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边际读后感
投资与投机的对比 《安全边际》读后感谁写的
导读:最近拜读了卡拉曼的著作《 Margin of Safety 》(《安全边际》),做了整理分享给大家。
作者首先对投机、金融创新、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行为等进行分析,解释了投资者造成亏损的原因,之后将自己的价值投资哲学的目标、方法论和具体评估指标进行分享,最后用自身详实的价值投资案例将理论联系到实践,具体阐述价值投资的投资过程。
作者对风险尤其强调,反对用波动解释风险,指出低风险高收益机会的真实存在,另外书中概率思维随处可见。
读书中有感而发的详细记录如下:原文:You may be wondering, as several of my friend have, why I would write a book that could encourage more people to become value investors. Don"t I run the risk of encouraging increased competition, thereby reducing my own investment returns?读后感受:卡拉曼把价值投资心得公开介绍的初衷被读者甚至朋友所不解。
卡拉曼解释原因,其一,价值投资的方法被价值投资大师们多次公开介绍过,但投资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投资方法中认可价值投资殊为不易;其二,要成为成功的价值投资者需要做艰苦的工作,只有极少数愿意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具备较强心理素质的投资者才能在认同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其三,对于非理性投资者灾难性损失的触动让卡拉曼宁可减少自己的超额收益空间也愿意做出分享的善举。
原文:President of the Sequoia Fund, Inc, “Disregarding for the moment whether the prevailing level of stock prices on January 1, 1987 was logical, we are certain that the value of American industry in the aggregate had not increased by 44% as of August
【第25句】: Similarly, it is highly unlikely that the value of American industry declined by 23% on a single day, October
【第19句】:”读后感受:美国企业的价值不会在8个月里上升44%,也不会在一天就下降23%。
正如诺奖得主罗伯特席勒研究了1881年以来的美国股市年波动率和公允价值波动率得出结论:与基本面相比,资产价格呈现过度波动(类似于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率较大,而NAV本身并未显著波动)。
而正是这种过度波动给价值投资者提供了超额收益空间。
原文:If investors could predic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market, they would certainly not choose to be value investors all the time.读后感受:卡拉曼认为股票投资者至少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赚钱:
【第1句】:企业运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
【第2句】:缩小价格与企业价值的差距;
【第3句】:投资者愿意以更高的市盈率或市净率来购买股票。
如果投资者具备了预测市场的能力,会更倾向于用投机的方式3来赚钱,而价值投资者的投资基础是避免过度自信、始终敬畏市场、不做短期预测。
把股票当做交易用的沙丁鱼或纸牌的投资方式是极其危险的(也许你可以找到一个买家,一个更傻的傻瓜,愿意出更高的价钱,也许你找不到,于是你就成了那个最后的傻瓜)。
原文:Both investments and speculations can be bought and sold. Both typically fluctuate in price and can thus appear to generate investment returns. But there is one critical difference: investments throw off cash flow for the benefit of the owners; speculations do not.
《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
[《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放假期间,很认真的读了一本陶博士推荐的书《投资者的未来》,《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
这本著作是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西格尔的经典著作。
读完以后深受启发。
下面几点是我的体会。
【第1句】:关于增长率陷阱问题。
现在很多人追逐热门股,实际上就是一个增长率陷阱的问题。
很多朝阳行业是会大幅度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估值已经或者远远反应了其基本面的变化和发展。
这时候买入这些股票肯定得不到预期的收益率甚至亏损。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现在很多人追逐新兴产业股。
但是这些股已经高高在上。
相反那些消费股今年却打出了一个漂亮的本垒打。
比如东阿阿胶,云南白药等。
【第2句】:医药、消费和能源行业蕴含大量长线牛股。
今年中国的股市对此进行了充分的阐释,读后感《《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
陶博士的十大金股就是明显的例证。
【第3句】:首次发行的股票至少目前不是一个投资的好标的。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过分高估。
【第4句】:专利权问题。
这次读这本书才对专利权有更深入的认识。
巴菲特买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纺织公司,为什么停止纺织业务。
主要原因还是该业务没有专利权。
资本的投入,长期来说只会有利于消费者而不是公司。
如果买消费品股票,一定要买有定价权的股票。
同样的道理,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壁垒的公司,谈何价值
【第5句】:价格。
不管什么好的投资标的,只要价格高估,就是不折不扣的垃圾。
安全边际很重要。
【第6句】:长线投资,股利很重要。
主要是复利增长和再投资。
【第7句】:预期和实际。
预期低于实际,很好。
现在的问题是预期高高在上,而实际惨不忍睹。
2007年的乐观预期一万点。
现在的悲观预期2000点。
这里就涉及到买卖股票的时机。
悲观预期时买股票,乐观爆棚时卖股票。
〔《投资者的未来》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三体读后感
众生毁灭一切——《三体》读后感《三体》本身就是一个宇宙,宏大、深远、辽阔,人类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其中重现,却似沧海一粟,转瞬即逝,生生不息的文明几乎灰飞烟灭,只剩下繁盛辉煌的记忆,漂流在时间之外的虚空中,直到宇宙重新回归奇点的那一刻到来,才得以重见天日。
而这一刻,真的能到来么
我想,这或许只是程心的美好心愿甚至自欺欺人的一丝慰藉吧。
为了躲避宇宙的毁灭时刻,许多生命体只会选择在小世界的空间中无忧无虑地生活,直到宇宙重启后适宜生命体生存时再选择回归。
而无数小世界空间所导致的质量流失,却使宇宙无法实现重生。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也只能寄希望于像程心这样有责任心的生命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宇宙的命运,正是掌握在众生手中。
而很可能的结局是,众生毁于自己之手。
而这,也许正是《三体》要告诉大家的吧。
在第一部《》中,对人类本身彻底绝望的意图引入来解决问题,却不幸地开启了地球人类的末世之门。
这是人类毁灭自身的序曲。
而在第二部《黑暗森林》中,三体人的罪恶并没有显露多少,人类的黑暗及堕落本性却充分暴露出来。
博士的前半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及时享乐的人之本性,而为了庄严和孩子,他最终选择用整个后半生扛起执剑人的大旗,孤独却坚定地行使黑暗森林威慑的使命。
