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安河传读后感

求一篇读后感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读后感 默认分类 2010-03-17 12:35:29 阅读2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起初接触《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多读点文学名著,刚巧它的作者巴金又是个文学大家,所以就从读书馆借来读了。

读完《家》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用了一个月时间又把《春》《秋》看完。

里面的情节无不像一根弦一样牵动着我的心,控制着我的喜怒哀乐,瑞珏、海儿死的时候我会伤心落泪,高老太爷死的时候我会开心大笑,觉新受欺负时,我又会怒其不争。

高家三兄弟中,三弟觉慧可谓是新思想的代表。

他表现出一种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精神。

觉慧知道高家,这个封建没落的大家庭已经不可救药了,他不能改变这个现实,所以在《家》的最后,觉慧离开了这个封建大家庭,走向了充满光明的上海。

其中他对高家那些所谓大家长冷淡漠然的态度,让人有大块淋漓的感觉。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陈姨太带着巫师来他房间驱鬼的时候,他毅然把陈姨太还有克明堵在了门外,让人很解气。

为了琴和觉民的幸福,他帮助觉民离家出走,最后他们战胜了以高家老太爷为首的封建势力。

他极力想改变大哥觉新的“无抵抗主义”,但是他发现大哥“中毒”以深,所以他表现出对大哥的不理解,以至于慢慢疏远他。

在《春》《秋》两部小说中,觉慧经常与觉新写信,给予了觉新很多的新思想。

并和觉民里应外合把受到封建压迫的淑英接到了上海。

觉慧接受了新民主主义思想,他是主张推翻封建制度的,在他身上我看见了希望。

可是对于觉慧这个角色唯一一点让我感到不满的是就是他保护不了他爱的人,他喜欢鸣凤,可是鉴于她是一个丫环,他不能公开他的秘密,也不能给她什么承诺,更不能娶她。

而鸣凤却认定了他,面对冯乐山的逼婚,她毅然选择了一个完美的悲剧结局。

这一朵还未盛开的花就这样被湖水淹没了。

鸣凤的死虽然不是觉慧的错,但是他的无心却让鸣凤独自面对,而鸣凤唯一的办法就是长眠湖底。

作为二哥的觉民,贯串三部小说始终。

我感觉作者对觉民给予了太多的青睐,他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的顺利。

他和觉慧一样都是接受新思想教育的,但他没有表现的那么过激。

他第一次公然挑衅高家的威严应该算是那次的离家出走。

他一直认为他和琴的婚事是顺理成章的,他们彼此相爱,且又门当户对。

可是谁知半路杀出个冯乐山的侄女,而且高老太爷又极力赞成,一向平和的他为了他和琴的幸福选择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在觉慧的帮助下离家出走了。

当时我真的怕他坚持不住而放弃,结果他胜利了,在老太爷死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终于可以替觉民和琴松了一口气。

在《春》《秋》中觉民和琴一起宣扬新思想,他们成了淑英、淑贞等的救世主。

他们帮助淑英逃出了封建礼教的魔爪,使她奔向了自由。

但是对于淑贞他们依然没有办法,最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父母歇斯底里的争吵中,奔向了井底,向鸣凤一样选择了一个完美的悲剧结局。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不明白,他们既然可以送走一个淑英为什么不能再送走一个淑贞呢。

在《秋》的最后,觉民如愿以偿的和琴接了婚。

所以说觉民一切太过顺利,好像他想做的事几乎都成功了,对于他,我并没有多大的感触。

与觉民形成鲜明对比的觉新,就不同了,我对他有很大的感触。

他和觉民完全相反,他所有的事没有一件是顺利的。

对于他我充满了同情。

觉新对于封建势力总是采取“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这就使他处处显得懦弱,甚至因此招来亲人的不理解,可是他的苦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在《家》中他接受了家庭的安排与李瑞珏结了婚,抛弃了青梅竹马的梅,间接造成了梅的悲剧。

后来他也爱上了瑞珏,而且他们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海儿,这段时间可谓是觉新最快乐的时光。

