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爹俺娘读后感350字
焦波俺爹俺娘观后感300字
《俺爹俺娘》 这部对焦波父亲和母亲解读的纪录片不是一个凭空的幻想和回忆,而是结合焦波30年前第一次用手中的相机为父母合影留下的照片,加上后期的点点滴滴的摄像以及动态、静态画面、声音、配乐、口述综合而成。
这部纪录片对这样一对老人的解读饱含深情,如今,她已经永久地记录下焦波逝去的父亲母亲,他们也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记忆了。
其实这更是一本声情并茂的“生命纪念册”。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通过对真实情况的展现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认同感。
就如焦波把自己的镜头对准自己的父母,展现出在山村的父母后半生的生活,在那样一个贫瘠的山村,有着这样一对朴实的父母。
所以,我们都能想象的是,这部《俺爹俺娘》播出后的巨大反响。
而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边看到的《俺爹俺娘》的摄影展也引起了无比的轰动。
媒体评论:“感动京城,轰动全国”“是近年来惟一让人落泪的影展”,全国各地争相邀请巡展,至今已在十几个省市、一千多所高校巡回展出,观众达百万人次,反响巨大,被教育专家称为“一百年都不过时的思想教育教材”。
北京大学向全国大学发出题为:“看《俺爹俺娘》,想俺爹俺娘,孝敬俺爹俺娘”的倡议,其实这已经达到纪录片播出的效果了。
说说这部片子,片子开头一个极有磁性的男声带我们进入这个小山村。
而片子从始至终都是用感情在渲染。
焦波从父母生活的点滴着手,把他们在田间劳作以及父亲给小孩念诗的情景展现出来。
其实,里边最感动我的一个镜头是焦波一大早,天还没亮要离开家去工作的地方,而她年迈的母亲一直送他,远远的望着儿子离开的背影。
那个场景甚至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每次来学校她是多么地舍不得,我不敢回头看她,我害怕自己会控制不住情绪。
就拍摄技巧而言,那个时代的纪录片技术还不像现在这么成熟,这部纪录片,没有浩大的场面,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它朴实,但却震撼。
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它淳朴,但却刻骨铭心。
整个片子是通过焦波平常生活的视频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他长年积累的照片。
而第一人称的优势在于能使人动之以情。
作者就是通过第一人称的身份把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感情深刻之至的时候,焦波甚至哽咽,我们作为一个局外者都不能不为之动容。
作者想要表现的那种爹和娘对自己的爱是那么的情真意切。
其实,纪录片本来就是反映生活现实的,所以她不需要浓妆艳抹,不需要很多的修饰,拍摄技巧也不是特别强调。
这部片子以她感情和拍摄手法的“真”“善”“美”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在感情方面,所谓之“真”,就是这部片子就地取材,不虚假,不矫揉造作,还原父母生活中的原型。
比如从来不去修饰他们眼角的鱼尾纹,他们一些在我们看来很搞笑的行为,他们面对镜头的局促不安等等。
所谓之“善”,我们从焦波的镜头下,还有他那一叠一叠的照片里,看到了最淳朴,最生活,最本真的一面。
我们领略到山村人的可爱。
所谓之“美”,是人性之美。
在当今社会如此喧嚣的尘世里,在这样浮躁的大环境下,我们是一群拼命行走的人,但是,山村的父亲母亲却是能让芸芸众生敞开心扉的人,只要我们回头看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永远站在我们身后支持着我们。
在拍摄和制作手法方面,记得有一个场景是开始的时候,有记者拿着摄像机拍摄,父母紧张的路都走不好。
而焦波在一旁开导二老,并指导他们怎么做好,走什么方位,而整个山村的妇女都围着他们在看拍摄。
这部片子的导演没有把这样一段删除,反而是真实地反应到纪录片中来了。
这样的手法让人们觉得整个片子都是那么的真切,观众因此更能和主人公一起进入片子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
这也谓之“真”。
其实,不管何时不管何地,想起这部片子都会泪水泛滥。
虽然不是自己的父母,可是纪录片里诗化的镜头和台词却深深打动了我。
留心的同学可能注意到了,纪录片里边有许多镜头是展现山村景色的。
其中有太阳初升时的景色,有夕阳西下时的美。
我们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当然想象不到那是怎样一个诗意一样的场景。
而将纪录片《俺爹俺娘》的主人公放在这样一个诗化的场景下,更能提高影片的故事性,并增加影片的“戏剧性”效果。
