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列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个字左右)
遥不可期的救赎—娜卡列尼娜 读后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家个不同。
轻轻打开那面尘封的扉页,我仿佛再次跨越历史和空间的鸿沟,来到了沙皇的俄国。
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种异样的阴霾就笼上了心头,不是因为她出众的美貌,而是因为弗伦斯基与她的第一次相会。
托翁如此着笔,定然是要引出一些难解的困境。
果不其然,当我合上那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精装图书的封底时,安娜殷红的鲜血已经被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所冻得发黑,弗伦斯基的热血也永远地冷了下来。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安娜,一个上流社会富有家庭的年轻女子,嫁给了年龄悬殊的卡列宁。
貌似是收到了混迹官场的丈夫的冷落,才有了外遇,有许多读者都认为卡列宁的刻板与“唯名是图”造成了安娜的悲剧。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按老话读一本非当代非本国的书籍,就要了解创作的时代与背景。
在当时的沙皇俄国,作为社会名流、官场大鳄,卡列宁的老婆找小白脸这事情是非常丢面子的,因而许多人认为这就是卡列宁迟迟不离婚的原因,并以此作为抨击卡列宁给安娜带来痛苦、自私狭隘不懂得成人之美的理由。
但是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如果一对夫妻离婚,那么女方是会身败名裂的。
但是踌躇满志的安娜不在乎自己,她已经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不顾一切地要与弗伦斯基在一起。
这让卡列宁、弗伦斯基甚至到了后来她自己都陷入了痛苦之中。
在安娜难产之际,卡列宁又一次选择了原谅,选择了包容。
然而弗伦斯基自杀了。
安娜或许是承受不了精神上的压力,当初选择出轨的她这回又卧轨了。
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
不过辩证的来看,情人这件事情在当时也是充斥着整个名流社会的,而安娜的行为似乎也能够被人理解。
但我认为托尔斯泰恰恰是为了批判这种不正当的社会现象,安娜可以说是受害者,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卡列宁是她的贪婪与傲慢在作祟。
人们可以说卡列宁是虚伪、是伪善,可是他对安娜的感情是不可辩驳的。
安娜嘴上说着卡列宁的不是,但内心的最深处一定是知道这个与她年龄悬殊的男人其实一直爱着她,给予她父亲一样的关爱与包容。
卧轨,也许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但着是唯一的出路了。
安娜有罪吗
有,当然有。
她背叛了丈夫,她间接害死了情人。
但是这正是引发人们反思的地方。
对于爱情和自我的解放,都不应该逾越道德的底线。
有人说安娜是进步女性的代表,我不同意。
真正的女权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因为有一部分男性抛弃了自己的妻子,那么女性就应该抛弃自己的丈夫。
社会的道德与良心的追问,或许在当时遥不可期,或许在当下依旧缺失,但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救赎。
3000字《安娜卡列妮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
”“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
”“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
”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
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
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
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
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
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
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
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
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
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安列卡列尼娜和白流苏有一点儿像
觉得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我想着福音书中的话,“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原来,按福音书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
二 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因为我们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怜悯而活着的人。
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三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
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四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
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
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
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
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
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五 在古老的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他们有了,从此人类有了罪。
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
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主义者。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上帝的存在。
完全沉溺在爱情生活中的安娜和伏伦斯基有了第一次,恐惧立刻袭来,一切开始回归到现实之中。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伏伦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
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
在爱情的对面,是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
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
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而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
六 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
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
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伏伦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
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
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
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安得鲁美达 -8-1 00:45 回复此发言 -------------------------------------------------------------------------------- 2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zhuan 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七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
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
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
