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书心得100字
【第1句】:乌托邦 莫 尔
【第2句】: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
【第3句】:简·爱 夏绿蒂.勃朗特
【第4句】:唐璜 拜 伦
【第5句】: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第6句】:鲁宾逊飘流记 笛 福
【第7句】:名利场 萨克雷
【第8句】: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
【第9句】:双城记 查尔斯.狄更斯
【第10句】:恋爱中的女人 劳伦斯
【第11句】:新工具 培 根
【第12句】:政府论 洛 克
【第13句】:尤里西斯 詹姆斯.乔伊斯
【第14句】: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马克.吐温
【第15句】:老人与海 海明威
【第16句】: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
【第17句】:嘉莉妹妹 德莱塞
【第18句】:小妇人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第19句】:悲惨世界 维克多.雨果
【第20句】:约翰.克里斯朵夫 罗曼.罗兰
【第21句】:幻灭 巴尔扎克
【第22句】:欧叶妮.格朗台 巴尔扎克
【第23句】:高老头 巴尔扎克
【第24句】:邦斯舅舅 巴尔扎克
【第25句】: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儒勒.凡尔纳
【第26句】:漂亮朋友 莫泊桑
【第27句】:娜娜 左 拉
【第28句】: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第29句】:基督山伯爵 \\\/三个火枪手 大仲马
【第30句】:茶花女 小仲马
【第31句】:巴黎圣母院 雨 果
【第32句】:红与黑 司汤达
【第33句】: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
【第34句】:人是机器 拉美特里
【第35句】:社会契约论 卢 梭
【第36句】:浮士德 歌 德
【第37句】: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 德
【第38句】:希腊神话故事 施瓦布
【第39句】: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
【第40句】:忏悔录 奥古斯丁
【第41句】:父与子 屠格涅夫
【第42句】: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43句】: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
【第44句】: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第45句】: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
【第46句】:死魂灵 果戈理
【第47句】:童年 高尔基
【第48句】:我的大学 高尔基
【第49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特.奥斯特洛夫斯基
【第50句】:白痴 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51句】:伊索寓言 伊索.拉封丹
【第52句】:理想国 柏拉图
【第53句】: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第54句】: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
【第55句】:牛虻 伏尼契
【第56句】: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第57句】:汉穆拉比法典 汉穆拉比
【第58句】:论神 斯宾诺莎
【第59句】:癞皮鹦鹉 利萨尔迪
【第60句】:太阳城 康帕内拉
【第61句】:性爱与文明 弗洛伊德
【第62句】:苔丝 托马斯.哈代
【第63句】:拉摩的侄儿 狄德罗
【第64句】:理智与情感 奥斯汀
【第65句】:权力意志 尼采
【第66句】:苦闷的象征 厨川白村
【第67句】:梦的解析 弗各伊德
【第68句】:资本论 马克思
【第69句】:先知 纪伯伦
【第70句】:俄罗斯的童话 高尔基
【第71句】:桃色的云 爱罗先轲
【第72句】:水晶瓶塞 莫里斯.勒布朗
【第73句】:乡村医生 巴尔扎克
【第74句】:高龙巴 梅里美
【第75句】:黄室奇案 嘉斯东.勒鲁
【第76句】:克菜采奏鸣曲 列夫.托尔斯泰
【第77句】:阴谋与爱情 席勒
【第78句】:快乐王子 王尔德
【第79句】:变形记 卡夫卡
【第80句】:羊脂球 莫泊桑
【第81句】:魔沼 乔治.桑 82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
【第83句】:希腊棺材之谜 奎恩
【第84句】:母亲 高尔基
【第85句】:被背叛的遗嘱 米兰.昆德拉
【第86句】:毁灭 \\\/青年近卫军 法捷耶夫
【第87句】:绞刑架下的报 伏契克
【第88句】:贵族之家 屠格涅夫
【第89句】:冷血医生 玛丽.希金斯.克拉克
【第90句】:十日谈 薄伽丘
【第91句】:女富翁的遗产 高木彬光
【第92句】:绿野仙踪 莱弗兰.鲍姆
【第93句】:法国中尉的女人 约翰.福尔斯
【第94句】: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第95句】: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
【第96句】:卡门 梅里美
【第97句】:美丽与悲哀 川端康成
【第98句】:野性的呼唤\\\/海狼 杰克.伦敦