这是一种纪实手法。
这种手法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同感。
而剧中人物,也采用静态照片导入法,以静带动,从而引出一个个触动人们灵魂的故事。
故事虽小,可是却将人物塑造得很丰满,而这位农村爹妈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此之谓之“美”。
父亲母亲在一天天的变老,而我们在一天天得长大。
这样的一个纪录片以一面镜子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或许这部片子奏出了我们心中的交响曲,所以我们才能如此地贴近她。
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亲情。
焦波的爹娘其实是东方父母的典型代表,而他们却能如此深入人心或许就得益于这样一个融入大量情感的片子吧
急
求纪录片《俺爹俺娘》的影评在1000字左右,要原创,谢谢
首先说我对这片的感受,两个字,感动。
看过后很想为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事,父母养育自己这么多年,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回报的,但是往往自己一句贴心的话就可以让父母觉得足矣,父母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孩子过得好,只要还记回家看看得自己,打个电话问一声就好……表示爱的方式有很多种,用照片留住自己的父母。
想想小时候爸妈不也是想用相片留住孩子美好的吗
于是我有了那么多的相片,有了那么多的记忆,想摸又不敢摸猫的可爱表情,骑在假老虎背上张大嘴和老虎比嘴大的样子,拿着面包傻傻看着镜头的,和哥哥姐姐在江畔的,哭的,笑的……很想从现在开始回家的时候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每一天都拍下来记录下来。
每个人都有想留住的最亲爱的人吧。
就是这样用最真挚的感情,最淳朴的民风感动着,影响着观众。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思路并不是很清楚。
可能是因为刚开始的字幕很短,隐约知道是一个摄影师,熟悉的人或者说是看过他摄影作品的人可能会知道这是在说什么,但是一般的观众呢,不注意的观众呢
大家会被后面具有震撼力的画面和内容吸引,而忘记了刚开始那短短的介绍性的字幕。
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当我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就能体会出其中的脉络了,但是如果刚开始的有关介绍稍多一点的话可能就会更好了。
再说片头,“俺爹俺娘”的两张脸出现时的效果很好,有一种岁月刻画的痕迹,有那种为了儿女操劳一辈子的感动。
正文开始,景色陪着民族的歌声,既交待了环境,地点,又从侧面给人一种农民淳朴的感觉。
觉得整个片子都透着家乡的气息,乡土的气息。
上面说过了看第一次的时候觉得脉络不清晰,但是当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明白了,这里就是在说自己的爸妈,是用另外一种手法替代干巴巴的访谈。
所以从总体上感觉是没有思路的,而细细品来,他就像在跟自己的朋友讲述自己最爱的爸妈的一些事情,讲述着他拍摄时的一些故事,从他讲述的事情中,观众又体会着这种深深的爱。
篇章是从60岁前没有照过相,开始的,原因是穷,此处点出了小时候的生活,父母的辛劳,也为后文作铺垫。
影片之所以有如此饱满的感情,是因为它是通过一个个的细节来表现的,像第一次照相的情景;15年后第一次拍电视;小脚的细节;村民的表情……后面开始了介绍爹的情况,他以前读过书,但是没有读完,就很想让家里有个读书人。
而在去上学的时候家里也许是动用了全部积蓄给他置办的三件行头,从中可以看出家人的开心。
此后57岁的父亲又出去打工了。
从制作的角度看受伤那一段的处理很好,因为现在是不可能拍到老人受伤的画面的,所以就用了一些配合音效的画面,像是煤矿,低矮的房间,这样过渡很自然,而此时的背景声音是的讲述,很形象,是一种朴素的感人。
又回到了现在,老人背诗的声音想起,陪着夕阳的画面,让人想到夕阳无限好这样一句话,有很深的寓意,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
和重外孙女一起背诗,这里可以感觉老人怀有着小时候的愿望,跟孩子赛背诗,除了前面表现出的严肃,勤恳以外还有可爱的一面。
这是自然过渡到想要把父母留下来。
“总想用照相机留住一天天变老的爹娘”,我想焦波的这一句话是这整部记录片的中心,重心了。
生活好了,分地了,丰收了,开心了,严肃的父亲要求拍照了,这里真的是透过窗口看全中国淳朴的农民,透过窗口看全世界爱孩子,为孩子付出的父母。
其实整部片可以用的当时拍的素材并不多,很多东西不能让老人再去演一遍,这样就失去了真是的感情。
于是就用了很多的照片,经过各种处理,加上配音——拍照的“咔咔”声,整个片子更加饱满了。
像讲到自己回家,母亲很想儿子,没话说也要找点事做,呆在儿子身边。
