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 急求
这本书是讨论物理学观念的进化的,并不是一种历史记载。
爱因斯坦在序言中说:这里没有系统他讲述基本物理论据和理论,说得更恰当一些,我们的目的在于用粗线条描绘出人类如何寻找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
我们试图说明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迫使科学建立起符合于客观实在的观念,但是我们的叙述必须简单。
本书的总的任务既然是叙述物理学的进化,因此我们不得不对论据和观念作一定的选择。
在我们写这本书的时候,关于我们所想象的读者的特征,曾作过很长的讨论,并且处处都在替他着想。
我们想象他完全缺乏物理学和数学的实际知识,但是却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足以弥补这些缺憾爱因斯坦在写书的时候,为了读者,在材料的选择和叙述的方法上都是精心选择和设计的。
爱因斯坦把抽象的理论写成一个“侦探故事”, “侦探故事”中设计了许多悬念,既提出了问题,也设计了悬念,读起来很有趣味性。
《物理学的进化》叙述了某科学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想了那些办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
有些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解决。
有些问题,几百年间都认为是正确的,但后来的探索却证明是错误的。
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新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新课改下的教材编写,应当为几岁和十几岁的孩子着想。
教材内容首先要使孩子们对于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旧教材扳着面孔讲一些枯燥的理论,孩子们怎能不厌学。
我们教材中的定律都是现成的知识,好象都绝对的真理,孩子们难道还有必要思考这些绝对的真理吗
科学的发现往往在于基本理论的突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每天都在诞生新的学科,所以教材应在物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的叙述上下功夫,注重于查究最初的线索来指出新的物理概念在它与旧概念的斗争中是如何产生出来的,突出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
新教材也可以以故事的方式编材料,在编写中写出科学家的故事,吸引孩子们。
在教材结构上由故事引出定律,然后讲定律,再配一定的练习,提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
通过故事和定律教给孩子们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方法,并培养其科学研究的品质。
科学家勤于思考、百折不回的精神,不迷信前人的结论,敢于思考坚持真理甚至为真理献身的精神都对孩子们有教育和启发作用。
现在的高考题,往往都要学生应运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新教材当然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们知道学以致用。
通过做练习培养其应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材也许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
爱因斯坦对宗教的认识
是的持有神论。
爱因斯牛顿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的科学家,他们都站在了当时的思想领域的最高峰。
当他们穷尽了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之后,他们终于发现,关于宇宙问题的最终答案,只能指向神。
牛顿的天才是多方面的,他在天文、地理、数学、神学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他最有名的著作《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是近代科学的基石。
哈雷是牛顿的好友,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轨道就是他所推算的,他不相信宇宙中一切的天体是神创造的。
有一次,牛顿造了一个太阳系模型,中央是一个镀金的太阳,四周各大行星各照各的位置排列整齐,一拉曲柄,各星球立即按照自己的轨道和谐的转动,形象非常的美妙。
有一天,哈雷来访,看到这个模型,玩弄了好久,惊叹不已,立刻问这是谁造的。
牛顿回答说,这个模型没有人设计和制造,只不过是偶然间各种材料凑巧碰在一起而形成的。
哈雷说,无论如何必定有人造它,并且是位天才。
这时牛顿拍着哈雷肩膀说:“这个模型虽然精巧,但比起真正太阳系,实在算不上什么;你尚且相信一定有人制造它,难道比这个模型精巧亿万倍的太阳系,岂不是应该有全能的神,用高度智慧创造出来的吗
”哈雷恍然大悟,终于相信神的存在。
牛顿的三大定律,描述了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
可以这样说,牛顿对“动”起来之后的世界的解释是清晰明了的,但对宇宙是如何“动”起来的是无法解释的。
世间万物,日月星辰,为什么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这“最初的一击”是从何而来的
沿着这里思路推理下去,最终牛顿把这个“最初的一击”归结为上帝。
牛顿也就从科学家走到了神学家。
牛顿这样评价自己的科学成就,只不过是在“追随神的思想”,“照神的思想去思想而已”。
他总结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说:“宇宙万物,必定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统治。
在望远镜的末端,我看到了神的踪迹。
” 爱因斯坦最为敬佩的科学家是牛顿。
