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爱欲与文明读后感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1598),据作者说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

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

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

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

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艺术特色〗 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作品影响〗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

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

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

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

《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朝《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推荐一些经典的书

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心理学史》 [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 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

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 [美]B.R.赫根汉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值得一看 ) 《心理学史》[美]黎黑 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 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 卢盛忠译 杭州大学心理系 《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 广东教育出版社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 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 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 车文博主编 长春出版社 《释梦》 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 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 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 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极好) 查尔斯•布伦纳 杨华渝等译 北京出版社 《精神分析治疗指南》 罗伯特•尼萨诺著 杨华渝译 北京出版社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 奥兹本著 董秋斯译 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 诺尔曼•布朗著 冯川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 欧文•斯通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别传》丽连娅•弗莱姆著 戎容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爱欲人格》 长江文艺出版社 《弗洛伊德》 奥•曼诺妮著 王世英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伊德传》 叶孟理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 何仲生等编著 辽海出版社 《结构精神分析学》 拉康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拒斥死亡》(好) 恩斯特•贝克尔著 华夏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好) 杰克•斯佩克特著 高建平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 彼德•福勒著 段炼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 巴赫金等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好) 赖希著 张峰译 重庆出版社 《后现代精神分析》(好) 诺曼•N•霍兰德著 潘国庆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精神分析文论》 陆扬医 山东教育出版社 《潜意识的诠释》 王小章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微精神分析学》 方迪著 尚衡译 三联书店 《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极好) 贾晓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荣格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荣格著 三联书店 《人及其象征》 荣格等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 荣格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 拉•莫阿卡宁著 江亦丽等译 商务印书馆 《荣格心理学入门》 霍尔等著 冯川译 三联书店 《神秘的原型》(好) 施春华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神秘的荣格》 杨韶刚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荣格:灵魂的现实性》(好) 河合俊雄著 赵金贵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灵性:分析与体验》 申荷永等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千面英雄》(好) 约瑟夫•坎贝尔著 张承谟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破译心灵》(好) 詹姆斯•希尔曼著 蒋书丽等译 海南出版社 《荣格崇拜》 理查德•诺尔著 曾林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与神话》 温森特•布罗姆著 文楚安译 新华出版社 《建造灵魂的庙宇》 刘耀中等著 东方出版社 《人格阴影》 韦雷娜•卡斯特著 陈国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告别牺牲者的角色》 韦雷娜•卡斯特著 李妍译 北京出版社 曼荼罗丛书 东方出版社(这是一套书自己比较喜欢的书) 《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 阿瑟•科尔曼等著 刘文成等译 《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好) 埃•诺伊曼著 《大母神》 埃•诺伊曼著 《荣格的生活与工作》 芭芭拉•汉著 《可理解的荣格》 哈里•A•威尔默著 《曰性良知与月性良知》 默里•斯坦因著 《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极好) 阿瑟•科尔曼等著 《猫、狗、马》 芭芭拉•汉娜著 点金石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荣格之道》 戴维•罗森著 申荷永等译 《性别与欲望》 波利•扬-艾森卓著 杨广学译 《二百万岁的自性》 安东尼•史蒂文斯著 杨韶刚译 《变形:自性的显现》 默里•斯坦因著 喻阳译 心理自助丛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功解读童话》(好) 维蕾娜•卡斯特著 晏松译 《无聊与兴趣》(好) 维蕾娜•卡斯特著 晏松译 《女人自恋:渴望承认》 贝贝尔•瓦德茨基著 陈国鹏译 《个性:命运交响曲》 卡尔•柯尼希著 黄雪媛译 《内心枷锁》(极好) 海因茨•彼得•勒尔著 王蔚译 《乐趣与负罪感》 伊尔玛•迪尔巴•布尔瑙茨基著 杨毅君译 弗洛姆的著作: 《逃避自由》(极好) 《爱的艺术》(好) 《为自己的人》 《健全的社会》(好) 《人心》 《被遗忘的语言》 《说爱》 《弗洛伊德的使命》 《精神分析与宗教》 《弗洛姆文集》 改革出版社 《孤立无援的现代人》 郭永玉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姆思想研究》 张伟著 重庆出版社 霍妮著作: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好) 贵州人民出版社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极好) 介绍霍妮的著作: 《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好) 《与命运的交易》(好) 伯纳德•派里斯著 叶兴国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书籍: 《人的潜能与价值》(极好) 马斯洛等著 华夏出版社 《爱与意志》(极好) 罗洛梅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存在心理学探索》 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科学心理学》 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人性能达的境界》马斯洛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自我实现的人》 马斯洛著 三联书店 《人类价值新论》 马斯洛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 柯林•威尔森著 华文出版社 《做人的权利》 爱德华•霍夫曼著 许金声译 改革出版社 《活出意义来》 弗兰克著 赵可式等译 三联书店 《弗兰克:意义与人生》 常晓玲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寻找生命的意义》 刘翔平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好) 弗兰克•戈布尔著 吕明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存在心理学》 杨韶刚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裂的自我》(好) RD莱恩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挑战自卑》 阿德勒著 华龄出版社 《三种心理学》(好) 石林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释梦类: 《夜间风景梦》(好) 王溢嘉著 远方出版社 《梦:内心的声音》(好) 朱建军著 京华出版社 《梦的心理解析》上下 朱建军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精神我析》(好) 方刚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你是做梦大师》 盖尔•戴兰妮著 黄汉耀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梦与人生》 夜未眠著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好)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登天的感觉》(好) 《我是谁》(好) 朱建军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精神自诊手册》 艾伦•弗朗西斯等著 胡东霞译 海南出版社 《女性潜意识》 阎勤民著 花城出版社 《**的困惑》 陈仲舜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 胡佩诚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好) 石林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障碍自疗》 巴巴拉•谢尔等著 刘庆双等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家庭会伤人》 约翰•布雷萧著 杨立宪译 蓝天出版社 《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 罗伯特•斯彼德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心理医生病案录》 张家恕等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心理诊所》 栗国平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心灵重塑》 徐俊冕著 北京出版社 《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 陈仲庚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理智胜过情感》 张家忆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认知心理治疗》 徐俊冕等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心理治疗基础》 许又新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认识领悟疗法》 钟友彬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心理咨询概论》 汤宜朗等编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行为疗法》 张亚林著 贵州教育出版社 《种子与大树》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恐惧与抑郁》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冲突与自助》 N佩塞施基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压抑的女性》 朱怀江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不要恐惧抑郁症》 乌尔苏拉•努贝尔著 王泰智等译 三联书店 《克服焦虑》 维雷娜•卡斯特著 陈瑛译 三联书店 《怒气与攻击》 韦雷娜•卡斯特著 章国锋译 三联书店 《病态》 保罗•马丁著 白卫涛等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现代心理学手册》 岳文浩等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婚姻的困惑》 诺曼•L•保罗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 陈微等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理学教材或心理学史等方面的: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好) M艾森克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好) BR赫根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与生活》(好) 理查德•格里格等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通史》(

