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后感高中500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英文的,高一的,500词左右
英文: Love seems to be the perpetual theme all over the world. But actually what is love? For most girls in 20s, love may mean everything to them. They seek for love bravely no matter what difficulties they may face. In their eyes, love is pure or even holy. However, those are just an ideal situation, n real life; people ten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love and property.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ustin’s great work.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different marriages and love, the writer demonstrates her concept about love and marriage: love and marriag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roperty and society, however, love and marriage can not only be decided by the property and social status. An ideal marriage should be based on mutual affection, respect and the same interest. She rejects the marriage based only on wealth.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upon marriage. By the descrip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four marriages in the novel, we can see that Austen fully expresses her views on love and marriage. Only by appreciating the marriage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rue love, but also by satirizing the marriage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origin and desire. The marriage based on social position and money can’t bring happiness in life. Aimless marriage and love are unpractical. Everything goes wrong for poor couples. Marriage based on wealth is not a fault. At least, it can offer us a better condition of life. Property is not everything in the life but without it, we can do nothing. This is called reality. But if you only married for wealth, you sell your liberty. The rest of your life might be miserable, and your marriage will filled with endless bitterness.Many people simply regard Pride and Prejudice as a love story, but in my opinion, this book is an illustration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She perfectly reflec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money and marriage at her time and gave the people in her works vivid characters. The charact
傲慢与偏见 英文读后感 500字
Love seems to be the perpetual theme all over the world. But actually what is love? For most girls in 20s, love may mean everything to them. They seek for love bravely no matter what difficulties they may face. In their eyes, love is pure or even holy. However, those are just an ideal situation, n real life; people ten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love and property.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ustin’s great work.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different marriages and love, the writer demonstrates her concept about love and marriage: love and marriag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roperty and society, however, love and marriage can not only be decided by the property and social status. An ideal marriage should be based on mutual affection, respect and the same interest. She rejects the marriage based only on wealth.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upon marriage. By the descrip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four marriages in the novel, we can see that Austen fully expresses her views on love and marriage. Only by appreciating the marriage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rue love, but also by satirizing the marriage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origin and desire. The marriage based on social position and money can’t bring happiness in life. Aimless marriage and love are unpractical. Everything goes wrong for poor couples. Marriage based on wealth is not a fault. At least, it can offer us a better condition of life. Property is not everything in the life but without it, we can do nothing. This is called reality. But if you only married for wealth, you sell your liberty. The rest of your life might be miserable, and your marriage will filled with endless bitterness. 学期写过这个的读后感,我们要求是一,这个是一部分于爱情观。