这是我们的现实。
八 我不认为两个灵魂的相触一定要用某种契约作为凭证。
现行婚姻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安全
情感
性
良心
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讥讽,但却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扰。
现行婚姻制度实际上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保护更多。
九 晚年的托尔斯泰拒绝肉食,因为在他看来,猎杀动物,既是残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维护着人的尊严。
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伟大的著作中。
从最早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叶赫留朵夫,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到《复活》中又以叶赫留朵夫作为完结,我们始终看到一个身材魁梧,外表腼腆,温文尔雅,思想上却又极端自审和复杂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自己。
在这个人最初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庄园中的农奴,并宣布他们获得了,想用自己的行动给广袤的大地作出一个表率(《一个地主的早晨》)。
后来他放弃自己公爵的身份,要跟一个地位低下的结婚(《复活》)。
到了八十高龄,托尔斯泰还为了寻求真理而离家出走,最终客死异乡。
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十 真理与美善就像道一样玄妙深微,不可言说,无影无踪。
丰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气吞山河。
只有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
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
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
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安娜·卡列尼娜,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概括
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军官维朗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然偷情。
此事后来被丈夫卡伦汀发现,安娜要求离婚被拒,卡伦汀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
安娜投奔维朗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维朗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
安娜则日益思念爱子,最后在绝望中撞火车自杀。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着墨最多的就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两人不顾世俗眼光,抛弃一切也要在一起,如果是现在的社会里,那该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可惜,在那时的俄国,封建贵族虽然处于末端,但是还是社会主流,尤其他们二人都处于社会上层,那么聚焦于他们的眼光是数目众多的,是毒辣无情的,是苛刻的。
虽然他们两个都为了爱情抛弃了很多,但是根本上他们两个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渥伦斯基的抛弃的一切转瞬就可以恢复,但是在那个女人依附男人的时代,安娜抛弃自己有权势的丈夫,这就决定了她以后的生活只能依靠渥伦斯基,而渥伦斯基只是一个玩惯了的花花公子,所以她在心里还是对他的爱心存怀疑,加上对儿子抚养权争取的无望以及上流社会的讽刺,所以才最后绝望的死去。
安娜是坚强的,她勇敢的追求爱情;安娜是软弱的,她面对社会的重重压力,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安娜是单纯的,冲动的,为了浅浅的爱情便义无反顾的抛弃家庭;安娜还是高贵的,她宁愿舍弃生命也要摆脱残酷社会的压迫。
当一个女人失去了她自认为高于一切,甚至是生命的爱情而又不能像男人那样自由抉择命运的时候,她就只剩下一条路:走向死亡。
自古以来,为情而走向悲剧的女性多半是这样。
这样的爱情也是悲剧收尾。
安娜卡列尼娜开头语 英语
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他的《安娜卡列》(Anna Karenina)里说:“ 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的英译本翻译如下: 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安娜卡列尼娜书中的好词好句
好句 :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上帝啊,原谅我的一切吧我不要什么幸福,我只要拜托痛苦就好了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因为我们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怜悯而活着的人。
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
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
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
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
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
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
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在古老的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他们有了性爱,从此人类有了罪。
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
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上帝的存在。
完全沉溺在爱情生活中的安娜和伏伦斯基有了第一次性爱,恐惧立刻袭来,一切开始回归到现实之中。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伏伦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
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
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
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
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而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
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
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
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伏伦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
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
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
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讥讽,但却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扰。
现行婚姻制度实际上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保护更多。
晚年的托尔斯泰拒绝肉食,因为在他看来,猎杀动物,既是残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维护着人的尊严。
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伟大的著作中。
真理与美善就像道一样玄妙深微,不可言说,无影无踪。
丰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气吞山河。
只有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
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
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安娜卡列尼娜为何一定要死?
