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罗读后感700字
求《奥赛罗》读后感一篇3000字
自卑引发奥赛罗悲剧的性格因素——读《奥赛罗》有感《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又让人十分震撼的爱情悲剧。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
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很多,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其中他的自卑的性格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正是由于自卑,奥赛罗才被伊阿古利用,轻信了伊阿古,并使他对婚姻缺少信心,对心爱的妻子缺少信任。
那又是什么使他形成了这种自卑的性格呢
奥赛罗的这种自卑的性格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人生经历所造成的,这是他自身无法控制的。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该剧讲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黑皮肤的奥赛罗是非洲摩尔人,效力于威尼斯军界,因取得了显赫战绩而成为一个令世人侧目的将军。
他常受邀到威尼斯元老家做客,元老勃拉班修之女苔丝狄蒙娜爱上了他,并和奥赛罗私定了终身。
奥赛罗的手下旗官伊阿古由于种种原因,诸如种族的不同、职务的升迁未果等等,而极度仇恨奥赛罗。
于是,伊阿古精心策划,利用罗德列哥的愚蠢,采用造谣、欺骗等手段,使奥赛罗相信苔丝狄蒙娜与他的副将凯西奥关系暧昧。
奥赛罗最终相信了伊阿古的谎言,愤而将苔丝狄蒙娜扼杀。
最后,在伊阿古的妻子爱米利娅的揭发下,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莫及,自刎身亡,伊阿古被拘捕。
在当我们读到奥赛罗亲手扼住了他那温柔善良妻子的脖子使其最终停止了呼吸这个场面的时候,我们震惊,我们气愤,我们为善良的苔丝狄蒙娜感到不平,然后我们静下来深思悲剧产生的原因。
其实原因有很多,有外在的,有内在的,而让我感悟最深的是奥赛罗那自卑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对他影响很深,也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一、自卑性格的形成原因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点。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
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异。
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诱因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如对自己的期望不高,或者相反,期望过高,不切实际;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诱因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口吃等缺陷;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诱因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如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等,有人的自卑心理原因是性格方面的,如内向、孤僻等,有人的自卑心理的原因是生活经历方面的,如情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
下面我们结合奥赛罗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
1.社会原因导致奥赛罗自卑的社会原因就是种族歧视。
奥赛罗是摩尔人。