但是好景不长,在老太爷死后,以陈姨太为首的封建势力打着“血光之灾”的迷信旗号,让临近生产的瑞珏搬到城外去。

虽然心疼妻子,但是软弱的觉新并没有反抗,他顺从了大家长的意愿,这就造成了悲剧的发生,瑞珏生下第二个孩子云儿,就撒手人寰了。

而云儿不久也在外婆家夭折了。

就剩下海儿和觉新相依为命。

可是祸不单行,由于庸医误诊,海儿也离开了觉新,上天把他唯一的寄托也夺走了,此时的觉新达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瑞珏死的时候我哭了,这时候我恨觉新的不争与懦弱,连自己的爱妻也保护不了,明知道那是迷信,却不反抗。

海儿死的时候我又哭了,这么可爱的一个孩子,就是因为庸医的误诊而断送了生命,这时我恨觉新不该那么保守,应该早请西医,那样的话海儿也不会死。

然而因为他的悲惨命运,却得到了一个女子的垂青。

蕙从此住进了觉新的心里,然而此时的蕙已被她腐朽的父亲许配给了他人,对此觉新很想帮助这个令他爱怜的女孩,可是在封建势力面前他是多么的渺小,最后在不知不觉中他竟然成了蕙悲剧的帮凶。

他爱的女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

重重地打击并没有把他打垮,他也在一点一点的挑战这腐朽制度的威严。

在《家》中,他帮助觉慧逃出家庭,并给予他物质的帮助。

在《春》中,他同样是帮助了无助的淑英获得了自由。

在《秋》中,觉新才是真正的反抗,面对克安和克定的无理取闹,他终于爆发了,书中这样描写到:“觉新实在忍不下去了,他们把他逼到了尽头。

他现在除了掉转身子以外没有别的路。

还有一条,就是死,但是目前他不甘心死。

他带着满腹的怨气把头抬得高一点,简单地回答了一句:我办不到

”到此,觉新的秋天已经过去,最后也算是一个圆满结局,他和翠环结成夫妻,也算是众望所归吧。

《家》《春》《秋》这三部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

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

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在《家》中,就有梅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安的种子读后感

故事中的三个小和尚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性情急躁,急功近利,静性情细致,浮华不实,安性情平和,淡定踏实。

故事是这样的:老师父分给本、静、安三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

“这几颗莲花种子非常珍贵,你们去把它种出来吧。

”拿到种子后......“我要第一个种出来

”本想。

“怎样才能种出来呢

”静想。

“我有一颗种子了”安想。

本跑去寻找锄头。

静想要挑出最好的花盆。

安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自己胸前。

本把种子埋在雪地里。

静去查找种植莲花的书籍。

安去集市为寺院买东西。

等了很久,本的种子也没有发芽。

等不到种子发芽的本愤怒地刨开了地,摔断了锄头。

“我一定会种出千年莲花的。

”静想。

“雪下大了,我先去把庙门外的雪扫一下吧。

”安想。

静将选好的金花盆搬来放在最温暖的房间里。

安接着清扫寺院中的积雪。

静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种下了种子。

安和往日一样做着斋饭。

静的种子发芽了。

静对它像宝贝一样金贵,用金罩子罩住它。

清晨,安早早地又去挑水了。

静的小幼芽因为得不到阳光和氧气,不久就枯死了。

求:巴金秋的读后感

检视思想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公司举行今年的读书日活动,本来只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随便挑选了本《遇见未知的自己》。

当再参加集团公司“有效沟通”培训课,课上陈老师强烈推荐阅读此书时,我兴趣顿时大增,开始庆幸自己订阅了此书。

期盼„„ 本书是台湾知名女主播张德芬书写的身心灵小说,以主人公若凌的感情和工作为主线,通过若凌与一位老人的对话将心灵思考、人生哲学深入浅出进行了剖析。

让我心里有很多的触动

为什么我们总不快乐

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似曾停下脚步来问自己内心里真正的感受

我们是否有那么的了解自己

我们真正在追求的是什么

金钱

名誉

地位

权势

得到了的东西是否有预期的那样快乐

总是在自己的潜意识中误解、沉沦,追求着种种角色扮演的被认同感。

书中老人说:“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

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

”“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是啊,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在工作、生活中我就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因而不断的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当每次得到后,喜悦总是那么的短暂,内心依旧迷茫、痛苦。

