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鲁西南读后感500字
挺进大别山观后感
【第1句】:最近,公司在全工中,开展了爱国主育活动,观《挺进大别山》等影片,前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主义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直截了当地突出《挺进大别山》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渡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邓小平刘伯承。
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解放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解放军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敌人的历史事实。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
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邓在大别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强烈激昂的演讲,他们不约而同由衷地发出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的大无畏呐喊。
刘邓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敌人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与人民为敌的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
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
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
作为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
那段革命战争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到今天,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
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
求真务实,艰苦奋斗。
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伟大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顾客服务”。
公司为了增强全体员工爱国主义意识,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给我以强烈的震撼,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考。
当前,国内外经营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新情况下,我们青年员工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看问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同时也产生了种种问题,如部分员工的服务意识薄弱及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等。
此次教育活动的开展,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通过集中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形式,增强了我的大局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模范意识和爱国意识,树立了战胜任何困难的信心,成为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的合格员工,成为执行总部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的模范,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的模范。
【第2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时期,由中共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块伟大的革命根据地,也是红4方面军的诞生地。
这一根据地的成立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迄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已建立80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鄂豫皖苏区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在这片热土上出生、成长的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为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80周年,革命老区的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而我们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党组织也以此为主题开展了党组织生活会,此次党组织生活会的形式不是采取以前的小组讨论发言形式,而是以观看《大转折——挺进大别山》这一战争影片的形式开展。
坐在主教楼220教室里,我认真的看完了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延安,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空前规模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在鲁西南与敌人鏖战,先后取得郓城、定陶、六营集战役的胜利。
接着,又攻克敌重兵把守的羊山集。
此时,颇感不妙的国民党当局紧急调集35万大军日夜兼程扑向羊山集,并企图利用当地连降暴雨洪水猛涨之机,袭击我军。
面对严重的敌情、水情和党中央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刘邓彻夜未眠,毅然决定立即南下。