【第3句】:

【第4句】:5卷) 杨鑫辉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好) 孟昭兰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学史》 杜•舒尔茨著 杨立能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史大纲》 唐 《西方心理学史》 李汉松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叶浩生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 高觉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理解心理学》 申荷永等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行为主义》 华生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 张春兴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上 ER希尔加德等著 周先庚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简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家及其概念指南》 卡尔文•S•霍尔等著 商务出版社 《简明心理学辞典》 杨清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美国的心理学界》 李绍昆著 商务印书馆 《现代西方心理学名著介绍》 马文驹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方面的: 《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上下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 黄希庭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人格科学》(好) LA珀文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好) 陈会昌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 陈仲庚等编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 陈仲庚主编 时代文化出版公司 《九型人格》 团结出版社 《性格心理论》 陈仙梅等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 《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 詹姆斯•O•卢格著 陈德民等译 学林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与你》 朱莉娅•贝里曼等著 陈萍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发展》 简•卢文格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发展的自我》 罗伯特•凯根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 沙利文著 韦子木等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婴儿心理学》 孟昭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 林文正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等著 商务印书馆 《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 马春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李丹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 高桦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健康》 杨忠健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 约翰•罗斯蒙特著 邓磊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学习的烦恼》 林薇编著 北京出版社 《EQ之门》 劳伦斯•沙皮罗著 施美华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人生的阶段》 勃纳德•利维古德 新华出版社 《自我论》 科恩著 文化生活译丛 成长的阶梯――人生发展心理学丛书从婴儿到青年共五本 其他: 《宗教心理学》(极好) 玛丽•乔•梅多等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心我论》(好) 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等著 陈鲁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 高峰强著 人民出版社 《抛却沉重》 简•纳尔逊著 周笑非等译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世界心理学名著导读手册》 卢大振等主编 中国城市出版社 《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 陈微等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当断则断》(好) 上海人民出版社 《是爱还是沉溺》 布伦达•谢菲尔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好) 里奇拉克著 许泽民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妇女心理学》 谢尔曼等编著 高佳等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 《道德智商》 科尔斯著 姜鸿舒等译 北京出版社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我行-你也行》(好) 托马斯•A•哈里斯著 杨菁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保持自信》 托马斯•A•哈里斯等著 程元善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论强者》 詹姆斯著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人的写照》 杜塞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认知心理学》 汪安圣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大曝光》 保罗•凯林著 郑伟建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同情心的丧失》 阿尔诺•格鲁恩著 李健鸣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常规下的癫狂》 阿尔诺•格鲁恩著 李健鸣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暗示学》 东方史编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爱欲与文明》 马尔库塞著 黄勇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心灵私房书》 理查德等著 梅峰等译 光明曰报出版社 《心理学探新论丛》(1999) 杨鑫辉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好人•坏人:透视人性的阴暗面》(好) 罗伯特•西蒙著 韩斌等译 《心理学与民俗学》 R•马雷特著 张颖凡等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 《是真爱还是迷恋》 安吉丽思著 刘馥译 海南出版社 《金钱蜜语》 苏珊•佛渥等著 颜斯华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心灵学》 I•G•吉尼斯著 张燕云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宁静》(好) 乔舒亚•列勃曼著 郭斌等译 团结出版社 《性格分析学》 弗洛伦斯•妮蒂雅著 黄思泓译 中山大学出版社 《挫折心理学》 冯江平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爱是一种选择》(好) 汉菲特等著 团结出版社 《为爱而生》 利奥•巴斯卡力著 简宛译 西藏人民出版社 《自尊的6大支柱》(好) 纳撒尼尔•布兰登 吴齐译 红旗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限度》 恩斯特•波佩尔著 李百涵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挑战自我》 刘津主编 海潮出版社 《变态杀手》 道格拉斯等著 海南出版社 《重塑你的生活》 莫蒂•莱弗科著 赵真等译 团结出版社 《意识与大脑》 汪云九等著 人民出版社 《非常态心理学》 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著 刘毅等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罗曼蒂克心理学》 纳撒尼尔•布兰登著 孙尚奇译 文汇出版社 《一目了然》 高间直道 秀雄译 农村读物出版社 《创造性社会心理学》 艾曼贝尔等著 方展画等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个性与价值》(好) 罗兰•帕克著 尚京子等译 华夏出版社 《人的本能》艾格妮丝•赫勒著 邵晓光等译 辽宁大学出版社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克利福德•比尔斯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看见约色感觉蓝色》 苏珊•阿尔德里奇著 沈志红译 三联书店 《自己改造自己》 麦克思维•梅茨等著 梁春等编译 中国商业出版社 《情感智商》 丹尼尔•戈尔曼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回归内在》(好) 约翰•布雷萧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你真得懂得爱吗

