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素年锦时》读后感
〓书评感想〓关于安妮宝贝的『素年锦时』
素年锦时。
确切地说,是对一些在平淡的时光中值得珍藏的温暖瞬间或影像,画面或人物,思想与回忆的一次记述。
安说此书于她是一次清谈,的确如此,这是一部在清醒中感受温暖的作品。
这部作品代表对过去的颠覆,准确地说,是一切过度的终结,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端。
以秋冬春夏四季为章,开篇赋以古诗词,水墨画风格。
尾篇《月棠记》讲述一个朴素自然的爱情故事,一段细水长流洁净温暖的爱情。
女儿恩养的名字,似乎也映照着温暖的主题。
这一本书,有关烟火人间,饮食男女,冬雪夏雨,虽然虚无,但过程或许就是意义所在。
“这一年我所写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是一个人在走廊日影下,竹绷称其月白薄绢,悠悠用丝线穿过细针,绣上鸳鸯,牡丹,秋月,浮云......自知没什么用处,只是静坐着劳作,心里愉悦。
那个人绣完了花,另一个人拿起来闲来无事地看。
院子里的花此事被风吹远了,喜鹊清脆的啼叫起。
黄昏时下起一场雨,停息之后,有月光淡淡地爬上树梢。
时间这样过去就很好。
” 当你在阅读完这一本书后,相信你能体味到她所描述的云淡风轻,真实自然。
如果写读后感的话,着重下笔的,应是那种在细微事物中透露的温暖情意以及对事物的敏锐观察与判断。
这本书中所提及的,无不带有恩惠之情,是一部具有佛性的作品。
比如:兰花 “六岁时,与外祖父一起去山上挖兰花。
带着竹箩筐、短锄、水壶,走过村子里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走过哗哗流淌大溪涧旁边的机耕路。
一条石板桥连接溪涧两岸。
桥没有护手没有顶,架得很高,边上有一棵大柏树,村里的人经常把死去的猫吊在上面。
有时树枝上会吊着两三只,渐渐风干。
过桥之后,是两条分岔的小路。
一条通往东边,经过一个古老的土地庙,进入苍茫高山深处。
另一条通往西边,那里是耕作的大片田野,种满茂盛的农作物。
这一天是沿着东边山路走。
土地庙里有两尊小石像,木桌上供养水果和野花。
香灰积累得很厚,可见经常有人来上香。
小土地庙虽然简陋,但却显得静谧威仪。
视野开阔,山风习习。
春天,绿色树林之间遍地都是红色杜鹃花。
只觉得这个位置十分殊胜,它使周围的一切显得井然有序,昌盛有余。
土地庙之后的山路高陡不明,通往层层叠叠的大山里面。
山上除了我们两个,也没有其他人。
外祖父背着箩筐,在路上没有说过一句话。
他的大半生交付给土地和劳动,是沉默的男子。
我尽力支撑体力,以便能跟上他的脚步,只觉得那条山路十分漫长。
此时已完全远离村庄和田野。
幽深高山森林,树木夹道的山间小径铺满厚厚松针。
午后阳光蒸腾起松脂辛辣气味,鸟声偶尔清脆响起,如影相随。
不知道走了多久,外祖父停下来,把水壶递给我,让我在原地等候。
他顺延没有路迹的灌木丛往底处爬。
用手抓着杂草,小心挪动脚步,一点一点下退。
茂密绿草在风中摆动。
他很快消失了身影。
坐在山顶树荫下,阳光从松针缝隙里洒到眼皮上,点点金光闪烁。
满山苍翠里,只听松涛在大风中起伏,如同潮水此起彼伏。
好大的风。
格外湛蓝的天色蔓延在群山之间,白云朵朵。
那一刻时间和天地似乎是停顿的,凝滞的。
却又格外寂静豁然。
等了很久,外祖父从山谷底处爬上来。
他的短锄沾了泥土,背后竹筐里装着刚掘下来的兰花。
粗白根须裹着新鲜泥巴,细长绿叶如同朴素草茎,花苞隐藏其中,难以被分辨。
他渐行渐远,寻找兰花的踪迹,又只采摘六七捆,内心清朗,一点都不粘着。
采完就回转。
外祖母把这些兰花草种在陶土盆里点缀庭院,余下的分给邻居。
顶端稍带紫色的生涩花萼翘立,不用晒很多太阳,放在阴凉走廊下,过几 天花苞就绽放。
浅绿色花朵不显眼,凑近细嗅,有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令人心里通透。
它们是这样的香,气味清雅,不令人带有一丝杂念。
只生长在难以抵达的幽深山谷,与世隔绝,难以采摘,却又丝毫无骄矜。
家里的人都爱兰。
兰花真实的天性不会被复制和变异,也不与这个世间做交易。
空谷幽兰,何其贴切。
外祖父知道它们在哪里,年年春天,心怀爱慕走过远路,去故地拜访它们。
这在我的心里留下印象。
” 这一节非常切合于细微中映射自然温暖的主题。
还有池塘 “我幼时,是个害羞敏感的女童。
家里来客人,就躲起来,从来不主动叫人。
被指派要叫人,也不叫。
就是不能开口。
喜欢对着镜子,在头上披上母亲的纱巾,裹上长裙,模仿越剧里的花旦,向往她们头上插的花,身上穿的裙装,实在非常美丽。