【第99句】: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 100.吉卜赛姑娘 塞万提斯 10
【第1句】:浅滩迷船 里縸 10
【第2句】:麦田守望者 塞林格 10
【第3句】: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关于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这本书
【第1句】:《上帝之城》和《上帝之城:驳异教徒》是同一本书 奥古斯丁,之所以写《上帝之城》是因为在公元410年,被当时的世人称为”上帝之城“的罗马,被野蛮民族攻破,并且被劫掠了三天三夜。
当时很多的基督徒非常的悲观,认为上帝所拣选的城市被攻破了,天堂不能在地上实现了。
而很多非基督徒则将罗马城的陷落归咎于整个罗马帝国抛弃了原本的宗教,转信基督教,因此当时很多人都将罗马城的陷落怪罪在基督徒身上,认为是众神对帝国抛弃信仰的惩罚。
奥古斯丁,在这样的背景中,一方面为反驳异教徒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为了坚固基督徒的信心,写出了《上帝之城》
【第2句】:《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不包括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忏悔录》这是一本以祷告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
《荒原》每章写了些什么内容
建议你看看台湾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
说哲学指导人的行为是从实用角度讲的,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社会、自然的一种探知,这个探知的过程和玩魔方、做数独、推演歌德巴赫猜想是一样的。
现代年轻人可能很少有人去听京剧,但对于票友来说,京剧里面的韵味是难以割舍的。
研究哲学就是知别人所不知,感别人所不感。
哲学,我想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别样的思维方式——象如何看待现实、人生,如何如何理解生活、理解时代,所以我觉得它不仅仅总和空泛的抽象的概念有关,它首先就要立足于现实,从我们日常得生活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思索,并进而去遵循下去,或许这样我们会发掘出更多的东西吧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观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改造世界观的精髓。
而那些神学论,伪科学,是阻碍人类和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应该取弃它。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检验,应取粗存真,取伪存精,取其精华,抛弃糟粕。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书评 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因此,这本书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类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在这世界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
我想念运气至为重要。
《资本论(第一卷)》 卡尔.马克思 《亚里斯多德全集(1)》 亚里斯多德 《自私的基因》 R.道金斯 《庄子》 庄 周 《易经》 伏羲氏 《老子》 老 子 《爱弥儿》 卢梭〔法〕 《悲观论集卷》 叔本华 《悲剧的诞生》 尼 采 《忏悔录(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 《忏悔录(卢梭)》 卢 梭 《纯粹理性批判》 康 德 《笛卡尔文集》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 《疯颠与文明》 福 柯 《规训与惩罚》 福 柯 《理想国》 柏拉图 《罗素西方哲学史》 罗 素 《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 玻 尔 《培根论说文集》 培 根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康 德 《新爱洛伊丝》 让—雅克·卢梭 《哲学问题》 罗 素 《论道德的谱系》 尼 采 《偶像的黄昏》 尼 采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尼 采 《瓦格纳事件》 尼 采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尼 采 《我的哲学的发展》 罗 素 《小逻辑》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形而上学》 亚里斯多德 《新工具》 培 根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人类理解论》 洛 克 《我的人学》 池田大作 《感觉的分析》 恩斯特·马赫 《认识与谬误》 恩斯特·马赫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 [英]爱德华.泰勒 《自然法典》 摩莱里[法] 《哲学的改造》 杜 威 《两种自由概念》 「英」I.伯林 《论自由》 约翰·密尔〔英〕 书 名 作 者 《哈维尔文集》 哈维尔 《健全的思想》 〔法〕霍尔巴赫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费希特〔德〕 《人类幸福论》 约翰·格雷 以上您可以按顺序看 我只看到第4本 哈哈