》 约翰•布雷萧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少年我心》(好) 岳晓东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面具后的女人》 黛娜•克劳雷•杰克著 刘盛林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实现者》 陈而泰主编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爱情方程式》 布伦达•希弗著 邵文实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人性的畸变》 毛佩贤等编著 北京出版社 《动机剖析》 道格拉斯著 张向珍等译 海南出版社 《历史与心灵》 罗凤礼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不再痴迷》 梅洛蒂•贝蒂著 李静滢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论失落》 史坦丝著 文逊等译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论成长》(好) 柯尔本著 亚南译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精神心理学》 HB丹尼什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偏离与倒错》 杨华渝编著 北京出版社 《跳出敌意的陷阱》(好) 米尔登•雷登 书目文献出版社 《你的潜能》 马克斯威尔•马尔兹著 工人出版社 《神秘的潜力-论抑郁》 弗利德里希•弗拉赫著 方永德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愤怒之舞》 哈里特•拉纳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语典故中的心理学》 张锦萌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感觉心理》 张耀翔著 工人出版社 《学习心理学》 戈登•克罗斯著 李维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现代催眠术》 莱斯利•库恩 萨尔瓦托雷•拉萨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自我催眠术》 平井富雄著 张克云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自我暗示术》 千叶康则 朱福来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生活与情绪》 夏夫尔•马丁著 戴芳等译 工人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入门》 E•阿伦森著 郑曰昌等译 群众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新编》 孔令智等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好) J•L•弗里德曼等著 高地等译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克特•W•巴克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情绪心理学》K•T•斯托曼著 张燕云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提到的“牧歌”是指什么

没有牧歌 只有黑暗——说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

它的风格几乎可以说是反叛小说、蔑视读者,它让你惊讶小说也能这么写么

而一旦当你认真读的时候,一旦当你克服了其中的“非小说(昆德拉一定不同意这种说法)”之后,或者一旦当你终于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也或多或少也面临了主人公的境遇后,你会惋惜这本书那么快就结束了,你会害怕很快就翻到最后一页了,你会觉得除了这样的小说,还有什么小说能出其右

——下面的文字写给愿意读这本书的人。

  全书七个部分,基本上属于“一、二、三”、“二、二、三”再加上一个“七”,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大正题,加上一个大反题,再来一个合题。

在正题、反题中,又可以认为涵盖了“正题、反题、合题”的过程。

米兰·昆德拉对于作品的结构具有一种痴恋,从这里可见一斑。

当然,结构在他那里并不是脱离于内容的形式。

甚至,人物之间也是一种正反题的关系,特蕾莎就是托马斯的反题。

  全书的主人公们如同走马灯一般呈现,主人公包括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还可以算上卡列宁。

在七个部分中,这些人物被不停地送上正面——在第一部分是托马斯的角度来讲述,第二部分是特蕾莎,第三部分萨比娜(和弗兰茨),第四部分回到了特蕾莎、第五部分又是托马斯,第六部分萨比娜(和弗兰茨),第七部分托马斯和特蕾莎——然而,并不是说我们在每个部分将只看到正面的人物。

相反,我们视线的焦点虽然在走马灯的最正面,可我们的余光所及还是会看到侧面,甚至看到背影。

这些人物的故事、情节、思考如此交织在一起,我们不可能只看到一点、不及其余,我们甚至不可能在思考一点时,不同时马上想到另一点。

看上去非常零乱的、平行的、错位的时空结构,看上去是信手拈来、不同体裁的例子和事实,实际上被严格地统摄在一起。

这种统摄并不是在一个完整的悲欢离合故事的展开之下,而是在对一个概念的探讨之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全书的题目,也是理解全书的要点。

  对七个部分的解说,始终把握住“轻重”的探讨。

  全书开始于托马斯的一个思索:爱还是不爱,接受爱情还是保持性友谊。

托马斯想同时保有两者,但发现两者不可能并存。

于是,第一部分是托马斯和特蕾莎七年的爱情故事。

看起来只是一连串偶然的因素(轻的因素)却决定了托马斯到生命终结的必然的命运(重的状况)。

轻决定了重,轻把持了重。

轻重之间转换的关窍在于托马斯的同情心。

因为同情,他开始了和特蕾莎的爱情,因为同情他把重不断背负在自己的身上。

托马斯表面上轻(追寻和容忍世界\\\/女人的杂多性),事实上重(非如此不可的专一性),这种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到生命迟暮,托马斯醒悟到自己并不自由的生存。

  特蕾莎是托马斯的反题。

第二部分中,从特蕾莎的角度讲述她的爱情,昆德拉引进灵肉概念的探讨。

对于特蕾莎来说,灵肉是合一的,这种合一体现在荣则共荣、损则共损。

灵要通过肉来来表现、肉要通过灵来超越:如果灵没有特异之处(特蕾莎的母亲刻意消灭这种可能),那么肉也毫无意义;如果肉只是普通的肉(对托马斯来说,只是众多异性肉体中的一个),则灵也因此而被自我贬低。