也如书中若凌所言:“活着好累

”,此书老人的话让我蓦然惊醒„„ 我喜欢本书中的每一句话,最经典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自己内在的投射,从小的教育,环境,经验等让我们接受了众多的应该和理想,于是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探讨着别人的不当,生活的不公,从来不检测自己思想的正确性。

在不知不觉地做了生活的傀儡,成了“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

世界的真相只有一个,为什么会有千姿百态的感受,并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喜怒哀乐

书中说到:‘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所以说,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发生,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它们这样或那样的发生。

那么我们到底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呢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对生命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充满正面的思想,在恰当的时候,学会陷入沉思,感受孤独;打开心怀,投入生活;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历,并把经历变成知识,把知识变成智慧;对生命深沉的爱,对生活执着认真。

遇事不能仅凭借主观想法去臆断,要追求根溯源,多想想藏在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

此书真的很特别,感谢公司的读书日活动,让我无意获得珍宝,他值得我反复的阅读、咀嚼和吸收。

亲爱的朋友们,在匆忙的生活中,适时地停下来,让自己和心灵静一静,感受一下大自然中新鲜的空气,清醒一下大脑,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愿我们像春蚕破茧而出,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 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浅显的把它理解为两个意思。

(1)外面只有你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你一个来完成,那意味有点像我的nobodyelse一样。

(2)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好像世上只有你一个一样,勇敢一点,做更好的自己。

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才知道这话的意思是: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

这本书我看的既艰难又容易。

容易的是,它是一个衔接很顺畅的故事,所以很好看下去。

艰难的是,里面有好多“专业的术语”甚至到现在我也理解不 了;更艰难的是,看的时候有点点震动:原来,了解自己是如此痛苦的一个过程。

有些时候,我好像感觉到自己所有的过去和思想都被颠覆了。

这本书我看的缓慢。

靠着每天清晨公车上的时间终于把它啃完。

如果可以,再看一遍当然是好的;而更好的是,要有人分享感受体会。

无意中在豆瓣上看到别人简短的一句评论:“唯心论”。

一瞬间,似乎是击中了要害,溃不成军。

但转念一想,唯心又怎么样

谁能证明唯物又是绝对正确的

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这本书不错,至少在某些方面给我们一些提示,让我们做更好更快乐的人。

它告诉我们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书中的老人真好,不遗余力的去帮助每个受伤的人。

真希望自己也可以遇见他。

可事实上,如果能够勇敢一点,其实可以拯救我们的老人就是自己,对么

最后一章,老人写给若菱的信,我很想安静的亲自敲打一遍。

嗯。

亲爱的孩子: 该是你展翅高飞的时刻了。

我看到你的茁壮成长,心中有无比的喜悦。

记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人分享,因为分享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

又该是我云游四方的时候了,临走前我总你一句话,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你的内在。

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

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 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

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

现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 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

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

也可以是一个礼 物。

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祝福你,孩子。

书中还有一个理论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通俗的说就是想什么就会有什么。

那么,好吧,只希望我们所有的遇见都是礼物。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向内看,我们一直在路上遇见这本书的经历本身就很神奇: 和妹妹走在路上,和她分享最近读到的关于“吸引力法则”和那些奇妙的,当我相信了,想要了就发生了的事情 的时候,路过了一家书店。

向前走了几步之后又退了回来,觉得这家书店是我喜欢的气息。

里面有一些人在玩杀人,进去翻了几本书,挑了两本英文的关于生活法则的准备付钱的时候,看到了最近正在读的《少有人走的路》。

于是给妹妹说,这本书不错,我最近正在看。

怀孕的店主听到了我的话,于是走过来说,最近还有一本同类型的书。

拿出来,是《遇见未知的自己》。

她读了,说很好。

大概翻了一下,看见了关于心想事成的秘密,就决定要买下来。

开始问孕妈妈店主,相信吸引力法则吗

她说,相信的。

和她的另外一个怀孕的朋友一起,相信她们和宝宝都会好好的。

又聊到她在北京去过的一些关于心灵成长的沙龙,说遗憾成都没有。

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我们真的被彼此的频率吸引了。

因为我的团队和我的老师,就在一起做心灵的课程。

之后就是谈关于合作了,在她的的书店,一起来做这方面的事情。

现在说说最大的几点收获:

