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读后感
安妮宝贝读后感
给予我文字上的囚牢,犹如波光潋滟的水牢。
而我站在水牢深处,仰望天空疾疾掠过的飞鸟,口袋里装着坐井观天的幸福。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写她,一个异常漂泊的灵魂,一个可以将文字写成寂寞花朵的灵魂。
在水中编织了一座空城,而我仓皇的站在这个城中,像个迷路的孩子。
安妮说她的掌心是有空洞的,而我看看自己的掌心,干燥而温暖,掌纹虽然错综但脉络清晰,我想我最终还是一个孩子。
我只是需要安妮以尖锐的姿态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力度对我的灵魂进行必要的穿刺,好证明我并不麻木。
我想我是喜欢安妮的,但有时候我会主动拒绝。
因为安妮总是给我大片大片措手不及的空洞以及内心流离失所的荒芜。
我想那不是我这个年龄应该承受的。
所以我拒绝。
可是很多时候我需要一些敏锐细小的疼痛,让我抵抗生命中呼啸而来的麻木。
我知道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像安妮一样真正将自己放逐,安妮对我来说就像是开在水中的,像是生命里的一场幻。
幻觉降临的时候我们从时光的两个入口分别进入,幻觉消失,我们也就告别。
安妮依然是那个落拓但美丽的女子而我依然是哪个背着书包每天努力读书的孩子,什么都没有变。
一直以来,城市生活在中久久缺席,于是安妮来了,带着他那些阴郁冷眼的文字,也给人们带来了伤口以及疼痛。
那天在看了安妮新鞋的散文,写她工作的样子,写她健康的疲惫,突然发现了安妮明媚的一面,让人很是惊喜。
有个网友评论说:安妮,很高兴看到你阳光的样子,丢下那些阴冷尖锐的文字吧,只要你快乐,我们都会快乐的。
感动了,为那个不知名的朋友。
快乐不是烟火只开一瞬,快乐永恒。
送给安妮,也送给我所有的朋友。
求安妮宝贝作品的读后感
封面上的女子长得像庆长。
她和清池的爱情,过分热烈,分分合合,还是缠绵。
最终还是败给了彼此自身特有的个性。
一个简单直接,追求内心真实感受的女子。
一个成功,渴望征服许多女人的男子,但是他也懦弱,缺乏干脆的勇气。
最终庆长比信得幸运,她没有野心,她并不漂亮,但是她拥有许多真心的过往。
我喜欢沈信得的童年,喜欢她的养母贞凉,即使她的死亡带有离奇诡异的感觉。
我喜欢秦药,一个粗犷却心思细腻的男子,他让贞凉独自沉在湖底三年,他落魄,有时潦倒,却不乏女人。
他喜欢信得,把她当成女儿,把她当成知己。
我喜欢信得年幼时的固执,一意孤行,喜欢她的坚定和破碎的美感。
“人不做违背本性的事情,如果你如此煎熬,离开他是不对的。
可以去争取他,丢弃猜疑,找他谈一次。
假设只有感情才能让你完整,你为什么不设法去得到。
”“为什么需要旁人理解,旁人不知内情,又持有什么立场来评断或干涉。
一个人忠于自我就是诚实。
你选择忠实于你自己。
”后来仍旧买安妮的书,并不见得还是十分喜欢。
只是能够坚持下来的习惯真的是太少。
于是还是尝试去关心和关爱身边的知己。
因为已经不喜欢去表达,并不代表不在意。
干燥的天气,伤口干干得,有些麻木。
于是乎,很惬意的状态,其实不难。
因为咧开嘴,嘴巴会开心,夏天太闷,需要透透气。
---写于20
【第12句】:6
安妮宝贝莲花读后感
莲花..是一个朋友送我的书.是我第一次接触安妮.然后喜欢上了.应该是迷恋她那样的女子莲花.我感觉自己是内河.送我 书的男孩子是善生.可我内河的坚毅.我现在的网名是庆昭.因为我要做他那样的女子.
