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按时看日出的人王开岭读后感

精神明亮的人》里,王开岭认为,真正热爱日出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14.文章开头部分说,“我”被“每天看日出”这句话“猝然绊倒”,又说“浑身打个激灵”,根据文意解释“猝然绊倒”和“打个激灵”的含义。

15.作者把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看做是“精神明亮”的标志,为什么这样说

请分条简述其理由。

16.文章末尾引用了爱默生的话:“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7.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在作者看来,福楼拜“按时看日出”,不仅是一种生活姿态,更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命哲学,一种精神美学。

B.作者认为普通人对晨曦对日出的麻木,混沌是因为他们为生活所迫,应该同情他们才对。

C.“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的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这句话是对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的生命哲学、精神美学的形象概括。

D.作者认为类似“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炒作,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体悟自然,而是精神贫乏的表现。

E.作者把福楼拜和生活中的某些人对自然的态度作对比,是为了说明欣赏自然必须具有美学心理积淀。

答案:14.心里震惊、阅读中断;心灵受到触动,引发思想。

15.(1)能唤醒生命的原初印象,看到光明、生机、道路。

(2)能进行生命对视,获得更新的感受。

(3)能经受生命的洗礼,赋予生命新的内涵。

16.孩子们没有成年人的那种淡漠、萎靡和世俗,他们精神明亮、目光澄澈,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17.BE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里面文章的读后感 各个文章的,不是整套书的 大约800字左右就ok

你看过日出吗

  随手翻杂志的时候,发现了一篇文章,名叫《精神明亮的人》,我从未听到过这样的词汇,精神明亮

还是形容人的

好奇心吸引我继续往下读了下去。

  文章以福楼拜给女友的信开头,他告诉他的女友他每天在乡下干的事情,其中有一句是“按时看日出”。

这令作者很疑惑,一位世界文豪,每天想着日出,把它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对待,为什么

而这,也像一盆水一样泼醒了作者,开始发表他的感悟。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

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招示这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   读完全文,给我一种极大的震撼,原来日出,它并不仅仅是太阳升起,预示新的一天开始。

它还是艺术,是大自然最优质的杰作。

迎接太阳,当它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刻,当第一束光线照耀在你身上的时刻,当你感到那热量变成能量渐渐充满你全身,让你感到膨胀的时刻,那不仅是一种景色,还是一种精神体验,心灵洗礼。

  可是,我们是否真正的这样,迎接过那次震撼呢

  多少次,我们不是在被窝里蒙头大睡。

当迷迷糊糊地醒来时,那已不是新的了的光线,照在我们身上,我们还觉得,我们什么都没有失去。

  而城市,又给我们创造了多少机会呢

  夜晚的灯红酒绿,黑夜根本算不上黑夜,那黎明又谈何而来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遮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灰蒙蒙的尘埃,遮挡着阳光,就算入射进来,那温暖的、震撼的、清新的、愉悦的体验,你又能感觉到多少呢

  所以,当你有机会来到郊外,看一次真正的日出时,一定要全身心地融入进那大自然的创造的美丽画卷中,感受它带给你的最激昂的时刻。

借着它看清我们前方的梦想、欢乐和道路……

福楼拜不浪费时间,为啥要按时看日出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求王开岭《当她十八岁的时候》读后感

当她十八岁的时候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篮枞果》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挪威少女达格妮是一位守林员的女儿,美丽的西部森林使她出落得像水仙一样清纯,像花朵一样感人。

十八岁那年,她中学毕业了,为了迎接新生活,她告别父母,投亲来到了首都奥斯陆。

六月的挪威,已进入“白夜”季节,阳光格外眷恋这个童话般的海湾,每天都赖着不走。

傍晚,达格妮和姑母一家在公园边散步。

当港口边那尊古老的“日落炮”响起时,突然飘来了恢宏的交响乐声。

原来公园在举行盛大的露天音乐会。

她挤在人群中,使劲地朝舞台眺望,此前,她还从未听过交响乐。

猛然,她一阵颤动,报幕员在说什么

她揪住姑母的衣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下面,将演奏我们的大师爱德华·葛里格的新作……这首曲子的献辞是: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当她年满十八岁的时候。