【第1句】:明确了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的目标: 其实,真正的快乐,要在内在找。

因为它是快乐原本在的地方:爱、喜悦、和平。

如果在外在的地方找,就算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一切:车、房、地位、金钱、名誉……没有内在对自我的认可和肯定,这样的快乐持续的时间超不过一周,或者更短。

但是如果我们先拥有了内在的喜悦和和平还有无尽的爱,就可以用更好的状态来面对生活里面的很多事情,从而获得物质的、需要的东西。

所以,请先从您的心灵成长开始投资:参加课程、读书、内省、跳舞……都是很好的办法。

总之,就是要和自己在一起,和自己的内在在一起。

【第2句】:世界上的三件事: 当我们能真正区分开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有用的地方,去接纳和面对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没有抱怨。

但是真正的困难在于,太少的人会区分三件事,还有,太少的人不敢面对。

我想,我们的生活,或多或少有老天安排的成分,但是,最后那个礼物,是给经得起考验的人。

【第3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现在的生活里面,任何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我就开始问自己,那个内心小小的自己,真正难过或者受伤的原因。

永远找得到。

因为别人的缺点是不需要你生气的。

而自己没有接纳或者没有成长到足够强大的内心,才是真正产生不好的情绪的原因。

【第4句】:包装不好看的礼物: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在生活的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你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

读书过后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分享会上面和很多人分享这本书里面的观点和我的真实感受,在讲台上收到的,都是接纳的目光。

谢谢德芬老师,让我在心灵成长的路上又有了新的进步,去让更多的人开始真正的关心自己,并且学会如何真正的关心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魔法师 我是谁

我不是我的工作,也不是我的地位,更不是我的外壳……用种种否定来寻找正确答案,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我”

在经历了100多年心理学的飞跃之后,我们回头看看,我们得到了什么

关于EGO和力比多的作用下的我

关于那个存活在我们的基因中的20万岁的“我”

还是那些在分析家的眼光中的有着种种情结和阴影不去的童年

经历了100年,我们重新回头看。

用我们最迫切的需要来有选择的看到心理学史,我读到了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灰飞湮灭人生中的思考: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关 于人最后的选择权利。

这个潜藏在我们内省的“自己”固然存在我们的大师们揭示的阴暗和伤痕、压抑和迫害,但它同样以最强大的力量驾驭着我们的思想马车,神 奇的主宰着我们的生命轨迹。

那是一种被掩藏的力量和活力。

张德芬是一个美丽的知性女人,第一次接触她,是在胡因梦老师的博客链接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智慧的女人都是让我们羡慕的。

她们有丰富的经济,从此可以安静的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她们更有慧根,可以时刻在自己和自己中间平衡和提升。

广告上说,这是一部身心灵小说。

而我从来不喜欢这类小说。

借着小说的外壳来讲述哲理,总是有点不伦不类。

即使著名的《苏菲的世界》,我也是不读的。

因为觉得像大杂烩。

横竖就是一个故事,书里的神秘老人问女主角“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因为女主角很多东西好像自己,竟然拿起就不要放下了。

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人生最困惑的一些话题,无论你贫穷或富足,健康或衰弱。

第一,人的存在,是一种表演。

我很喜欢的《圣经》里的话:我们成了一台戏,演给天使和世人看。

那么我们的身份认同越多,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模糊,甚至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我是哪个人。

(突然想起很可怕的那种人格分析法,朱建军) 第二, 我们寻常所说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事业、人生追求,为什么常常会被演变为勾心斗角、疲惫不堪而无法停止的闹剧呢

如果说成功到了最后,只是自我的良心不 安和弱肉强食的竞技人生,那么人就真的只是高级动物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会告诉我们,人们到底争夺的是什么。

争夺的原因不是为了纯粹的物质,而是因为 丧失了平安的根源,就是自我。

我们在成功中,在竞争中,争取得到对自己的肯定。

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第三,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磁场,发出非凡的能量。