但那也只是出于一种审美的趣味,显然不是真实性格里的全部。
对有些事情有特别的抵抗。
母亲试图让我躺在她的腿上,把脸仰在水盆上面,为我洗头,每次我都大声尖叫,抵抗极为激烈。
因为觉得这样做会被淹死。
但这纯粹是一种因为敏感而被放大了的幻觉。
不喜欢哭,但却顽固。
要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厌恶什么,或喜欢什么,都会一直执拗下去。
感情太过分明执著。
经常与院子里的孩子打架。
有时是别人把我的鼻血打出来。
有时是我打了别人的头脸,别人家父母找上门来讲。
母亲此刻会袒护我。
但她自己年轻的时候,脾气暴躁,也经常打我。
她打我是不手软的。
我的性格总有倔强别扭之处,不是乖顺的女孩。
不常与同龄的女孩子一起玩。
成年后也是如此,能够交流的朋友,大部分是男性。
第一个朋友是父亲,之后,是那些与之恋爱的男子,也许是阶段性的有交往深度的朋友。
我欣赏来自男性的能量、性格和智慧,不喜欢太为女性化的女人。
略微有些邋遢和中性的女子,似乎更具备质感。
又不喜对别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情,相处总有疏离感。
更多的时候,独自玩耍。
在祖母家寄养,房子后院有个大池塘。
夏日午后,蝉声嚣叫,我一般不午睡,精力充沛,偷偷溜出家门,在池塘边玩耍嬉戏。
野草繁杂,红色蜻蜓成群飞舞,杨柳搭出绿荫,小小天地,好不热闹。
一直逗留到暮色弥漫,空气逐渐清凉,浑身黏满湿热的汗水,依然不知道归处。
隐约有人在户外叫唤,才穿过潮湿腥气的草丛,回家去。
头发上沾着碎花瓣,膝盖上带着被硬叶片边缘划伤的细小血痕,手心里捏着水滴。
也不觉得自己孤单。
” 此篇亦是很好的例子。
总之,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需要你对她作品的充分把握以及需要你有与作者相当的精神强度,深刻体会其中的主题,深沉潜入并且心怀自知。
祝你写成功哦
素年锦时 读后感
对很多人来说,安妮宝贝式的忧郁、安妮宝贝式的沉默、安妮宝贝式的麻布长裙,似乎就是许多年轻人自己心目中的“另一面”。
但读着安妮宝贝的《素年锦时》,我发现这个原本暴躁、叛逆、经常“陷入”绝望的女孩,现在少了些许浮躁和决绝,不再是宿命和漂泊的,而是宁静的、平和的。
《素年锦时》属散文一类文字,作者采用一种“清谈”的方式来书写,字字句句,所思所想,多为有感而发的心情之语。
那清素岁月的情感,那锦绣时分的清谈,给人一种“时光流转”般的沉静感觉。
全书分春夏秋冬四季,冬的部分,如同一段比较安静的时间,来谈论身世、家庭、童年,回忆中消失的南方、流失、生命的客观性……剥离回忆的黑暗和光亮之处,将之呈现在新旧读者的面前。
“夏”和“秋”部分,主要观察一些生活细枝末节的美感和思省所在,也谈论了写作和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春”部分,与其他部分的散文风格迥然不同,它是安妮宝贝最新写成的小说《月棠记》,在这篇3万字的小说里,安妮宝贝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女子面对婚姻和孩子的选择与态度,虽说是一篇关于婚姻主题的小说,但本质上更接近一个童话。
为此,作者对这个故事的描写显出箫声婉转的意境,文字缓慢悠扬,让爱情在她笔下绽开,如一朵朴素的花儿,却又有着别样的芳香。
在叙事风格上,安妮宝贝笔下所描摹的一景一物、所记述的一言一行,基本上都是从审美着眼、从意境着眼、从欣赏习惯着眼,更多的是一些质朴归真的观念描述。
在这本书里充满了对生命、记忆和时间的珍惜和挽留,作者用一种看似轻松潇洒的笔调,来抒写深沉浓厚的感情;用一种看似闲适快乐的语气,描绘寺庙、首饰、青蟹、烟花、池塘、房屋、过路客、咖啡店、甚至战刀;用一种悠缓的神秘的光线,来连缀童年、爱河、对谈、等待、两忘……无不反映了她做好朴素真实的自己和达观的人生态度,这种生命与艺术交互作用的境界,正是安妮宝贝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着力追求的一种自然和超脱。
她用这样的文字告诉我们:无非是朴素的一年,花团锦簇般的时分,有一种珍惜当下、及时体会的意味。
作为文字气质独特的女性作家,安妮宝贝一直拥有极具个人色彩的风格和立场。
无论是《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还是《二三事》、《清醒纪》,均以告别、流浪、宿命、性、死亡为题材;《莲花》里增添了历险和宗教;而《素年锦时》则是多了自然和历史,同时又带着善意温暖的情感和独立思辨的观点。