他曾谦虚地表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是牛顿,我只不过将牛顿在计算上的错误加以修正而已。
”爱因斯坦和牛顿一样,也认为宇宙法则是“上帝”的杰作”,是“神”在安排星球运行的力量。
有一天,有位记者访问爱因斯坦,请他发表对宗教及神存在问题的看法。
正好,爱因斯坦刚送走一位客人。
爱因斯坦问:“记者先生,您是否知道是谁将咖啡杯等物放于此处的
”记者答道:“自然是阁下。
” 爱因斯坦接着说:“小如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种力量来安排;那么您想一想,宇宙拥有多少星球,而每一星球均按一定轨道运行无间,这种安排运行力量的即是神。
” 爱因斯坦对“神”的看法发人深省。
在一次访谈中,爱因斯坦说:“有些人认为宗教不合乎科学道理。
我是一位研究科学的人,我深切知道,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
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并不能断定它就是不存在。
” 爱因斯坦进一步举出发现“原子核”的例子说:“譬如若干年前,我们未能证明原子核的存在,假如当时我们贸然断定原子核不存在,则在今天看来,不就犯了天大的错误吗
” 访谈最后,爱因斯坦说到他相信“神”的存在:“因此,今天科学没有把神的存在证明出来,是由于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
总而言之,人的五种感觉是有限制的,无法感觉出神的存在,科学也无法否认神的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确信神的存在。
”
关于奋斗的事例
宇宙加速膨胀与Ia型超新星起源研究关于宇宙加速膨胀,让我们从哈勃定律说起。
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发表(1916年)的十多年后,哈勃根据对遥远天体的观测发现:星系离我们而去的退行速度v,与其到地球的距离r成正比;即v = H0 r , 这里H0 是哈勃常数。
以r 为纵坐标,v为横坐标作图,按照哈勃定律应该得到一条直线,而直线的斜率应为1\\\/H0 。
H0可以被粗略地理解为代表宇宙膨胀的相对速率, H0 = v \\\/ r = (dr\\\/dt)\\\/r = (dr\\\/r) \\\/ dt,它的值约为:0.07\\\/(10亿年)。
在r ~v 图上,大的r ,或大的v代表宇宙的过去,而原点附近则代表现在。
如果在宇宙的历史上,膨胀的速率发生过变化,则r (v) 直线会发生弯曲。
特别是,如果宇宙加速膨胀(即过去的膨胀速率较小,H0 较小),则在大r附近,斜率1\\\/H0 将逐步有所增大,结果r (v)表现为下凹曲线。
上述关系,体现在观测上,是要作“星体的表观亮度~红移量Z ”的双lg(对数)图。
表观亮度 = 发光强度 \\\/ r2 , 显然,lg(星体的表观亮度)正比于 - lg(r),而lg (Z) 正比于lg (v)。
1998年,两个独立的国际合作天文观测组,基于他们对Ia型超新星的观测研究,得出结论:宇宙或许正在加速膨胀。
研究者的证据是:离我们越远的Ia型超新星,看上去比它们应有的亮度更暗;或者说,在高红移Z(即高v)处,Ia型超新星通过其表观亮度定出的距离r,比按照r (v) 直线所预期的要大——r (v)表现为下凹曲线。
有关测量,要求有发光强度固定不变的“标准灯”,这就是Ia型超新星。
这类超新星的光变曲线有明显的规律,在爆发后的三星期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
此外,还有一些特征(如光谱)可用于对Ia型超新星加以辨认,并且对可能产生的误差做出修正。
既然Ia型超新星是我们测量宇宙膨胀速率的标准灯,就有必要对其起源以及爆发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仿真模拟。
比较公认的模型认为:Ia型超新星是“碳-氧”白矮星的热爆炸事件;要想点燃碳的热核聚变,白矮星事先必须从附近恒星吞食质量(附近恒星外层的氢),或者通过与另一颗白矮星的融合大大增加质量。
最近,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的Pakmor等,在Nature 周刊上撰文,报告了他们所完成的一个模拟——“等质量白矮星融合引发亚光度Ia型超新星”。
Pakmor等的工作在在光变周期和光谱方面与观察到的情况十分接近,不过发光强度比正常Ia型超新星要弱,只能算是亚光度Ia型超新星。
有关专家认为,Pakmor等的工作首次从理论的角度证实:通过白矮星融合引爆Ia型超新星的方案,是可行的。
然而,也有令人担心的问题:宇宙加速膨胀的测量结果是基于对Ia型超新星表观亮度的观察,现在Ia型超新星的发光强度分布不均,是否会对加速膨胀的结论产生影响? 要回答这个问题,现在为时尚早。
为此,对天文学界的要求是,通过更全面的物理机制分析,完善对Ia型超新星的分类;使我们关于宇宙膨胀的研究,用上更为可靠的标准灯。
(戴闻 编译自 Nature 463(2009) :35 和 61)
爱因斯坦经历
爱因斯坦年表 1879年 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班霍夫街1 35号。
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名赫尔曼·爱因斯坦,母亲波林·科克。
1880年 爱因斯坦一家迁居慕尼黑。
父同其弟雅各布合办一电器设备小工厂。
1881年 11月18日,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出世。
1884年 爱因斯坦对袖珍 罗盘着迷。
进天主教小学读书。
1885年 爱因斯坦开始学小提琴。
1886年 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学校读书。
为了遵守宗教指示的法定要求,在家里 学习犹太教的教规。
1888年 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
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直到准备 接受受戒仪式。
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1889年 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 学读物和哲学著作。