部队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未及休整的情况下,冒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过黄泛区,渡沙河、汝河、淮河,向大别山英勇挺进,并胜利到达目的地。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经历了极其艰苦和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最后以伤亡近半的代价,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了战略进攻。
这部影片给了我很深的震撼,其中有几个情节镜头令我记忆尤其深刻。
镜头一: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天,赤着双脚踏着结冰的河面过河。
很难想象,在那么冷的冬天,他们就那样赤着双脚踩着结有冰块的河面行走,双脚都冻紫了。
换做是我们,在那么冷的冬天穿上厚厚的袜子鞋子都觉得冷,跟别说赤脚踩冰块了。
可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吭声,而是那样坦然地在结有冰块的水中趟过。
镜头二:战士们边打仗边洗澡。
影片中战士们因为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疥疮,在泡澡治疥疮的时候他们还要防止敌人的进攻。
洗澡的时候一队人洗,另一对的人就拿枪在旁边打敌人,然后换班。
当看到战士们在水中嬉戏,玩闹,脸上露出的那种开心的笑容的时候,我为之动容了。
那需要多么乐观的心态啊,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懂得享受那片刻的快乐。
镜头三: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南下,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让给对方。
在那种战争形势下,要南下就必须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就意味着一路上会接连不断的遇到危险。
明知是危险的,但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真诚而深厚的战友情谊,更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无私而伟大的心。
我被他们这种不畏险阻、不怕吃苦、无私精神以及乐观开朗的态度深深打动了。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反映战争的影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育影片。
看完这部影片,我忍不住开始反省我自己。
最近寝室后边在施工建新宿舍楼,这座新宿舍必须在9月份开学的时候建成,好让09级的学弟学妹能住进去,因此工地一直在赶工,每天从早上六点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噪音打扰到在寝室自习休息的同学。
因为现在快到期末,课几乎都停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习,而我又习惯在寝室自习,所以经常跟同学抱怨寝室外面太吵,影响我学习。
想到影片中革命先辈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大众的和平,不顾自己的生死投入到危险的战争前线。
我为自己的这种自私的想法深深感到惭愧,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的舒适而不顾学校的利益呢,更何况我也是黄师的一员
【第3句】:挺进大别山》影评:跟着走!走到前面去
2011年6月8日,商学院全体党员、预备党员聚集一堂缅怀了豫皖苏革命根据地建立80周年以来党的革命丰功伟绩。
期间我们一起观看了解放初期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挺进大别山》,学习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顾全大局 ,勇挑重担的精神 ;艰苦奋斗 ,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齐心协力 ,精诚团结的精神。
真实故事发生在我就学的红色土地——大别山麓。
解放战争初期,为了改变战局,毛泽东决定向蒋介石在战略上的薄弱后方——大别山发动战略反攻。
制字了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南线主力三军配合,由刘、邓率领的晋翼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从黄河北一直攻到长江,占据了战略要地大别山。
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收复了失地,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地加快。
这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一个大转折。
当灰蒙蒙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不禁惊呆了,不禁为当时支撑他们前进的精神所折服。
期间有一个感人的片段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党员,当刘邓大军面临前堵后追的迫境时,刘伯承不得不做出痛心疾首的决定:舍掉一切武器和装备,徒步挺进大别山
然而却在队伍中出现悲怆的反抗声。
原来一名战士死死坚守在他的大炮上,不让任何人炸毁它们,因为那架大炮是他的三个出生入死的战友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铁血男儿,几经生死,却在此刻流下了无助的眼泪……最后队伍不得不将所有行军包袱都扔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伯承最后意味深长的那句话:“跟着走
走到前面去
即使我们空手走到大别山,也是一种胜利
”跟着走
走到前面去
我们跟着的,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信仰
据报载,前不久,重庆市94岁的老红军袁昆去世了。
他留下遗嘱,要子女给他交上最后一次一万元钱的党费,说:“我死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变,死后没有工资了,那就一年交一块钱,要交一万年党费
因为我们这些人就是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去冲锋陷阵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就是我们的信念。