很多年前,我和茹茹开玩笑说,《星球大战》里的绝地武士以原动力为自己的能量 源,或许我们也需要原动力与我们同在。

那么这个宇宙就是由无数的能量组成。

美国流行的《吸引力法则》,其核心之处也即是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能量来影响宇宙 大能量场为我们工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想事成”。

这绝对是科学,我把这方面的发现称为二十一世纪给人类最大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正如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 的精神分析学对整个世纪心理学研究的奠基作用。

第四,我们体内的胜肽peptides。

这是一种由着我们的情绪而在下丘脑产生的氨基酸,它携带着我们的情绪周游全身,供应给周身细胞。

我们的细胞也就是 在被我们的情绪所影响着。

长时间下去,我们的细胞就习惯于某种情绪的胜肽,而当这种情绪缺乏时,周身细胞就产生了不习惯,轻者触发我们下意识的需要去创造 这种情绪,重者动用人体能量磁场,触动宇宙大能量场去创造让我们能够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与事件。

现在,我们只用想想,我们通常是用什么情绪去思考我们的人 生、每天的生活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总是跳不出悲观人生。

因为我们的意识创造了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不知不觉中调动自己的全身细胞和整个宇宙场来包 围自己。

在一个故事中,一个都市女性在事业、家庭、爱情方面的困惑为具体实践,综合运用了近20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提供了可操作的一些尝试。

没有人可以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没有道理可以彻底让我们觉悟。

因为这个相对的世界,没有绝对的道理。

但是,对于初入心理学、心灵修正的人,把这本 书比作灵修地图,是不过分的。

只是每个人可能选择不同的主干道。

另外,觉得原来很多宗教里的东西,被越来越明确的证明为是合乎科学的,比如说,心想事成, 臣服态度,祈祷时的能量场变化认 识 真 正 的 自 己——《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在阅读之前看了看简介,说是一本关于女性心灵的书,开始觉得对实际生活用处不大,但是看完之后我的观点完全改变了.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它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慢慢的净化你的心灵.在自序中,作者以一则故事开始:有个男子一天下班的时候,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仅有的路灯下找东西.她非常慌张,着急地在找,让这个男子不禁停下脚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请问你在找什么 男子问.我的车钥匙,没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虑地说.你大概在哪个位置,怎么掉的 女子指向另一个暗处,说:在那儿掏钱包出来的时候掉的.男子诧异道:那你怎么不在那里找 女子理直气壮地回答:那里没有灯呀,怎么找得到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可笑的故事.但它却很好的让我们来思索:其实我们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乐时,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错了方向.因为我们寻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的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求解答和快乐,结果却都是徒劳无功.原因就是:我们找错了地方!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文字简单,语言简练,以一位都市女白领若菱为主角,描述了她向一位老者学习并重获新生的历程.若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家庭关系不和,工作不是非常顺利,各种因素让她心情异常压抑,觉得自己命苦而又无力改变,好像全世界都在与她作对,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她的情况真的跟现实中很多人很想像,或者说她就是我们的写照.你是否发现我们常常因为学习上,工作上的一点挫折而愤懑于胸 是否发现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恶言相击获不择手段而火冒三丈 是否发现我们常常因为事情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发展而怀疑自己或归过于别人书中告诉我们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己;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虑,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接受,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法改变的,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接受!最喜欢的一段话: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些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做人的态度与原则,让我学会了更宽容,更包容,让我学会了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让我在心灵成长的路上又有了新的进步,让我开始真正的关心自己,并且学会如何真正的关心自己.让自己的心慢慢平和,沉淀下来,去慢慢体会喜悦,和平.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体会我通过这段时间对张德芬的佳作—— 《遇见未知的自己》 的阅读, 心里有很多感慨,每一章节都触动我心,首先要说的是,这是一本很 特别的现代修心书,仅仅一遍的阅读,比你更不能完全的吸收其中奥 秘。

