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个字左右)
遥不可期的救赎—娜卡列尼娜 读后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家个不同。
轻轻打开那面尘封的扉页,我仿佛再次跨越历史和空间的鸿沟,来到了沙皇的俄国。
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种异样的阴霾就笼上了心头,不是因为她出众的美貌,而是因为弗伦斯基与她的第一次相会。
托翁如此着笔,定然是要引出一些难解的困境。
果不其然,当我合上那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精装图书的封底时,安娜殷红的鲜血已经被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所冻得发黑,弗伦斯基的热血也永远地冷了下来。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安娜,一个上流社会富有家庭的年轻女子,嫁给了年龄悬殊的卡列宁。
貌似是收到了混迹官场的丈夫的冷落,才有了外遇,有许多读者都认为卡列宁的刻板与“唯名是图”造成了安娜的悲剧。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按老话读一本非当代非本国的书籍,就要了解创作的时代与背景。
在当时的沙皇俄国,作为社会名流、官场大鳄,卡列宁的老婆找小白脸这事情是非常丢面子的,因而许多人认为这就是卡列宁迟迟不离婚的原因,并以此作为抨击卡列宁给安娜带来痛苦、自私狭隘不懂得成人之美的理由。
但是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如果一对夫妻离婚,那么女方是会身败名裂的。
但是踌躇满志的安娜不在乎自己,她已经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不顾一切地要与弗伦斯基在一起。
这让卡列宁、弗伦斯基甚至到了后来她自己都陷入了痛苦之中。
在安娜难产之际,卡列宁又一次选择了原谅,选择了包容。
然而弗伦斯基自杀了。
安娜或许是承受不了精神上的压力,当初选择出轨的她这回又卧轨了。
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
不过辩证的来看,情人这件事情在当时也是充斥着整个名流社会的,而安娜的行为似乎也能够被人理解。
但我认为托尔斯泰恰恰是为了批判这种不正当的社会现象,安娜可以说是受害者,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卡列宁是她的贪婪与傲慢在作祟。
人们可以说卡列宁是虚伪、是伪善,可是他对安娜的感情是不可辩驳的。
安娜嘴上说着卡列宁的不是,但内心的最深处一定是知道这个与她年龄悬殊的男人其实一直爱着她,给予她父亲一样的关爱与包容。
卧轨,也许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但着是唯一的出路了。
安娜有罪吗
有,当然有。
她背叛了丈夫,她间接害死了情人。
但是这正是引发人们反思的地方。
对于爱情和自我的解放,都不应该逾越道德的底线。
有人说安娜是进步女性的代表,我不同意。
真正的女权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因为有一部分男性抛弃了自己的妻子,那么女性就应该抛弃自己的丈夫。
社会的道德与良心的追问,或许在当时遥不可期,或许在当下依旧缺失,但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救赎。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心得体会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 用了十天时间,时切时懒,时紧时松地至今天看完了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虽是公认的名著,但在我看来要比托氏的另一篇名著《战争与和平》逊色多了。
无论从爱情,无论从哲学观点、社会学、上层建筑或经济基础各方面讲都没有什么太新奇的看法或观点以及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的整篇很少有激动人心的地方,很少有唤起人们激情之处。
对我最有影响的,最给我激情的是吉提对列文的哥哥尼古拉垂死时表现的感情和行为,确实让我潸然泪下了。
我被吉提的纯洁、善良、贤慧和同情心所感动。
至于安娜·阿尔卡季耶夫娜·卡列尼娜这一人物,不知怎的开始时对她产生很强烈的同情心和怜悯之情,她为自由,为母爱所付出的代价不能不使人同情和感动。
可是逐渐地,越来越对她淡漠起来,甚至当她卧轨自尽时也没有产生激烈的感情的潮水,而是那样近乎无动于衷。
我想这是小说结构情节拖沓冗散造成的,著作确实太散漫了,把人的神经弄疲劳了。
对于列文这一人物,感觉似乎形象不很鲜明。
总的说对小说的人物都没有很鲜明的形象烙印,情节像一串有许多脱节之处的链绳,总不能紧密地连接成一个完整无间的线索,有这样的感觉。
也许是一孔之见:有了《战争与和平》,那么《安娜·卡列尼娜》是没必要诞生的,两者没必要共存,而后者似乎是多余的,因它已被前者包括了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概括
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军官维朗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然偷情。
此事后来被丈夫卡伦汀发现,安娜要求离婚被拒,卡伦汀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
安娜投奔维朗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维朗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
安娜则日益思念爱子,最后在绝望中撞火车自杀。
安列卡列尼娜和白流苏有一点儿像
觉得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我想着福音书中的话,“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原来,按福音书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二 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因为我们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怜悯而活着的人。
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三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
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四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
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
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
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
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
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五 在古老的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他们有了,从此人类有了罪。
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
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主义者。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上帝的存在。
完全沉溺在爱情生活中的安娜和伏伦斯基有了第一次,恐惧立刻袭来,一切开始回归到现实之中。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伏伦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
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
在爱情的对面,是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
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
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而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
六 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
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
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伏伦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
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
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
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安得鲁美达 -8-1 00:45 回复此发言 -------------------------------------------------------------------------------- 2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zhuan 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七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
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
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
这是我们的现实。
八 我不认为两个灵魂的相触一定要用某种契约作为凭证。
现行婚姻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安全
情感
性
良心
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讥讽,但却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扰。
现行婚姻制度实际上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保护更多。
九 晚年的托尔斯泰拒绝肉食,因为在他看来,猎杀动物,既是残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维护着人的尊严。
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伟大的著作中。
从最早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叶赫留朵夫,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到《复活》中又以叶赫留朵夫作为完结,我们始终看到一个身材魁梧,外表腼腆,温文尔雅,思想上却又极端自审和复杂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自己。
在这个人最初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庄园中的农奴,并宣布他们获得了,想用自己的行动给广袤的大地作出一个表率(《一个地主的早晨》)。
后来他放弃自己公爵的身份,要跟一个地位低下的结婚(《复活》)。
到了八十高龄,托尔斯泰还为了寻求真理而离家出走,最终客死异乡。
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十 真理与美善就像道一样玄妙深微,不可言说,无影无踪。
丰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气吞山河。
只有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
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
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
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安娜·卡列尼娜,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
名著集合???
你是女生么?推荐你读:傲慢与偏见、飘、简爱、小妇人、老人与海、呼啸山庄、茶花女、海蒂、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名利场、嘉莉妹妹、我是猫、挪威的森林、珍妮姑娘、包法力夫人、羊脂球、张爱玲的经典小说、红与黑你是男生么
推荐你读:战争与和平、福尔摩斯探案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野性的呼唤、永别了武器、时间简史、雾都孤儿、猎人笔记、欧也妮葛朗台、热爱生命、汤姆叔叔的小屋、英雄凯撒、浮士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