” 达格妮惊呆了。

这是给自己的

为什么

音乐响起,如梦如幻的旋律似遥远的松涛在蔚蓝的月夜中汹涌,渐渐,少女的心被震撼了,她虽从未接触过音乐,但这支曲子所倾诉的感觉、所描述的景象、所传递的语言……她一下子就懂了它

那里有西部大森林的幽静、清脆的鸟啼、黎明的雾、露珠的颤动、溪水的流唱、松软的草地、牧童和羊群,云雀疾掠树叶的声音,还有一个拾枞果的小女孩颤颤的身影……她被深深感动了,隐约想起了什么。

十年前,她还只是个满头金发的小丫头。

深秋的一天,小女孩挎着一只小篮子,在树林里捡拾枞果。

一条幽静的小路上,她突然看见一个穿风衣的陌生人在散步,看样子是从城里来的,他望见她便笑了……他们成了好朋友,陌生人非常喜欢她,帮她摘枞果,采野花,做游戏……最后,陌生人一直把她送回家。

就要分手了,她恋恋不舍地望着他:我还能再见到您吗

陌生人也有些惆怅,似乎在想心事,末了,他突然神秘一笑:“谢谢你,美丽的孩子,谢谢你给了我快乐和灵感,我也要送你一件礼物——不,不是现在,大约要十年以后……记住,十年以后

”小女孩迷惘着用力点点头。

时光飞逝,森林里的枞果熟了一季又一个季,那位陌生人没有再来……她想,或许大人早就把这事给忘了吧。

小女孩也几乎把这事给忘了。

此刻,达格妮什么都明白了。

那曾与自己共度一个美好秋日的,就是眼前曲子的主人:尊敬的大师爱德华· 葛里格先生。

音乐降落时,少女流泪流满面,她竭力克制住哽咽,弯下身子,把脸颊埋在双手里。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演出结束了,达格妮再也抑制不住激动,她像一只羞红的小鸟,朝着海滩拼命跑去,似乎只有大海的胸怀,才能接纳内心的澎湃。

在海边,在六月的白夜,她大声地笑了…… 巴乌斯托夫斯基如此评价道:“有过这样笑声的人是不会丢失生命的

”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我立即被它的美强烈地摄住了。

被大自然的美,童年的美,少女的美,尤其被它通体洋溢的那股幸福感,旋涡一样的幸福……(后来我才知,大师赋予这首曲子的主题,恰恰就是“女孩子的幸福”)这样的经历,对一个孩子的灵魂将产生多么高贵的影响啊

少女明亮的笑声中包含了多么巨大的憧憬,多少对生命的信心、感激和热爱……谁也不会怀疑,这个幸运的少女会一生勇敢、善良、诚实……她会努力报答这份礼物,她要对得起它,不辜负它

她决不会堕落,决不会庸俗,决不会随波逐流……她会用一生来追求美,她会在很久以后的某个夜晚,深情地将这个故事讲给子孙听。

她会在弥留之际,在同世界告别的时候,要求再听一遍那支曲子…… 后代也将像她一样热爱这支曲子。

和她一样,他们是不会丢失生命的。

一切美好得不可思议

这是我所知道的,由音乐送出的最烂漫的花篮,最贵重的成年礼。

而达格妮,也是世上最幸福和幸运的少女。

(收自《精神明亮的人》) [解题] 提起王开岭的散文,人们往往首先提到《为何我们没有自己的大师级》、《我们能发出那个声音吗》、《俄罗斯课本》、《是“国家”错了》、《一个人的遭遇》等脍炙人口的篇章,赞美他那深刻的批判和忧愤的呐喊。