这本书需要我反复的阅读、 咀嚼、 吸收, 才能从中获取更多感悟, 渐渐的才会发现,他已经慢慢的净化着我的心灵… 我以前看的书都是些讲道理,学做人的书,告诉我遇事怎么去 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一些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而从来看不到真 正的自我,离真我越来越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而这本 书明确的告诉我,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追求的是什么,该如何了解自 己,看到真正的自己,他将心灵的思考,人生的哲学都融入到了一个 小说故事里后, 引导着我们渐入佳境深入浅出的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了 深刻的探索。

书中的老人就是个智者,第一章中的“我是谁” ,让我 蓦然惊醒, 我问自己: 我是谁

而我和作者一样, 并不知道自己是谁, 所有的定义只是一个代号,并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义,只是从外 由内看自己,而且看不到真正的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其主要的原因 是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戴上了一层层的角色面具。

而真我恰好被这些面 具包围了,所以但我们随着生活的改变,包围真我的面具越多,我们 就离真我越来越远。

“人生就像一场戏——角色面具”我非常赞同作 者的这一观点,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凭着我这二十年的生活感悟 领会到了: ‘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就是台上的演员,我 们的人生观念就是导演,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 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要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 书中对于我们所有人所追求东西而下了定义——爱、 喜悦、 和平。

这一点解开了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困惑——我们在世界上生活到底为 什么

我们最终所最求的不就是爱、喜悦、和平吗

他是由内至外的 散发,而不是由外来物质所获得的,一切的付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 而奋斗。

当然,不能说每个人想要的都一样,虽然追求的目标一样, 但所追求的爱、 喜悦、 和平想要的程度不同, 是我们的目标有所不同, 生活就有了差异。

我们喜欢或讨厌的一些人或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或需 要,就像镜子一样,反映我们的内在,当我们看到了自己受到外在事 物触动时,不能只看表面,要往内看,看看自己以前的旧伤有没有碰 触到, 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没整理好, 不能把能量浪费在那些外在的, 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当我们面对外在的事物影响到我们 的情绪时,我们要把那些的当作是为我们包装的的礼物,不同礼物就 有不同的包装,他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但是当我们鼓起勇气,一点 点的大开包装合,我们会发现里面的礼物值得我们去珍藏。

最后让我深深的懂得,其实一切的问题都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要 我们去适应这社会,并不是让我们来改变这社会来改变自己,只要我 们改变自已,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人外在事物都会随之改变。

对于这本书, 我会细细的去品味, 去斟酌, 从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此为各种书摘)

求《依偎》的主要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谢谢

往往倦后——《依偎》读后感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

其实,心死了倒也干脆,一如草木,再无牵挂。

怕的却是心倦,没有力气去爱、去感觉,整个人处于一种懵懂的原始状态下,连带着整个个世界也趋于毁灭了。

只是,总有些人喜欢在毁灭的边缘品咂这个世界,以天荒地老换取一刹那的沉醉。

  两个人的疲倦组成了这本《依偎》,一个不停地寻找故事,借他人的喜怒哀乐来麻醉自己;一个把自己放逐于荒野,亲手为自己加上无形的枷锁。

然后这么两个同样疲倦的人遇到了一起,彼此在对方的疲倦中得到理解与领悟,然后——相互依偎。

  安芬无疑是个爱故事的人,她像一个狡黠的猎人,埋伏在那里等待着合适的猎物出现,然后借一杯虚无缥缈的“藤香茶”和一个关于“藤乡”的传说来捕捉故事,在他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