摩尔人(Moros)是中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对北非穆斯林的贬称,后专指撒哈拉沙漠西部居民系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和黑人混合而成,分布于西北非。
结合剧本的描述,他还是摩尔人中的黑皮肤、厚嘴唇的黑人,这就为剧中各阶层人物歧视奥赛罗提供了缘由。
分析剧本,从威尼斯各阶层对奥赛罗的态度中,我们不难看出种族歧视广泛存在于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之中。
奥赛罗的肤色和血统决定了他在威尼斯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白种威尼斯人的心中,奥赛罗是低下的黑皮肤的异族人,与奴隶无异。
正是由于世俗的种族歧视,使得奥赛罗对于自己一个黑摩尔人、一个为平常人所害怕的人是否能真正赢得白人姑娘的爱产生了怀疑,他渐渐失去了自信,变得自卑。
他由坚信苔丝狄蒙娜的忠贞到怀疑苔丝狄蒙娜的贞洁与爱的动机,到最后完全否定了苔丝狄蒙娜的爱情,并认为苔丝狄娜是个人尽可夫的娼妇,进而杀了苔丝狄蒙娜,亲手终结了圣洁的爱情。
2.生活经历剧中的奥赛罗从儿时就经历了年复一年的战争、围城和意外的遭遇,“最可怕的灾祸……间不容发的脱险,在傲慢的敌人手中被俘为奴,和遇赎脱身的经过”。
他的这种经历说明他不属于“漫游骑士”的行列,而是那个历史时期饱受白人征服、奴役、劫掠、杀戮的非洲民族的一个代表。
在经历这样的一系列事情后,虽然他后来因取得了显赫战绩而成为一个令世人侧目的将军,但是他的耐受性却降低了,小小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让他变得自卑起来。
3.思想认识在思想认识方面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
不仅威尼斯人对他具有种族歧视,奥赛罗也对自己摩尔人的身份予以否认、怀疑和轻视。
作为一个生活在白人社会里的黑人,一个被雇佣来保卫并不属于自己的社会的人,奥赛罗永远也无法融入他所置身的威尼斯社会。
但是奥赛罗长期生活在威尼斯社会,他已经完全抛弃自己的历史,甚至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威尼斯人。
奥赛罗的悲剧在于他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被彻底地欧洲化。
美国黑人复兴的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描绘美国黑人悲剧时指出,当奴隶制度被废除后,南方黑人仍然没有自我,因为黑人在融入美国文化的过程中割断了与历史即非洲的过去的联系。
奥赛罗也是这样,一方面放弃自己原本的自我,一方面又无法融入威尼斯的社会环境,只能在无所归依的痛苦中挣扎,直至走向最后的毁灭。
二、自卑所产生的影响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
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在特定条件下甚至会造成犯罪。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自信,他将失去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如果一个人完全失去了自信,他将无法面对自己,无法面对人生。
那些走极端、无法跨过这道坎而轻生的人就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超出承受能力而又无法排解使自信完全失去而造成的。
1.轻信伊阿古伊阿古利用苔丝狄蒙娜的热情、凯西奥的善良与追悔、奥赛罗的正直与对苔丝狄蒙娜强烈的爱成功地欺骗奥赛罗,他引起了奥赛罗的猜疑与仇恨。
奥赛罗轻信谗言,他目光“混沌”,对虚伪、奸邪的披着羊皮的伊阿古缺乏起码的警觉。
奥赛罗没能有一双慧眼,于是在他的内心中爱与恨、信任与猜疑、荣誉与屈辱等等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使他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扭曲。
奥赛罗的轻信与他的自卑是紧密相关的。
正是由于自卑,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妻子,在他眼里妻子是圣洁的,自己却是一个长得黒丑的人,所以他才会怀疑自己妻子会喜欢长得比自己帅的白人军官凯西奥。