1890年 爱因斯坦的宗教时间,持续约1年。
1891年 自学欧几里德几何,感 到狂热的喜爱。
开始自学高等数学。
1892年 开始读康德著作。
1894年 全家迁往意大利米兰。
1895年 自学完微积分。
中学没毕业就到意大利与家人团聚。
放弃德国国籍。
投考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未录取。
10月转学到瑞士阿劳州立中学。
写了第一篇科学论文。
1896年 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
10月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
1897年 在苏黎世结识贝索,与其 终身友谊从此开始。
1899年 10月19日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
1900年 8月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
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 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
1901年 3月21日取得瑞士国籍。
3月去米兰找工作,无结果。
5月回瑞士,任温特图尔中学技术学校代课教师。
10月到夏夫豪森任家庭教师。
3个 月后又失业。
12月申请去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工作。
5—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
1902年 2月到伯尔尼等待工作。
和索洛文、哈比希特创建“奥林匹亚科学院”。
6月受聘为伯尔尼瑞士专利局的试用三级技术员。
6月完成第三篇论文《关于热平衡和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运动论》,提出热力学的统计理论。
10月父病故。
1903年 1月与米列娃结婚。
1904年 5月长子汉斯出生。
9月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
1905年 3月发展量子论,提出光 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 得博士学位。
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 的新纪元。
9月提出质能相当关系。
1906年 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
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1907年 开始研究引力场理论,在论文《关于对性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中提出 均匀引力场同均匀加速度的等效原理。
6月申请兼任伯尔尼大学的编外讲师。
1908年 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
1909年 3月和10月完成两篇论 文,每一篇都含有对于黑体辐射论的推测。
7月接受日内瓦大学名誉博士。
9月参加萨尔斯堡德国自然科学家协会第81次大会,会见普朗克等,作了《我们关于 辐射的本质和结论的观点的发展》报告。
10月离开伯尔尼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0年 7月次子爱德华出生。
10月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
1911年 2月应洛伦兹邀请访问莱顿。
3月任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10月去布鲁塞尔出席第一次索尔维会议。
1912年 2月埃伦费斯特来访,两人由此结成莫逆之交。
10月回瑞士,任母校苏 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提出光化当量定律。
开始同格罗斯曼合作探索广义相对论。
1913年 7月普朗克和能斯特来访,聘请他为柏林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 大学教授。
12月7日在柏林接受院士职务。
发表同格罗斯曼合著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引力的度规场理论。
1914年 4月6日,从苏黎世迁居到柏林。
7月2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作就职演说。
10月反对德国文化界名流为战争辩护的宣言《告文明世界书》,在同它针锋相对的 《告欧洲人书》上签名。
11月参加组织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
1915年 同德哈斯共同发现转动磁性效应。
3月写信给罗曼·罗兰,支持他的反战活动。
6—7月在阿廷根作了6次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学术报告。
11月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 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
1916年 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3月发表悼念马赫的文章。
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
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
首次进行关于引力波的探讨。
写作《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
1917年 2月,著述第一篇关于宇宙学的论文,引入宇宙项。
接连患肝病、胃溃 疡、黄疸病和一般虚弱症,受堂姐艾尔莎照顾。
1918年 2月,爱因斯坦发表关于引力波的第二篇论文,包括四级公式。
1919年 1—3月在苏黎世讲学。
2月同米列娃离婚。
6月与艾尔莎结婚。
