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水读后感
数学家的故事 详细 我要写读后感
故事一: 波义耳——怀疑派家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尔一个贵族家庭。
父亲是爵,家庭富有。
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
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
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
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由于战乱、父亲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国随姐姐居住在伦敦。
在那里开始学医学和农业。
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很快成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化学实验家,同时也成为一位有创造能力的理论家。
在这期间,他同许多学者一起组织一个科学学会,进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主要讨论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在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
波义耳称这个组织为“无形大学”。
这个学会就是著名的以促进自然科学发展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的前身。
波义耳是该学会的重要成员。
由于学会的分会设在牛津,波义耳于1654年迁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用了一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作为助手,领导他们进行各种科学研究。
他的许多科研成果是在这里取得的。
那本划时代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是在这里完成的。
这本书以对话的体裁,写四位哲学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他们分别为怀疑派化学家、逍遥派化学家、医药化学家和哲学家。
逍遥派化学家代表亚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说”观点,医药化学家代表“三元素说”观点,哲学家在争论中保持中立。
在这里,怀疑派化学家毫不畏惧地向历史上权威的各种传统学说提出挑战,以明快和有力的论述批驳了许多旧观念,提出新见解。
该书曾广泛流传于欧洲大陆。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
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
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
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
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
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
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
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
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
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68年,由于姐夫去世,他又迁居伦敦和姐姐住在一起,并在家的后院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他的实验工作。
晚年波义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磷的研究上。
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
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
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
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
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成人。
175年进入神学院。
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
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
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
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
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
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
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
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
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
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
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
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
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
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
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
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
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
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
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
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
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
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
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
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
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
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
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
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
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
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1804年病故。
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
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
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
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
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
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