月裳记 (安妮宝贝的)读后感 600~900字
微微的风,静静的海水,清清的小溪,给好评我慢慢说感觉同学
安妮宝贝《莲花》读后感的标题。
求。
应这急景流年 (爱安妮
新人求采纳
)
〓书评感想〓关于安妮宝贝的『素年锦时』
素年锦时。
确切地说,是对一些在平淡的时光中值得珍藏的温暖瞬间或影像,画面或人物,思想与回忆的一次记述。
安说此书于她是一次清谈,的确如此,这是一部在清醒中感受温暖的作品。
这部作品代表对过去的颠覆,准确地说,是一切过度的终结,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端。
以秋冬春夏四季为章,开篇赋以古诗词,水墨画风格。
尾篇《月棠记》讲述一个朴素自然的爱情故事,一段细水长流洁净温暖的爱情。
女儿恩养的名字,似乎也映照着温暖的主题。
这一本书,有关烟火人间,饮食男女,冬雪夏雨,虽然虚无,但过程或许就是意义所在。
“这一年我所写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是一个人在走廊日影下,竹绷称其月白薄绢,悠悠用丝线穿过细针,绣上鸳鸯,牡丹,秋月,浮云......自知没什么用处,只是静坐着劳作,心里愉悦。
那个人绣完了花,另一个人拿起来闲来无事地看。
院子里的花此事被风吹远了,喜鹊清脆的啼叫起。
黄昏时下起一场雨,停息之后,有月光淡淡地爬上树梢。
时间这样过去就很好。
” 当你在阅读完这一本书后,相信你能体味到她所描述的云淡风轻,真实自然。
如果写读后感的话,着重下笔的,应是那种在细微事物中透露的温暖情意以及对事物的敏锐观察与判断。
这本书中所提及的,无不带有恩惠之情,是一部具有佛性的作品。
比如:兰花 “六岁时,与外祖父一起去山上挖兰花。
带着竹箩筐、短锄、水壶,走过村子里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走过哗哗流淌大溪涧旁边的机耕路。
一条石板桥连接溪涧两岸。
桥没有护手没有顶,架得很高,边上有一棵大柏树,村里的人经常把死去的猫吊在上面。
有时树枝上会吊着两三只,渐渐风干。
过桥之后,是两条分岔的小路。
一条通往东边,经过一个古老的土地庙,进入苍茫高山深处。
另一条通往西边,那里是耕作的大片田野,种满茂盛的农作物。
这一天是沿着东边山路走。
土地庙里有两尊小石像,木桌上供养水果和野花。
香灰积累得很厚,可见经常有人来上香。
小土地庙虽然简陋,但却显得静谧威仪。
视野开阔,山风习习。
春天,绿色树林之间遍地都是红色杜鹃花。
只觉得这个位置十分殊胜,它使周围的一切显得井然有序,昌盛有余。
土地庙之后的山路高陡不明,通往层层叠叠的大山里面。
山上除了我们两个,也没有其他人。
外祖父背着箩筐,在路上没有说过一句话。
他的大半生交付给土地和劳动,是沉默的男子。
我尽力支撑体力,以便能跟上他的脚步,只觉得那条山路十分漫长。
此时已完全远离村庄和田野。
幽深高山森林,树木夹道的山间小径铺满厚厚松针。
午后阳光蒸腾起松脂辛辣气味,鸟声偶尔清脆响起,如影相随。
不知道走了多久,外祖父停下来,把水壶递给我,让我在原地等候。
他顺延没有路迹的灌木丛往底处爬。
用手抓着杂草,小心挪动脚步,一点一点下退。
茂密绿草在风中摆动。
他很快消失了身影。
坐在山顶树荫下,阳光从松针缝隙里洒到眼皮上,点点金光闪烁。
满山苍翠里,只听松涛在大风中起伏,如同潮水此起彼伏。
好大的风。
格外湛蓝的天色蔓延在群山之间,白云朵朵。
那一刻时间和天地似乎是停顿的,凝滞的。
却又格外寂静豁然。
等了很久,外祖父从山谷底处爬上来。
