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之死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 读后感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
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
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
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
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
哎,可叹,可惜,可怜……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
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
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
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
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
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
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
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
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
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
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
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
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
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
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爱是什么
何以有如此魔力
蛋铺里的安娜读后感怎么写
那天,我走到蛋铺奶制品柜台时,发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坐在两大桶牛奶边上。
蛋铺里充满喜洋洋的各国语言,若不留心,绝不会听见老人细弱的呻吟。
她几乎是整个店铺中唯一的白人面孔。
美国人但凡有体面的收入,是不会来这里和各种肤色的移民一起打捞食物渣滓的。
我还没走上前,就感觉有一股奇特的气味从老妪身上泛起。
我问老太太哪里不适,她哼哼着说:“我的脊梁要杀死我了1我必须完全蹲得与她一样低才听得见她的话。
我试着去拉她的手,她把那只手从我手里缩回,给了我另一只手,因为头一只手的手心里有几枚硬币。
她像一截定了型的老藤一样,让我一点点抻直,眼看要直了,她尖利地惨叫一声,又缩回原来的形状。
她身边搁着一个手推车,是专为老年人购物所设计的那种,只是它也老得如她一样变了形。
我把两大桶牛奶放到手推车上。
从她婴儿一样尖细的期期艾艾中,我弄明白了,她在这儿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就是想把脊背的疼痛挨过去,再把两桶牛奶搬上车。
我左手推着她的车,右手环过她的背,插在她的右腋下,等于将她的体重全挂在我的右臂上。
我感到她整个人不比那两桶牛奶重多少。
我问她还需要买别的什么,她说不需要了,两桶牛奶足够她和她的家人一周的生活了。
我差点问:一周七天光靠牛奶
但我及时闭了嘴。
在美国,是可以把悲惨当某种怪癖来理解的。
而把悲惨当作怪癖来尊重,也就等于尊重个性,尊重个人对生活方式及自我信仰的自主权。
我问老太太家住哪里,她说只有3个街口之遥。
我决定把她交给她的家人。
根据我对医学的无知,我断定老太太一定有脊椎错位之类的病症。
她根本已瘫痪在我的右臂上。
经过付款过道时,她将手里的硬币给收银员。
款数刚好,显然她预先做了计算,也预先打算好除这两桶牛奶绝对不买任何其他食物。
蛋铺的牛奶便宜得像自来水。
我们走到马路上,那股奇特的气味我现在已知道了——是股类似动物园的气味。
老太太告诉我她叫安娜。
我发现安娜的衣着是20世纪60年代的风格,是件大致为黄色的灰外套,或说是大致成了灰色的黄外套。
安娜极清瘦,衣服也过于单薄,因而她那几乎弯成“S”形的脊柱,清晰地显现在她的背上。
假如把她整个人抹平直,她不见得比我矮多少。
我问起她的家庭。
她说:“是啊,我有个大家庭等着我去喂呢。
”我纳闷竟没有一个比她健壮点的晚辈来承担这采购任务。
她像读懂我的心思似的,解释说:“我有两个儿子,在朝鲜战争时上前线了,都没回来。
至少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回来。
”
安娜套在颈子上 契科夫读后感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
《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过了,但总是怀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终渴看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可认真的捧上书本来品读时,内心却始终不得安宁。
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一见钟情固然以悲剧结尾,可浪漫的邂逅却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静的境界中。
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安娜与渥伦斯基出国了,又回来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抛弃,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
而我也随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挣扎。
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往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由于“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老实…”我也爱安娜,从书中瞥见她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恋上了她,这种迷恋不在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喜欢她、欣赏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为她,让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质。
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当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时,我甚至希看她早点结束生命。
她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悲剧,吉蒂获得了幸福,多丽依旧安稳度日,卡列宁照样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
这是她的咎由自取吗
这是她成为一个所谓的堕落的贵族妇女而理应遭到的报应吗
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的、迂腐的、虚伪的卡列宁,八年时间里,他压抑了她一切的热情和生气,当我们知道排除了爱情以权力地位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当我们肯定了个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价值,又有何权利指责她的选择呢
安娜日记读后感15篇每篇300字速答,急用!