总体来看,它们基本上是因循的,作者在成长,作品也在成熟,但相去不远。
此外,这本《素年锦时》还呈现出一个自由写作者在多年写作之中,持续开拓的文字疆域和思考力。
但安妮宝贝还是写景物、写思绪、写回忆最为精彩,写感悟则格局较小,这或许是因为她过于依赖自己的感受,像一个真实可爱却又长不大的孩子在逼迫自己进行深度思考,显出某种单纯。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我比较青睐安妮宝贝“尝试做一次清谈,且谈论的都是关于自己”、“宁静时分倾诉前世今生”,用“清谈”和“倾诉”的方式来表露自己的情感,还是颇为真实、大可玩味的。
虽然她的“散文和小说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只有当她“做好朴素真实的自己”,传递内心素淡的感受,才是她作为女性拒绝热闹、抗拒喧嚣的情怀里落寞的美丽和感动。
素年锦时 来源的那首诗
1974年7月1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
1995年后历任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营业部科员。
1998年“信手署下女童式笔名”—安妮宝贝,开始在网络上写作。
1998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表《告别薇安》、《七年》、《七月和安生》,并成名。
1999年不喜欢银行的工作,准备辞职。
家里反对,无法办妥手续。
离家,开始自由生活。
在南京短暂居留,从事广告。
期间写作大量中短篇小说,陆续发布于互联网。
拥有广泛读者群。
网上有固定专栏和作品集。
被称为具备偶像效应的作家。
同年12月到上海,进入网络公司,任职内容制作主管。
1999年12月到上海,就职于榕树下文学网站任职内容制作主管。
2000年5月终于办妥银行辞职手续。
在网络公司策划主编电子杂志,制作独立频道。
生活中的安妮宝贝2001年1月出版《八月未央》。
在杂志上开设时尚专栏。
2001年1月出版《八月未央》,在杂志上开设时尚专栏。
2001年2月离开网络公司,开始写作长篇小说。
2001年8月离开上海去往北京。
2001年9月长篇小说《彼岸花》出版。
《告别薇安》在香港,台湾出版。
从事文化产品的策划及内容制作,任职出版社编辑。
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7年10月1日在北京平安产下一女,成为母亲。
2008年3月 在《城市画报》开专栏。
2009年安妮宝贝与蔡骏、春树、张悦然参与写作《选择之道》。
2009年4月21日与闫月、hansey合作完成Alice特别版《月》。
2012安妮宝贝参加伦敦书展。
同年年安妮宝贝、麦家、张悦然等八位作家联袂出版《八行书》。
2002年自从父亲去世,安妮宝贝有所思省,写了《蔷薇岛屿》一书。
数年经历,不再沉醉于稀薄幻觉,变得清淡有节制,例如《素年锦时》和《眠空》[2014年6月16日,安妮宝贝在她个人的微博上宣布,“安妮宝贝”改笔名“庆山”。
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苦酒折柳今相离,无风无月也无你。
什么意思
作为一个从中学时期就看她的书并且看完她所有书的人,我想告诉你。
她前期的文字比较消沉,阴郁。
并不适合你看。
正如3楼所说,前期比较阴暗的作品比较容易拉你沉沦,如果你不能掌控好自己的话。
后期的作品。
看《清醒记》和《素年锦时》比较好。
因为这两本书是散文。
随时都可以看上一段。
若是小说,看《莲花》比较好。
安妮的书,一直是我的最爱。
再给你些《清醒记》和《素年锦时》的简介。
清醒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 慢慢变成为 一个时常心存留恋的人 这本书 细微记录 轻省回望 关于云朵 光线 广场的烟火 雨水 以及消失踪迹的爱人 关于心与时间的边缘 不可测量及无可追寻的情感 沉默对峙 清醒探询 素年锦时: 本书是著名青年女作家安妮宝贝小说散文新作集。
在这本书里,安妮宝贝以文字探索呈现自我与外在环境及内心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之保持的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使她得以对照记忆与真实之间细微层次,谈论身世,家庭,童年,南方,流失,生命的客观性。
作者沉着剥离个人回忆在时间中的内核,将它的黑暗与光亮,呈现在多年新旧读者的面前,是一场清谈的形式。
