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个字左右)
遥不可期的救赎—娜卡列尼娜 读后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家个不同。
轻轻打开那面尘封的扉页,我仿佛再次跨越历史和空间的鸿沟,来到了沙皇的俄国。
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种异样的阴霾就笼上了心头,不是因为她出众的美貌,而是因为弗伦斯基与她的第一次相会。
托翁如此着笔,定然是要引出一些难解的困境。
果不其然,当我合上那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精装图书的封底时,安娜殷红的鲜血已经被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所冻得发黑,弗伦斯基的热血也永远地冷了下来。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安娜,一个上流社会富有家庭的年轻女子,嫁给了年龄悬殊的卡列宁。
貌似是收到了混迹官场的丈夫的冷落,才有了外遇,有许多读者都认为卡列宁的刻板与“唯名是图”造成了安娜的悲剧。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按老话读一本非当代非本国的书籍,就要了解创作的时代与背景。
在当时的沙皇俄国,作为社会名流、官场大鳄,卡列宁的老婆找小白脸这事情是非常丢面子的,因而许多人认为这就是卡列宁迟迟不离婚的原因,并以此作为抨击卡列宁给安娜带来痛苦、自私狭隘不懂得成人之美的理由。
但是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如果一对夫妻离婚,那么女方是会身败名裂的。
但是踌躇满志的安娜不在乎自己,她已经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不顾一切地要与弗伦斯基在一起。
这让卡列宁、弗伦斯基甚至到了后来她自己都陷入了痛苦之中。
在安娜难产之际,卡列宁又一次选择了原谅,选择了包容。
然而弗伦斯基自杀了。
安娜或许是承受不了精神上的压力,当初选择出轨的她这回又卧轨了。
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
不过辩证的来看,情人这件事情在当时也是充斥着整个名流社会的,而安娜的行为似乎也能够被人理解。
但我认为托尔斯泰恰恰是为了批判这种不正当的社会现象,安娜可以说是受害者,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卡列宁是她的贪婪与傲慢在作祟。
人们可以说卡列宁是虚伪、是伪善,可是他对安娜的感情是不可辩驳的。
安娜嘴上说着卡列宁的不是,但内心的最深处一定是知道这个与她年龄悬殊的男人其实一直爱着她,给予她父亲一样的关爱与包容。
卧轨,也许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但着是唯一的出路了。
安娜有罪吗
有,当然有。
她背叛了丈夫,她间接害死了情人。
但是这正是引发人们反思的地方。
对于爱情和自我的解放,都不应该逾越道德的底线。
有人说安娜是进步女性的代表,我不同意。
真正的女权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因为有一部分男性抛弃了自己的妻子,那么女性就应该抛弃自己的丈夫。
社会的道德与良心的追问,或许在当时遥不可期,或许在当下依旧缺失,但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救赎。
《安娜,卡列尼娜》英文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
”“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
”“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
”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
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
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
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
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
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
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
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