安娜卡列尼娜自杀之析(1)安娜无法自己与他人的虚伪社会是虚伪化:虚伪是世界游戏规则的一个部分。
人不可能都像《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小男孩那样说话,那等于把人的脸皮统统撕扯下来。
人不虚伪,社会不能容忍;人虚伪,自己不能容忍(浑然不觉倒好,自我认知度高反而痛苦)。
此人生存之悖论。
安娜尤甚。
卡列宁也为人之虚伪而深感痛苦。
吉蒂也是如此,她叙述的那个坐轮椅的老妇人施塔尔夫人的故事其实是与安娜的故事相映成趣的。
安娜临死之前,获得了一种我称之为“灵视”的本领,在车厢里,有一对夫妇坐在她对面,好像挺恩爱的,然而洞若观火一般的安娜一眼就看穿了那个老男人是个什么货色。
“这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这是世界的本相,丑陋,残酷,狰狞,人人都不例外。
托翁本人对虚伪一定是深恶痛绝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关于虚伪之书,是暴露虚伪之书,是痛斥虚伪之书。
虚伪是成人才有的最龌龊的本性之一,然而人不可能不虚伪。
不虚伪,不得活。
人难以回归真实之境,澄明之境,此为人之郁闷痛苦之源。
(2) 生存是无休止的痛苦 人生存的要务是欲望与情感的满足。
欲望可以作狭义的理解,而情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伦理之情、骨肉亲情、友情等,然而这些往往会成了欲望的牵绊和束缚。
情与欲纠缠不休,相互撕扯,其结果往往容易导致对生存的厌倦。
对安娜而言,赢得了儿子的监护权、赢得了离婚的权利、与沃伦斯基结为合法夫妻就意味着胜利了吗
她就真的能够获得幸福吗
她说:“在我和沃伦斯基之间又会出现什么新的感情吗
不要说幸福,就是摆脱痛苦,难道有可能吗
不
不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了自己。
“这是不可能的
生活使我们破裂了,我使他不幸,他和我都不能有所改变。
一切办法但尝试过,但是螺丝钉拧坏了。
”在安娜看来,人生的痛苦注定是无止无休的,“简直想象不出一种不痛苦的生活环境”。
她说:“我不是活着,而是在等待着一种拖延了又拖延的结局。
”这个结局是什么呢
安娜也迷迷糊糊,晦暗难明,但她已预感到肯定不是什么好的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她处在一种无止无休的悬置状态,对未来充满疑惑和恐惧。
相伴而来的就是对生存的厌倦,虚无感开始在其内心世界逐渐漫延浸润。
既然生存是虚无,是徒劳,再折腾来折腾去,有意思吗
别人也许有精力、有兴致去折腾,可是安娜不想了。
“死”(смерть)这个字眼一旦蹦出来,就不断地在安娜的脑海里跳跃翻腾。
(3)激情孕育毁灭从神经类型上讲,安娜大致属于多血质,富于激情,充满活力。
在沃伦斯基的眼中,安娜“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他的整个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
”沃伦斯基的母亲曾对安娜迷人的外表赞不绝口,但她看到的只是外表,而沃伦斯基却凭直觉把捉了安娜性格中最核心的东西——生命力,也就是激情。
这种激情本应当是为她自己能够“生活在另一个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而准备的,但遗憾的是在最初,因为所遇非人,(卡列宁当然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但与安娜不相匹配),这种生命力不得已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直至偶遇沃伦斯基才迸发出来、释放出来。
这种迸发与释放可以说是毫无顾忌的,甚至是不计后果的。
同样作为凡人,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埋怨谴责安娜,这也是托翁的意思。
然而,那种“幸福得不可饶恕”的美好日子实在太短暂了。
从国外回来后,安娜很快被妒忌、猜忌、失落、孤寂、恐惧、空虚、无聊、厌烦、绝望等包围,不停的争吵开始成为家常便饭。
