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00字
安娜,这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憾之中香消玉殒。
人都是为希望而活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不仅是安娜、基蒂还是卡列宁、渥伦斯基,还是杜丽、列文……他们都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不能把这部书当成琼瑶剧或者小人书来看,名著的伟大一方面就在于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饱满,让人深深体会到,这是一个人,一个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人。
列文最后找到了有关生命问题的答案,不是像电影所描述的那样皈依了宗教。
实质上列文便是托尔斯泰意志的体现,他找到自己人生的信仰,真理与善美。
安娜.卡列妮娜之读书笔记300字
你好 书名虽为《安娜》,却并不以她为绝对的主角,而是两条主线,分别以安娜与莱温为核心,通过描写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人物、情感、事件,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十九世纪俄国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
小说以爱情及婚姻生活为描述的主要载体,围绕安娜与丈夫阿列克谢、安娜与弗龙斯基、莱温与基季、斯捷潘与多莉四段感情的发展与结局,借莱温思想的变迁,来表达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以及他所赞赏的家庭生活观。
这些人物各自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情感状态,复杂交织成一张大网,覆盖贵族阶级即将没落前的一切社会状况。
安娜,是一个近似完美的女性人物,无论是从外貌、举止、谈吐、学识、涵养、道德等诸多一切书中提及的评判方面,即便从贵族阶级的角度去审视,她也都再完美不过。
如若不是因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欲望被弗龙斯基所挖掘出来,她本应获得所有上层人士的欢迎与赞赏,而作者即使在她道德与灵魂堕落至最深处时,对外表与举止方面,依然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不是一个值得批判的人物,而是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引发人的怜悯与悲愤,将这股怒火发泄至她身边的人与社会上。
安娜已不再年轻,她是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她拥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在绘画及工程方面,都显示了一定才华,她甚至能够通读大量书籍并撰写小说。
她具有女性拥有的一切魅力,在任何社交场合都能很快成为聚焦点,并轻易俘获男人的倾心,甚至刚结婚的莱文也不例外。
她在道德方面也无可指责,对待在车站自杀的工人以及自己的嫂子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关怀与爱护,对待哥哥的孩子们也都充满着关爱。
即便是那些夫人与太太们,出于女性应有的嫉妒,也无法对她生起气来。
然而,所有的这些完美,仅因为弗龙斯基在火车上对她的一瞥,而开始逐渐动摇,随着压抑情欲的释放,而彻底被撕裂。
她仅有的不幸,所有痛苦的来源,便来自于丈夫对她的冷漠与虚伪。
她的家庭从表面上看,也是令所有人羡慕的组配。
丈夫阿列克谢在官场拥有重权,并且事业蒸蒸日上。
他只是太过在意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几乎全身心投入到事业工作,而对家人不管不顾,尤其是安娜。
双方维持着表面上的和睦,但已然形成了巨大的隔膜。
安娜简直恨透了他,将她看做一部运作精良的漂亮的机器。
若撇除情感的因素,这确实是一台令人称赞政治机器,按照贵族社会及官场对他的所有要求而全心全意地运转着。
甚至对家庭生活、对妻子,所需的一切物质需求,也有全部的支持。
但,这终究是一部机器,日日夜夜折磨着安娜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灵魂。
一个女人,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若是得不到情感上的滋润,或如玫瑰,会枯萎,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或如罂栗花,野蛮生长起来,拼命汲取一切露水、阳光,持续绽放令人倾倒的无限魅力,却浑身充满着毒性。
弗龙斯基又有什么错误呢
他是为了追求属于他的爱情呀。
他也只是被安娜的美艳所倾倒而疯狂,放弃了自己拥有的一切。
他在圈内拥有极高的赞誉,他英俊、潇洒、拥有同龄人难以匹配的才华。
他是一位青年军官,前程远大,从朋友,到上级,都希望能够帮助他获得更高的职位。
他有着大量的财富,慷慨、大方,愿意帮助所有的朋友,倾掷钱财为穷人建医院。
他甚至拥有极高的绘画天赋,并对艺术具有很高的鉴赏力。