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
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鲁迅 我的第一个师父读后感
师父你怎么哭了
”我疑惑的问。
“我觉得在快意中要哭出来,这大概是我死后第一次的哭。
”师父长长地吸了一口烟,快烧到食指时他叫我再买包烟。
师父是个很奇怪的人,他嗜烟如命,嗜书如命。
他整天躺在摇椅上看书抽烟。
什么“四书”“五经”《史记》《左传》《三国志》《双城记》《天演论》《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我只管洗笔磨墨,师父从一叠信里捡出一封就看,有时烟烧到手指他也不知道。
晚上点着纸罩油灯趴在桌上写,他从来不让我看他写,只叫我背完《诗经》去睡觉。
然而,师父师娘从不在一起睡,也许是师父忘却了罢。
有时师父突然站起来,怒目窗外,大吼道:“无耻的暴徒,悲哀的该杀戮”他手里的烟早成粉末状了。
夜里睡不着,想起师父今天的话还是没搞懂,师父经常说些我不懂的话,这样一想反倒睡着了。
师父家的后园,可以看到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秋天我爬上去打枣子吃,师父不让说是留给需要的人,我看到有几个乞丐来打枣子,就不再问了。
我望着枣子,觉得比师父看的书少一点,满足的抄书去了。
“师父你怎么做起小说来了
”我一边收拾桌上的稿纸一边小心地问。
他沉默一会突然说,“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改良社会罢了。
” “什么是小说,写这个就要看那么多书吗
” “恩。
”看来师父不愿回答我的问题。
后来师父又极简省的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要在路上走的快走的好,就必须有足够的体力。
” “师父我跟着你走
” “你
……哦……好
不过你要先把我那些书看完。
”“知道啦
”我快活的说。
我开始看师父的书,一本接着一本,可是当我看完一本时,却发现比原来又多了几本。
“这书是哪来的
”我心里纳闷。
师父有空就给我讲故事,阿Q画不圆一个圈还想和吴妈困觉;华老栓买到“药”却医不好儿子的病;还有孔乙己祥林嫂高老夫子和社戏。
师父领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对我说这里曾经属于他,现在不属于他属于你了。
我问为什么。
师父指着地上的草说:“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我还是听不懂师父的话,他总是那么深沉,倘使他一开口,就让我苦思冥想不得其解。
在旧历年的前夜,师父接待了一位老朋友刘半农,先前我不曾见过,而这次他的来,也有几分曲折。
他们谈了很久我却一句都没听见。
后来听说刘半农死了,师父很伤心还写了点东西纪念他,我不明白师父为什么总为别人写纪念,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
师父写到苦痛处就不停的吸烟,他吐出的烟雾好像他心理的愁,萦绕在上空,久久不散。
突然有一天,师父还没起床,师母叫我赶快起来见师父。
师父仍旧躺着,却一动不动。
“叫呀,你师父要断气了。
快叫呀
”师母说。
“师父
师父
”我就叫起来。
“大声
他听不见。
还不快叫
” “师父师父”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
快叫呀
”他催促我。
“师父”我哭着大喊。
“…夜……正……长,……路…也…正……长……”他低低地说,有较急的喘气,最后终于平静下去了。
师母说师父留给我一个大箱子,我打开来看,里面全是纸和书,尽是师父写的,最上面还有一封未开启的信: “徒儿,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迭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也看透了造化的把戏。
拿起你的笔,完成我未完成的事业,唤起国民的觉醒以及愚昧的民众,你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要人类受正当的幸福,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和强暴。
然而,这条路上到处都是黑暗,所以我给你留下一点东西,望学以至用。
子君,我一生愧对于你,只留给你一篇《伤逝》,表达我的悔恨和悲哀。
” 我慌忙看箱子,里面尽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散文集一部《野草》杂文集十六部…… ………… 刺耳的铃声把我从梦里托出来,猛然恍悟师父的遗愿,揩去眼角残存的泪,捧起师父的书默默读起来。
我的第一个师父读后感
师父你怎么哭了
”惑的问。
“我觉得意中要哭,这大概是我死一次的哭。
”师父长长地吸了一口烟,快烧到食指时他叫我再买包烟。
师父是个很奇怪的人,他嗜烟如命,嗜书如命。