其实自卑的人一般来说都特别敏感,所以不要说苔丝狄蒙娜帮凯西奥求情以及在凯西奥的房间里发现了苔丝狄蒙娜的手帕,即使苔丝狄蒙娜多看别的男人一眼,奥赛罗都有可能会生气,会嫉妒。
而这种嫉妒却会使他慢慢地失去了理智,使他疯狂,使他不愿听妻子解释,使他最终把罪恶之手伸向了善良无辜的妻子。
2.对婚姻缺少信心对于自己不同于威尼斯人的黑皮肤,奥赛罗深感自卑。
奥赛罗一直说自己是黑人,若不是苔丝狄蒙娜的暗示,奥赛罗根本不会吐露自己的爱意。
另外在剧中,伊阿古貌似知情地对奥赛罗评价“我们的”威尼斯妇女的思想情感。
“嗯,问题就在这儿,说句大胆的话,当初多少跟她同国族、同肤色、同阶级的人向她求婚,照我们看来,要是成功了,那真是天作之合,可是她都置之不理,这明明是违反常情的举动;嘿!从这儿就可以看到一个荒唐的意志、乖僻的习性和不近人情的思想。
”(奥赛罗,第三幕,第三场)奥赛罗居然也默认了这种看法。
奥赛罗接受自己人种低劣的说法,承认自己“生得黑丑,缺少绅士们温柔风雅的谈吐”,在他眼里,苔丝狄蒙娜“像狄安娜的容颜一样皎洁”的名誉一旦染上污垢之后,就像他的脸那样“黝黑”。
正是这种由思想认识产生的自卑使他对自己的婚姻缺少足够的自信心。
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是纯洁的,超越种族偏见的,令人羡慕的,但由于自卑使奥赛罗变得敏感,变得轻信,变得嫉妒,变得失去理智,从而失去了最真的爱,从而懊悔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错又不完全在奥赛罗,因为他的这种自卑的性格是社会及经历让他在心理慢慢形成的一种模式,是他自己也已经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一个性格特点。
求一个奥赛罗的英文读后感,字不用多了,50个即可
你先自己把中文写出来。
一篇奥赛罗的英文观后感带中文
《奥赛罗》是多主题的作品,其中包括:爱情与嫉妒的主题、轻信与背信的主题、异族通婚的主题等等。
关于《奥赛罗》一剧的评论,据知早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就有人热情肯定此剧:“从诗行与剧情,特别是从剧情来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戏”,主要人物“描绘得好”;“诱惑的场面”卓越地显示了伊阿古恶人的“癖性”……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杀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读后感 900字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者(英)莎士比亚。
类型:悲剧\\\/现实。
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抛开个人喜好,用完全纯粹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作品,我认为这本书是写得最好的。
先向大家纠正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很多人认为四大悲剧里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莎士比亚的作品里知名度最高,最让人感动的。
不过它并不在四大悲剧之列,就主题来说,确实略逊一筹。
《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疑问总是震撼着人的心灵,这个人类的终极问题,牵涉的是关于死亡的终极恐惧。
哈姆雷特的父王被杀,母后随后嫁给了他的叔叔克劳迪欧,成为了新的王后。
哈姆雷特痛恨母亲的不贞。
后来父王的鬼魂现身(据说莎士比亚还演过这个角色,因为演技太差,只能演这么一个小角色),告诉哈姆雷特说自己是被克劳迪欧毒死的。
哈姆雷特为了验证这个事情,所以特地编了一出戏,让新国王去观看,新国王看了后大惊失色。
哈姆雷特就此断定父王被害是事实。
哈姆雷特为防止被杀害,只能装作疯了,这使他的恋人奥菲利亚伤心不已。
不过克劳迪欧还是不肯放过他,克劳迪欧派大臣窃听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以为他是国王误将他杀害,但是哈姆雷特觉得他死不足惜。
发生了这样的事,克劳迪欧对哈姆雷特戒心大增。
他把哈姆雷特送到国外,伺机杀害。
哈姆雷特死里逃生,准备回国报仇。