章北海及其他面壁者们早就看穿了在基础科学被锁死的情况下人类必败的结局,只有逃亡才能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只有试图成为操纵命运的威慑者,才有可能反败为胜。
为此,泰勒不惜牺牲全部地球舰队的所有生命以形成量子幽灵舰队,雷迪亚滋不惜以毁灭整个太阳系的手段来威胁三体人,希恩斯和章北海则选择了人类逃亡这条路。
前者不惜为人们烙下“人类必败”的思想钢印,后者则为了地球世界能将资源集中于创造逃亡所必须的无工质飞船,暗杀了若干倡议建造工质飞船的当权者,甚至不惜波及无辜。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与行为看似残忍且有悖于人性,却高瞻远瞩,正是所谓的大仁不仁。
但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众生最基本的权利与利益,所以结果可想而知:章北海及面壁者们被扣上了诸如可耻的逃亡主义、反人类罪等各种帽子。
在众生看来,以他人或地球或太阳系的存在与否为赌注的威慑手段太过凶险,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命运操于他人之手,况且鬼才知道这个操控命运的人会不会以牺牲大多数人来保全自己。
同时,逃亡也必将是少部分人的生存之路,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面对死亡的不平等待遇。
所以,他们宁愿大家一起死,也不让部分人先逃走。
这就像书中屡次写到不能乘坐航空器逃跑的众生,以各种方式努力搞破坏,以使别人也逃不掉。
他们或许可以说,在生存面前,众生理应平等。
但果真如此吗
后来逃亡的青铜时代号用行动告诉大家,当人类在太空中面临生存的威胁时,只用5分钟便可以产生极权。
这就是人类之间在太空发生的黑暗战役。
它告诉人们,在生存面前,绝无平等可言,而是先下手为强。
而在第三部《》中,也正是人类之手(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种安排很有深意),启动了引力波天线,公布了三体星系坐标,进而暴露了整个太阳系,使其成为全宇宙的众矢之的。
全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小心地潜行,力图不被任何人发现,而一旦发现了别的生命,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
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
在当今世界,各强国都拥有轻易灭了对方并毁灭世界的超级武器,威慑其实正在进行中,只不过通过科技进步以及信息化、全球化等手段,人类的资源暂时能够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文明的不断扩张,人性的欲壑难填,当各种科学与技术手段都无法满足众生的需求时,一旦资源总量不足甚至枯竭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退一步讲,我们的世界即便不是一座黑暗森林,至少也会跌入大低谷吧。
人口的锐减使资源出现富余,然后才会有大革命,人性的解放带来科学技术的再次飞跃,接下来又是人口增长、人欲膨胀、文明扩张,等同于末日的资源枯竭将再次来临,人类世界终将成为一座黑暗森林……任沧海桑田,时空变幻,而人性永恒。
这便是第三部《》。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这导致众生群体意志的无情与善变。
当危机来临时,众生需要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来挽救他们的命运,哪怕赋予其面壁者甚至执剑人那样的超级特权也心甘情愿。
而危机一旦过去,众生又不愿让这样的超级英雄操控自己的命运,他们已经不需要英雄了,他们急于夺去他的权力,并宁愿将其赋予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
所以,他们选择了程心……程心两次处于几乎等同于上帝的位置,却两次以爱的名义把世界推向深渊。
在这样的黑暗森林环境中,没有霹雳手段,又谈何菩萨心肠
但程心没有错,她只是一个被众生推上神坛的普通人,只是做了一个普通人在那一时刻都会做出的选择,而这一选择,也正是当时众生所希望看到的。
在众生的群体意志面前,她既无力反抗,也不想反抗,因为她是众生之一员,所以她与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只是比其他人多了那么一点不自量力的责任心。
在众生面前,程心的确是最无辜的。
他们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了程心,而当威慑失败,他们只会以怨恨的眼神和愤怒的声音及行为向她表示:我们当初怎么会选择了你,就像当初对面壁者们那样。
而当危机过去,他们又根据自己情感和利益的需要,重新把她奉若神明。
他们绝不会反思和自责,这是何其的不负责任
在澳洲大移民时,众生争相报名三体组织的地球治安军,两千万人参加了面试,最后只有五百万人被选上。
最后的“幸运儿”并不在意人们的唾沫和鄙夷的目光。
因为他们知道。
那些吐唾沫的人中相当一部分是提交过面试申请的。
在移民返回时,治安军甚至在保证供给和维持秩序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当一切恢复后,大批治安军被处决,而对此欢呼雀跃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初在治安军报名中的落选者……在第三部中,作者更是把人性的黑暗本质,上升到文明的高度。
不仅人类如此,也一样。
如果说,人必将毁灭自身和一切,那么,文明也必将毁于文明本身。
生命体个性的解放,必然带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导致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为了生存,战争就不可避免。
而宇宙中高级文明所做的,竟然是不惜降低自身的维度,以求在不断走向毁灭的宇宙中生存,这简直是同归于尽的做法
而这,又和人类的做法何其相似
对于不断降低维度的宇宙,惟一的希望就是重启归零了,就像凤凰一样涅槃重生。
而蜗居在各个小世界过着幸福生活的数不清的生命体,又有多少愿意像程心一样,为了大宇宙的重生,释放掉自己小世界偷来的质量,重新回到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太空中,去亲历宇宙走向毁灭。
看来,宇宙真要毁于众生之手了。
以上乃一家之言,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股市真规则
[《股市真规则》读后感]《股市真规则》The Five Rules for Successful Stock Investing by Pat Dorsey
【第1句】:2011年02月02日,青岛家中,读简介,《股市真规则》读后感。
挑选好股票是艰难的:成功的投资是简单的,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做简单,不做复杂···)成功的投资依赖于个人的训练,不依赖于别人是否赞同你。
(啊,高啊,经常的错误啊,跟别人的评论没关系啊)避免把好公司和好股票两个概念相混淆的错误。
(例如:思科在2000年100倍PE,是一家好公司,确实槽糕的股票,例如:云南白药,好公司,60PE,糟糕的股票)你要努力的目标是发现优秀公司的股票并在合理的价格买入。
·重要的是公司;·长期路径;·要有确信的勇气;·核心5个原则:1做好你的功课;(冲动是魔鬼)2寻找有强大竞争优势的公司;(为什么能有竞争优势?有哪些?)3有一个安全边际;(不幸的是人们对估值往往乐观,导致厄运;决定股票的购买价格时,应包括安全边际,例如20%折扣对沃尔玛合适;探索股票估值的简单路径是查看历史市盈率,要考察过去十年或更长时间)4长期持有;5知道何时卖出;(几乎没有公司值得持有几十年,买入靠机会,卖出真本事)a)股票已回落\\\/猛涨不是卖出股票的理由(市场是疯狂的,最赚钱的是10天而已)b)你是否犯了个错误?(买入股票的理由不存在了,不应继续持有
)c)基本面已恶化了吗?(通常指那些观测指标?)d)股价是否已高出它的内在价值太多?(异乎寻常的高价,已超出它的内在价值太多,最好的公司也应卖出)e)你这些钱有更好的投向嘛?(卖出一只价格合理的股票,是为买入一只我认为价值低估的股票)f)你在一只股票上有太多的投资嘛?(股票在你的投资组合中占太大的比例,多大是?)·7个应当避免的错误:a)虚幻的目标(要弥补大的损失是困难的,股价下跌50%,股价翻倍才能挣回来,所以应止损
切切,所谓下一个微软,下一个沃尔玛,不要试图通过发现下一个公司获得巨额利益,应该关注于发现股价已低于估值的可靠的公司)b)相信这次与以往不同(华尔街最昂贵的教训是这次与以往不同,历史不断重演,泡沫还是要破裂,不了解市场历史是一个重要的障碍)c)陷入对公司产品的偏爱(一个好产品将创造一个高质量公司是伪命题,好产品,不一定是好公司,更不一定是好股票,读后感《《股市真规则》读后感》。
)d)在市场下跌时惊慌失措e)试图选择市场时机(是一个傻瓜游戏
)f)忽视估值(你买入股票的唯一理由就是你认为这个公司现在的股价比卖出时的价格更有投资价值)g)依赖盈利数据做分析(公司财务绩效的真实是现金流,不是每股盈利) 〔《股市真规则》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国富论读后感
《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