这里用的画面是夜里农家的院子,窗子里透出来的光线。
还有静夜思,无处不体现出思乡,想念的心情,这里的想念是两方的想念。
儿子走的时候用的也是用照片,回头,母亲就在身边,让我想起没次从家回学校的时候,爸爸送我出门,妈妈总是在凉台的窗子向外看,跟我招手,每年回家的时候也是做好了我爱吃的饭,爸爸在院门口接我,提行李,妈妈就在楼上的窗子里看着。
这些事情是所有的母亲都会做的事情,只有看孩子有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深情…… 过年了,过年吃好点,包饺子。
这好像是没经历过苦日子的人体会不到的,但这不是重点,父母养育了那么多年,老了不求孩子在身边,只求能过一个团圆年,可是团圆年并不常有,这时候就就整理整理照片,不知道那些很多年只知道钱的人,看了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这个章节以“这就是俺年,俺的亲娘”为终结。
接下去就是老头老太太去了北京,此时的景物和之前的大不一样了,氛围,感觉的不一样了。
可是故事还是重复着。
直到爹娘都住院了,爹要过世了,可是却不敢跟娘说。
而那经过门口的永诀,我看到班上很多同学都在抹眼泪。
也许影像的魅力就在于此吧,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感情……
俺爹俺娘纪录片 艺术手法评析
《俺爹俺娘》以摄影家焦波的口述的形式,以精心挑选的“俺爹俺娘”的静态摄影作品为线索,结合动态纪实影像,结构出数个触人心弦的生活故事,串成了爹娘20多年的生活记录,为受众塑造出充满东方魅力的中国农村爹娘的人物形象。
用近乎于诗化的语言和浪漫的风格,体现出一种纯真的美。
而片中精心选配的音乐,或贯穿出现、揭示主题、或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或激发联想、或作为戏剧元素,推动剧情发展,对全片艺术风格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俺爹俺娘》中音乐的运用,为电视记录片配乐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一、贯穿出现、揭示主题的“主题音乐” 纪录片主题音乐,是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 ,可以把受众带到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或某种范畴之中。
在《俺爹俺娘》片头,俺爹和俺娘的剪影出现时,编导选配了一段主题音乐。
这段主题音乐,是根据纪录片所表达的整体基调选定的,深情的、略带哀伤的、怀念性的。
主题音乐在片中反复出现了3次,每次出现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深情的音乐,奠定了本片深情的基调。
第一次,“情感基调”。
随着“在鲁中山区,与沂蒙山毗邻,有一个小山村,住着我年迈的爹娘”的解说,画面定格在清晨远山掩映下的村庄上。
此时,由小提琴主奏,三音列下行,动机重复构成的12秒主题乐句响起,伴随着音乐声,画面上融出俺爹俺娘的剪影,并渐出片名:俺爹俺娘。
这时,受众已能从深情的音乐当中嗅到这部纪录片的情感基调。
第二次,“相濡以沫”。
多年来,焦波坚持用手中的照相机来记录爹娘70年相濡以沫的生活。
老房子中,那一张张老照片,如:“娘给爹挠背”,“爹给娘剪指甲”等,好似音乐中的一个个音符,将俺爹与俺娘的爱编成一首刻骨铭心的赞歌。
主题音乐再次响起,音乐以变化重复和移位重复的手法,由原来的12秒的主题乐句发展到由四个乐句构成的58秒乐段,引导受众在音乐中思索、回忆,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第三次,“最后的离别”。
俺爹和俺娘住进了同一家医院,俺娘出院时,却没能再看俺爹最后一眼,俺娘被众人搀扶着,从俺爹的病房走过。
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别离,在路过病房的瞬间,两个乐句、20秒的主题音乐第三次响起,撞击着受众脆弱的心灵,此幕场景突然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音乐就像那一柄刻刀,温柔却残酷地划过心头,却也深深隽刻在受众心中。
主题音乐贯穿全片反复出现,其作用有二:一、在特定的情节中表达人物情感。
如:在“情感基调”、“相濡以沫”和“最后的离别”等情节点中,音乐一直在向受众传送画面和语言无法表达的深情地、催人泪下精神意蕴。
二、统一和连贯纪录片的情节情感。
音乐创作中有句名言,那就是:“重复就是力量”。
主题音乐多次出现,形成贯穿发展的连续性,不仅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还像一根红线一样,将各个段落的珍珠穿在一起,起到了使纪录片情感主题的连贯和统一的作用。
二、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场景音乐” 除了主题音乐,本片还插入了五段以小提琴主奏的场景音乐。