他内心高傲,像一匹纯良、飘逸的烈马,却能赢得几乎所有人的喜爱。
正如因罂栗花的美艳而误食鸦片,疯狂而不能自拔。
他,为了安娜,放弃了所有贵族社会赋予他的一切。
他愿意承担贵族社会对他的鄙夷、他愿意离开可轻易获得的光明仕途、他甚至可以断绝与母亲、家人的关系。
他可以远离一切,与安娜在国外与乡下,尝试自己无法热爱的绘画与庄园生活。
他在巨大的悲痛之下,连生命都无法顾及,两次试图自杀未遂。
这些,难道不应该引发深刻的同情与思考
却反而将这场悲剧的全部责任推倒在他身上
作为安娜丈夫的阿列克谢,就应该受到无情的指责吗
他确实对安娜与儿子漠不关心,他也的确在发现安娜与弗龙斯基的关系后,对安娜愈加冷酷、绝情起来,甚至拒绝离婚,让自己、安娜、弗龙斯基、儿子谢廖扎都无法解脱,被家庭这一巨大的道德载体所压迫、倾轧。
无论安娜多么动人、美丽,他只是将全部的心力倾注在事业上,无法对安娜产生爱情,甚至基本的情感关注。
他也感受到了全部的痛楚,这种巨大的悲痛甚至使他的道德在宗教层面有了极高的升华,而包容了这造成他事业失败、家庭破裂的背叛。
有那么片刻,他甚至怜爱起妻子私底下与他人所生下的孩子。
除了安娜,任何人都无法对他进行任何指摘,甚至引发了巨大的同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整个生命也被摧毁了。
安娜与弗龙斯基,在追求爱情的路途上,不仅承担着整个社会、一切人际关系的鄙夷,甚至是来自心灵、道德上的重压。
前者是次要的,而真正使安娜痛苦挣扎的,是她显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这种强烈的情感需要所腐蚀。
她徘徊、她抗争,在生下与弗龙斯基的女儿后,也曾下定决心断绝与他的关系,因为她至少还深爱着儿子谢廖扎,这是她直到生命结束前的唯一牵挂。
但她却在与自杀未遂的弗龙斯基见面后,彻底堕入无尽的深渊,沦为情欲的奴隶。
她将生命最后的一切,倾注到弗龙斯基对她情感关怀上。
这正如疯狂生长的罂栗花,对阳光与养料的需求无限膨胀、扩大,容不得一点点的缺失,否则便会立刻枯萎。
她与弗龙斯基爱情的结晶,也都成了她厌恶的东西。
所以即使是在远离一切纷扰的意大利,在绘画与艺术之都的熏染下,她也无法获得任何安慰。
她也只能安宁那么片刻,便又忧郁起来。
这种忧郁与情欲的贪婪,已逐渐成为弗龙斯基的负担,压迫他无法喘息。
他们彼此成为对方唯一的灵魂安慰,却依然无法珍惜已逐渐枯萎的爱情源泉,更加放肆地相互汲取着。
他们已经意识到无法这样生活下去,理想中的爱情场景,维持仅仅不到一年,便重新返回原有贵族的社会归宿。
在彼得堡、在莫斯科、在乡下,他甚至开始新建庄园,并祈求通过安娜与阿列克谢的离婚来用婚姻的方式,来试图寻找最后的出路。
然而,此时的安娜已偏执到双方之间无法融进任何细微的尘埃,怎么可能会帮助他繁衍子嗣。
他们进行这最后的挣扎,却更加快速的陷入这已成为沼泽的荒芜。
弗龙斯基不堪重负地想要逃离,却被安娜束缚得更加紧密,因为安娜离开他无法存活片刻。
最后的时刻,安娜甚至报复性的对弗龙斯基的朋友、基季的丈夫莱温都产生了勾引的欲念。
这是多么可怕的堕落,让我想起了包法利夫人为追求爱情而最终堕入情欲的深渊
最终,在第一次,也是无可挽回的争吵中,弗龙斯基希望得到片刻的自由,而安娜却选择了自杀。
这便是悲剧最后的落幕,弗龙斯基失去了灵魂,去往了前线。
幸好,还有莱温,这个带有作者本人半自传性质的形象,让这部作品变得温暖、饱满起来。
如果说安娜的形象,让这部作品深刻、浑厚,那么莱温就使它进一步升华、伟大。
安娜堕落、悲剧,所带来的阴郁,被莱温的思想蜕变、幸福婚姻一点一点的平复、充实。
也许莱温过于平凡,他的生活与命运也没有读者期待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一切都显得是如此平庸,他没有哥哥尼古拉的愤世嫉俗、忧郁深刻,也没有哥哥谢尔盖的才华横溢、智慧淡泊。
他甚至有些木讷,对自己置身于的贵族阶级的游戏规则显得有些愚笨。
地主贵族热衷的地方政治、委员会、竞选,他也因鄙视而逃脱,这使得他彻底远离了唯一的成就事业的机会。
他没有斯捷潘的圆滑悠哉,也没有弗龙斯基的俊朗风度,他从头至尾都对宗教产生怀疑,因此也无法产生如卡列宁般的宗教道德升华。
他甚至不像一个贵族,而是只是一个地主,与农民们打成一片的憨厚地主。
他是关心农民与自己庄园的,他喜欢与农夫们一起割草、劳作,也希望通过积极的生产关系变革而更加的让利于民,增富于己,然而他最擅长、热衷的事情也失败了。
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书籍,曾出国考察、曾亲身实践、曾向诸多人物请教讨论,也几乎成为他被基季拒绝后的唯一精神寄托,然后却因为结婚后的家庭忙碌而搁置。
他并不年轻,也无贵族的气质。
年近三十的他在去拜访斯捷潘时,甚至被看门人堵在门外半天。
他热爱基季,长久交往给她带来的美好印象,却立刻被弗龙斯基的风度才华所消灭殆尽。
基季因迷恋弗龙斯基的勾引而拒绝了莱温的热情,这对莱温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他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更加埋头于农庄事物,通过身体的强烈劳作去赶走这一精神上的困扰。
他害羞、腼腆,单纯得可爱,对于感情、婚姻、家庭生活几乎一无所知,只因为强烈的爱情而驱使他再次向基季表白。
他在得到肯定答复甚至婚后的长久时间,依然怀疑这种幸福的真实,甚至对结婚的准备工作、基季的怀孕、孩子的生产,他都毫无准备,并且显得焦急、无措。
如果不是基季的打理与安慰,他的婚姻生活必将是一团混乱
最后的他,也未能使自己的庄园成功改革,而甚至连自己的书籍也未能完成。