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
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
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
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通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
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命题2: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
另外,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证明,不同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不同的增长效果。
因此,欠发达区域面对不同的人口规模、制度供给、交通条件,应选择不同的分工模式。
作者据此将欠发达区域分成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择。
区域模式1: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 根据命题2,此类区域即便没有任何优越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依靠自身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工模式,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作者认为,应将此类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将相关产业分类聚集,发展“园区经济”,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产业簇群。
区域模式2: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以中国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为典型代表。
因为多数居民都分布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贸易的交易费用很高,制度创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给水平低下。
当务之急是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便与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对接。
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有两种途径。
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成本。
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鼓励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
根据命题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也应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分工网络。
二是融入临近区域的分工网络,即给发达区域“打工”。
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或工业化前期,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支付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也难以承受为集中人口而进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费。
而此类区域劳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选择有资源禀赋或内生比较优势的临近区域,为其提供配套生产或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业家的管理素质。
区域模式3:人口较少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人口较少,无论是否集中,从理论上讲都难以独立形成一个合意的分工网络。
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区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以便融入发达区域高水平的分工网络。
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经济环境得以改善后,在分工网络上可以逐步摆脱对地理交通条件的依赖,从而逐步与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区域进行贸易往来。
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重点扶持有一定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并购、扩张,带动其他企业形成连锁效应和学习效应。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
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
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
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
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
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
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
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
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
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
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篇二 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见晚.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影响人类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虚传.原来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内容几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价值劳动市场的一些概念,对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来很多的思想在<国富论>里就已经提出来了.我想马克思是吸收了亚当-斯密的思想. 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 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 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才有比较现代的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 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大踏步的发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也才有牛顿等那个年代的很多伟大人物. 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谓生为逢时. 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当时的思想水平及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各国.综合国力无人能敌.也难怪称日不落帝国.单纯的说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时候我们的中国呢?正是清朝,谈不上发明.