从病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诊断出,安娜已经患上了先是轻度的后来逐渐加剧的歇斯底里症或者是狂躁型抑郁症。
托尔斯泰对安娜后期的蜗居生活描写得非常细腻真实,使得那些多愁善感的读者要么长吁短叹,要么一掬同情之泪。
有时我们甚至搞不懂安娜究竟是咎由自取,还是命当如此。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就两个人的关系而言,沃伦斯基未必就打定主意彻底抛弃安娜,在花花公子中,沃伦斯基还算是一位有情有义之人,他深知安娜的脆弱,因此虽然他已经厌倦安娜,但仍然希望与安娜建立一个合法的婚姻关系,而在安娜看来这恰恰是无法接受的。
当她判定沃伦斯基对其他女人并没有野心时,她却没有享受到丝毫的欣慰与快乐,因为她看透他“早就不爱我了”,安娜认为:“如果,他不爱我,却由于责任感而对我曲意温存,但却没有我所渴望的情感,这比怨恨还要坏千百倍
这简直是地狱
”这表明,安娜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理由只有沃伦斯基的爱了。
爱在,生命就在;爱亡,生命亦亡。
当然,虽然安娜看透了沃伦斯基不再爱她,但在内心深处她仍然渴望沃伦斯基继续爱她、呵护她,于是,她想要最后验证一下沃伦斯基对她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
但是,计划一开始付诸实施的时候,她的心理实际上已经非常扭曲了,精神已处在非理性因素的控制之下,她暗下决心,倘若沃伦斯基真的不再爱她,她就用死来惩罚他,惩罚沃伦斯基对爱情的放弃和背叛。
正如结局所显示的,安娜把非正常死亡当成了一种惩罚人的手段。
现实生活中还真有不少人如法炮制,由极爱转为极恨,以一种无法挽救的自我毁灭的方式给曾经的所爱之人留下一个难以磨灭的幻影与无法拥抱的虚无,这样一种惩罚,是何等快意
何等残酷
又是何等愚蠢啊
吉蒂当初没有看错,安娜的迷人之处的确有一种可怕和残酷的东西,这种东西现在清楚了,那就是生命激情本身就蕴含着毁灭生命的力量,亦即弗洛伊德所谓的死亡冲动或死亡本能。
(4)偶然性与宿命尽管如此,我们还应当指出,安娜去车站并不就是去自杀,虽然自杀的念头已在她的头脑中盘旋了许久。
安娜最后卧轨既有远因,也有近因。
远因我们上面已做了一些分析。
近因则由一连串的偶然性因素构成。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安娜去朵利家如果没有遇上昔日的情敌吉蒂,或者吉蒂快一些下楼并热情拥抱安娜,沃伦斯基及时接到安娜的去信并立即回信或赶回来,安娜在莫斯科近郊车站站台上没有看到车夫接索罗金公爵夫人及其女儿,没有看到那个眼熟的农民(护路工)(这一点构成了安娜的宿命),而此时火车没有那一声凄厉的鸣笛,我想,安娜未必会选择自杀。
正是因为这一连串偶然性因素的发生(有些其实是安娜的错觉和臆想),安娜的被遗弃感和绝望感越来越被强化、放大,心理负荷已过临界点,最后,导致了死亡冲动战胜生之本能。
卧轨的一刹那间,或许她意识到了什么,但无情的车轮已不容她的意识再活动下去了。
安娜就这样死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她不是第一个自杀者,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她已经到了的地方,会遇到许多同道,因此她肯定不会寂寞。
不过她自己上路的时候是孤单的,她也只能这样了,因为她已无家可归。
我个人理解,她以死表达自己对非本然性的生活的抗议和否定,以此赢回自己做人的尊严,而不仅仅是为了解脱和惩罚。
安娜的悲剧告诉我们,单纯的两性之爱不足以建立起稳固的完整的自足的世界,借助于本然的生命力的迸发与释放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突破人生困局,但从根本上讲非但不能拯救个人,反而将个人逼进死胡同。
但若以为托翁意在将个人激情、个体行为纳入社会掌控之下,就可能曲解了托翁的本意。
托翁为何另外要塑造列文这个形象,读懂了列文,才能明白托翁为何一定让安娜去死。
安娜之死是托翁预先的设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