他整天躺在摇椅上看书抽烟。
什么“四书”“五经”《史记》《左传》《三国志》《双城记》《天演论》《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我只管洗笔磨墨,师父从一叠信里捡出一封就看,有时烟烧到手指他也不知道。
晚上点着纸罩油灯趴在桌上写,他从来不让我看他写,只叫我背完《诗经》去睡觉。
然而,师父师娘从不在一起睡,也许是师父忘却了罢。
有时师父突然站起来,怒目窗外,大吼道:“无耻的暴徒,悲哀的该杀戮”他手里的烟早成粉末状了。
夜里睡不着,想起师父今天的话还是没搞懂,师父经常说些我不懂的话,这样一想反倒睡着了。
师父家的后园,可以看到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秋天我爬上去打枣子吃,师父不让说是留给需要的人,我看到有几个乞丐来打枣子,就不再问了。
我望着枣子,觉得比师父看的书少一点,满足的抄书去了。
“师父你怎么做起小说来了
”我一边收拾桌上的稿纸一边小心地问。
他沉默一会突然说,“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改良社会罢了。
” “什么是小说,写这个就要看那么多书吗
” “恩。
”看来师父不愿回答我的问题。
后来师父又极简省的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要在路上走的快走的好,就必须有足够的体力。
” “师父我跟着你走
” “你
……哦……好
不过你要先把我那些书看完。
”“知道啦
”我快活的说。
我开始看师父的书,一本接着一本,可是当我看完一本时,却发现比原来又多了几本。
“这书是哪来的
”我心里纳闷。
师父有空就给我讲故事,阿Q画不圆一个圈还想和吴妈困觉;华老栓买到“药”却医不好儿子的病;还有孔乙己祥林嫂高老夫子和社戏。
师父领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对我说这里曾经属于他,现在不属于他属于你了。
我问为什么。
师父指着地上的草说:“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我还是听不懂师父的话,他总是那么深沉,倘使他一开口,就让我苦思冥想不得其解。
在旧历年的前夜,师父接待了一位老朋友刘半农,先前我不曾见过,而这次他的来,也有几分曲折。
他们谈了很久我却一句都没听见。
后来听说刘半农死了,师父很伤心还写了点东西纪念他,我不明白师父为什么总为别人写纪念,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
师父写到苦痛处就不停的吸烟,他吐出的烟雾好像他心理的愁,萦绕在上空,久久不散。
突然有一天,师父还没起床,师母叫我赶快起来见师父。
师父仍旧躺着,却一动不动。
“叫呀,你师父要断气了。
快叫呀
”师母说。
“师父
师父
”我就叫起来。
“大声
他听不见。
还不快叫
” “师父师父”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
快叫呀
”他催促我。
“师父”我哭着大喊。
“…夜……正……长,……路…也…正……长……”他低低地说,有较急的喘气,最后终于平静下去了。
师母说师父留给我一个大箱子,我打开来看,里面全是纸和书,尽是师父写的,最上面还有一封未开启的信: “徒儿,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迭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也看透了造化的把戏。
拿起你的笔,完成我未完成的事业,唤起国民的觉醒以及愚昧的民众,你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要人类受正当的幸福,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和强暴。
然而,这条路上到处都是黑暗,所以我给你留下一点东西,望学以至用。
子君,我一生愧对于你,只留给你一篇《伤逝》,表达我的悔恨和悲哀。
” 我慌忙看箱子,里面尽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散文集一部《野草》杂文集十六部…… ………… 刺耳的铃声把我从梦里托出来,猛然恍悟师父的遗愿,揩去眼角残存的泪,捧起师父的书默默读起来。
安娜.卡列妮娜之读书笔记300字
你好 书名虽为《安娜》,却并不以她为绝对的主角,而是两条主线,分别以安娜与莱温为核心,通过描写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人物、情感、事件,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十九世纪俄国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