他的短锄沾了泥土,背后竹筐里装着刚掘下来的兰花。
粗白根须裹着新鲜泥巴,细长绿叶如同朴素草茎,花苞隐藏其中,难以被分辨。
他渐行渐远,寻找兰花的踪迹,又只采摘六七捆,内心清朗,一点都不粘着。
采完就回转。
外祖母把这些兰花草种在陶土盆里点缀庭院,余下的分给邻居。
顶端稍带紫色的生涩花萼翘立,不用晒很多太阳,放在阴凉走廊下,过几 天花苞就绽放。
浅绿色花朵不显眼,凑近细嗅,有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令人心里通透。
它们是这样的香,气味清雅,不令人带有一丝杂念。
只生长在难以抵达的幽深山谷,与世隔绝,难以采摘,却又丝毫无骄矜。
家里的人都爱兰。
兰花真实的天性不会被复制和变异,也不与这个世间做交易。
空谷幽兰,何其贴切。
外祖父知道它们在哪里,年年春天,心怀爱慕走过远路,去故地拜访它们。
这在我的心里留下印象。
” 这一节非常切合于细微中映射自然温暖的主题。
还有池塘 “我幼时,是个害羞敏感的女童。
家里来客人,就躲起来,从来不主动叫人。
被指派要叫人,也不叫。
就是不能开口。
喜欢对着镜子,在头上披上母亲的纱巾,裹上长裙,模仿越剧里的花旦,向往她们头上插的花,身上穿的裙装,实在非常美丽。
但那也只是出于一种审美的趣味,显然不是真实性格里的全部。
对有些事情有特别的抵抗。
母亲试图让我躺在她的腿上,把脸仰在水盆上面,为我洗头,每次我都大声尖叫,抵抗极为激烈。
因为觉得这样做会被淹死。
但这纯粹是一种因为敏感而被放大了的幻觉。
不喜欢哭,但却顽固。
要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厌恶什么,或喜欢什么,都会一直执拗下去。
感情太过分明执著。
经常与院子里的孩子打架。
有时是别人把我的鼻血打出来。
有时是我打了别人的头脸,别人家父母找上门来讲。
母亲此刻会袒护我。
但她自己年轻的时候,脾气暴躁,也经常打我。
她打我是不手软的。
我的性格总有倔强别扭之处,不是乖顺的女孩。
不常与同龄的女孩子一起玩。
成年后也是如此,能够交流的朋友,大部分是男性。
第一个朋友是父亲,之后,是那些与之恋爱的男子,也许是阶段性的有交往深度的朋友。
我欣赏来自男性的能量、性格和智慧,不喜欢太为女性化的女人。
略微有些邋遢和中性的女子,似乎更具备质感。
又不喜对别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情,相处总有疏离感。
更多的时候,独自玩耍。
在祖母家寄养,房子后院有个大池塘。
夏日午后,蝉声嚣叫,我一般不午睡,精力充沛,偷偷溜出家门,在池塘边玩耍嬉戏。
野草繁杂,红色蜻蜓成群飞舞,杨柳搭出绿荫,小小天地,好不热闹。
一直逗留到暮色弥漫,空气逐渐清凉,浑身黏满湿热的汗水,依然不知道归处。
隐约有人在户外叫唤,才穿过潮湿腥气的草丛,回家去。
头发上沾着碎花瓣,膝盖上带着被硬叶片边缘划伤的细小血痕,手心里捏着水滴。
也不觉得自己孤单。
” 此篇亦是很好的例子。
总之,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需要你对她作品的充分把握以及需要你有与作者相当的精神强度,深刻体会其中的主题,深沉潜入并且心怀自知。
祝你写成功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58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