特蕾莎追求灵肉合一的高贵和超越,——这是一种重,特蕾莎的人生命运是始终把重背在肩上——因此,如果不能达到,就会在重压之下干脆倒下去,干脆表现出虚弱。

这种虚弱具有强大的力量,她足以吸引托马斯这样同情弱者的人。

碰到托马斯,特蕾莎把他变成牺牲品;否则,特蕾莎自己就会变成牺牲品。

特蕾莎是悲剧的命运,她的生存情况决定于她偶然的运气。

  第三部分萨比娜和弗兰茨登场。

萨比娜其实是缺乏同情心的托马斯,是托马斯的延伸和完成,我的意思是说,萨比娜是不停地背叛、是沿着轻的道路一直往前走的托马斯,而托马斯则停在了半道。

昆德拉在萨比娜的身上揭示完成的托马斯的可能命运:背叛是一路轻的过程,可是背叛的最终结果或许是无从背叛,轻还是无法承受的。

弗兰茨正好是萨比娜的另一端,他是零点的托马斯。

弗兰茨碰到萨比娜却带来了新生、自由和认识,当然,这种由外面而来的新生并不巩固,昆德拉让弗兰茨在“伟大的进军”中、在妻子的怀抱中死去。

因此,无论是对于处于零点的托马斯、半道的托马斯、反面的托马斯,还是完成的托马斯,昆德拉都给予了讽刺和同情。

  第四部分中再度从特蕾莎的角度讲故事。

特蕾莎仿佛始终是被他人的意志左右,她需要别人的重,才能赋予她自己以实在性。

她不能成为托马斯唯一的异性肉体,就等于是托马斯让她去死。

轻的命运是需要自己去选择的,对于特蕾莎这样借助外界来构筑内在的人来说,她事实上不可能选择轻。

特蕾莎也曾经试图选择轻,试图区分灵肉来接受轻重,试图通过接触其他肉体来进行选择,可是她选择不了。

她最迷恋的还是她自己。

  第五部分又是托马斯的视角。

为了某些荒诞的政治原因,托马斯抛弃了自己的事业,这些事业原本在他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是构成他的人生态度的。

这是托马斯选择轻的一种表现,然而托马斯也不能完全做到轻;托马斯抛弃了人生中的事业,却不能抛弃人生中的爱情;他没有屈服于政治的荒谬,却屈服于特蕾莎的软弱。

他能够牺牲职业、牺牲性友谊,因为那些还都是外在的,通过克制自己就能够做到;但他牺牲不了特蕾莎,因为那是内在的。

  第六部分又是萨比娜和弗兰茨,揭示他们的命运,也揭示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命运,甚至接受全人类的命运。

这种命运就是媚俗——“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

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

媚俗要区分高贵与低贱、要否认粪便、要“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人不可能摆脱媚俗,媚俗就是人生境况的组成部分。

因此,在昆德拉眼中,所有的人生都是悲剧的人生,“特蕾沙和托马斯死于重之征兆,而她却想死于轻之征兆”,因此,大家都难免一死——甚至,进而言之,死亡就是最大的媚俗。

  第七部分中,对于最大的媚俗:死亡的探讨通过卡列宁来体现,小说又回到了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生活。

卡列宁的死折射了托马斯和特蕾莎十年的爱情生活,在这十年中他们在轻重之间选择、他们在背叛和忠诚之间徘徊、他们在强壮和虚弱之间游移——  然而,事实上他们根本无法选择,生而为人,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尽管小说如同璀璨夺目的钻石,在任何一点上都闪射着迷人的光芒,随处都有熠熠生辉的议论、描写、抒情,人物栩栩如生、细节生动有致,哪怕是一条狗(卡列宁)、一头猪(靡菲斯特)、一只乌鸦都可以跻身文学殿堂不朽的行列。

  但我相信,米兰·昆德拉要表述的只是一个十分悲剧和黑暗的命题:重一定会把人压倒,轻也让人无法承受,只要是人,无论是轻是重、还是半轻不重,结果都是一样的。

人最终无法担负起自己身上的任何负担,不管是事业还是爱情;不管是轻还是重,人最终要既害人又害己,最终要在时间之刀的切割下死去,仿佛死去是人摆脱这种可怜命运的最后途径。

可是,死亡又是一种媚俗,又是一种重,本来无足轻重的死亡在媚俗的作用下,还是变得无比沉重。

这种沉重压迫人们,让他们到死也不能解脱。

昆德拉这里,没有牧歌,只有黑暗。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当代哲学家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结尾的一段话,仿佛在为我的这种判断做注解:  “死亡可以成为自由的一个标志。

死亡的必然性并不排斥最终解放的可能性。

死亡同其它必然性一样,也可以变得合理,即便得无痛苦。

人可以无忧无虑地死去,只要他们知道,他们所爱的东西没有遭受痛苦和被人忘却。

在生命实现后,他们可以在一个自己选择的时刻自取灭亡。

但即使最终出现了自由,那些痛苦地死去的人也不可能再生了。

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其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

了解希腊神话应该看什么?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著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

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

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又名《全神贯注》,先后被选入中学课本及小学课本中的四年级下学期第26课)。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

[1]  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与大多数的同行相比,父亲要体面的多、很有教养、钢琴弹得非常出色,书法清丽,会说法语和英语。

母亲出身于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这些对于茨威格的语言和文学上的天赋的形成,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都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茨威格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

在这样一个上流的幸福家庭中,优裕的环境为茨威格童年的成长、受教育、文化艺术上的熏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茨威格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期间,茨威格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1900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

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1903年获博士学位。

  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

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

当然,《夜色朦胧》是最有趣的。

此外,他还喜欢写宫廷蜚闻,比如玛丽·斯图亚特,还有他的公主们玛丽·安托内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