满族是在草原靠骑射的一个民族,相对的起知识很原始.偶想那时候他们觉的马是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了,有马就够用了.虽然发明了火药也有火炮,这只单单在军事上单纯占有一些优势,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 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 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亚当举了一个很好的以扣针制造业例子.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 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亚当-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可以这么说,分工改变了世界. 分工有很多优点: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产绿.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这可以使管理方面压力大大减小, 第三,更容易发明新的机器.分工后会考虑用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工作中某个环节的劳动和减少人的因素。
亚当看来机械的发明,也可能起因于分工, 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以及产生新的思想.以至现在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团体军队系统教育机构都有各组织的分工.将来分工还要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思想更重要.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
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我觉得它有点难读,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地看了一遍,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见。
《国富论》共分五篇。
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替转折时期,他为新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大声呐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
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学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
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
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
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
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
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
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
(范文网 ) 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
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德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
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
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
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
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
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
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
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
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
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
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
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
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
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
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
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
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
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
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
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
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觉得我国现在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马上都要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
”“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
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不过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
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
几乎没有了。
在退税、奖金和通商条约方面,都是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一些策略。
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
通商条约其实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的协定,当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鸦片战争等近代史上我们耻辱的割借租让条约。
殖民地就是这些强势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的根据地,增加自己的财富不顾别人的死活。
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
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
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
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
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们国家,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同时他还说我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甚至这些话在今天来说都不为过。
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有了,老百姓却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
这是为什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