这一万块钱的党费就是我对党的一份感情
”袁昆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血与火中铸就了“跟着共产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念,从此忠诚于党、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哪怕是在离开人世时,也要为他坚信的万世长存的党做最后的奉献,这怎能不让人为之震撼和动容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巴金说,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方志敏庄严宣告:“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信仰能够创造奇迹。
正如一首歌中唱道:“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
”正是千千万万党的优秀儿女始终团结在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旗帜下,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为信仰而奋斗,为信仰遭受挫折却百折不挠,为信仰历尽磨难却甘之如饴,对信仰毕生追随、至死不渝,我们党才能更加坚强有力,带领广大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
对每一名共产党员来说,坚定信仰是根本,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
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信还是不信,真信还是假信,是共产党员的试金石。
对于我大学生党员来讲,大学生的身份在某些程度上的确阻碍而我们行为能力,但不能限制我们思想的进步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整天面对的都是绿色环保、文教改革、三农建设等等。
当我们为世博欢欣鼓舞时,是否有想起过刘伯承因凌晨多睡了10分钟而懊恼不已时的认真
当我们沉浸在世界杯的激情中,有没有想过刘邓二人用一张简单的字条传递生日祝福时的感动
科蒂兹海在哪里啊
枣庄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根据考古发现,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夏时南部为鄫国,北和西北为滕国和薛国。
后几经变称,明时,北置滕县,南置峄州,后降峄州为县。
清循明制。
成立后,枣庄地区分属台枣专署和尼山专署,1950年5月,属滕县专署。
1953年7月,属济宁专署。
1960年1月,撤销峄县,建立县级枣庄市。
1961年9月,定为省辖市。
1979年,滕县由济宁专区划归枣庄市。
枣庄市驻地,早在唐宁时就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
近百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逐步演进为集镇,现已建成以能源生产为主,煤焦化工、建材、食品、电力、纺织、机械、电子等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中等规模的工业城市。
在这块土地上,近百年来发生过多次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
1923年,“杆子”首领孙美瑶率部在津浦铁路临城与沙沟之间毁轨,将2次特快列车上的中外旅客300余人,其中外籍旅客39人,劫持到抱犊崮,制造了轰动世界的民国第一大案“临城劫车案”。
1938年3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枣庄境内台儿庄会战,战役历时33天,共消灭日军1万多人,最后以日军溃败而告终。
1940年成立,这支搞日武装活动在枣庄、临城的铁道线上,打洋行、扒铁道、炸火车、拔据点,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这块土地上,几千年来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
战国时,齐贵族田文,号孟尝群,受封于薛,门下有食客3000,先后出任齐相、秦相和魏相,是当时名扬四海的显赫人物。
薛人毛遂,为赵国平原群门下,自荐出使楚国,说服楚王联合抗秦,“毛遂自荐”被历代传为佳话。
汉初薛人叔孙通才智过人,被拜为博士,后为太子太傅,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西汉曾县人匡衡,自幼勤奋好学,曾流传“凿壁偷肖”的故事,在朝迁中官至太子太傅、丞相等职,被历代推为名人。
明隆庆进士贾三近学识渊博,曾两次出任现南京光禄寺卿,据考证作者即为此人。
另外,墨子、滕文公、疏广、疏受等都是享有千古盛名的历史人物。
历史沿革 夏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
商朝时期,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逼阳。
西周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逼阳,西属薛国,北属滕、郳二国。
,今枣庄地区东属鄫国、南属逼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国和小邾国。
战国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为齐之滕国。
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
秦朝,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部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
西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南部为楚国。
东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
,今枣庄地区全境属魏。
两晋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南部属兰陵郡,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
南北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
公元550年以后,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置。
隋朝,今枣庄境内北为蕃县,后改为滕县,南为兰陵县,后改为氶县。