场景音乐作为在某一场景中使用的音乐,往往能在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戏剧性高潮发挥重要作用。
【第1句】:“打工受伤”。
焦波回忆当年为了给自己挣学费,57岁的爹爹只身外出打工,受了伤。
他赶到煤矿工地,在低矮的工棚里,看到了躺在乱糟糟的工具当中的爹爹。
只见爹爹手上缠着厚厚的纱布,纱布上还印出了血。
吃饭的缸子里,盛着五分钱一碗的白菜帮子。
当焦波含泪讲到爹爹舍不得吃白馒头,用白馒头换别人的黑馒头的时候,情绪音乐响起,深情、激动的旋律表现出焦波对爹爹的愧疚与感恩。
音乐选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独幕歌剧《强尼·史基基》中的一首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其旋律极为优美,深情而动人,恰当的表现出了作者的感受。
在典型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中插入一段外国音乐,并没有让人感到生硬,而是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第2句】:“手电照路”。
焦波回忆:一天晚上,他告别俺娘回城。
焦波在前面走,俺娘在后面用手电为焦波照亮。
焦波沿着崎岖的小路渐渐走远,偶一回头,俺娘却依然站在原地送别儿子,那微弱的手电光久久都没有散去,俺娘颤颤巍巍的身影让焦波、让受众难以忘怀,那一束微弱的手电光,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明灯。
延续着微弱的手电筒光线,深情地音乐淡淡的进入却久久地绵延。
小提琴用略带忧伤的音色,演奏出还是那么优美,优美的有点伤感的音乐,娓娓道出母亲对离家孩子的叮嘱、牵挂和留恋。
强化了焦波作为儿子传达给受众的情绪感受,抒发了焦波对母亲的爱与不舍。
【第3句】:“潸然泪下”。
众人参观“俺爹俺娘——焦波摄影展”,看着焦波为爹娘拍摄的情真意切的照片,不由得心中都回忆起了家的温暖,浓浓的思念催促着自己回家。
一位女士想起了远方的的爹娘,禁不住潸然泪下。
此时,情绪音乐第三次响起,它似乎是一种很微妙的催化剂,渲染了思念的气氛;默默的关爱,随着音乐轻轻地流淌着。
【第4句】:“旷野中的思念”。
俺爹因患脑溢血不幸病逝。
出殡那天,焦波独自一人坐在离俺爹的坟头不远的空地上,眼泪缓缓滑落,渗在受众的心里。
相机的拍照声与动情的音乐声形成了一种相互的关照,声音与画面形成一种相互的关照,焦波对俺爹的思念,要为俺爹照最后一张像的心情跃然荧屏。
【第5句】:“永远的眺望”。
冬天,俺娘住在城里的二姐家,当焦波要离开时,俺娘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久久舍不得松开,从家中送到楼梯口,再到窗口挥手惜别,情绪音乐第五次响起,这是全片音乐运用最长的一个段落,持续75秒,是整部纪录片的高潮,人物感情得到了最强烈升华。
场景音乐选配的音乐尽管繁多,但内行的编导用两大要素统一了音乐风格:
【第1句】:主奏乐器选择歌唱性极强的小提琴;
【第2句】:伴奏选用管弦乐队。
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气氛。
三.寓意深刻、推动剧情发展的“革命民谣” 革命民谣的反复吟唱是本片音乐推动剧情发展的特色。
纪录片开篇,阳光射进山谷,伴着清晨雄鸡报晓的同期声,俺爹以画外音的形式深情地吟唱起革命民谣:“同志们呀,个个要听真,咱为了救人民参加了八路军,在家里咱本来可都是些老百姓,革命的战士你不要忘了本。
”这是一首曾在鲁中山区流传很广的革命民谣。
编导安排俺爹在片头吟唱,既是向受众展示纪录片发生地鲁中山区的地域风貌,同时也暗示了俺爹的当年的生活时代是在动荡与不安的战争年代。
真情的吟唱,似是俺爹对革命年代的回忆,又似是爹对儿女的训导,质朴的声音一遍遍回荡在大山里,撞击在受众的心坎上。
第二次是在山村清新而凛例的早晨,山坡上残留着白雪,秃枝枯草都被早晨的太阳镶上了金边儿,碧蓝的天空回荡着老汉的歌声。
一个两鬃花白的老人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山坡上吃力地婉蜒上行,嘴里呼出一口口又长又浓的哈气,边走边吟唱着革命民谣:“鱼儿离水活啊活不成,咱离开老百姓就不能打胜仗,老百姓爱护咱如同爱儿郎,咱爱护那老百姓就如同爱爹娘。
” 这是一首与纪录片开篇俺爹演唱的革命民谣曲调相同的分节歌(同一曲调配上多段歌词构成的歌曲)。
既体现出山村农民的乐观和勤劳,又给纪录片增添了地域色彩。
第三次是在村子里,一位老大爷面对焦波的摄像机,深情地唱出:“同志们呀,个个要听真,咱为了救人民参加了八路军……”此时,受众对革命民谣的背景、革命民谣的旋律已经耳熟能详,没有必要演唱完全曲,音乐已经成为剧情发展不可缺少的戏剧元素,音乐重复产生出巨大的剧作力量,推动剧情发展,引发受众去思索、去联想。
四、激发联想“人声回声”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当人的情感积聚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方式来进行情感宣泄。