通过学习西方名著文化导读,你有什么收获
急急急急急
读后感参考:(1)与道德无关——君主论读后感散乱的意大利各城邦统一之后显然不如其分裂时更有名,灿烂的文化艺术成就和多元的思想理论将文艺复兴时期打扮得如同教皇缀满宝石的权杖。
这是一柄举世无双的权杖,它将整个欧洲带上了一条新的,并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然而,如同最美好的宝物并不属于最勇敢的骑士,只属于最贪婪的欲望一样,欧洲主宰们的助推器正是赤裸裸的抢夺,残酷的镇压和无情的竞争。
迥异于欧洲,中国在儒家文化千年的洗礼下已被磨去了野蛮的棱角,中正、敦厚、平和的我们面向远古,排斥未来。
内圣外王的思想贯穿着中国王者的教育,“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理论占据着他们的执政思想。
过去,我们凭借文化和思想统治世界,万邦来仪却都心怀叵测;胸怀万里却闭关锁国。
奴化自己和奴化别人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后来的
【第18句】:19世纪产生了碰撞,侵略者们刚刚亮出了,我们就已经略显悲壮的缴械投降。
获得了完胜,他的著述改变了世界。
的成功在于它顺利的在欧洲诞生。
城邦林立,强敌环饲的给与了霸权理论得天独厚的土壤。
彼时的欧洲,有限的辖地造就了一大批村长国王和县长国王,统治的本意变成了生存而不是享受。
于是乎,卑鄙就成为了卑鄙者的通行证,无耻也成为了无耻者的座右铭,成王败寇的唯一差别就在于比别人再多无耻一点点。
本书便给众多的强盗头子们提供了机会,也给人性中的阴暗面找到了一个貌似正当的理论基础。
剩下的工作,便是欧洲强盗们如何更好地践行这套理论,印证这套理论,最后放之四海皆准。
是个直率的功利主义者,直率的甚至有些可爱。
老马同志认为人之初本善或是本恶已无需争论,他在书中一针见血:“因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
”然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不仅不必具备各种美德,而且还要保留那些不会使自己亡国的恶行。
”他精辟的言辞锋芒毕露,字里行间已经具备了杀人的潜质。
东方和西方,一进一退之间,日后发展的道路便清晰了起来。
所以,并不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而实在是我们纯真的眼里融不进沙子,风沙一来唯有放弃抵抗而已。
五百年过去了,却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它就像一把利刃,随时戳穿着政治主宰和商业寡头们的种种谎言。
随时在提醒我们:强者与道德无关,强者与宗教无关,强者只与自己有关。
关于我们通常认为的各种美德,老马有如下一段描述:“当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或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不复存在时,一位英明的君主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但君主又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要显得具备一切优良品质。
因为群氓总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结果所吸引,面这个世界里尽是群氓。
”老马看透了。
世界越来越小,竞争却愈加激烈。
无论是战争社会还是商业社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说法颠扑不破。
1998年金融危机,伪善的西方政客和资本家们联手吹大了东南亚的经济泡沫,人们突然发现天堂和地狱竟仅一纸之隔,第三世界的“群氓”们被狠狠的欺骗和抛弃。
如今,次贷危机的影响又席卷而来,马基雅维利的徒子徒孙们多少年前开始的游说收到了效果,他们表里不一,大发其财,其苦果却要由全世界的人来承担。
战争没有一天停止过,掠夺也没有一天消失过,君主们却悄悄发生了转变,他们被上文明的衣衫,行使文明的欺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相同的结局绝不会再次上演。
得益于国人眼界的不断拓展,知识层面的持续扩大,我们在今天能够看到这样一本影响了后世众多政治家、企业家、帝王和流氓的著作,也看到了辉煌成就之前的龌龊手段,了解了他们一袭晚礼服下面的满身脓疮。
时期,朝中的大佬们提出了“”的口号,在商业竞争极端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利用他们的思想,完成自己的崛起。
强大,往往与道德无关。
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终究取决于我们自己。
(2)《君主论》读后感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 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
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
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
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
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
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
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
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
就像人们爱戴,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