奥菲利亚溺水身亡。
哈姆雷特伤心不已,扑到棺材里去痛哭,奥菲利亚的哥哥认为是哈姆雷特害死了自己的妹妹,他要与哈姆雷特决斗。
克劳迪欧一心要借奥菲利亚的哥哥之手除掉哈姆雷特,于是在决斗用的剑上涂了毒药,并准备了毒酒。
最终,毒酒毒死了王后,奥菲利亚的哥哥用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临死前刺伤了(上有毒药)克劳迪欧,并嘱咐他的好朋友成为新的国王。
惨烈的一幕终结了。
不过还是有很多看点,好的作品绝不只是有情节而已,重要的是主题,深刻的人文关怀。
还有很多非常深刻的箴言,比如“不要把钱借给你的朋友,这样既失去了钱也失去了你的朋友(这个问题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
《李尔王》:这本书写得气势恢宏,让我这个也算博览群书,从不流泪的人,也不禁有些热泪盈眶。
只是,曲高和寡。
李尔是一个英国传说中的国王。
年轻时英勇善战,年老时却好大喜功,喜欢别人阿谀奉承。
他准备把自己的国土平分给三个女儿,因为偏爱小女儿考黛莲(哪儿的人都偏爱最小的孩子),所以三分国土之中有一份是最肥沃的,他想听一听三个女儿谁最爱他。
大女儿和二女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说得天花乱坠,像什么爱父亲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太夸张了)。
李尔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轮到考黛莲了。
当时法兰西国王远道而来,想与李尔王联姻,从三个公主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妻子。
只有考黛莲心无城府,实话实说。
她说自己爱父亲只和世界上所有的女儿对父亲的爱一样,当有一天她结婚生子之后,会把自己的爱分给她的丈夫和子女,给父亲的爱自然就少了(很现实,一点也不虚伪)。
李尔王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和考黛莲断绝了父女关系,给考黛莲的那份国土也被她的两个姐姐平分了。
不过这个世上最有真正的慧眼,法兰西国王说他请求娶考黛莲为妻。
李尔王说你可以把她带走,不过可什么嫁妆也没有,法兰西国王说考黛莲本身就是最珍贵的(说得好
)。
考黛莲走了之后,大公主和二公主也并没有遵守自己对父亲的诺言,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之后,很快对李尔王冷若冰霜,最后竟把他赶了出来。
可怜一代国王,最终只能在狂风暴雨中怒吼,控诉人世上的不公(我就是看这段时热泪盈眶的)。
旁边还有个小丑,名叫傻子(其实一点儿也不傻,只不过是对现实看得太透彻,就好像《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那样)在一旁安慰。
说说另一条线索,李尔王的一个大臣,有一个儿子,叫霭特加,同时他还有一个私生子,叫霭特孟(可能名字是颠倒的,记不太清了)。
霭特孟因为私生子的身份耿耿于怀,决心要报复,最后抢夺了父亲的家产,并设计陷害将霭特加赶出家门,霭特加因而和李尔王流落在一处。
那个大臣也被霭特孟赶出家门,流落街头。
就在大臣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霭特加出现,大臣并没有认出这个流浪汉就是自己的儿子。
霭特加说“我们的生命,就像树上的树叶,到了秋天,自然会飘落。
何必操之过急呢”。
于是大臣也和李尔王在一块儿了。
与此同时,李尔王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婚,但都爱上了那个狠毒又英俊的霭特孟,成为了情敌。
在得知了李尔王的凄凉境地之后,法兰西的王后娘娘(看得我好解气啊)特来搬救兵要把老国王接走,父女重逢的场面,感人至深。
不幸的是,考黛莲的军队还是输了。
考黛莲还是被吊死了,李尔王抱着小女儿的尸体心碎而死。
另两个公主因为霭特孟自相残杀,同样没有好结果。
霭特孟机关算尽,怎么死的我忘了,反正和他父亲及霭特加重逢了,霭特加对他进行了一番审判。
最后,活下来的霭特加独自走向未来。
我对这本作品唯一觉得有缺憾的地方,是作者没有对傻子的结局进行交待,不过这样也好。
流浪也罢,工作也罢,故事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已经讲述清楚了。