战争爆发后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

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 ,埋头写作。

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

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

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马来狂人》(1922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1922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年)、《感情的紊乱》(1927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

1938年入英国籍。

不久离英赴美。

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

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

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

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

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

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

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

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

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

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年)、小说《象棋的故事》(1941年)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都在作者死后先后出版。

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又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贵梦》。

其他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看不见的珍藏》 ,《月光小巷》,《里昂的婚礼》,《无形的压力》 ,《偿还旧债》,《女仆勒波雷拉》, 《偶识此道》,《旧书贩门德尔》, 《既相同又不同的两姐妹》,《是他吗

》, 《变形的陶醉》,《象棋的故事》 ,《情感的迷惘》,《奇妙之夜》, 《雷泼莱拉》,《一颗心的沦亡》, 《巧识新艺》,《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桎梏》 等。

  《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又名《全神贯注》,先后被选入中学课本及小学课本中的四年级下学期第26课)2 人物经历编辑本段  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道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杨文》;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杨文莉》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我是一个瓜娃子》,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  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  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  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  1927年,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命运攸关的时刻》;  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  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看透了人生的虚无幻灭,与妻子一起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一生著有12部传记、9部散文集、7部戏剧、6本小说集、2部长篇小说(一部未完成)以及1部自传。

  其中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1960年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  未完成遗作:两卷本《巴尔扎克》《蒙田传》《我C》  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  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  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3 主要著作编辑本段

【第3句】:1 小说  《夜色朦胧》: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中和一个神秘少女度过了一个销魂荡魄的夜晚,但始终不知道她是谁。

他一直以为是他的二表姐,为了看她一眼以至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在他卧病养伤时,神秘少女才露出真面目,原来她不是自己的二表姐,而是自己想也没想过的自己的三表姐。

作者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出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贵妇失宠》:描写法国大革命时,一位曾掌控国家大权的贵妇突然没落后的心理过程。

  《普拉斯特的春天》:一个通过出卖肉体跻身上流社会的女人,因为参加赛马会的新衣服没有做好,担心自己不能成为焦点,于是赌气不去,事后又后悔,于是伪装成农家女,偷偷赶往现场,结果遇到了一个穷学生,重新尝到初恋的感觉的经历。

  《相同又不同的姐妹》:两个虚荣好斗的贫家双胞胎姐妹,姐姐做了政妓,风光无限,大家都爱她。

妹妹见被抢了风头,大怒,赌气做了修女。

政妓妒忌修女妹妹吸引了她的情夫,于是找人诱奸了妹妹,把她也变成政妓。

为了面子,妹妹只好装得很高兴的样子,和姐姐一起生活,当她们老了,失去情夫也失去权利时,妹妹怂恿姐姐一起回去做修女。

两人一起在苦修的生活中结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一个十三岁的少女喜欢上了邻居青年作家R,因为母亲的结婚不得不离开这里。

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一心只想委身于他,被他误认为卖笑女郎,一个人默默忍受着一切,直到他俩的爱情结晶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将辞世,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

  高尔基曾在给茨威格的信里写到,这篇小说“以其动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的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

读着这篇短篇小说我高兴地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

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

我竟然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

  《月光小巷》:以一个水手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男子因为自己的吝啬导致妻子堕落至妓女后,明白自己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然后倾其所有希望得到妻子的原谅,跟他回家。

但他妻子因为自己的自尊心不肯原谅他,想用自己的堕落来折磨他,并每次丈夫卑微来酒吧见她时,羞辱他。

而他像卑贱的狗默默忍受一样祈求妻子的原谅。

故事离奇但却让人感触颇深。

  《看不见的珍藏》:德国通货膨胀时期,不懂经济规律的盲眼老收藏家的画,被家人卖掉,换了面包,而画商出于同情,与其家人一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哄骗老收藏家那些画还在的故事,煽情功力十足。

  《马来狂人》:一个德国医生,因为偶然的过失,流落到了亚洲的一个热带丛林里苦熬生活,突然有一天,一个美丽的贵妇人闯进他的生活,求他帮她堕胎,他同意干这违法的事,但条件是她要委身于他,这个生性高傲的女人对他轻蔑的一笑,转身离开,而他像马来狂人似的对她穷追不舍,她是个商人妇,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不幸怀孕,在求救时又遇见了一个乘人之危的医生,无奈,她铤而走险,让一个无知的老妪为她堕胎,最后血流身亡,弥留之际,她只希望自己的名声不会受到玷污。

医生跟踪找到了她,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是为了给她提供帮助,后来他成了她遗嘱的执行者,为捍卫她的名誉,他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而这个女人的棺材就在船上,最终,这个女人和医生一同落入水中。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一个有两个女儿的少妇突然和一个陌生人私奔,引起群众的争论,主角一直为那少妇辩护,认为大家不该谴责这个无辜的少妇。

然后一个严谨的英国老太太找主角讲述她年轻时越轨的故事,她当时儿子们都已经长大,当了兵,她漂流到摩洛哥,发现一个赌输了钱想自杀的年轻人,出于好心就救了他,她试图通过自己来拯救这位沉迷于赌博的年轻人,甚至动了放弃一切与他远走高飞的念头。

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

年轻人为了赌博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里昂的婚礼》:一个女人为了救自己的被判死刑的政治犯未婚夫,请求当权者的帮助,却得知未婚夫已死的消息。