书中另一部分属于思省的层面,坦率讨论写作和作品,涉及天分,交际,孤立,圈子,争议,价值观,读书,世相,人情,个性……风格清淡洗练,观点直率深入。
全文分春夏秋冬四季,除小说《月棠记》之外,都是她“自言自语”,以一个词语比如“祖母”、“阅读”、“自闭”等等为题写下所想所感。
随笔集中散文与小说并存,小说很像散文,散文又像小说,安妮宝贝认为那或许因为她一直是个趋向关注状态而抹去观点界限的人。
本书中也包含了作家的读书笔记,对于盛名之下的状态,安妮宝贝在随笔集中写道,“如果写作是一种治疗,这种治疗充满矛盾。
一边自我控制一边反复刺激病灶。
一个人写完第一本书的时候,不会畏惧。
越写越多之后,畏惧开始出现,如同跋涉到临渊深谷,看到前面漫漫长途,巍峨峰顶,不知边界何在。
”安妮宝贝表示,以前她从未这样客观而平淡地谈论过一些真实的人与事,包括身世、童年、南方、世相等等,这本书更像一次清谈,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说话。
《月棠记》中安妮宝贝细腻描绘了一个女子面对婚姻和孩子的选择与态度,孩子的意象多次在小说中出现,这在她的创作历程中还是第一次。
安妮表示,早期的作品,比如《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都是由内心的孩童所写。
它们所要展示的,是一个女童的激烈极端,与自我和外界的无法和解。
但是从《蔷薇岛屿》开始,这个女童的困惑,已经获得一种试图与自我和解的洁净。
“《素年锦时》里出现了婚姻和孩子,也只是其中一条水流。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都会面对的内容。
它们与亲情、生命一样,都是为了融汇大海之中的支流。
《月棠记》是万花筒一样有着暖彩碎片的小说,本质上更接近一个童话。
它讲述成人的故事,属于孩子的心。
”安妮说。
在这本书里,呈现出一个自由写作者在多年写作之中,持续开拓的文字疆域和思考力。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字字句句,所思所想,如同穿越月光夜色的清越笛声,一个始终执守边缘的写作者和她内心深处的素颜女童彼此分裂交错,出入文字,漫游无人之境。
再给你莲花的吧: 这是安妮宝贝有重要标志的一本小说,后现代主义风格,神秘清冷的气质,笔调优美抒情,揉合寓意和哲理,厚重壮阔。
胜过其以前任何作品的美感和力度。
小说中三个人物,各有独特的性格,隐藏创伤的阴影。
既有细节敏感的文字描写,又有对人性的深入反映和探索,表达了中国当前城市人群的情感和内心,以及他们所困惑的对于爱,信仰和生命本质的追寻和探询。
这是一本以真实地点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既是小说,说明它完全来源于虚构。
因为虚构,地点产生新的暗示。
仿佛所写的此地,另有他方。
它和真实的关系变得微妙。
涉水而过,投奔岸的另一边。
全书收录安妮墨脱之行所拍八张图片,皆沿途所见。
小说叙述年轻女子庆昭身患疾病,滞留高原,静等死亡。
中年男人善生刚刚结束追名逐利的暄腾往日,内心长久压抑的黑暗苏醒,准备去与世隔绝的墨脱,寻访旧友内河。
内河是被世界遗忘的女子,命运多舛。
一路上善生向庆昭讲述自己和内河的往昔,雅鲁藏布江江河谷的奇崛险阻,恰似叙述中依次展开的一代人苦痛而流离的蜕变过程…… 在新作《莲花》中,安妮宝贝坚持了一以贯之的冷冽风格。
女子在拉萨遇到可以结伴一程的男子,这男子生命的一端,连接现实人生中的真实和虚妄,而另一端,是艰难至极的徒步长旅。
他们两人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去看望他讲述中的女子。
这样三个生命,在异地的相逢,当往事渐渐清晰起来,前路依旧渺茫…… 《莲花》胜过其以往作品的美感和力度。
三个人殊途同归的隐秘轨迹,代言一代人的精神处境和内心困惑,他们对于爱,信仰和生命本质的追寻和探询。
一部百转千回的心灵历史。
一幕寓意高远的华丽画卷。
好了,你自己选择吧。
话说回来,学业为主,毕竟还要升学考试,呵呵。
安妮宝贝介绍及作品简介(故事大意或读后感)
《素年锦时》 散文题材,叙述所经历的眼前的事物和回忆。
《蔷薇岛屿》类似游记类体系或是回忆录,表示安妮的心境。
《七月与安生》小说题材,写叛逆青春时期的少年心事。
《告别薇安》短片小说集,记得最清楚的是《莲花》,让我对拉萨有了向往。
有点事情,后续再补上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58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