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生发明点灯读后感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简短
爱迪生的故事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了《爱迪生》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讲的是爱迪生从小热爱科学,肯动脑筋,克服种种困难,顽强进行科学实验的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爱迪生那种英勇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
爱迪生从小家里很穷,只上过三个月的学。
十多岁,他就开始卖报谋生。
他很爱科学,常常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买来科学书报和实验用的化学药品。
他实验用的瓶瓶罐罐也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
十二岁那年,他在火车上卖报,卖完报,就挤时间在火车上做起化学实验。
由于火车震动,实验用的白磷起火燃烧,车长把他从火车上赶了下来,做实验用的瓶瓶罐罐也被全部扔掉了。
车长一个狠狠的耳光,打聋了他的耳朵。
意外和打击并没有使他放弃。
后来,他省吃俭用,又开始了新的实验。
实验中,尽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硝酸差一点弄瞎了他的眼睛,但他刻苦钻研科学的决心,从来也没有动摇过。
为了试制电灯用的灯丝,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累了就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是他一生奋斗的经验总结。
比较起来,我平时做得真是太差了。
平时自己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打起了退堂鼓,缺乏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爱迪生小时候条件那么艰苦,而他却能克服困难,顽强奋斗,最后取得成功。
而我们现在学习和生活条件都这么好,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我要好好向爱迪生学习。
学习他那热爱科学、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和勇气。
用这种精神时时激励和鞭策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是什么
爱迪生 (1847-1931) 19世纪被誉为科学的世纪,也是以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为突出特征的世纪。
科学在这个世纪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风起云涌的伟大创新转变成为技术科学的巨大威力。
这个世纪的一些科技巨擘继续活跃于20世纪。
托马斯·阿尔沃·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生活》周刊不久前评出的过去1000年的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中,爱迪生名列第一。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母亲一气之下让他退学,由她亲自教育。
这时,爱迪生的天资得以充分地展露。
在母亲指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在家中自己建了一个小实验室。
为筹措实验室的必要开支,他只得外出打工,当报童、办报纸。
最后用积攒的钱在火车的行李车厢建了个小实验室,继续作化学实验研究。
后来,化学药品起火,几乎把这个车厢烧掉。
暴怒的行李员把爱迪生的实验设备都扔下车去,还打了他几记耳光,据说爱迪生因此终生致聋。
爱迪生是美利坚民族崇尚的那种传奇般的人物——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获得巨大成功。
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
他早年曾制定双工式和四工式电报系统,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
1877~1879年发明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
以后又制定了照明系统,并为实现集中供电进行了许多工作。
他提出并采用直流三线系统。
制成当时容量最大的发电机,并于1882年利用该机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发电厂。
在同时期,作了铁道电气化的试验。
1883年发现“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象。
在电影技术、矿业、建筑、化工等方面也有不少著名的发明,仅从1869年到1901年,就取得了1328项发明专利。
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爱迪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
在研制电灯时,记者对他说:“如果你真能造出电灯来取代煤气灯,那你一定会赚大钱。
”爱迪生回答说:“一个人如果仅仅为积攒金钱而工作,他就很难得到一点别的东西——甚至连金钱也得不到
”他一直被称作现代电影之父,可是在电影界人士为他77岁寿辰举行的盛大宴会上,他说:“对于电影的发展,我只是在技术上出了点力,其他的都是别人的功劳。
” 爱迪生胸襟开阔、善处逆境。
针对自己的耳聋不便,他说:“走在百老汇的人群中,我可以像幽居森林深处的人那样平静。
耳聋从来就是我的福气,它使我免去了许多干扰和精神痛苦。
”1914年某天晚上,爱迪生的电影实验室突遭火灾,损失巨大。
爱迪生安慰伤心之极的妻子说:“不要紧,别看我已67岁了,可我并不老。
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老得不能重新开始工作的。
”第二天,爱迪生不但开始动工建造新车间,而且又开始发明一种新的灯——一种帮助消防队员在黑暗中前进的便携式探照灯。
火灾对爱迪生就像是一支小小的插曲。
爱迪生造福大众、不畏艰辛。
为寻找灯丝,他试验了数千种材料;为试制一种新的蓄电池,他失败了八千次。
因此,爱迪生常常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他在80岁时,仍然保持着发明家的精神,坚张地进行着发明创造活动。
1927年,他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投入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寻觅化工新材料。
81岁高龄的爱迪生成功地从野草中提炼出橡胶,受到人们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清晨3时24分,爱迪生带着宽慰的微笑,闭目辞世,享年84岁。
临终时他坦然地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力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 举行葬礼的那天,全美国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
这是人们表达对爱迪生无限怀念之情的最隆重的方式,也是人们献给这位伟大发明家的一曲无言的赞歌。
(曾经用过竹丝甚至他好朋友的胡须来坐灯丝)
爱迪生发明电灯用了几年时间
2年。
1878年,爱迪生宣称要解决电照明的问题.同年10月5日,提出等一份关于铂丝“电灯”的专利申请.但是白金价格过于昂贵不利推广.爱迪生又开始实验其他材料的灯丝,官方公布共实验1600种材料. 1879年10月21日发明高阻力白炽灯,它连续点燃了40个小时.于是,11月1日申请碳丝灯专利.12月21日《纽约快报》报道了爱迪生的白炽电灯.12月25日对来自纽约市的3000名参观者在门罗公园作公开电灯表演. 1880年,爱迪生申请获得电灯发明专利权,1月28日提出“电力输配系统”专利书.2月18日《斯克立柏月刊》发表了《爱迪生的电灯》一文,正式发表了电灯的发明.5月第一艘由电灯照明的“哥伦比亚号”轮船试航成功.当年12月成立纽约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
爱迪生是因为什么原因要发明,如何发明电灯?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爱迪生暗下决心.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爱迪生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此时,夜幕降临了,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作灯丝效果最好.一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行寻常百姓家. 后来,人们便一直使用这种用竹丝作灯丝的灯泡.几十年后,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作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隋性气体氮或氩.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是这种灯泡.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65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