《奥赛罗》:其实这个故事挺俗套的,不过莎士比亚确实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奥赛罗有黑人血统。
是一个英勇善战、见多识广的将军。
他用自己的故事赢得了一个大家闺秀苔丝德蒙娜的芳心,而后两人就结婚了,本来是很幸福的,可是……奥赛罗的一个手下伊耶戈不断诬陷奥赛罗的妻子和奥赛罗的副将凯希欧有奸情。
仅仅是出于嫉妒,伊耶戈就可以这样陷害别人,可见妒恨是多么的恐怖。
一开始奥赛罗全然不信,可是架不住伊耶戈总是这么挑拨,何况苔丝德蒙娜也比奥赛罗小十多岁,猜忌也是难免的,最后冲动之下的奥赛罗亲手掐死了自己的爱妻(苔丝德蒙娜死得很惨,甚至让奥赛罗不忍下手)。
然后他就得知真相了,亲手杀了伊耶戈,而后自杀而亡。
留下凯希欧,告诫世人,要相信婚姻,不要再重复他的悲剧。
《麦克白》:这部书是四大悲剧里最短的,同样,也是最没有知名度的。
麦克白斯和他的一个朋友从国外凯旋归来,途中遇上了一位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可以当上国王,那位朋友的后代可以当上国王。
回到国内,麦克白在家中设宴宴请国王。
受自己妻子的怂恿,麦克白轼君自立,验证了预言。
同时他又担心自己的那位朋友,于是找个借口也把他给杀了。
后麦克白德暴行激起各路人马的反抗。
麦克白不得不去镇压义军,途中又遇到了女巫,女巫说,除非某某森林(森林怎么可能会自己移动
)移动,麦克白的政权才会灭亡。
又说,没有女人所生的人(难道世上还有男人所生的人
)能杀死麦克白。
为了掩人耳目,义军把某某森林的树枝砍下来拿在手上作伪装,远远看上去就像某某森林移动了一样。
被义军逼得节节败退,最后陷入绝境的麦克白遇到了墨脱客,墨脱客说自己要杀了麦克白,麦克白说,没有女人所生的人能杀死我。
墨脱客说,那就是天意了,你的死期到了,我并不是正常分娩生的,而是剖腹产生的。
结果麦克白就被自己的贪念和欲望弄得身败名裂,并且死不瞑目。
其实本来麦克白还是一个好人,不过麦克白夫人确实心如蛇蝎,看来不少的人都是被枕边风吹坏的。
最后那个被麦克白杀了的朋友的后代当了国王。
预言一一实现,带来的却是灾祸
跪求红楼梦59~60回及69~70回读后感,600字左右。
第五十九回 柳叶渚边嗔莺叱燕 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柳叶渚,是大观园的一个风景区,多柳。
嗔莺,批评莺儿,莺儿是宝钗的丫头。
叱燕,训斥春燕,春燕是宝玉的丫头。
第五十六回写到大观园的树木花草是承包给了私人的。
这回中,莺儿采了一些柳叶编花篮,损害了承包人的利益。
因此,承包人——春燕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心疼,就批评了女儿春燕和宝钗的丫头莺儿。
这场吵闹包含着一种矛盾:大观园改革中的矛盾即经济利益和娱乐性质的矛盾。
作为一个大贵族之家,大观园中的树木花草主要是供人玩赏的。
如今却要它成为产品变出钱来。
这两者之间便有了差别,有了矛盾。
绛云轩,即怡红园。
召将飞符,军事术语。
符,是兵符,是古代统率军队的一种命令符号。
召将飞符,就是发出命令,召来将军。
这是譬喻用法。
是指怡红园中的丫环总管麝月,,为了处理春燕的娘在怡红园闹事,叫小丫头去传平儿或林之孝家的来。
若照晴雯、麝月的意思,是要把春燕的娘撵出去的。
幸而平儿采取了宽大政策,得饶人处且饶人,从宽处理了此事。
这一回中一派杀气,为后来大观园改革的失败伏笔。
第六十回 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玫瑰露引出茯苓霜 贾宝玉,这个分分秒秒忙在女人身上的女儿国领袖,整日穿梭于女人之间,对女人的一切琐事都有兴趣。
其实,贾宝玉也就是,只有在女人堆里混得烂熟的作者,对女人的心态了解得非常透彻的艺术家,才会在作品中把女人之间的这些琐事,这些关系,这些心理状态,写得这样的有声有色。
史湘云脸生桃花癣,即痤疮,需要用蔷薇硝这种药来治疗,便从黛玉那边要了这药来。
黛玉的丫环蕊官又将这蔷薇硝悄悄送了一瓶给她的好友芳官。
碰巧贾环到怡红园玩,见了这蔷薇硝便问宝玉要一点。
芳官不肯给贾环,便用茉莉粉假冒蔷薇硝给了贾环。
贾环拿了回家把这给了他的女友彩云。
彩云一看不是蔷薇硝而是茉莉粉。
贾环的母亲赵姨娘勃然大怒,到怡红园打骂芳官,大闹一通。
后来来了探春,将此事平了。
大观园食堂的主管柳氏,有个16岁的女儿,叫柳五儿,没有工作,想到怡红园来当丫头。
母女俩巴结着芳官,为的是叫芳官替五儿说话。
宝玉默认了此事,尚未成。
五儿得了一种热病,想要玫瑰露来治。
芳官便给了五儿一瓶。
柳氏见这玫瑰露药好,便倒了一小杯给她的内侄治热病。
她嫂子又将自己家中的茯苓霜拿了一瓶给柳氏。
