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安史之乱读后感

安史之乱读后感200字

提问安史之乱的200字概括我有更好回答小段天蝎LV.4 推荐于 2023-11-26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

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有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

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读后感100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像那样不好好管理国家,但要像他那样为了大家的利益敢于舍弃所爱的人,这种精神也是很可怕的。

这才是枭雄本色。

我们还要学习和忠心耿耿的扶持的品质,不管有多危险,都要对主人忠心耿耿,这是奴才本色。

安史之乱观后感50字

1)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3)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

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

【第2句】:为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从天宝中开始,唐政府将一道置“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体制,改为由藩镇节度使“一人兼领之”的体制,“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

这是唐玄宗根据北部边防军事需要对节度使权力的又一次扩大。

天宝年间,安禄山除任范阳长史充任范阳节度使外,还兼任河北采访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等。

这样,藩镇节度使便拥有了其辖区内数州的行政权。

不但如此,有的还兼数道的节度使。

急需一篇中国通史安史之乱的观后感,要500字的

里面的故事太有趣了。

讲了安禄山谋反的事,唐玄宗大意了,他在潼关抵抗,但没有成功,被安禄山打得落花流水,洛阳被霸占后,向四川逃去。

路上伴随的人有禁卫军首领陈玄礼、高力士,还有他的贵妃杨玉环、宰相杨国忠等一行人。

玄宗走后,安禄山轻轻松松的霸占了长安,玄宗走到咸阳后,早已人困马乏,杨国忠在街上买了两个芝麻饼给玄宗充饥,之后杨国忠再去找咸阳的县令,可县令早已逃之夭夭

晚上他们在驿馆住了下来,驿馆的老板早已逃走,他们也不分男女,睡在一起,总算休息了下来。

第二天,杨国忠出去办事,一群禁卫军问他要饭吃,他说没有,禁卫军们就把杨国忠杀的生吃了,把他杀死后,又把杨国忠的亲信全部杀了,最后还剩一个杨贵妃,他们要求把她处死,玄宗拿不定主意,最后高力士说:“陛下,为了不乱军心,您就答应吧

”玄宗最后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勒死。

把杨贵妃勒死之后,就继续向四川逃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像唐玄宗那样不好好管理国家,但要像他那样为了大家的利益敢于舍弃所爱的人,这种精神也是很可贵的。

我们还要学习高力士和陈玄礼忠心耿耿的扶持唐玄宗的品质,不管有多危险,都要对主人忠心耿耿

安史之乱的故事(300字)多了不要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

-757年)、史思明(

-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

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

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

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

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安史之乱后的李白的经历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

春在当涂。

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

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

夏至越中。

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

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天宝十五载、至德元载(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

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潼关,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五十七岁。

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

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

李白在浔阳入狱。

被宋若思、崔涣营救。

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是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

肃宗于风翔,授右拾遗。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

五月,肃宗罢张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

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

李白五十八岁。

李白自浔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

春末夏初。

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

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是年杜甫四十七岁,为华州司功参军。

安史之乱100字简介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作者

本来盛唐气象,老百姓生活和乐融融。

安史之乱让盛世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上自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颠沛流离,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杜甫也深受其害

战争让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愁苦潦倒,诗言志,表现诗歌中也是如此情绪啊。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也指),史指(也指),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自(755年)至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388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