深爱着未婚夫的她因扰乱秩序而入狱,然而,她一眼就看到了监狱中倚窗之人熟悉的面孔。

两人在狱友们的祝福下举办了神圣婚礼,一起微笑着共赴黄泉。

  《无形的压力》:一个追求自由的反战主义画家,出于恐惧,最终不顾妻子的哀求阻拦,去参加二战,却在报到前看到一批被释放的俘虏。

当那个无人问津的濒死士兵对他的帮助投以感激目光时,他的心灵瞬间被触动,毅然购买了回程的车票。

  《偿还旧债》:一个家庭主妇度假期间,发现自己年轻时的偶像(一个名动一时的话剧演员)堕落成一个乡村酒吧遭人唾弃的可怜的酒鬼,她想起演员不但为她展示了古典文学的魅力,还在她一时冲动,想以身相许的情况下理智的拒绝并保全她的名誉的往事,于是,她故意装作对偶像非常痴迷的样子,并捏造说他在首都非常有名,连亲王都曾接见过他,于是乡下人立即开始尊敬他的故事。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一个俄罗斯士兵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与自己无关他也不明白的战争,因为陌生的语言、国界和前线家园还在持续着的战争,而无法重返家园,最终自杀的一个故事。

一个反战的小说,以一个俄罗斯士兵在瑞士的遭遇来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违背人性。

  《火烧火燎的秘密》:一个男爵和少妇10岁的孤独儿子埃德加套近乎,赢得埃德加炽热的热爱,误以为母亲是自己最大的情敌,决定破坏母亲和男爵的独处,母亲生气的谴责埃德加,伯爵因此厌恶埃德加,埃德加识破伯爵,开始跟踪,发现伯爵想勾引他母亲的不轨企图,为制止其与伯爵大打出手,伯爵第二天离开,母亲要求埃德加写道歉信,埃德加与母亲争执,慌乱中打了母亲,埃德加离家出走,坐火车回到祖母家,一家人都非常担心,父亲盛怒,问其原因,母亲以手势哀求埃德加沉默,于是他怀着对母亲的爱,没有说出真象。

这一次经历使他完成了跨向人生的第一步,懂得了人生的幸福与爱。

   《家庭女教师》:“两个女孩的家庭女教师恋上她们的表哥,并怀孕,结果被她们的母亲以不贞洁的罪名解雇,姐妹俩为其打抱不平的过程中,领略了成人社会的虚伪与丑恶,开始真正踏入世界。

  《女仆勒波雷拉》又译《雷泼莱拉》:女主人公勒波雷拉原名克蕾申琪娅是一名普通的乡下妇女,只知道干活攒钱。

在别人的诱导下,37岁的她离开了家乡来到维也纳,成为一户贵族家的女仆,仍旧过着单调、麻木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遇下,男主人唤醒了她被压抑的爱欲。

她开始全身心地服侍着男主人,帮助他与情人私通,甚至打开煤气制造了女主人自杀的假象。

没想到遭受犯罪感折磨的男主人始终躲避着她。

绝望的勒波雷拉在当面证实了一切之后,从多瑙河河湾的桥上跳下去自杀了。

  《偶识此道》  《旧书贩门德尔》(1927):描写的是一位生活在一战时期的旧书商。

门德尔松是犹太人,他一直沉迷于图书的世界,有着很深的造诣,对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

但是由于犹太人的身份,他还是被抓进了集中营。

虽然被放了出来,但是整个人已经变得痴傻,没有了昔日看见好书时的光彩。

后来渐渐被人们遗忘,最后惨死在街头。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是他吗

》  《变形的陶醉》  《情感的迷惘》  《奇妙之夜》  《一颗心的沦亡》  《巧识新艺》  《桎梏》  《恐惧》:通过描写一个上流社会少妇(艾瑞尼)婚外情后,害怕被丈夫发现而失去高贵地位的恐惧,以及女主人公对其命运和生活的重新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上流社会的虚浮和糜烂的看法和嗤笑。

故事最后的皆大欢喜是作者为我们铺设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该文以深刻详细而又引人入胜的心理描写著称。

  《混乱的感觉》  故事讲述了一个迷茫的年轻人在过了一段混乱的生活后转学到一个小镇学习,遇上了一位教英国语言、对莎士比亚戏剧、诗歌有着深厚的理解的教授。

被教授所感染,年轻人第一次有了学习的冲劲,并为此发狂、没日没夜的跟着老师学习,深受老师喜爱。

但发觉老师时而对他很欣赏、很鼓励、很好,但时而对自己刻意讽刺、批评,拒人于千里之外。

同时在与老师的交往过程中发现老师和师母感觉怪怪的,老师也没有其他的朋友。

最终,老师向他说出自己是同性恋,并喜欢他的事实,并让学生离开自己。

最后,学生离开老师,但回顾一生,说最爱的还是老师。

  《人的命运转折点》  《象棋的故事》:以一位象棋高手在旅途中的对弈开始,主人翁B博士是一位维也纳皇室保管员。

后来在二战时被抓进了监狱。

在幽禁的监狱中,他慢慢失去了自我,就在精神快要崩溃的时候,一本棋谱让他的监狱生活出现了生机。

随着棋艺的精进,他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但是好景不长,他开始过度沉迷于象棋的世界,弄得自己精神高度紧张,最后进了医院。

一位好心的医生救出了他。

整篇故事都是围绕着下棋展开。

其中穿插了B博士的故事。

这是揭示法西斯罪行的佳作。

充分表现了茨威格的人道主义。

  《危险的怜悯》  《最初的经历》  《昨日之旅》:小说讲述了一个感伤的爱情故事。

男主人公路德维希是一个贫穷的年轻人,由于才干出色,在老板病重之时,应邀住进老板家里,担任老板的私人秘书。

老板的太太美丽优雅,两人渐生情愫。

路德维希奉命去墨西哥公干,恰逢一战爆发。

9年后,路德维希回到故里。

两人的爱情依旧,却抵挡不住时间和战争的威力,相爱的两个人无法结合。

(茨威格遗作,出版之前曾在出版社档案库里尘封数十年,2010年3月出版)  看《昨日的世界》,茨威格把一战前那个奥匈帝国写的很迷人,虽然它老朽,虚伪,保守,压抑,但是又缭绕着一种静谧和温情,充满人情味,而这些都随着一战的硝烟飘散干净,及至二战时,整个社会最后的理智与自尊都抛弃了,赤裸裸的谋求利益与穷兵黩武。