唐朝,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
宋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
金朝,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置峄州。
元朝,今枣庄地区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
明朝,今枣庄地区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
清朝,今枣庄境内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
时期,沿袭清代区划。
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署领导。
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
1961年枣庄升格为山东省省辖市。
古今名人 奚仲 任姓,古薛国(今滕州市)人。
据传为黄帝之后,夏禹之臣,因善造车,受封于薛,为异姓诸侯。
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非常喜爱科学技术,再加上天资聪明、勤奋好学,青年时期就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
奚仲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决心把车造成,为人们解决陆路交通运输的困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
夏王大禹封奚仲为“车正”。
后来奚仲告老回家,大禹就封他为薛国的国君,奚仲遂成为薛国的始祖。
今滕州市与薛城区的交界处奚公山西南的小南山上,就是奚仲造车的地方。
墨子 名翟,战国时期鲁之小邾国(今木石一带)人,约生于公元前480年,卒于公元前390年。
墨子工匠出身,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出生于劳动人民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
墨子博学多才,创立了墨家学派。
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等主张,其主要思想、业绩体现在一书。
墨子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
墨子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力学、数学、光学等方面的某些创见与近代科学原理几乎完全相同,后人尊称墨子为“科圣”。
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
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
滕文公 战国中期滕国(今滕州市)国君,滕定公之子。
周显王四十三年(公元前326年),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诲。
增强了将滕国治理为善国的信心。
滕文公做国君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
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
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贤君,善国之名远扬。
毛遂 战国时薛(今滕州市张汪镇)人,赵国平原君的门客。
三年无所为,不被人所知。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20名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19人,尚缺1人。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
到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会谈,求其出兵援赵。
半日已过,会谈仍不见成效。
毛遂手握宝剑登阶而上,陈其利害,毛遂一席话语说得楚王连连点头称是,遂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决心楚赵联合共同抗秦。
至赵国后,平原君将毛遂视为上客。
毛遂后卒于薛,葬于薛城北门外(原滕州官桥火车站处),民国初年,修建津浦铁路时,迁葬官桥车站西,现迁葬墓址尚存。
孟尝君 姓田名文,田婴之子,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
薛国(今滕州市张汪镇)人。
田文继位后,他轻财下士,广招八方志士仁人。
不久,门下食客达3000人,境内百姓达6万余户。
公元前298年,秦昭王闻知孟尝君贤能,聘为国相,后听信谗言,将孟尝君囚禁。
孟尝君靠门客有“狗盗”“鸡鸣”之技方才逃出。
后孟尝君又被齐闵王聘为齐相。
在任期间,他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赵,发展合纵抗秦势力,使齐国名声大震。
有一年,门客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竞“窃矫君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并称“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后因同姓田甲劫闵王,遭人诬告。
孟尝君谢病归薛时,“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卒后,葬于薛城东北隅,现墓址尚存。
叔孙通 汉初薛国(今滕州)人。
秦末,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叔孙通在彭城率领儒生弟子百余人归顺刘邦。
叔孙通聪明机警,善于言辩,审时度势,得到了刘邦的赏识。
叔孙通见刘邦为群臣无礼而忧虑,召集儒生,参照周朝和秦朝的礼仪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汉代的朝仪。
孝文帝时,叔孙通又任奉常,并制定了宗庙仪法。
叔孙通不仅帮助刘邦整顿了朝纲,而且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他的一生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司马迁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匡衡 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匡衡幼年好学,勤奋努力,据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读书不但刻苦勤奋,而且说《诗经》见解独特。