不够的话我把后面的人物分析也发给你吧~
求《傲慢与偏见》观后感的题目,题目
是观后感的题目
你是高中生么
刚好前两天看了05的这部电影,挺巧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解开爱的面纱》 《不要轻易say no》 《当爱情带着面具降临》《发现真实,发现爱》如果你对这些题目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再问我。
傲慢与偏见主要讲了什么
好看不
适合大学生看么
《傲慢与偏见英国女家简·奥斯汀的创作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小乡绅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
她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但是耳闻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经历一番周折,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
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
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
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
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
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
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事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
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两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
就当时一个待在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促使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
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求一篇英文的外国名著读后感800词高中水平
对《傲慢与偏见》几个中译本的比较
【第1句】:0 文中所描述文本为简•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英文版本一个,用以校验,以下简称O版;中文版本四个,分别为人民文学、上海译文、译林和北京燕山版,以下分别简称A、B、C和D版。
【第1句】:1 O版 ‘If you mean Darcy,’cried her brother ,‘he may go to bed ,if he choose ,before it begins-but as for the ball,it is quite a settled thing;and as soon as Nicholls has made white soup enough I shall send round my cards.’ 《Pride and Prejudice》,Chapter11 P38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Jane Austen This edition published 1992 by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第1句】:2 A版 “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哥哥大声说,“在舞会开始之前,要是他愿意,他可以上床睡觉。
——至于舞会嘛,那是已经定了的事。
只等尼科尔斯把白汤备足了,我就下请帖。
” 一种用白肉(如小牛肉、鸡肉等)加蔬菜所熬制的汤。
舞会结束客人离去前,通常飨以热腾腾的白汤,咖啡或其它饮料。
《傲慢与偏见》,第一卷第十一章 P47 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奥斯丁著 张玲 张扬译 1993年7月北京第1版 2003年1月北京第1次印刷
【第1句】:3 B版 “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的哥哥大声说,“那么,他可以在跳舞开始以前就上床睡觉,随他的便好啦。
舞会已经决定了非开不可,只等到尼科而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贴。
” 《傲慢与偏见》,第一卷第十一章 P44 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简•奥斯丁著 王科一译 1996年12月上海第1版1998年12月上海第4次印刷
【第1句】:4 C版 “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哥哥大声说道,“他可以在舞会开始之前上床去睡觉,随他的便好啦——舞会可是说定了非开不可的,只等尼科尔斯准备好足够的白汤,我就下请帖。
” 白汤:系由肉汁、蛋黄、碎杏仁和奶油掺和而成的汤液。
当时,英国人在舞会上常喝兑酒的白汤,借以热身与提神。
《傲慢与偏见》,第一卷第十一章 P38 译林出版社 [英]简•奥斯丁著 孙致礼译 2000年5月南京第2版 2001年4月南京第2次印刷
【第1句】:5 D版 “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哥哥大声说,“在舞会开始之前,要是他愿意,他可以去睡觉。
——至于舞会嘛,那是已经定了的事。
尼科尔斯把白汤一备足,我就下请帖。
” 一种用白肉(如小牛肉、鸡肉等)加蔬菜所熬制的汤。
当时,英国人常喝兑酒的热汤,借以热身与提神。
《傲慢与偏见》,第十一章 P42 北京燕山出版社 [英]简•奥斯丁著 张隆胜译 1995年6月北京第1版 2000年5月北京第5次印刷
【第2句】:0 对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必须建立在译介——接受——深入研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之中(由于受到语言的制约,能直接阅读原文者为数不多)。
在这个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译介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某作品能否在某特定的语言区域的传播。
其次是读者对作品的认知与理解。
读者对作品接受的程度越深,作品传播的速度越快、区域越广。
深入细致的研究则是建立在前者之上。
【第2句】:1 虽然我国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加入了国际版权公约,但目前,国内的著作权意识仍比较薄弱(且不说最近新冒出来的上海译文和青海人民的“艺伎之争”),因此,一些书商出于文化与商业的敏锐性,利用著作权中的一些盲点,对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进行“重译”出版。
所谓“重译”,有的译者并非是从事翻译的外语工作者,而是大学生枪手或是具备一定中文文学修养的人。
他们对已有的中文版世界文学名著进行“重新表达”。
蓝本是中文,译文仍然是中文。
所不同的是,“重译”的语言文字功夫或许比蓝本更为精彩,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原著的误读、误译甚至歪曲,更为严重的是侵犯了原译著者的著作权。
在这股“重译”的浪潮中,《傲慢与偏见》亦成了“重译”的对象。
种种迹象表明,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张隆胜译本就是这样一个产物。
【第3句】:0前 其实关于比较《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文本的这个想法不是现在才有的,高中毕业时为了交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否则学校就威胁我们不让毕业,那时我上交的就是关于《傲慢与偏见》和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几个中译本的文本比较。
【第3句】:0 对于《傲慢与偏见》的几个中译本,上文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引发我对于燕山版怀疑的是第一卷第十一章“白汤”和“热汤”的注释。