然而,如果只是把王开岭看作一个批判型的作家,肯定是片面的,因为他虽然对黑暗和窒息有深刻的感受,并且因此而成为一个紧锁眉头的思索者,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王开岭的写照。

他有对黑暗、污浊的深刻感受和思考,有愤怒也有呐喊,但更为独到也更值得注意的,却是于精神暗夜中对光亮的寻找。

应该说,他是一个痛苦的思想者,又是一个为人们摘取星光和传递温暖的人。

王开岭的写作大多建立在阅读基础上,阅读是一种寻找,写作则是一种推荐。

寻找精神暗夜的灯光,是因为知道没有星光的夜空是多么无聊,没有光亮的生存是多么可怕。

他努力寻找人类文明遗产中那些当代中国人所紧缺的火种,通过自己的思考将其吹旺,以动人的笔墨呈现出来,以此烛照我们早已习惯的愚暗。

在他关注的这些遗产中,有奥威尔、茨威格、昆德拉、哈维尔、索尔仁尼琴等那些“勇敢的心”,有华盛顿等人所承载的现代文明精华,也有人类应有的精神之美和心灵之美。

王开岭多角度地审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寻找那些能把人从黑暗中解救出来的光亮和温情,其发现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终日埋头写作却每天必需“按时看日出”的福楼拜,在战场上“决不向提着裤子的人开枪”的奥威尔,等等。

《当她十八岁的时候》所给予读者的,则是一曲生活的赞歌,一份富于震撼力的美好。

18岁的少女达格妮·彼得逊离开挪威西部的大森林而来到首都奥斯陆,晚上到公园散步。

公园正在举行一个露天音乐会。

美妙的旋律使她沉醉,但更让她沉醉的是她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挪威的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的乐曲《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

达格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演奏开始了,那的确是大音乐家爱德华的作品,的确是献给她的礼物。

她想起来了,那是在她8岁的时候,音乐家爱德华曾经来到西部森林,独自漫步在幽静的林间,他们相遇了,并且成了朋友,分手时爱德华说过要在十年后送给她一件礼物。

这份礼物的确珍贵。

它使达格尼感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使她对生活心存感激,使她更加热爱生活。

众所周知,一个梦想,一个承诺,可能让人在期待中走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

尤其是青春少女,梦的天空本来纯洁而又美丽,却常常会因为美丽的诺言最终成为谎言而使内心改变了颜色。

爱德华的礼物使达格妮充满幸福而感谢生活,王开岭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则是让更多的人看到生活中的美好,提醒我们怎样尊重和爱护美好,怎样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王开岭作品集录要]《激动的舌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黑夜中的锐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有毒的情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跟随勇敢的心》,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精神自治》,台海出版社,2004年《精神明亮的人》,书海出版社,2009年《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书海出版社,2010年《当年的体温》,书海出版社,2011年《当她十八岁的时候》,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亲爱的灯光》,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作者自述] 论资质和学识,我太匮乏太贫瘠,更谈不上睿智或深刻。

之所以在苦苦支撑生存的隙间,挤出一点灵魂的胆汁,那是因为我觉得生命要有尊严,再卑微也要有尊严,再贫贱也要自由地表达意志,再伶弱也要抗拒那些强加于己的东西。

——《激动的舌头·后记》,《激动的舌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我想寻找那些被大雪吞没的人的影子,他们冷得发抖的工作,那僵紫得说不出话的嘴唇,那快要被遗忘、被“人工”打扫干净的生命辙印……为了打捞和纪念,我选择了读书的方式。

其实更是推荐的方式。

愿你们在合上这本薄册子之后能踏上真正的书梯,能与伟大的“他们”会师。

——《跟随勇敢的心·前言》,《跟随勇敢的心》,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 你提到我那本阅读札记《跟随勇敢的心》,不错,正像自序所说,这是我深夜精神私奔、与大师对话的结果,也记载了我青春岁月的心路,当时我客居在一个小城,大运河边,很闭塞,很安静,我的家当是几纸箱书,那是我唯一的人生行李。