小说以爱情及婚姻生活为描述的主要载体,围绕安娜与丈夫阿列克谢、安娜与弗龙斯基、莱温与基季、斯捷潘与多莉四段感情的发展与结局,借莱温思想的变迁,来表达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以及他所赞赏的家庭生活观。
这些人物各自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情感状态,复杂交织成一张大网,覆盖贵族阶级即将没落前的一切社会状况。
安娜,是一个近似完美的女性人物,无论是从外貌、举止、谈吐、学识、涵养、道德等诸多一切书中提及的评判方面,即便从贵族阶级的角度去审视,她也都再完美不过。
如若不是因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欲望被弗龙斯基所挖掘出来,她本应获得所有上层人士的欢迎与赞赏,而作者即使在她道德与灵魂堕落至最深处时,对外表与举止方面,依然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不是一个值得批判的人物,而是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引发人的怜悯与悲愤,将这股怒火发泄至她身边的人与社会上。
安娜已不再年轻,她是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她拥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在绘画及工程方面,都显示了一定才华,她甚至能够通读大量书籍并撰写小说。
她具有女性拥有的一切魅力,在任何社交场合都能很快成为聚焦点,并轻易俘获男人的倾心,甚至刚结婚的莱文也不例外。
她在道德方面也无可指责,对待在车站自杀的工人以及自己的嫂子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关怀与爱护,对待哥哥的孩子们也都充满着关爱。
即便是那些夫人与太太们,出于女性应有的嫉妒,也无法对她生起气来。
然而,所有的这些完美,仅因为弗龙斯基在火车上对她的一瞥,而开始逐渐动摇,随着压抑情欲的释放,而彻底被撕裂。
她仅有的不幸,所有痛苦的来源,便来自于丈夫对她的冷漠与虚伪。
她的家庭从表面上看,也是令所有人羡慕的组配。
丈夫阿列克谢在官场拥有重权,并且事业蒸蒸日上。
他只是太过在意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几乎全身心投入到事业工作,而对家人不管不顾,尤其是安娜。
双方维持着表面上的和睦,但已然形成了巨大的隔膜。
安娜简直恨透了他,将她看做一部运作精良的漂亮的机器。
若撇除情感的因素,这确实是一台令人称赞政治机器,按照贵族社会及官场对他的所有要求而全心全意地运转着。
甚至对家庭生活、对妻子,所需的一切物质需求,也有全部的支持。
但,这终究是一部机器,日日夜夜折磨着安娜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灵魂。
一个女人,就像一朵美丽的鲜花,若是得不到情感上的滋润,或如玫瑰,会枯萎,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或如罂栗花,野蛮生长起来,拼命汲取一切露水、阳光,持续绽放令人倾倒的无限魅力,却浑身充满着毒性。
弗龙斯基又有什么错误呢
他是为了追求属于他的爱情呀。
他也只是被安娜的美艳所倾倒而疯狂,放弃了自己拥有的一切。
他在圈内拥有极高的赞誉,他英俊、潇洒、拥有同龄人难以匹配的才华。
他是一位青年军官,前程远大,从朋友,到上级,都希望能够帮助他获得更高的职位。
他有着大量的财富,慷慨、大方,愿意帮助所有的朋友,倾掷钱财为穷人建医院。
他甚至拥有极高的绘画天赋,并对艺术具有很高的鉴赏力。
他内心高傲,像一匹纯良、飘逸的烈马,却能赢得几乎所有人的喜爱。
正如因罂栗花的美艳而误食鸦片,疯狂而不能自拔。
他,为了安娜,放弃了所有贵族社会赋予他的一切。
他愿意承担贵族社会对他的鄙夷、他愿意离开可轻易获得的光明仕途、他甚至可以断绝与母亲、家人的关系。
他可以远离一切,与安娜在国外与乡下,尝试自己无法热爱的绘画与庄园生活。
他在巨大的悲痛之下,连生命都无法顾及,两次试图自杀未遂。
这些,难道不应该引发深刻的同情与思考
却反而将这场悲剧的全部责任推倒在他身上
作为安娜丈夫的阿列克谢,就应该受到无情的指责吗
他确实对安娜与儿子漠不关心,他也的确在发现安娜与弗龙斯基的关系后,对安娜愈加冷酷、绝情起来,甚至拒绝离婚,让自己、安娜、弗龙斯基、儿子谢廖扎都无法解脱,被家庭这一巨大的道德载体所压迫、倾轧。
无论安娜多么动人、美丽,他只是将全部的心力倾注在事业上,无法对安娜产生爱情,甚至基本的情感关注。
他也感受到了全部的痛楚,这种巨大的悲痛甚至使他的道德在宗教层面有了极高的升华,而包容了这造成他事业失败、家庭破裂的背叛。
有那么片刻,他甚至怜爱起妻子私底下与他人所生下的孩子。
除了安娜,任何人都无法对他进行任何指摘,甚至引发了巨大的同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整个生命也被摧毁了。
安娜与弗龙斯基,在追求爱情的路途上,不仅承担着整个社会、一切人际关系的鄙夷,甚至是来自心灵、道德上的重压。