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
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
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
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
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
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
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已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呈奎是世界知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藻类学家,中国海藻学的奠基人之一。
曾老有一次去美国参加学术活动的时候,接到50年前在美国读书时一位老师的邀请。
见到90多岁的老教授后,曾老惊喜万分,但他还是不能确定老教授是否真的还记得自己。
“怎么不记得你呢
你就是那个晚上从来不睡觉的中国学生嘛
”原来,曾老在美国读书时的用功和勤奋在当时是全校最出名的,“当时你的勤奋在学校里无人不知
”老教授慈祥地回忆道。
李比希。
在文中,他曾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
但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这些液体,会闻到刺鼻的味道。
他反复做此试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于是,它把这种液体称为“氯化碘”。
几年后,他看到一片论文,讲法国的一个青年也和他做了同种试验,但是他没有终止下去。
他把这个新元素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它命名为“溴”。
他看了以后,追悔莫及。
他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试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的制造结论了。
”后来,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从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试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
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氯化氢、氟化氢等,另外,还可以溶解氨气。
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先别着急,成绩是不会因为着急就提高的。
先说明一下,我是今年高中毕业的学生。
虽然学习一直很认真可是高一高二学习成绩基本稳定在一本线下。
但是到了高三,就奇迹般的好起来了。
所以说,成绩的提高是急不得的,只要认真的学了,成绩总有一天会好的,也许你现在只是因为分班而影响了发挥,或者是到达了学习的一个瓶颈,相信我,也相信自己,总会好的。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我觉得时间可以适当放的少一点,完成作业即可。
英语要注意背单词,每天都要做阅读和完形,如果英语不好就多花点时间,好就少花点时间。
化学方程式就是靠背,但是要有规律的背。
要看方程想性质,每天都看几遍,努力的记住。
这样背的方程记得牢,顺便还能记住物资的性质,何乐而不为
铵盐那里我不记得都学什么了,好像挺重要的,同样,也是要把方程背熟,然后就会觉得简单很多,再有就是看课本,仔细的看,多看两边,会有收获的。
物理的话.......动能定理其实挺简单的,不过我更喜欢用能量守恒,做这类题一定要思考的全面,把每一种能量的转换都要考虑到,然后按照公式套,一般都能作对的,其实还是题做得少,多做两道就好了。
动量的话,我学的也不是很好,太难的题我建议就不要做了,因为在高考考场上没有时间去做那么难的题的,不过基础的还是要弄清楚,做题做题,多做就会好。
时间分配上就是什么不好就多学点,每个星期最好能拿出固定的时间学习薄弱的科目,一两个小时足矣,保证在这段时间内认真学习,并且总结这周的知识要点,再加上练习,很快就会好了。
加油~~~不要放弃~~~~不要着急~~~~~放轻松,一切都会好的
初中化学整理,按照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那种
开放性试题练习1.(策略开放题)选择适当试剂,用二种不同的方法制取同一物质(物质自定)。
要求: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所用试剂不能重复使用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条件开放题)(深圳中考题)硫酸锌在医疗上可以做收敛剂。
现给出稀硫酸,其他药品自选,请写出两种用稀硫酸制取硫酸锌的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开放题)(南通中考题)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或发现许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知识,例如: (1)实验室制气装置都要检验气密性。
(2)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后,溶液的质量都增加,你还能总结出哪些规律?试写出两条(不要重复课本已总结出的原理或规律)。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开放题)(西城区中考题)今年6月5日是第三十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的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让世界充满生机”。
作为地球村的村民,你为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采取的具体行动是(与化学知识有关)。
5.(策略开放题)铜及其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会发生颜色的变化。
依照示例分别写出有关铜及其化合物有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三例。
示例:在2Cu+O2====2CuO反应中,固体物质由光亮红色变为黑色。
(1)在_____中,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中,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中,________________。
6.(综合开放题)(山西中考题)选用不同类型的试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把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瓶无色溶液区别开来,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7.(策略开放题)(广西中考题)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约71%,通常每1000g海水中含氯化钠等盐类约35g,所以海水是咸水,但可以变成淡水“跑”到陆地上来。
(1)海水“跑”到陆地变成淡水形成天然水循环,这个过程主要包含了水的哪两种物态变化? (2)运用理化知识鉴别从海水中“跑”出来的水是淡水而不是咸水的方法有多种,请列举其中三种。
8.(综合开放题)(厦门中考题)(1)化学是21世纪最有用、最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请你举出一项对当今人类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化学研究成果:________。
(2)如果将来科研人员解决了“利用太阳能以水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汽车燃料”这一课题,将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
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这个方案是否可行:________________。
9.(策略开放题)(厦门中考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利用碘化银进行人工降雨,其主要原理就是运用了冷凝催化机制。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高炮,将碘化银炮弹发射到高空云团的零度层以上,利用碘化银在高空中分解生成银单质和碘单质,形成人工冰核。
这些冰核经过水汽凝聚,形成冰晶。