在那儿,我度过了最重要的读书时光,那时候,感觉白天很小,夜晚很大,因为一亮灯,纸箱一打开,时空即变了……——《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当她十八岁的时候》,海天出版社2011年 [评论摘要] 他在一个措词不清的黄昏里具有罕见的说是与不是的坚决与彻底的能力,他在一个虚无主义的沙漠中以峭拔的姿态和锋利的目光守护着美与良心。

——王刚:《王开岭:锋棱的瘦骨》,《中华读书报》2000年8月9日。

王开岭的文章是以生命体验的深刻与思想的锐利取胜的,而他的表达却是文学的,充满了诗意,这两者的结合产生了一种震撼力。

——钱理群:《喜读“新青年文丛“》,《书屋》2000年第6期。

在今天这个尘嚣日上的商业时代,是怎样的使命感使得这颗年轻的灵魂如此沉重,充满了怀疑的精神与批判现实的力量

又是怎样的责任心使他自愿承担起如此深刻的思想重负,独自坚守着精神良知的家园去表达如此悲怆的生命血性

——王淼:《一本真正的书会让人感到沉重》,《书评周刊》2003年第1期。

一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智者,一位诗人,一颗良心,一个浪漫而冷峻的同时代人。

这样一个夜晚,携上这样一本书,与之同行。

我感到了雪的融化、心的欢愉和春天的临近。

——吴散人:《阅读的盛宴》,《精神明亮的人》,书海出版社2009年

《精神明亮的人》读后感

今天就要

我想我写这篇的愿望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教育者们去阅读这样一本美丽而深刻的思想作品---的,去感受那份属于心灵的触动。

我相信每次阅读它都会激起我对属于思想者的那份快乐的追求。

清楚地记得翻开书的第一篇就被作者优美的措辞和细腻的语言以及纤细的情感所叹服。

我从未在阅读的时候经历着这样一份情感,不是像以往喜欢一本书那样简单地在享受着文字所带给我的快乐,带给我的想象,带给我的沉醉,而是无法克制的赞叹,钦佩与敬仰。

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锐利的思想与他充满着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结合后仿佛产生了一种可以撼动我心灵的力量,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犹如你在混沌,慵懒与麻木的沉睡之中听到一声嘹亮发叫声很刺耳的鞭声,凛然惊醒,肃然起敬。

” 在开篇中,触动作者心弦的是写给女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正是他的“按时看日出”让作者猝然绊倒。

一位如此吝惜时间的世界文豪,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它当作是一门必修课来迎对,那是何等的对大自然的热爱。

于是作者感叹“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正是因为作者的这些文字(事实上还有很多其它令人动容感慨的文字)让我为自己对待大自然的态度而潸然。

原来自己的日常感受是那么的冷漠、粗糙和鲁钝;原来自己漏掉了那么多珍贵的、值得为之欣喜和感激的东西。

这让我突然怜惜自己不再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没有了儿童般的好奇与纯真,不知觉地走进成人的世界,漫无目的地追寻着成人的、同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逻辑。

经常我会为自己的麻木和无精打采摸不着头脑,而今当我漫步并沉浸在作者的精神洞穴里时,我才顿然发现自己缺的是儿童般的明亮的精神和清澈的目光,因为只有拥有它,才能在这个有着无数缺陷与霉暗的世界里、无数懊恼与沮丧的生活中注视到美丽与神奇。

是的,我渴望且拼命地提醒自己做个童心未泯的人,去享受童年的美,自然的美,既而是心底的那份热情与释然。

关于幻山河襟怀的作文

按时看日出的人》王开岭 中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B) A.这篇用文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 日出意味着什么。

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166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