前者是次要的,而真正使安娜痛苦挣扎的,是她显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这种强烈的情感需要所腐蚀。
她徘徊、她抗争,在生下与弗龙斯基的女儿后,也曾下定决心断绝与他的关系,因为她至少还深爱着儿子谢廖扎,这是她直到生命结束前的唯一牵挂。
但她却在与自杀未遂的弗龙斯基见面后,彻底堕入无尽的深渊,沦为情欲的奴隶。
她将生命最后的一切,倾注到弗龙斯基对她情感关怀上。
这正如疯狂生长的罂栗花,对阳光与养料的需求无限膨胀、扩大,容不得一点点的缺失,否则便会立刻枯萎。
她与弗龙斯基爱情的结晶,也都成了她厌恶的东西。
所以即使是在远离一切纷扰的意大利,在绘画与艺术之都的熏染下,她也无法获得任何安慰。
她也只能安宁那么片刻,便又忧郁起来。
这种忧郁与情欲的贪婪,已逐渐成为弗龙斯基的负担,压迫他无法喘息。
他们彼此成为对方唯一的灵魂安慰,却依然无法珍惜已逐渐枯萎的爱情源泉,更加放肆地相互汲取着。
他们已经意识到无法这样生活下去,理想中的爱情场景,维持仅仅不到一年,便重新返回原有贵族的社会归宿。
在彼得堡、在莫斯科、在乡下,他甚至开始新建庄园,并祈求通过安娜与阿列克谢的离婚来用婚姻的方式,来试图寻找最后的出路。
然而,此时的安娜已偏执到双方之间无法融进任何细微的尘埃,怎么可能会帮助他繁衍子嗣。
他们进行这最后的挣扎,却更加快速的陷入这已成为沼泽的荒芜。
弗龙斯基不堪重负地想要逃离,却被安娜束缚得更加紧密,因为安娜离开他无法存活片刻。
最后的时刻,安娜甚至报复性的对弗龙斯基的朋友、基季的丈夫莱温都产生了勾引的欲念。
这是多么可怕的堕落,让我想起了包法利夫人为追求爱情而最终堕入情欲的深渊
最终,在第一次,也是无可挽回的争吵中,弗龙斯基希望得到片刻的自由,而安娜却选择了自杀。
这便是悲剧最后的落幕,弗龙斯基失去了灵魂,去往了前线。
幸好,还有莱温,这个带有作者本人半自传性质的形象,让这部作品变得温暖、饱满起来。
如果说安娜的形象,让这部作品深刻、浑厚,那么莱温就使它进一步升华、伟大。
安娜堕落、悲剧,所带来的阴郁,被莱温的思想蜕变、幸福婚姻一点一点的平复、充实。
也许莱温过于平凡,他的生活与命运也没有读者期待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一切都显得是如此平庸,他没有哥哥尼古拉的愤世嫉俗、忧郁深刻,也没有哥哥谢尔盖的才华横溢、智慧淡泊。
他甚至有些木讷,对自己置身于的贵族阶级的游戏规则显得有些愚笨。
地主贵族热衷的地方政治、委员会、竞选,他也因鄙视而逃脱,这使得他彻底远离了唯一的成就事业的机会。
他没有斯捷潘的圆滑悠哉,也没有弗龙斯基的俊朗风度,他从头至尾都对宗教产生怀疑,因此也无法产生如卡列宁般的宗教道德升华。
他甚至不像一个贵族,而是只是一个地主,与农民们打成一片的憨厚地主。
他是关心农民与自己庄园的,他喜欢与农夫们一起割草、劳作,也希望通过积极的生产关系变革而更加的让利于民,增富于己,然而他最擅长、热衷的事情也失败了。
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书籍,曾出国考察、曾亲身实践、曾向诸多人物请教讨论,也几乎成为他被基季拒绝后的唯一精神寄托,然后却因为结婚后的家庭忙碌而搁置。
他并不年轻,也无贵族的气质。
年近三十的他在去拜访斯捷潘时,甚至被看门人堵在门外半天。
他热爱基季,长久交往给她带来的美好印象,却立刻被弗龙斯基的风度才华所消灭殆尽。
基季因迷恋弗龙斯基的勾引而拒绝了莱温的热情,这对莱温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他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更加埋头于农庄事物,通过身体的强烈劳作去赶走这一精神上的困扰。
他害羞、腼腆,单纯得可爱,对于感情、婚姻、家庭生活几乎一无所知,只因为强烈的爱情而驱使他再次向基季表白。
他在得到肯定答复甚至婚后的长久时间,依然怀疑这种幸福的真实,甚至对结婚的准备工作、基季的怀孕、孩子的生产,他都毫无准备,并且显得焦急、无措。
如果不是基季的打理与安慰,他的婚姻生活必将是一团混乱
最后的他,也未能使自己的庄园成功改革,而甚至连自己的书籍也未能完成。
唯一让人满意的,便是他与基季最终成婚,但这种幸福的顶点立刻被随之而来的家庭生活烦恼所取代。
而小说在此结束,从故事情节上,似乎过于匆忙。
因为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故事都有了归宿,而他呢,却依旧在彷徨、在思考,而他得出的结论也没有给读者带来明确的哲学般的慰藉。
然而,或许正是莱温的平凡,才能凸显出作品的伟大。
这种平凡,在作者的创作下,显得如此真实、厚重。
它能够让最普通的读者,深入莱温的内心世界,体会莱温最细微的情感触动,跟随莱温思考的每一次变化、进步。