而那个昨日的世界,成为茨威格念念难忘的精神家园。

  那些老旧的事物大概都是如此,时光荡涤了它的残忍污垢,留与后人的就是难以企及的文明之光。

  茨威格将一战前的奥地利写的很美好,虽然也提及了它的腐败与老朽,但更关注当时人之间诚挚的情感。

在哈谢克的《好兵帅克》里,奥匈帝国又是另一番模样,极度的专制与令人鄙视的愚蠢,都在嬉笑怒骂中被讽刺个遍。

坐在咖啡馆写作的人与坐在小酒馆写作的人,描写着同样的事物,但情感与认知实在相差甚远。

【第3句】:2 回忆录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第3句】:3 传记  《异端的权利》  《麦哲伦航海纪》  《滑铁卢之战》  《巴尔扎克》  《断头王后》  《玛丽·斯图亚特》相传是伪造的。

因为措辞和政治观点都与作者有很大出入。

  《约瑟夫·富歇》法国大革命时期,利用共产主义为借口,争夺权利,剥削压迫人民的政治家们的丑恶嘴脸,政治观点和巴尔扎克一样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三位大师》  《三作家》  《同精灵的斗争》  《三个描摹自己生活》  《罗曼 罗兰》

【第3句】:4 代表作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大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等一些极好的作品。

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列夫·托尔斯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想学心理学,可我只是个高中毕业生,高考很不理想,能学这个专业吗

《鬼魂的象征——精神分析学简介》

【徐光中】如同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弗洛伊德撕下了笼罩在人性表层上唤作“理性”的沉重帷幕,揭示了人类潜意识层面的巨大的兽性攻击本能的冲动与原始性欲本能的冲动,在人类的自我认识史上,弗洛伊德是同达尔文同等伟大的巨人,我读了他的几本书,可以算得上了解他的学说的基本涵义,我从未写过介绍他的学术的文字,所以深感生疏,望专业人士不要笑话。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一位精神病专家,在他早期给精神病人治病的时候,他发现:病人被催眠以后会说出在清醒状况下不曾说出的话,等病人清醒以后,症状就减轻了许多。

他认为,很有可能在精神病人的意识层面的深处还隐藏着一个不为病人所知的领域,他将其称为“潜意识”,从此以后他就发明了自己特有的精神病治疗方法:“自由联想”疗法,即让患者躺在床上或者椅子上,让其随意说出自己心中的话,医生则在背后记录,以便于深入患者的潜意识深处,破解患者早期生活留下来的精神创伤以及没有完成的特殊情结。

通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一般会有所减轻,但是后来他发现疗效并不佳,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而且很容易复发,他认为这是由于患者潜意识层面的东西还没有全部发掘出来,那么隐藏在患者潜意识深处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通过分析总结他发现:精神病人的大多数病因都起源于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

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的积累与科学总结的结果,他终于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特有的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将人类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意识处在最表层,是为自身所能意识到的思维情感、意向活动,前意识是平时不能进入意识但是在特殊情况诱导之下可以进入意识层面的潜意识的外胚层,潜意识则是个体不能意识到的灵魂最深层的部分,其中包含了人类远古的生存经验,原始的攻击冲动与性欲冲动,不能为伦理所接受的各种不道德的念头,求生和求死的欲望,施虐的渴望与自我伤害的渴望等等。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本能冲动的核心是性欲本能,因为众所周知,性交的快乐是人类一切所能感觉到的快乐之中最强大,最无与伦比的快乐,性欲的本能冲动指引着人类生息繁衍,保证了族群的延续,是人类“生的本能”最根本与最深刻的体现。

怪不得当年西方的淑女们谈到了弗洛伊德的名字都会面红耳赤,顾左右而言它。

弗洛伊德的生物还原主义引来了现当代学者的强烈抨击,但是不管怎样,他的学说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而对哲学、文学、艺术、医学、伦理学带来了强烈而又深刻的冲击。

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人格三重论”,即著名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理论,本我追寻“唯乐原则”,本我是非逻辑性、非时间性和非语言性的,它代表人的非现实或非道德性的本能冲动,然而如果缺乏现实原则的指导,本我的需求必然会在人类社会中受到强烈的挫折,甚至直接导致个体生命的毁灭,自我就代表着现实原则,即对本我的冲动加以控制,使之符合社会法律道德与舆论的要求,其实自我是由本我的外皮层分化而来的,它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自我保存的需要,作为社会教化的结果,超我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道德化了的自我,它确定人的道德目标,包括良心、理性和自我理想等。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的著作《梦的解析》(也译作《释梦》)被公认为精神分析学派的最为著名的著作,他认为在白天人的意识钳制了潜意识的欲念向意识层面的入侵,而在睡梦之中,意识的稽查作用减弱,潜意识的欲念则可以通过前意识进入意识层面,但是这种进入还是会引起自我的不安与抵制,于是潜意识便通过玩弄技巧逃避稽查人员(自我)的检查而侵入意识,而精神病医生则需要通过解析梦境的训练来弄清楚潜意识伪装的艺术,来破译患者心灵深处的潜意识情结,他有一句名言:“对梦境的分析是通往潜意识的皇家大道。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他把心理防御机制分为若干种类型,譬如:压抑、否定、投射、反向形成、幽默、倒退、抵消、升华等等。

