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英文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 读后感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
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
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
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
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
哎,可叹,可惜,可怜……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
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
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
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
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
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
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
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
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
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
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
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
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
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
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爱是什么
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 卡列宁娜作者是谁
俄国 ,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简称 列夫 托尔斯泰,十大文豪之首。
还著有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忏悔录》《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写实主义,被称为“天才艺术家”。
安娜。
卡列宁娜的简介
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沉重。
这本书传入中国的年代问题,因而安娜那种追求自身幸福,敢于向旧势力宣战的个性成为了一种解放思想的象征。
其实对于安娜,我个人觉得她的悲剧的主要根源于自身,她既然为了爱情敢于与全天下人为敌,就应该相信这份自己已为之所付出一切的爱情。
可以看出,弗龙斯基是一直都爱着她的,是她对他们之间的感情产生了怀疑。
“红杏出墙”是一个封建色较浓厚的词。
但是,红杏出墙并不总是一件坏事。
没有爱情的婚姻本身就是一座,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为了活得有生气些,从坟墓里爬了出来,谁又能责备他(她)呢
丈夫的不堪,正表安娜的生活状况。
安娜之前也没认识到自己的丈夫是那么的不堪,是因为遇到弗龙斯基以后,自己的春天再次苏醒的时候才看出来的。
是爱把她的眼睛再次擦亮了,丈夫的不堪使得她再也无法忍受过去的那种生活,她急需从那令人窒息的生活中逃出来。
(个人的看法啦~~~~
安娜·卡列宁娜人物形象分析
彼得堡贵夫人安娜室后裔,大官列宁的妻子。
她哥奥勃朗斯基住在莫斯科,过着的生活。
他与过去的家庭女教师发生暖昧关系,妻子道丽发觉后,非常痛苦。
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
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
与此同时庄园贵族列文也来到莫斯科,他已年过三十,感到建立家庭的需要,决定向他青年时代就喜爱的吉提求婚,而当时吉提正迷恋着渥伦斯基,她拒绝了列文。
但渥伦斯基见到安娜后就不再与吉提交往。
安娜的到来使道丽和丈夫言归于好,却使道丽的妹妹吉提陷入不幸。
列文回到乡下,埋头从事农业改革,希望以此忘却个人生活上的失意。
他尝试养育优种牲畜,引进农业机器,但总不能得到应有的效益。
安娜在归途中发现渥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渥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
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人们议论,回到家卡列宁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遵守妇道。
而这种官腔和说教反而使安娜关闭了心灵之门,从此她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渥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
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渥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
列文在农村常和农民一起劳动,向往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像农民一样朴实,但得知吉提曾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后即将回来,又激发了对她的爱,列文再次求婚,他们终于结合了。
婚后住在庄园里,过着美满的生活,但是列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
他在农业上的各种设想常常失败,农民不信任地主。
他幻想建立一种股东联营方式,使农民和地主同样得益,达到“以利害的调和和一致来代替互相仇视”,但各种新方法、新措施都无效。
他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苦恼得几乎自杀,最后从一个老农那儿得到了启示:“人活着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灵魂,为了上帝。
” 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
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渥伦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
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
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
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
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
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
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
一次在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
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
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
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
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而道丽——奥勃朗斯基这一次要线索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在家庭思想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
作者以这种建筑学而自豪,圆拱将两座大厦联结得天衣无缝,“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顶”。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出来。
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展现了安娜的精神美,也提示我们去探究她的生活之谜。
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
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
渥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
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
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
确实,在国外,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安娜曾体验过短暂的“不可原谅的幸福”。
她丢弃母亲的天职,但内心无法平息因失去爱子而产生的悲伤;她想昂起骄傲的头,宣称她是幸福的女人,但却摆脱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识。
她的灵魂一直受到折磨。
而孤注一掷的、囿于自我的对渥伦斯基的爱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感情反响,安娜绝望了,她在临终前满含怨愤地喊出:“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
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
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
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
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
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
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
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
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
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
安娜·卡列宁娜好看吗
指安娜本人还是这部作品
安娜本人就挺漂亮的 作品就一般,我不是很喜欢这类型的书
安娜.卡列宁娜是谁写的
求答案
列夫 托尔斯泰,求采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