冰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将通过零度层下降,之后融化,形成雨滴。
今年春天,同安和金门发生了严重的旱灾,5月14日,我市使用了500发碘化银炮弹,实现人工降雨30—50毫米,大大缓解了灾情。
另查资料知:碘的元素符号为I,其常见化合价为—1价,碘单质化学式为I2 (1)写出碘化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述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将其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各举一例。
物理变化:__________; 化学变化:__________。
(3)写出另外一种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名称:_____________。
(4)请你提出一个解决我市用水危机的预防性方案:___________。
10.(综合开放题)(河北省中考题)进行下列3组实验(如下图所示)。
(1)根据实验及现象,分析、比较和归纳而得出的结论有(至少答3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上述实验中有关物质及反应在实验室、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至少答3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第11句】: (宁夏中考题) 塑料日光温室 塑料日光温室(简称塑料大棚)巳在我区普遍推广使用,大棚蔬菜生产成为了浙江省农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不同的蔬菜以及同种蔬菜的不同生长期对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有不同的要求。
如韭菜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2℃—24℃,梅豆适宜在温度为15℃—29℃范围内生长。
塑料大棚可在人工控制下,对大棚内的温度、光照、湿度、气体等因素进行调节,形成适宜于蔬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小环境。
对大棚内有关因素的调控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大棚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到农户的经济效益。
(一)请用已学知识解答以下两题中你感兴趣的一题。
(1)说明在自然条件下为什么塑料大棚内的温度会高于外界的气温?如何调节大棚内的气温,又怎样做到既节省能源又能保持适当的温度,保证冬季蔬菜作物的生长? (2)增加蔬菜大棚内CO2气体的含量,可提高蔬菜产量,产生增收的效果。
①对封闭蔬菜大棚内昼夜CO2气体含量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
②如何增加大棚内CO2气体的含量?③如果要使大棚内的CO2气体的含量大于室外,你有什么办法获得CO2气体?(要求操作简便,无污染,适合农村家庭使用)。
附:答案
【第1句】:答:举例:H2+CuO===Cu+H2O Fe十CuSO4=Cu十FeSO
【第42句】:答:举例:ZnO十H2SO4=ZnSO4+H2O Zn十H2SO4=ZnSO4十H2↑
【第3句】:答:举例:(1)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反应后铁一般表现+2价
【第4句】:答: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不使用一次筷子、积极回收废电池、积极回收旧报刊杂志、爱护花草树林、不吃羊肉串、不乱扔废弃物、不吸烟、使用电子贺卡…
【第5句】:答:(1)Fe+CuSO4===FeSO4+Cu 蓝色溶液变浅绿色溶液(2)H2+CuO===Cu+H2O 由黑色固体的物质变为亮红色固体物质。
(3)Cu2(OH)2CO3===2CuO+H2O+CO2↑ 绿色固体物质变为黑色固体物质。
【第6句】:答:①向三支洁净的试管中倒入三种溶液各少许,分别滴加Na2CO3溶液,有气泡产生的原溶液为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为氢氧化钙溶液,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②向三支洁净的试管中倒入三种溶液各少许,分别滴入酚酞试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溶液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另一瓶为稀硫酸。
向变红的两支试管中吹气,出现白色浑浊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不变浑浊的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第7句】:答:(1)主要包含了水的蒸发和大气中水蒸气液化两种物态变化。
(2)方法一:蒸发结晶的方法。
若有较多晶体析出的是咸水,反之是淡水。
方法二:测导电性的方法。
若有较强的导电性的是咸水,反之是淡水。
方法三:用AgNO3和稀HNO3检验是否有Cl—的方法。
若明显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咸水,反之是淡水。
【第8句】:答:(1)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在当今社会中化学取得的成就中找出答案;如:A.衣:由于化学纤维的发展,人们穿上了各种漂亮的化纤衣服 B.食:由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作物丰收,解决了人们的吃饭的问题。
C.住: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了许多高楼大厦。
D.行:人造橡胶的合成,是汽车工业普及的基础。
E.用:硅等半导体的发现和应用是当今计算机发展的基础。
F.… (2)提供洁净能源,避免了矿物燃料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可行,水分子在聚集的太阳能作用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别构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第9句】:答:(1)2AgI===2Ag十I2 (2)物变:水汽凝华,又形成冰晶。
化变:碘化银分解(3)固体CO2(干冰) (4)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可能的答法有如下几类: A、从保护水源的角度:保护九龙江等水源 B.从节约用水的角度:如节约家庭和工业用水;利用海水冲厕等 C.从废水的综合利用:如家庭或工厂废水的循环使用 D.从水资源的开发:如海水的淡化等 E.从人工增雨的技术开发:研究人工增雨 F.从保护环境上:植树造林等。
【第10句】:答:(1)①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②酸能跟某些盐反应 ③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反应 ④酸并不能跟所有金属反应 (2)①盐酸可用于除铁锈 ②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常用于实验室制取H2 ③氯化钡溶液可用于检验SO42-的存在 ④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常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第11句】:答:①太阳光通过透明的塑料薄膜进入大棚内,使太阳能变为大棚内物质(土、墙、气体……)的内能。
由于塑料薄膜大棚保温性能好,能积累—定的内能,产生增温效应维持大棚内外的温度差。
②大棚可以通过通风、调节光照等方法调节气温。
③冬季可采用;a.增大薄膜透光性。
如替换老化透光性差的薄膜,擦去薄膜的灰尘等。
b.提高大棚的保温性能。
如夜间增加覆盖物(草苫或玉米秆)、用双层薄膜等。
c.加温补充热量。
如用火墙、暖气等(注意:不能用柴草、劣质煤直接在棚内燃烧,避免产生有害气体危害蔬菜)。
答:①夜里蔬菜呼出CO2,棚内CO2含量增加;白天蔬菜进行光合作用CO2含量很快减少,导致在封闭的大棚内,CO2含量低于室外,以至于不能满足蔬菜生长需要。
②白天大棚内必须进行通风,补充CO2气体 ③获取CO2气体的方法: a.用稀硫酸和碳铵发生化学反应产生CO2 b.冬季燃烧石油气、天燃气等产生CO2气体(如果用煤燃烧,必须考虑如何减少气体污染) c.用其它方法,如能考虑操作简便无污染,便于农户使用等因素也可得分。
用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不得分。
用普通煤燃烧不考虑污染问题只能得一半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18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