唯一让人满意的,便是他与基季最终成婚,但这种幸福的顶点立刻被随之而来的家庭生活烦恼所取代。
而小说在此结束,从故事情节上,似乎过于匆忙。
因为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故事都有了归宿,而他呢,却依旧在彷徨、在思考,而他得出的结论也没有给读者带来明确的哲学般的慰藉。
然而,或许正是莱温的平凡,才能凸显出作品的伟大。
这种平凡,在作者的创作下,显得如此真实、厚重。
它能够让最普通的读者,深入莱温的内心世界,体会莱温最细微的情感触动,跟随莱温思考的每一次变化、进步。
他不必拥有伟大的事业,却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本职工作的完善;他不为上流社会的身份、名声而羡慕,却能够与身边仆人、农民保持纯真、愉快的友谊;他未佩戴虚伪的面具,却几乎赢得了所有贵族朋友们的喜爱;他没有许多财富,却能与妻子、朋友过得幸福;他生性愚钝,却不断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他甚至缺少高尚的气质,但却朴实得可爱,从不让人怀疑;他讨厌俱乐部里的休闲、潇洒,却享受劳作带来的热情、洒脱;他在追求爱情方面也显得胆小、腼腆,却赢得了基季最热烈的爱情。
斯捷潘赢得整个上流社会的欢迎,却只拥有莱温这个唯一的真心朋友;多莉婚姻的不幸、五个孩子的生活困扰,却能够在莱温家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哥哥尼古拉对整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感到愤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只能在莱温这儿获得世间的些许温暖;哥哥谢尔盖孤独、深沉、博学,地位崇高,放心将所有的财产交给莱温打理而不过问,每次都对弟弟的愚蠢提问做着最耐心的解答,并在他家中时时获得宽慰;安娜也在生命的最后,以赢得莱温的好感而获得了唯一的乐趣;弗龙斯基几乎拥有贵族特点的一切优势,却在老公爵眼中当即输给莱温。
他的老管家对待他更像朋友而不是仆人,他的农民们甚至喜爱与他一起劳作,丝毫无阶级芥蒂。
大家似乎都觉得莱温身上有着许多缺点,但无法对他生气、厌恨,却都全部真心诚意喜欢起他来。
财富、地位、才华、美貌、高雅、修养、青春、谈吐、礼节,这些所谓的优势,似乎在莱温身上都无法找寻。
而那个贵族时代以及当今社会所推崇的种种优点,却给书中其他的贵族人物带来了无尽的困扰。
作者笔下的贵族们,从表面上看,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羡慕,但他们的不幸福却也是如此真实,让人几乎无法怀疑,并最终深刻认知这一阶级的广大不幸,这恐怕也是作者希望借莱温这一形象所作的最终表达。
莱温,真诚而不虚伪,勤劳而不贪图享乐,道德感强烈而不盲从宗教信仰,追求平等而不对贵族圈子有任何企及,认真务实而不妄想自负,待人热情而没有利益要求,求知欲强烈而不盲从权威,热爱自然随意而厌恶都市生活,自尊自爱而不妄自菲薄,遵从内心的情感意志而不跟随大众文化,渴望心灵平静而排斥生活表面的浮华,信念坚定而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对生活满意而不去渴望过多的财富。
他的所有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优点,汇集一身,便显出他的精彩与伟大。
这些看似无用而遭当代精英、贵族所不屑的优点,却能够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感知生命全部的意义。
而那些成功、高雅、精英、权贵人士所谓的种种优点,便是资本文化给这个社会、给他们自身,带来的无尽烦恼与危害。
过去的贵族阶级如此,当今的资本社会依旧因为盲目追求金钱、物质、享乐、地位、权力、短视,而致使整个社会道德沦丧、幸福感严重降低、环境恶化、人际情谊淡漠、铺张浪费。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徐素影]《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徐素影。
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
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
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
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
哎,可叹,可惜,可怜…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
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
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
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徐素影》。
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
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