他不必拥有伟大的事业,却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本职工作的完善;他不为上流社会的身份、名声而羡慕,却能够与身边仆人、农民保持纯真、愉快的友谊;他未佩戴虚伪的面具,却几乎赢得了所有贵族朋友们的喜爱;他没有许多财富,却能与妻子、朋友过得幸福;他生性愚钝,却不断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他甚至缺少高尚的气质,但却朴实得可爱,从不让人怀疑;他讨厌俱乐部里的休闲、潇洒,却享受劳作带来的热情、洒脱;他在追求爱情方面也显得胆小、腼腆,却赢得了基季最热烈的爱情。
斯捷潘赢得整个上流社会的欢迎,却只拥有莱温这个唯一的真心朋友;多莉婚姻的不幸、五个孩子的生活困扰,却能够在莱温家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哥哥尼古拉对整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感到愤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只能在莱温这儿获得世间的些许温暖;哥哥谢尔盖孤独、深沉、博学,地位崇高,放心将所有的财产交给莱温打理而不过问,每次都对弟弟的愚蠢提问做着最耐心的解答,并在他家中时时获得宽慰;安娜也在生命的最后,以赢得莱温的好感而获得了唯一的乐趣;弗龙斯基几乎拥有贵族特点的一切优势,却在老公爵眼中当即输给莱温。
他的老管家对待他更像朋友而不是仆人,他的农民们甚至喜爱与他一起劳作,丝毫无阶级芥蒂。
大家似乎都觉得莱温身上有着许多缺点,但无法对他生气、厌恨,却都全部真心诚意喜欢起他来。
财富、地位、才华、美貌、高雅、修养、青春、谈吐、礼节,这些所谓的优势,似乎在莱温身上都无法找寻。
而那个贵族时代以及当今社会所推崇的种种优点,却给书中其他的贵族人物带来了无尽的困扰。
作者笔下的贵族们,从表面上看,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羡慕,但他们的不幸福却也是如此真实,让人几乎无法怀疑,并最终深刻认知这一阶级的广大不幸,这恐怕也是作者希望借莱温这一形象所作的最终表达。
莱温,真诚而不虚伪,勤劳而不贪图享乐,道德感强烈而不盲从宗教信仰,追求平等而不对贵族圈子有任何企及,认真务实而不妄想自负,待人热情而没有利益要求,求知欲强烈而不盲从权威,热爱自然随意而厌恶都市生活,自尊自爱而不妄自菲薄,遵从内心的情感意志而不跟随大众文化,渴望心灵平静而排斥生活表面的浮华,信念坚定而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对生活满意而不去渴望过多的财富。
他的所有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优点,汇集一身,便显出他的精彩与伟大。
这些看似无用而遭当代精英、贵族所不屑的优点,却能够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感知生命全部的意义。
而那些成功、高雅、精英、权贵人士所谓的种种优点,便是资本文化给这个社会、给他们自身,带来的无尽烦恼与危害。
过去的贵族阶级如此,当今的资本社会依旧因为盲目追求金钱、物质、享乐、地位、权力、短视,而致使整个社会道德沦丧、幸福感严重降低、环境恶化、人际情谊淡漠、铺张浪费。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
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
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
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有背叛了她。
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
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
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来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剧的批判力量。
列夫特尔斯泰简介是什么
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军官维朗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然偷情。
此事后来被丈夫卡伦汀发现,安娜要求离婚被拒,卡伦汀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
安娜投奔维朗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维朗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
安娜则日益思念爱子,最后在绝望中撞火车自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5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