这茯苓霜也是很珍贵的,是柳氏的哥哥从广东的一位官儿处得来的。
不料这一来,却引出了一桩冤案来。
第六十九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我很不忍读这二回。
世界是强者的世界,是权势、毒者和奸诈之徒的世界。
弱者在这个文明世界中是没有地位于的。
这二回写尤二姐之死,其悲,其惨,其弱,不忍读。
写凤姐之奸,之诈,之毒,之坏,令人愤慨,不想读。
借刀杀人,诱骗杀人,诈术杀人,是一切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都懂得,都惯用的手段。
中的曹操,对此是拿手好戏,是以诈毒而著称的;但比起王熙凤杀尤二姐之阴险狠毒,之狡诈奸猾,曹操似还逊色一筹。
战争是残酷的;情场上的战争尤为残酷。
智慧和诈术是两个重叠的影子。
女人的智慧多表现在爱的争夺战上。
卜迦丘的,女人们为了夺得爱情的享受,不惜损人利己,算尽机关,各式各样的智慧和狡诈手段和想不到的聪明战术都用出来了。
读起来很过瘾。
中的王熙凤,为了消灭情场敌人,使出了最狡猾,最毒辣,最有欺骗性,最无耻,最富有阴谋家气派的杀人手段,读起来很使人胆战,很使人害怕,很使人愤慨;但却很值得一切政治家来欣赏,来研究,来借鉴。
男人中,不乏卑劣胆怯之徒。
这种卑劣胆怯常表现在情场之中。
这种人从来不知道爱情为何物,只把女人当玩物,当牺牲品。
唐明皇对杨贵妃,并不像的所唱的有那么高雅的爱情,而是因为杨贵妃有“天生丽质”,有像猪油一样白腻的身子,可供他玩。
所以这个可怜尤物最终被他这个皇帝活活绞杀。
贾琏对尤二姐也是这样。
他对她何曾有什么爱情可言
一件高级的玩具而已。
尤二姐之死,王熙凤固然是罪魁,然而祸首却是贾琏。
在紧要的关头,身为皇帝的唐明皇,要保护的是他自己,而决不会保护他的色情尤物玩具的;何况于像贾琏这样的纨裤可怜虫。
“当初姐妹分明道,莫把真身过于他”;女人啊,不要相信男人的爱情誓言。
男人中,像梁山伯这样的忠于爱情的痴情,固然也有不少;但是,更多的是唐明皇、贾琏之流,到关键的时刻,他所保护的是他自己,而不会是你。
这回中的王熙凤是一种瘟疫,是一头狐狸和狮子杂交出来的雌狼。
奇怪的是,在我们的红学家中,竟然有人在这只雌狼的腿裙底下大唱赞美歌。
换一个角度来看尤二姐之死:是尤自身的性格弱点所造成。
爱情既然是女人的生命,则爱情的选择,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是对自己的生死存亡之道的选择。
选择对了,一生就会永开灿烂之花;否则,或者是一条通向地狱之路;或者是一条坎坷不平的、布满了刀山火海的、漫长无尽头的崎岖之道。
女人在这方面的弱点往往是轻信。
男人有三句好话,甚至只要有一句骗人的温柔之语,女人就是会举手投降;或者,对于男人,只看到他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很投合自己的优点,便将自己的爱全部奉献出去。
苔丝德蒙娜只看到奥赛罗作为一个将军的英勇无畏,就倾心于他,而不了解这个将军在对待爱情方面的强烈的嫉妒心和他的对人对事的轻信和薄弱的思考能力这一严重缺点;这一缺点造成他轻信和重用坏人,凭情感的冲动而错杀自己最心爱的人。
尤二姐也是如此。
看到贾琏一时的温存就委身于他。
而不想一想,贾琏是否真的能够保护好自己,不了解贾琏有一位母老虎的妻子,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弱者,不了解她自身所处的环境。
人生的杀身之祸往往来自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的处境,也不认识与之交际的对象。
苔丝德蒙娜是这样,尤二姐,还有尤三姐,也是这样。
然而,这样说,也只是从旁观人的视角来发的议论。
这种对于爱情的正确的选择,在一般的情况下,似乎又是不可能的。
因为:情感,尤其是爱情,往往是愚昧的
她的眼光既短浅,又狭窄,只集中在眼前的某一个情感点上,并为其所蒙蔽;情感,尤其是爱情,又往往是顽固的,偏见的,她看不见事情的全体,听不进不同的意见。
她认定怎样就是怎样。
世间的真正的美丽的爱情,或者是一种空想;或者往往都是悲剧性的下场。
我们可以为尤二姐和尤三姐洒一把悲悯的泪水,却无须指责她们的不是。
(评:“爱情是愚昧的”未之闻也) 第七十回 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要点:从柳絮词看红楼裙钗们的命运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是的主旨。