本片片尾,焦波多年来对父母的感情、感激、感恩,以及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积聚在内心的情感冲动,面向大山,爆发出呐喊“爹——娘——”。
编导将呼喊声加上颤响,形成回声效果。
饱含深情的回声撞击着山间石壁,穿透坚硬的岩石,反复萦绕在大山的怀抱中间,构成了震撼人心的山间交响。
《俺爹俺娘》中的音乐,用两种不同的风格加以贯穿。
一种是在片中三次出现的原生态唱法演唱的“革命民谣”。
用原生态的声音表现原生态的生活状态。
从而表现出纪录片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另一种就是在片中多次出现的“主题音乐和“情绪音乐”。
这部分令人动情的音乐,基本上是选用一段完整的乐曲,根据在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情绪在感情需要得到抒发和表达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插入音乐的一部分,将情感推向高潮。
中西合璧,原生态声乐与精美的器乐相融,共同推动纪录片的情感表达、主题深化,以及叙事结构的完整、有序,从而细腻生动地揭示出该片的深刻内涵,使本片的主题升华,构成了《俺爹俺娘》音乐的艺术特色。
求一些 感人纪录片 比如焦波的 俺爹俺娘 先100分悬赏
《好死不如赖活着》 陈为军《颍州的孩子》 杨紫烨《夜与雾》 阿伦·雷乃《流浪北京》 吴文光《彼岸》 蒋樾 《群众演员》 朱传明《最后的山神》 孙增田《藏北人家》 王海兵《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 施润玖《台北波西米亚》 鸿鸿《春天- 许金玉的故事》 曾文珍
观俺娘田小草有感作文(800字)
剧情后半部分小草的母爱大部分转移到另外两个孩子身上一个是小叔子家的李大龙另一个是丈夫生前好友薛斌的女儿薛小雪小草,无形地一肩挑起了三个家庭的母爱与这又当爹又当娘的生活大龙的娘因勾结情夫行窃害及小浩爹的性命入狱大龙的爹因外出打工返途遇洪抢险成为英雄小雪的娘因难产去世在小草一次重伤时大龙说:“大娘,您快醒过来吧您对我比亲儿子还亲以后,我要像亲儿子一样孝顺您”小雪说:“婶子,我从小没娘您把我当成亲闺女以后,我要像亲闺女一样孝顺您”小浩说:“娘,我考上大学了娘,您知道吗 有时我恨您您很少关心我、疼我只疼大龙哥和小雪姐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娘的无私、善良、伟大
暑假所见所闻所感作文 4篇 800字以上
1, 盼啊
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
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
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
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
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
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
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
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
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
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2,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
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
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
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
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我要一串年糕
”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
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
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
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
