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读后感总汇86条-读后感
1867 年 9 月 14 日, 《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 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 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 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 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 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 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 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 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 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 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 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 体。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 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 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 发展和克服的过程, 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 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 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 《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 现。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 ——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 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 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 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 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 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 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 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 就是历史唯物主 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 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 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 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 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 ,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 系,一个影响到地球 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 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 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 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 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 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 下面我简要谈谈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 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 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 含义, 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 其 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 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 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 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 在新的商品生产 1 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而不能创造价值, 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是彻底的一元价值 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论产生于 130 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 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 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 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 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 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 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 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 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 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 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 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 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 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 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 的矛盾日益加深。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 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 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 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 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 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 了许多新特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 但是, 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 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 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 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 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 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 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 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 60~70。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 GDP 的 1/3 以上,第三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大大 提高, 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 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 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 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 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科学 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 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 2 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 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 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 条件下, 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 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 也承担 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 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 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 的僻求。 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 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 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 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 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 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 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 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篇一】神圣家族马克思读后感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并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主要是批判以《文学总汇报》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其中包含了马克思对于近代形而上学批判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向近代形而上学正式进行批判的阵地。
在此作品中鲍威尔及其伙伴创办了《文学总汇报》,在里面鼓吹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宣称他们的理论活动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唯一积极因素,把这种理论活动称作 批判地批判 。他们把改造社会的事业归结为批判地批判地大脑活动,认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纯粹的思想,只有个别杰出人物,即 精神 的 纯粹的批判 的体现者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鄙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该书就是为从理论上彻底批判这种思辨唯心主义思潮而写的。而“神圣家族”也就是对鲍威尔及其伙伴的讽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精神”和“群众”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在我的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批判的批判”的其原因是在于:
一、他们用自我意识来代替现实的人;
二、不承认历史的真实的发展是群众的历史这一历史的真实;
三、仅仅是用现存的唯心主义哲学和现存的社会意向来制定公式;
四、他们认为群众观、历史观以及哲学观是不相联系的。
《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占十分重要地位。该书通过批判鲍威尔等人的英雄史观,提出了群众是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原理,反应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的重要著作之一。
【篇二】神圣家族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鲍威尔一伙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称批判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主张自我意识即"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自我意识"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是它的以太头脑的幻影和它的臆想的结果。他们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通的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哲学仍然是在黑格尔哲学范围内兜圈子。马克思具体揭示了鲍威尔如何片面的发展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的绝对精神。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又都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不管是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抹杀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是黑格尔哲学庸俗化、漫画化,进一步推到荒谬绝伦的地步。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有双重不彻底性:其一是他宣布绝对精神的'定在,同时又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黑格尔反对把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反对哲学家本人就是绝对精神。其二是黑格尔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群众要绝对听从绝对精神的摆布。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则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这双重不彻底性。第一,鲍威尔把自我意识和哲学家的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宣称批判地思维的个人就是无限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者:第二,鲍威尔"是有意识地扮演世界精神的角色",有意识地扮演历史创造者的角色,运用他们的批判头脑,自觉地发明历史和实现历史。这样,黑格尔的历史理论在鲍威尔那里变成了一幅荒谬透顶的漫画。
此外,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还损害了黑格尔哲学内容的丰富性,把黑格尔哲学十分完备的哲学范畴简单归结为精神与群众的对立,认为历史发展的内容就是精神反对群众的斗争,同时,把群众与粗糙的物质等同起来,把精神提升为绝对者。
神圣家族马克思初中读后感1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并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主要是批判以《文学总汇报》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其中包含了马克思对于近代形而上学批判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向近代形而上学正式进行批判的阵地。
在此作品中鲍威尔及其伙伴创办了《文学总汇报》,在里面鼓吹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宣称他们的理论活动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唯一积极因素,把这种理论活动称作批判地批判。他们把改造社会的事业归结为批判地批判地大脑活动,认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纯粹的思想,只有个别杰出人物,即精神的纯粹的批判的体现者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鄙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该书就是为从理论上彻底批判这种思辨唯心主义思潮而写的。而“神圣家族”也就是对鲍威尔及其伙伴的讽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精神”和“群众”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在我的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批判的批判”的其原因是在于:
一、他们用自我意识来代替现实的人;
二、不承认历史的真实的发展是群众的历史这一历史的真实;
三、仅仅是用现存的唯心主义哲学和现存的社会意向来制定公式;
四、他们认为群众观、历史观以及哲学观是不相联系的。
《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占十分重要地位。该书通过批判鲍威尔等人的英雄史观,提出了群众是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原理,反应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的重要著作之一。
神圣家族马克思初中读后感2
唯物史观的创立,不但引起了哲学史的伟大变革,而且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但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天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次重大思想转变,第一次转变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转变,第二次转变是从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而后一转变较前一转变更为困难,也更具有决定意义。在对后一转变的研究中,我国理论界更多地关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意义,对在此之前(1844年)的《神圣家族》的意义关注不多,这可能同恩格斯的看法有关。恩格斯认为,《神圣家族》只是进行了“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事实上,《神圣家族》不只是进行了“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唯物史观的“天才萌芽”在《神圣家族》中已初露端倪,《神圣家族》是唯物史观的萌芽所在。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在《神圣家族》萌芽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的初步表述。
所谓萌芽,是指新生的但未成熟的事物,新的事物在仍持有旧事物外核的同时已在旧事物中显现出来。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过程中,“旧事物”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新事物”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笔者之所以认为《神圣家族》是唯物史观的萌芽所在。这是因为: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依然保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痕迹,有时马克思恩格斯还承认天赋的本质固有的天性;有时,他们还讲异化,强调物质的异化,强调群众自我异化的实际后果;他们还用人的本质异化论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在异化中,“有产阶级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是被满足的”,而无产阶级得到的则是“非人的生的存现实”;无产阶级反抗私有制是因为无产阶级所处的“达到了违反人性的顶点”的“现代社会的一切生活条件”,使无产阶级“完全丧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观”;马克思恩格斯还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现实的人道主义”、“真正的`人道主义”、“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继续高度评价费尔巴哈,但费尔巴哈的思想已不占主导地位,费尔巴哈的作用也被限制在批判和突破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方面。马克思在1867年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谈到《神圣家族》时说:“我愉快而惊异地发现,对于这本书我们是问心无愧的,虽然对费尔巴哈的迷信观在给人造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印象。”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外壳下,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观点在《神圣家族》中已显露出来。并且,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鲍威尔等人英雄史观的思想根源和认识论根源,阐发了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一系列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群众创造历史的途径和动力等问题。群众史观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物质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主要有三个第一次,首先第一个第一次就是在这本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产方式的概念,揭示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
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论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论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造自然,占有自然。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标志,“整个社会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重要原理在《神圣家族》中得到了深化。布鲁诺?鲍威尔宣扬“历史的发源地”是“在天上的云雾中”,与此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概括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的重要思想,第一次提出生产方式的概念。布鲁诺?鲍威尔说:“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它就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对历史现实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的思想是根本错误的。他们针锋相对地指出:真正的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就必须认识“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和布鲁诺鲍威尔的分歧,实质上还涉及到究竟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布鲁诺?鲍威尔认为,人和历史所以存在,是为是真理达到自我意识,他宣扬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物质生产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发源地。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思想。在这里,生产方式的概念虽然是笼统提出来的,它的内涵未完全揭示出来,但已明确地把生产方式作为认识历史时期的标志,作为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关键切入点。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他为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表述,构成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的思想准备了条件。
当然在《神圣家族》中还产生许多其他第一次萌芽的哲学概念。这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挖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0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