专制社会中被压在第10层的女人,(鲁迅语),在末世来临之时,命途多舛,其爱情婚姻多是一场悲剧。
这一回中的的,对着自己的悲剧性命运,一片无可奈何的伤感,是的延伸和补充;几个女人的“柳絮词”,可以看作是:用女人特有的第六感觉,在对自己渺茫的、悲剧性的命运前途,作无可奈何的呐喊与挣扎。
贾宝玉读了的“桃花诗”,痴痴呆呆,竟要流下泪来。
我们若用尊重女人,同情她们的不幸命运的视角来读她们的这几首词,也是会发痴流泪的。
书中的柳絮,和桃花一样,都是女人命运的象征。
柳絮,意味着春光将去,意味着人生的命运飘浮无定,意味着美好东西的即将灭亡。
这几首“柳絮词”,都是填词人的命运,可以看作是爱情悲剧的绝唱。
你听:史湘云在中,面对着芳香的残吐着的柳絮,无可奈何地叹息:“且住
且住
莫使春光别去
”请你停留下来吧
美丽的春光景色,不要离开我呀
——读得心里痛,使人联想到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当浮士德用了一生的精力刚刚追求得美时,他面对眼前的美景大呼:“美啊,请你停留一下吧
”旋即倒地而死。
贾探春算得是个女中强人,她曾立志改革,企图挽救即将毁灭的贾府;但却枉费尽心机,以彻底失败告终。
眼看柳絮纷飞,春光将逝,她这个女强人也只好无可奈何地叹息“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人力是无法挽救大厦倾倒的趋势的,听凭命运的摆布吧
——多么沉痛的叹息啊
李纨是以正统的妇道来忍受和抗拒命运的人,也不算是一个弱者。
面对着春光别去,她说:“莺愁蝶倦晚芳时,总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等待吧,春去了是夏,夏去了是秋,秋去了是冬,冬天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李纨的自身虽然是一种毁灭,但她还有儿子贾兰啊,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吧
这听起来好像是一派乐观,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期盼。
林黛玉的声音当然只是哭:美丽的春景就要消逝了,一切都是空:我的美貌,我的才能,我的诗,我的爱
去吧
去吧
寄人篱下,谁来护你
——这就是林黛玉对自己不幸命运的叹息与哭泣
贾宝琴在红楼众裙钗中算是较幸运的,有人说她是“独占花中第一魁”;你看她在那白雪皑皑,四面粉妆银砌的琉璃世界中,身着红凫靥裘,好不出众。
其实,她与所有红楼女子一样,生存的环境同是在冰天雪之中,悲剧于她是同等的。
所以她会唱出“江南江北一般同”的败丧调子来。
最后,让我们来听一听薛宝钗的声音。
她似乎是与众不同的。
你们诸人唱的是悲观低调,我却要唱乐观高昂之调:“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面对坎坷命运,她要寻求庇护者,要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奋斗意志,不达高峰,誓不罢休。
然而,细细品听她的音调,高昂之中依然潜藏着一种勉强与无奈。
所谓“好风频借力”,还是要依赖于他人的力量啊
所谓“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实际上是说,等待着飘渺无定柳絮的前途,终究是“逝水”与“芳尘”啊
所以,正当众人赞美宝钗“这首为尊”之时,那窗外上空挣扎着飞上青云的一只大风筝,突然从半空掉了下来。
悲剧的命运,是空虚的高调难以挽回的。
等待她们的路只有一条:埋香冢 忽然想到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的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
这小说也是写女人的命运的;内容不说,这名字叫“飘”——电影的最初译名为“随风而去”;真妙啊。
在这个个人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世界上,人的命运,尤其是女人的命运,用“飘”这个名字来加以概括,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红楼梦》这一回中的“柳絮词”, 也就是这个寓意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03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