往日的记忆沉淀出泪水就这样在陌生人的故事里流下,最深沉的悲欢在她那里,凝结成一股冷峭的幽默,自嘲,也嘲笑这个世界。

  她是倦的,只能以一个猎奇者的身份来掩饰自己那疲倦的心,那些嬉笑怒骂的背后,是一个人独自的狂欢。

  而“我”,自青春第一次萌发起,就为自己锁上了无形的枷锁,往日那美丽而凄迷的记忆和沉痛而耻辱的经历交杂缭绕,永远无法走出。

只有在心之最深刻地方,依然保持着一种莫名的向往,对那个午后的田野,对贝克辛斯基,对那个隐匿于大山深处的藤乡。

无论是贝克辛斯基孤独而绚丽的画,还是白云深处原始而纯朴的藤乡,都是“我”心里最深刻的向往,或许可以称之为天堂,或者说是心灵的原乡。

  “我”是倦的,自我的放逐让“我”拥有了一种荒凉的气质,不是不爱,只是没有力气去爱。

  当某年某月某天,两人因为一次意外的事情而相识,一切却由她嘴里一个俏皮的称呼开始——孩子。

  像迈克尔·杰克逊那首著名的歌里所唱的一样——我们是世界,我们是孩子。

  于是两人的疲倦随着藤香茶的韵味而慢慢交融,彼此洞见了对方的疲倦,也熟谙了对方的故事。

在一次一次的嬉笑怒骂之后,彼此相约去寻找“藤乡”,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

  整本书里充满了讥诮而幽默的对话,然而这却是一个略带忧伤的故事,或者说略带寂寞的繁华,宛如夏日的午后,独自搅拌着卡布奇诺时,那种明媚而孤独的意味。

  在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之后,心里面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甜甜的,又有些萧索。

我想,在最后的最后,“我”会静静地看着安芬,不再去想那虚无缥缈的藤乡,因为,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最美的“藤乡”,在那一刻,“我们”相对笑着,往日的种种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我此刻,紧紧依偎。

读平凡的世界写五篇读后感三四百字

最近我在看《平凡的世界》,只是看到第二本书,并没有完成,但是也有一些心得体会与感想,与大家共勉下。

  这本书的主角就是孙家的两个儿子,哥哥少安和弟弟少平。

其实这本书和《人生》有相似之处,就是通过描写在一个家庭的生活,一个村,一个地区的生活变化来凸显当时时代的变迁,应该就是以小见大的感觉吧。

我觉得这种手法不错,能够将笔墨集中于一个比较小的点,能够详细地描绘这个小点的变化过程。

  少安和少平和《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都是生活在当时中国比较封闭的时代,特别是思想保守封闭的时代,通过写他们在这个时代中的无奈和极力去突破传统,突破思维定势,去创新,去做那个时代的人突破者,敢作敢为,可在如此顽固的当时的那个社会,去突破传统,去创新,去反对当时的“潮流”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贫农出身的他们又有什么资本去做时代的“反叛者”无奈之时也只能随大流去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

  喜欢上当教师的她却因为当时的封建思想,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不敢去表白去追求自己真正的所爱,只能娶门当户对的另一个她。

他们想追求属于自己真正的爱情,希望婚姻自由,自由去追求自己的所爱,却被古板的长辈一一否定,还向他们施压……突然觉得那时的她们是多么的可悲,同时我又是如此的佩服她们,敢想,敢于追求,虽然在过程中的确是那么的痛苦和煎熬,结果亦是不能为他们自己控制,但他们毕竟努力了,相比那些连这些想法都没有的人已经幸运多了。

  当然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婚姻自由,恋爱自由想都不敢想,其实那也并非他们的错,他们从小就被思维定势了,要去突破真的不是普通的人会去想并付诸行动的。

  这时候我难免想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

我们有时候也挺可悲的。

做的一些事连自己有时候都感到很无语,形势所迫吧。

  最近我感想颇多,在课堂上,在讲座上,我四处张望着,大部分同学都在埋头干自己的事,其实一般是在玩手机,看自己带来的书,不管老师,讲师在上面讲什么,他们讲他们的,我做我们的。

有时候想想何必呢,双方没有一个是感到爽的。

那些选修课,我的感觉已经不是到了无语的程度了,是麻木的感觉了,那叫什么课啊,真的是浪费我们的时间,没水平的课程,没水平的老师,无奈的我们

学校也是迫于国家要求吧,要我们大学生要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全面发展。

只是为了混个学分,混个素拓分。

我们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大学过去将近一年了,学校的社团活动真没几个是有质量的,但数量之多,我们大家心知肚明。

素拓系统里项目已经有n多个项目了,有几个是我们真正是愿意去的。

我们也真的是迫于无奈啊

  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有时候挺同情那些老师的,其实说同情也许是对他们尊严的伤害吧

  我真的是挺迷茫的,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为了这么无聊的事去花费我宝贵的时间……  我也在不断探索和进步,一切顺其自然……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635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