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3,每当我看到人们过春节那喜洋洋的照片和节目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今年初五我干的一件“傻事”。
初五也叫“破五”,是送年的意思,传统的送年也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每样包上6个。
意思是:如果吃到带钱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发财,如果吃到带枣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好运早来;如果吃到带糖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会和和睦睦。
6是吉祥的数字。
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初五晚上,我们吃饺子送年。
爸爸在吃第一个饺子时,只听见“咯噔”一声,第一个钱被爸爸吃着了,他露出了得意地笑容。
这时,妈妈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说:“你猜这个饺子里有没有东西
”我想:妈妈一向爱开玩笑。
自信地说:“没有
”结果第一块糖又被妈妈吃着了。
现在就我还没有吃着东西呢
我非常着急。
最后,我吃了20个饺子,只吃出了3块糖,妈妈吃了25个饺子,吃了4个钱,2块糖,爸爸吃了30个饺子,吃出了2个钱,1块糖和3个枣,现在只剩下了10个饺子,我不甘心落后想:这10个饺子里肯定有3个枣,虽然,我已经吃的很饱了,但还是抵不住枣饺子的诱惑。
我揉了揉肚子,不由自主的又吃了两个饺子,可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
我看了看一向争强好胜的爸爸和妈妈,他们悠闲的吃着别的菜,好像并不在乎我是否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
我不管那么多,又吃了5个饺子,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
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了
我看了看他们的“战利品”没有多呀
就在这时他们不约而同的来夹这3个饺子,我看了他们的动作,想:这最后的3个枣,一定就在这三个饺子里
我连忙拿起筷子夹起这三个饺子就往嘴里送,一咬,怎么一个枣也没有。
这时,爸爸笑着说:“厨房里还有一盘饺子没煮。
”我跑到厨房一看,果然还有一盘饺子没煮呢,我后悔不已。
恰好这3个枣就是不在这10个饺子里。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就会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盲目行事。
4,我的家乡豫北农村,盛行大年初一起五更大拜年的习俗。
所谓大拜年,就是不分男女老少跑遍全村实打实地磕头。
先是各自在家给自家老人磕头,这一磕,晚辈尽了孝道,长辈也体味到了子孝媳贤,说不完道不尽的骨肉亲情皆包融在这一磕之中。
接着是给本家本院的磕头,再接下去,便轮到了街坊邻居了。
拜年的人,进门啥也不说,低头便拜:“大奶奶,给您老人家拜年啦
”如果是在大街上碰见该磕头的人,就干脆在他跟前就地一趴:“二大爷,我给您磕这儿吧
”磕头者,满面春风;被磕者,心花怒放。
在外谋事的,在外居官的,回乡省亲,照磕不误,一来表示请安和祝福,二来表示尊重和崇拜。
我家辈分高,全村人几乎都要到我家拜年。
前一拨刚走,后一拨紧跟着就又到了,一拨接一拨,熙熙攘攘应接不暇。
就连我这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每年也有不少人给我磕头,其中包括那些老态龙钟的老人们。
他们颤巍巍地进得门来,先给我爷爷、奶奶、爹、娘磕头,然后一转脸冲着我喊:“给小老姑拜年啦
”看得出,他们有的磕得很庄重、虔诚,令我诚惶诚恐,但也有“磕翁之意不在头”的,他们打着哈哈给我这年少的长辈磕个头不过是走个过场图个热闹罢了。
他们或捋一把胡子或拢一拢银丝,故作惊讶:“哟
这不是小老姑吗
一眨眼都长大成人啦,俺给您拜年了
”说着,便毫不犹豫地磕了下去,然后吃力地爬起来,瞪着俩眼一本正经地问:“请问小老姑给多少磕头钱呀
”按习俗我得掏出些新零币分给他们,这些老者伸手接过钱,孩子似的喊:“俺们买糖葫芦吃去了
”便欢天喜地地走了……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这里大拜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互拜。
不管是本院的还是街坊邻居,不管是隔辈还是平辈,只要是上年有龃龉或疙瘩的,通过这互拜都要统统消融或解开。
届时,需要互拜的双方都会争先恐后地到对方家中去,如一方先拜上门去,另一方则定要回拜,以达到彼此的宽容谅解。
大拜年,歌邻里和睦颂举家安康;大拜年,歌五谷丰登颂国泰民安——这是老百姓相互的良好祝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