧克力王”之称。

  四、郡望堂号  

【第1句】:郡望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陕西省渭水东岸)。

  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境)。

  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省章丘西)。

  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

  晋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

  

【第2句】:堂号  西河堂:据林氏族谱载,林姓得姓始祖坚公,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

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

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省淇县)生男名泉。

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

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林氏郡望为西河。

“西河堂”名源此。

  松卜堂:为江苏省丹阳县林氏支宗的堂号。

丹阳林氏肇于宋代。

宋德佑二年(1276年),福建省进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阳县令,此后便长住于此。

林芳的长子伯一居于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卜。

从此,福建林氏在丹阳繁衍生息。

丹阳林氏“松卜堂”的后人,按行序排列分为松卜、城市、北庄、大华等支。

主要分布在大华、埤城、丁家坝、林家桥、北庄、绕庄、孟河、魏村、张庄、黄墟、董庵等地。

在县城里,林氏族又分孽成金斗铺、寺前铺、晋地坟、虞巷、安巷等族系。

至2000年5月8日,丹阳在籍林氏宗人达21868人。

林氏在丹阳所出的知名人士有林福源、林?琴、林懿均、林肇灿、林?等,均编入新修《丹阳县志》。

林氏宗谱始修于明成化年间,至建国元年(1950年)共修谱10次。

  十德堂:来源于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

他生有子九人,受家风的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他们的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

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故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九龙堂:源出同上“十德堂”典故。

  忠孝堂:来源于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忠孝堂”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也是林氏后裔。

  九牧堂:来源于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

他先后娶了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

由于州刺史又称州。

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敦本堂:又称“林月汀宅”,俗称“大厝底”,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菜园路4号。

已毁于1921年地震。

属于三级古迹。

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

属于台闽标准四合院建筑,乃当时竹山清武官林月汀所建立,故属私人宅院。

该堂主体木质构造,为台湾十大古厝之一,亦为台湾雕工最为精美者。

该堂为二落式建筑,第一落屋顶为马背式,门厅前具宽广檐廊,并于壁面题字作画。

左壁彩绘花鸟草木,字题“竹茂”、“×得石花胜开”;右壁彩绘人物山水,字题“松苞”、“夜雨竹窗问语”。

太师壁双面木雕,前为松、鹿(取长寿多禄之意),后以窗棂组成“富贵玉堂春”字样,其四角衔以蝙蝠造型(取得福之意〉,故福禄寿齐备。

第二落为正堂,屋顶属顶硬山式,据说原为官式燕尾脊,后去燕尾。

各门扇工法讲究,精磨细琢,赞叹不已。

第一落、第二落及左右护龙形成完整的四合院。

如果可能,应该就地重建,不然殊以为遗憾。

  崇本堂:俗称“林祖厝”,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集山路路三段831巷内。

属于三级古迹,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竹山及鹿谷地区林姓宗亲,为缅怀林姓先贤开山垦荒之德泽,于是募款建祠,祠内供奉开闽始祖“林禄公”、“九牧公”及“林圮公”三位先贤。

崇本堂早年失修,首于嘉庆七年修筑成宫廷式建筑,雕梁画栋,宏伟壮丽 却不失古色古香。

复于1968年二修,最后则于1984年重建,这次除屋顶保有古式燕尾式建筑之外,全面改以水泥磨石,而失 朴质之风。

但却也免于“九·二一”(1999年)地震之蹂躏,毫发无损。

崇本堂的保有特色包括燕飞尾式屋顶、山门的交阯陶福禄寿三仙塑像;左右塑的“左昭”、“右穆”题字;正堂的“文魁”、“选元”及“进士”匾额等。

  此外,林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绍闽堂”、“问礼堂”、“双阙堂”、“青龙堂”、“永泽堂”、“林平堂”、“善庆堂”等。

《活法》这本书讲的什么

图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至钜。

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对於图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

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始克成长、壮大,图书也不例外。

以我们中国为例,它至少已有叁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其间人们所投入的智慧与劳力,更无与伦比。

图书在迭次的经过创造改进,才有今天的面貌。

大体来说,历史上,除了某些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图书之外,书籍的发展,略有脉络可寻。

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借手势或音量做为媒介。

其后,从经验的累积,进而确定一些固定的音节,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於是人类跨出了有声无言的时代,迈入到有言无文的社会。

有了语言,人类往往藉助於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布。

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

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聪明的人类,於是起而发明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

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绳书。

绳书能传到远方,也能长期保存,比起语言,自有某些长处。

然而终因其式样变化有限,无法满足快速进步中人类社会的需要。

於是,人类再着手改进,乃从模仿天性里,描绘外界形像加以简化,使之蜕变成为简单的图像,再用它来做为意象的符号。

这种图画,已有文字的刍形,一般人称之为文字画。

之后,经过再改良演进,渐渐成为定型的象形文字。

又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终於成就了无数的字体,供人们应用。

文字的出现,既为人类文明开拓了崭新境界,也为图书奠下坚实的基础。

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寻找写刻的材料。

最早书写材料都取自於自然界,如:石块、树皮、树叶、兽皮、兽骨及动物的甲壳等等,都是其例。

但这些材料,各有缺陷,无法充分发挥文字的纪录功能。

春秋战国时代,知识日渐普及,着书立说,大行其道,为应需要,简书和帛书乃相继产生。

「简」是用竹或木制成狭长的条片,书写时,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续下来,然后再依顺序由右而左的排列,并以绳索加以编连,这样一部着作,便能连贯而完整。

帛书是丝织品写成的图书,由於帛性柔软又轻便,携带及阅读均感便利。

只是简书笨重,帛书昂贵,都不利於知识的普及及图书的长期发展,因而人们又发明纸张来取代它们。

纸的出现,约在西汉时期,史书正式的纪录是公元一○五年。

由於纸张具有轻柔及低廉的长处,因而,很快的成为生产图书最主要的材料。

纸出现以后,虽然解决了图书生产方面的许多问题,但是生产图书,犹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写,既费时又费力,还是欠缺方便。

人们遂从长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经验中,启发了雕版与印刷技术的结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产图书方法,终於发明。

雕版印刷术约在初、盛唐时代出现,由於它是手工业时代生产图书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广利用,成为五代、两宋以后生产图书的主力。

为了使印刷技术更便捷与美观,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一○四一~一○四八)又有人发明活字排版印刷。

而元朝末年,更进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领域。

从此之后,印刷技术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鲜丽动人。

图书除了文字、纸张、印刷之外,如何装潢

也是要件之一。

自竹木简策之后,我国图书的装潢技巧,即不断的改良提升,其演进的方向,大都朝向简便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

历代以来,图书装潢型制约有:卷轴、册叶、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演进过程。

近代的图书,虽然采机械操作装订成平装、精装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书,还常用线条来增加古意,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

今天中国图书出版事业,受到欧美新科技的影响,生产图书的方法,由手工业印刷,一跃而为机械印刷所取代,图书出版,达到空前盛况。

然而无论生产图书方法如何改变,其基本原理,却都脱离不了旧日的方式。

今日制版、印刷、造纸等制作图书要件,可以说无一不是从国人旧有的发明中蜕变而来的。

所以当我们缅怀人类文明的进步及图书发展的历史时,总难抑制住一股无名的兴奋与荣耀的心情。

当然,如何自励自省,绍续先人光辉遗绪,或将更具有意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005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