他认为,精神病人潜意识的精神创伤并非病人发病的直接原因,精神病人不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才是直接原因,正是病人用不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将灵魂深处的精神创伤一再压抑进潜意识,才因此导致了潜意识层面的精神创伤进一步固着,不断积蓄的本能能量冲动毁坏了病人的心灵构造,使得病人的负性能量越来越强大,最终导致精神病的症状。

精神病的症状实质上是病人潜意识的本能指向了自我,应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受到了尼采的启示,因为尼采也认为:精神病人的症状是病人的本能欲望向内生长的产物。

病人运用不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潜意识的精神创伤侵入意识层面,由此导致了固着于潜意识精神创伤的本能能量以另外一种方式发泄,即用“产生症状”这种方式来发泄,症状实质上是潜意识里固着于精神创伤上的本能能量发泄的一种方式,症状的产生使得因本能能量的积蓄所导致的个体精神张力的减弱,所以我自以为:症状的产生本身包含着一种极大的快感。

弗洛伊德还构建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的学说,他认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灭的,生的本能是指生物体身上所具有的指向保证生命产生、发展、生长的本能,其中的核心就是“性欲本能”,死的本能是指生物体身上所具有的将有机的生命体带回到无机状态下的能量,两者与同是由他提出的“爱欲”与“破坏欲”比较相像,一切生物体的目标都是归向死亡,死亡本身是不可避免的,恩格斯认为:“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

”因此不妨说,生命诞生之日就是它走向死亡之时,生命活动的迹象表明,似乎生物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力图使得因本能的能量积蓄所导致的个体张力减得更小,而张力最小的时候就是个体生命体湮灭的时候,所以生命体趋向于死亡的本能(即死亡本能)是非常强大的,但是生物体身上的生的本能则压制了死亡的本能,它可以引导着个体的死亡能量指向外部,而表现出诸如破坏、杀害、攻击、仇恨、伤害等等攻击性行为,以此来减低死亡能量带来的张力,我认为一个破坏性极其强烈的人如果失去了法律的压制与道德舆论的谴责,那么在他杀害了他人之后感觉到的绝对不是紧张与恐怖而是极端的放松与惬意,因为这种杀人行为发泄了积蓄在他潜意识深处的死亡本能,减小了因本能积蓄所导致的个体精神的张力。

尼采有一句名言:所谓道德不过是我们为了防止被内心的野兽所撕裂而被迫产生的应急的谎言,我非常赞同。

如果有人问我人性是善是恶,我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恶”,像个辛勤劳作的矿工一样,弗洛伊德通过对人类的心灵深处的世界不断挖掘与分析,无情地撕扯下了几千年来罩在人类头顶上唤作“理性”与“道德”的美丽面纱,揭示了人类的理性面目之下骇人听闻的深层世界的沸腾大锅——潜意识的本能冲动。

我是我所知道的第一个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来揭示人类怕鬼之谜的人,我认为鬼的实质是“一团脱离了社会法律与道德舆论压抑的本能力比多能量”,鬼就是压抑了的人性,当社会法律、舆论、道德压制了我们潜意识的本能冲动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它的存在,不仅如此我们还竭力矢口否认我们灵魂深处的本能冲动,弗洛伊德说:为什么我们都对于本能特别是“性”的话题讳莫如深,我认为,本能的冲动一旦放肆,就必将指向其原始的目标,如是一来,社会文明必将遭受到灾难性的毁灭,所以人们为了训练压抑的能力而逐渐开始否认自己内心深处的本能能量,以至于对于这些话题都避而不谈。

因此我认为,承认“自己就是一个魔鬼”是一种睿智,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铭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千古箴言:“认识你自己”,事实上在我们的潜意识领域,我们往往将他人视作魔鬼,只是在社会法律、道德舆论的强有力的保护之下,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表现出过于惊恐害怕的心理,而当人死以后,我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因外在环境的保护所自然产生的安全感就轰然倒塌,因为人死以后,他的本能能量冲动留在我们心灵中的“影子”还存在着,而他的那团影子(力比多能量冲动)已经脱离了社会的法律、道德与舆论的压抑,这让我们的心灵的堡垒荡然无存,因此我们非常害怕这团影子会把我们带回到与它相同的处境:亡灵状态,我们害怕鬼魂的实质是我们害怕脱离了社会压制下的邪恶人性,人类害怕鬼魂的心理与人类害怕极具攻击性的精神病人非常相似,这更证明了我的观点,因为极具攻击性的精神病人与鬼魂相似,都脱离了人类社会的压抑,通俗一点说就是“无法无天”,众所周知,精神病人在发病时杀人不犯法。

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弗洛伊德一手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一味强调性本能的重要性而竭力贬低理性,甚至于弗洛伊德还曾经说过:精神分析学者在研究人类心理的时候没有必要将人与动物分开。

其生物还原主义的做法未免失之偏颇,因此遭到了后来人本主义学者的激烈批判,需要指出,弗洛伊德通过对人类心灵深处潜意识的探索与揭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巨大贡献,他让我们开始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我们不得不承认:性欲本能的冲动是我们绝大多数活动的重要动力甚至也是最深刻的动力,但是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社会的压抑之下,我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道德文明、文化艺术,我们的性欲动力早已升华成了更高尚、更文明、更积极、更健康的精神性的动力,这些才是我们活动的“直接动力”,因此我们丝毫不应该悲观失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造光明。

”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730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