在我的记忆中,人文版将“white soup”译为“白汤”,而译文版译为“热汤”而且两者的注释注得让我脱离正文就无法判断两者描述的是否是同一种汤液。
所以,我从图书馆借来了英文、人文、译林和燕山版四个版本。
图书馆所没有的译文版,则让爸爸把译文版从不肯让人轻易触碰的书架上取下来,将相关文字和版次等信息电邮过来。
【第3句】:1 得到所有五个版本后,我才发现我的记忆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错误。
“热汤”是不存在的,到手的中文版都将“white soup”译为“白汤”,原想中的罪魁译文版在正文根本就耍了个花枪,用“一切”轻轻避过。
但拿人文版和译林版相较,那段关于“白汤”的注释真的是写得让人脱离正文就无法判断两者描述的是否是同一种汤液。
(注释见上)让我更疑窦丛生的是,燕山版的那个注释,竟然更像是用人文版的注释和译林版的注释拼就而成。
这个注释所在的正文呢
译林版与燕山版似乎有些距离。
但比较人文版和燕山版的结果,却着实让我更郁闷:基本相同,有的区别也只是同卵孪生子之间的区别。
【第3句】:2 这样的结果让我预想中对于《傲慢与偏见》的版本传承顺序产生了疑惑,我原先的预想是这样,以英文原版为母本,按时间顺序,中国先后译介了四个版本的中文译本,即人文、译文、译林和燕山版,即图示中的A、B、C、D四个版本。
【第3句】:3 而在这一变故后,我觉得是否顺序是这样,英文原本产生了A、B、C三个先后但并无多大关联的中文译本,而最后诞生的燕山版也即D版是参照前人成果的“中翻中”产品。
我实在不敢以这样的恶意去揣度国人的道德底线。
【第3句】:4 但我还是去随机不完全抽取比较了三个版本的注释及注释所在正文的文本,其结果就是下表: 版本 注释 第一卷第三章 第一卷第十章 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第二卷第四章 第二卷第六章 第二卷第十九章 第二卷第十九章 第三卷第四章 第三卷第八章 第三卷第九章 第三卷第九章 第三卷第十七章 A 人文版 P11,注②* P39,注① P96,注① P125,注① P133,注② P191,注① P192,注② P216,注① P244,注① P251,注① P252,注① P301,注① B 译文版 因此版本在家中,而图书馆又寻觅不得。
除前“白汤”一例(白汤还是特地叫爸爸发邮件过来的),只得放弃对此版本的综合比较分析。
C 译林版 P10,较A版多“跳舞者排成两排对舞”,而无“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代”。
P33,无此注。
P78,无此注。
P104,描述大致相同,对“湖畔诗人”的介绍较A版多“骚塞”一人。
P110,无此注。
P155,无此注。
正文亦绕过不译,直译为“但说的都是私房话,不便于公布”。
P156,注为“一种著名矿石”,不同于A版的“一种不含金属成分的晶石”。
P178,不同于A版“过去英格兰恋人常越过边界,逃往此地举行秘密婚礼,小村因此出名”注为“临近英格兰边界地区。
当时,许多英格兰恋人都跑到那里举行婚礼”,没有突出私奔的含意。
P201,无此注。
正文为“假若莉迪亚•贝内特小姐踏进那烟花世界”,而A版译为“如果莉迪亚•本内特小姐落到接受地方救济的地步”。
P206,无此注。
P207,不同于A版注曰“建于十八世纪的一座小型实验剧场,位于干草市场街,十九世纪初拆除”,C版注为“建于1720年,地址就在现在的海马克剧院北面。
1821年,海马克剧院建成后,小剧院即被拆除”。
P246,全然不同于A版,较长,但含意似乎与A版有所不同,没有照顾特殊人物的意思。
D 燕山版 P9,综合A、C两版,该注释正文与A版非常相似。
P37,完全同A版,该注释正文与A版非常相似。
P91,完全同A版,该注释正文与A版非常相似。
P119,完全同A版,注释正文仅比A版多一“去”字。
P125,完全同A版。
P182,完全同A版,注释正文与A版约三分之二文字相同。
P183,完全同A版,注释正文与A版约一半文字相同。
P207,完全同A版。
P234,除一无关紧要的“若”字不同于A版,其余皆同;更为奇特的是,该注释的正文与A版相比,仅句末四字从A版的“津津乐道”改为“说三道四”,其余句式、结构、措词皆相同。
P241,完全同A版,注释正文与A版约三分之二文字相同。
P242,完全同A版,注释正文与A版约三分之二文字相同。
P291,完全同A版,注释正文与A版约三分之二文字相同。
* 关于注释出处所在的章节,由于燕山版(D版)同O版一样不分卷,而其他三版(A、B、C版)皆分卷,故此处章节均按人文版(A版)。
【第3句】:5 结果很明显了。
燕山版明显借鉴了人文的文本。
而文本的借鉴包括了对其句式、结构、措词和注释的全方位借鉴,这不叫“不算太高明的中翻中”这叫什么
(“高明的中翻中”起码也应该略改句式、行文风格、措词、注释,使得人看不出其本原,而又貌似英文本)。
【第4句】:0 对于这次的事件和本文写作的意义,也该稍微正襟危坐一下,来作个余论了。
【第4句】:1 我认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就其方法论而言应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译介研究,主要由能够阅读外文原文的外语教学研究界的学者承担。
另一类则是自主研究,其中既有外语教学研究界的学者,又有专门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文学方面的学者。
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各具特色,前者由于有赖于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故涉及的层面较宽,有宏观研究,亦有微观研究;后者由于资料来源有限,往往是以原著的中译本为出发点,所以大多偏重于宏观研究或与中国古典文学或近代以来文学的比较研究。
【第4句】:2 如前所述,译介是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学术界有一种倾向,认为译介研究是一种“投机取巧”,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译介研究有两个其他研究方法所无法替代的功能,这就是作品发源地原始研究资料的提供,以及对其研究方法的借鉴。
由于语言与地域上的障碍,很多事情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员能做到的,因此译介正是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
(当然相应的,对于我们国家的东西,海外学者的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由于“身在此山中”的缘故无法看清,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海外学者有时可以较为清晰地理清思路取得重大的学术进展。
引进海外汉学的成果对我们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如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出版就显得非常及时和重要。
)
【第4句】:3 至于对译介本身所做的研究,却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领域,译介在外国文学研究中除了起到打破语言壁垒的桥梁作用之外,其本身在比较文学中也成为研究对象,传统的翻译研究多注重于语言的转换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理论问题,其目的是为了总结和指导翻译实践,而比较文学学者则把译介看作是文学研究的对象,并将译者、译作或翻译行为置于两个或几个不同民族、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交流的。
其中包括相互理解和交融、相互误解和排斥以及相互误解而导致的文化扭曲与变形等等。
具体到《傲慢与偏见》研究而言,比如人文、译林、译文等诸多《傲慢与偏见》中译本本身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第4句】:4 对于国人淡薄的版权、著作权意识窃以为在健全法制的同时应加强监管,使之不成为一纸空文。
对于“重译”,我的看法或许可以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绿原译《浮士德》前言中的话来表述:“翻译是一项得鱼忘筌的竞赛”。
所有的翻译就是对于作品意图的再诠释过程,基于所有的解读都是误读的想法,更多的译本的出现或许能使我们像反函数的双曲线一样逐渐逼近那永远无法企及的无限接近于作品意图。
×(同时让那些“中翻中”无所遁形。
)
傲慢与偏见的感想
我认为《傲慢与偏见》不错,仅个人意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07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