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
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
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
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
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
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MSN()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徐素影〕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安娜卡列尼娜的英文读后感
This is I have read a best novel In the wind the candle drags in the wind, the weak bright illuminates all around, finally low-spirited dissipates in darkness Anna · card row Nina, this beautiful and lonely soul, disappears in the inexhaustible regret the jade to perish fragrant I am thinking in Gospels words, “in the middle of you who doesn"t have the crime, who can take the stone to hit her first”. original, said according to the Gospels, our each people are guilty.
3000字《安娜卡列妮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
”“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
”“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
”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
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
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
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
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
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
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
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
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
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心得体会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 用了十天时间,时切时懒,时紧时松地至今天看完了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虽是公认的名著,但在我看来要比托氏的另一篇名著《战争与和平》逊色多了。
无论从爱情,无论从哲学观点、社会学、上层建筑或经济基础各方面讲都没有什么太新奇的看法或观点以及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的整篇很少有激动人心的地方,很少有唤起人们激情之处。
对我最有影响的,最给我激情的是吉提对列文的哥哥尼古拉垂死时表现的感情和行为,确实让我潸然泪下了。
我被吉提的纯洁、善良、贤慧和同情心所感动。
至于安娜·阿尔卡季耶夫娜·卡列尼娜这一人物,不知怎的开始时对她产生很强烈的同情心和怜悯之情,她为自由,为母爱所付出的代价不能不使人同情和感动。
可是逐渐地,越来越对她淡漠起来,甚至当她卧轨自尽时也没有产生激烈的感情的潮水,而是那样近乎无动于衷。
我想这是小说结构情节拖沓冗散造成的,著作确实太散漫了,把人的神经弄疲劳了。
对于列文这一人物,感觉似乎形象不很鲜明。
总的说对小说的人物都没有很鲜明的形象烙印,情节像一串有许多脱节之处的链绳,总不能紧密地连接成一个完整无间的线索,有这样的感觉。
也许是一孔之见:有了《战争与和平》,那么《安娜·卡列尼娜》是没必要诞生的,两者没必要共存,而后者似乎是多余的,因它已被前者包括了
求安娜卡列尼娜英语读后感 800字
色来上课地点肯德基大哭大哭大哭坑爹坑爹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5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