1942年—1944年,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
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更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
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
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
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
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
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
”“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
”“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
”……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但是,这样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
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的愿望终能得偿。
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娜,卡列尼娜》英文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真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不同文化层次。
对一部好的作品的感受一定会不一样.在十年之前,一朋友介绍.囵囵的看了一遍,没什么特别的感受。
只记得安娜一书好像就是介绍一个很美丽的贵族女人的一场轰轰烈烈的一个恋爱过程。
十年之后,又想起来再看看。
因为有人说,好的书每看一遍,你的领悟又不一样。
对于我这号文化不多。
且假爱文学的人来说更应多看好书来提高自己。
闲暇之时重温了一遍安娜! 因为现在的偶是已婚人士。
且有一个可爱的儿子。
所以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心疼....和警示。
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婚姻生活的一个写照.主翁安娜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幸福的家庭,她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的太太.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安娜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还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关键就是他的有诗意的内心世界,把她推进让他最后决望之路.还有就是猜疑,对人的不信任.....卡列宁本是虽然木纳.但是对工作积极.(在现在人来说就是一个工作狂.当时社会背景不同). 可是安娜却是一个很浪漫,很有诗意的女人,她在丈夫那里得到的是一潭死水一们的生活。
丈夫永远都不会了解她要的是什么。
弗龙斯基的一见钟情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 求。
她要“生活”,也就是要爱情。
为爱情而牺牲母爱,。
其实安娜对弗龙斯基的一见钟情,也不是爱,倾心于他的仪表、风度。
还基于**。
她找到了生活的激情。
享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的享受。
她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
沉醉在其中,后来她的爱越来越自私,她把爱情看得太完美了,还有对丈夫卡列宁的负罪感,对于失去儿子的愧疚心里。
她爱得也不那么自信了。
她不懂得爱情和婚姻本是两回事。
他们生活在一起了。
生活给了他们的不是她想像的那么美好
她就开始报怨他的情人:我的爱情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而他的却越来越减退。
越来越想疏远我。
她走进了一个生活的怪圈。
她觉得每一个人都在嘲笑她。
她的眼里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 她不会像基蒂那样,离开了深爱的弗龙斯基,好好爱他的列文,并且开开心心的过,她却把爱变得很复杂让彼此都好累。
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最后只有一死来解决。
这是必然的。
人就红颜薄命,人说有诗情的女人,一般都是以悲剧结束。
所以女人,少点诗情,多点实际的。
有爱情降临,好好珍惜 ,爱走了不要太强求,男人和女人走到一起是缘份。
要学会让一杯白开水,变幻出不同的口感。
不同的颜色。
就看我们往里添加什么了。
太把爱当一回事儿,就会让自己变得悲情。
多莉是不幸的,但是他为了孩子。
承受他老公的出轨。
(现在好多女人都这样生活着)。
基蒂是幸福的。
有爱他的老公,生活也被她安排得很得当。
(这种现实中很多都是自己爱的人跟人走了,就选择一个爱自己的人平静过一生)。
安娜这种情况的也不在少数。
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老公,但是有很多是在平静的生活着,有的是女人在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男子只谈恋爱,有的就是毅然离婚的(结局不一定很好)。
她不知道爱情是会过期的,婚姻原本就是重复着平淡的.如果你是一个浪漫的女人,嫁了一个不懂风情的男人,但只要他对家有责任感.不出去胡来,其实浪漫就是一种感觉而已,来得轰轰烈烈,走的时候一定让你伤痕累累!!!有得必有失!有失去浪漫,就会得到安宁的一生!女人,不要太诗情,太有才情。
不要为了爱一个人放弃自己。
没有人值得自己放弃自己的生命。
没有一个人值得自己放弃自己的尊严。
那样的话会自取其辱。
因为爱情本来就是镜中花。
水中月,只能远观,不能近身的可以享受爱给你的美感
但不能沉溺其中
安娜路易斯特朗回忆录读后感
或许她生命里最闪光的一点是阿尔芒,他们彼此都负出了趋势的感情,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
但是他们这段爱情,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承认,得不到任何人的答应,得不到这个社会的许可。
玛格丽特是妓-女,虽然她放弃了一切,但是仍无法改变现实,在那里没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说相信,一个妓-女会从良,她永远活在妓-女的阴影里。
最终还是为了阿尔芒,又沦落了。
同时也为了他的妹妹。
是的,“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
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
阿尔芒虽有软弱的一面,但是他冲动,易怒,妒忌心又如此之强。
他并不理解玛格丽特,他如此偏激地认为自己受骗了,不断地进行报复,他的心中越是布满恨,越是显得玛格丽特的痛,她的悲。
但是玛格丽特并不后悔所有的选择,她深信当他知道真-相,她会在他的眼中显得格外崇高,然而却发生在她死后的事情。
玛格丽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她一个人面临着死亡,她又如此善良,不愿让他看到自己死亡前的痛苦。
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阿尔芒给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时光同样也是阿尔芳给予的。
(面临死前要永远的诀别是最痛苦的)阿尔芒的出现,是使她走向命运终点的催化剂。
使她的悲惨命运更加深化。
或许没有阿尔芒出现即使没有了闪耀点,也不会有深切的痛苦。
或许正是因为阿尔芒,她的生命才有了光彩。
她才能够从这个悲惨的世界里完全的解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58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