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匡衡任少傅数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在后几年里,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疏广 疏受 疏广,字仲翁,西汉东海兰陵(今枣庄市峄城区)人。
自幼好学,博通经史,被朝廷征为博士。
汉宣帝时,选疏广为太子太傅。
疏广的侄子疏受,当时亦以贤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
疏广、疏受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
并称之为朝廷中的“二疏”。
疏广任太傅五年,称病请求还乡。
皇上考虑到他们年迈,就答应了,并加赐黄金20斤,皇太子赠金50斤。
二疏辞官回到家乡萝藤之后,将金遍赠乡里。
二疏去世之后,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旧址筑一座方圆三里的土城,取名为“二疏城”;在其散金处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内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绝。
贾三近 (1534――1592)字德修,号石葵,别号石屋山人,明隆庆进士。
贾三近出身仕官之家。
贾三近24岁举山东乡试省魁;隆庆二年(1568年),以博学宏词一举成名,高中进士,名次为山东省第一,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
自此,开始宦海政治生涯。
贾三近一入仕途,即注意兴利除弊,嫉恨贪官污吏如寇仇。
明万历十二年,贾三近任光禄寺卿。
不久又拜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到任之初,宣布科条,接见吏民。
改革弊政,严惩贪污,政绩卓著,受到朝廷嘉奖。
万历二十年(1592年)夏,朝廷遣使至峄县贾三近家拜为“兵部右侍郎”,贾三近以父母年高,上书辞谢。
后因背疽发作,长逝于家,终年59岁。
贾氏一生著作多有散佚,见于贾氏谱载的仅奏疏、杂文等三十余篇。
诗词、碑记等十余篇。
据张远芬在其所著《金瓶梅新证》一书中指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明代峄县文学家贾三近”。
刘平 (1812――1862)原名刘平先,枣庄市台儿庄侯孟村人。
清咸丰八年春,刘平以贩粮、盐同伙为骨干,在侯孟村发动和领导了农民起义。
后响应太平军北伐,参加幅军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
以逼阳城一带为根据地,起义军声威大震,很快增加到几万人,刘平成为幅军的主要领袖。
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封刘平为“北汉王”。
清同治元年二月,当清将翼长索尔固善进攻幅军驻台儿庄的营区时,幅军遭到惨败,德棱额趁机率领清军进攻阳城主寨,刘平指挥军队斩杀清将索尔固善、琦胜等人,身受重伤,冲出重围,率部至蝎子山中养伤时,被叛徒待卫杀害。
戴华藻 号新斋,安徽寿县人。
曾任清政府直隶东明候补知县、直隶望都知县,中兴公司主要创办人和总办。
清光绪六年,李鸿章奏派戴华藻等来枣庄设立中兴矿局,用土法开采煤矿。
他受命后,轻行至峄,躬自相度,择地兴办。
使枣庄煤矿成为山东省第一座近代化煤矿。
光绪七、八年间,戴华藻为了进一步筹集资金,先后函请张莲芬等一批清政府官僚集股。
资本到位之后,中兴矿局便陆续购买了4架抽水机器,又从上海、广东等地雇请技师和技术工人操作,生产局面逐渐打开。
在酝酿筹议创办中兴公司时,他积极支持和协助张莲芬工作。
清光绪二十五年,中兴公司成立时,他任协理,直到光绪三十一年,因年老多病而辞职。
张莲芬 (1851――1915)又名张毓蕖,官僚资本家,商办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总理,浙江余杭人。
1881—1882年,应山东峄县中兴矿局创办人戴华藻之邀,参与矿局投资。
以张莲芬为首的一部分官窑局股东,于1898年10月决定禀告办理北洋通商事宜直隶总督王部堂,要求复业开矿。
在取得清政府同意后,于光绪二十五年春招收德股,集股200万两,将公司定名为“华德中兴煤矿公司”,自任总办,德璀琳为洋总办。
光绪三十三年,张莲芬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趁德国在山东侵略行动较缓和时,毅然不再招收德股。
1908年,中兴公司将公司改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注销“华德”字样,取销洋总办。
中兴公司从形式到实质都完完全全是中国人自办的民族工业。
1915年2月1日,南大井透水,灾情惨重,停产半年多,经理张莲芬因忧致疾,是年底病故。
张莲芬经营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7年,计筹股本300万(连同借款共500万)银元,修筑50公里运煤铁路一条,近代化大井一座,并附建了自备电厂、机械修理厂和车辆修理厂,使枣庄煤矿成为“唯一能与外人竞争之矿”。
孙美瑶 (1898――1923)枣庄市付庄乡康宅村人。
其胞兄孙美珠,清末秀才出身,为这一带有名的知识分子。
1918年,孙美珠等联络地方武装和各路“竿子”,筑寨于君山(即抱犊崮),与其族叔孙桂枝分别为大寨主、老寨主。
苏、鲁、豫、皖四省数十县的饥民,相与云集,不期而聚者达七八千人。
孙美珠等于1920年清明节,正式组成“山东建国自治军”,由孙美珠任五路联军总司令。
1922年7月15日,在西集的一次遭遇战中,孙美珠为官军所杀。
孙美瑶继被推举为司令。
当时的北洋政府,为了消灭“山东建国自治军”,委山东督军田中玉为剿匪司令,对抱犊崮山区继续进行围剿。
山上水粮俱绝,随时有被消灭的危险。
孙美瑶在沙沟、临城间的姬庄附近,把路轨拆开。
1923年5月6日凌晨2时50分,由浦口开出的第二次特别快车,至此出轨,孙美瑶将中客30人,西客39人,虏到抱犊崮山区。
临城劫车案的发生,中外为之震惊。
驻北京各国公使团,公推葡萄牙公使符礼德为领袖,向北洋政府提出口头抗议。
北洋政府屈于外力,积极设法与孙美瑶谈判。
田中玉、郑士琦等在领事团的压制下,答应于13日上午9时前把官军撤离。
谈判达成了协议:围剿“自治军”的官兵,一律撤回原地,并将“山东建国自治军”改编为“山东新编旅”,委孙美瑶为旅长。
曹锟为了彻底消灭孙美瑶部,于12月19日通过新任山东督理郑士琦;指使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在枣庄中兴煤矿公司摆下“鸿门宴”,将孙美瑶诱至枪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11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