9月获悉英国天文学家观察日食的结果,11月6日消息公布后,全世界为之轰动。
由 此,爱因斯坦的理论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2月,接受德国唯一的名誉学位:罗斯托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1920年 3月母亲患癌症去世。
夏访问斯堪的那维亚。
8—9月德国出现反相对论的逆流,爱因斯坦遭到恶毒攻击,他起而公开应战。
10月接受兼任莱顿大学特邀教授名义,发表《以太和相对论》的报告。
1921年 1月访问布拉格和维也纳。
1月27日在普鲁士科学院作《几何学和经验》的报告。
2月去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工联会议。
4月2日—5月30日,为了给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 首次访问美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巴纳德勋章。
在白宫受哈丁总统接见。
在访问芝加哥、波 士顿和普林斯顿期间,就相对论进行了4次讲学。
6月访问英国,拜谒了牛顿墓地。
1922年 1月完成关于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
3—4月访问法国,努力促使法德 关系正常化。
发表批判马赫哲学的谈话。
5月参加国际联盟知识界合作委员会。
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
10月8日,爱因斯坦和艾尔莎在马赛乘轮船赴日本。
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香港 和上海。
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爱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1月17日—12月29日,访问日本。
1923年 2月2日,从日本返回途中,到巴勒斯坦访问,逗留12天。
2月8日,成为特拉维夫市的第一个名誉公民。
从巴勒斯坦返回德国途中,访问了西班牙。
3月,爱因斯坦对国联的能力大失所望,向国联提出辞职。
6—7月,帮助创建“新俄 朋友协会”,并成为其执行委员会委员。
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
并讲演相对论,作为对得到诺贝尔奖金 的感谢。
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解决了光子概念中长期存在的矛盾。
12月,第一次推测量子效应 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
1924年 加入柏林的犹太组织,并成为缴纳会费的会员。
6月,重新考虑加入国联。
12月,取得最后一个重大发现,从统计涨落的分析中得出一个波和物质缔合的独立的 论证。
此时,还发现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
1925年 受聘为德苏合作团体“东方文化技术协会”理事。
5—6月,去南美洲访问。
与甘地和其他人一道,在拒绝服兵役的声明上签字。
接受科普列奖章。
为希伯莱大学的董事会工作。
发表《非欧几里德几何和物理学》。
1926年 春,同海森伯讨论关于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
接受“皇家天文学家”的金质奖章。
接受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27年 2月在巴比塞起草的反法西斯宣言上签名。
参加国际反帝大同盟,被选为名誉主席。
10月参加第五届布鲁塞尔索尔维物理讨论会,开始同哥本哈根学派就量子力学的解释 问题进行激烈论战。
发表《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1928年 1月被选为“德国人权 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
春,由于身体过度劳累,健康欠佳,到瑞士达伏斯疗养,并为疗养青年讲学。
发表《物 理学的基本概念至其最近的变化》。
4月海伦·杜卡斯开始到爱因斯坦家担任终生的私人秘书。
1929年 2月发表《统一场论》。
3月,50岁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庆祝会。
第一次访问比利时皇室,与伊丽莎白 女皇结下友谊,直到去世之前一直与比利时女皇通信。
6月28日获普朗克奖章。
9月以后同法国数学家阿达马进行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争论,坚持无条件地反对一切 战争。
1930年 不满国际联盟在改善国际关系上的无所作为,提出辞职。
5月,在“国际 妇女和平与自由同盟”的世界裁军声明上签字。
7月同泰戈尔争论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国访问,主要在加利福尼亚 州理工学院讲学。
12月13日,沃克市长向爱因斯坦赠送纽约市的金钥匙。
12月19日—20日,访问古巴。
发表《我的世界观》、《宗教和科学》等文章。
1931年 3月从美国回柏林。
5月访问英国,在牛津讲学。
11月号召各国对日本经济封锁,以制止其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12月再度去加利福尼亚讲学。
为参加1932年国际裁军会议,特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讲。
发表《麦克斯韦对物理实在观念发展的影响》。
1932年 2月,对于德国和平主义 者奥西茨基被定为叛国罪,在帕莎第纳提出抗议。
3月从美国回柏林。
5月去剑桥和牛津讲学,后赶到日内瓦列席裁军会议,感到极端失望。
6月同墨菲作关于因果性问题的谈话。
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
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
12月10日,和妻子离开德国 去美国。
原来打算访问美国,然而,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德国的领土。
1933年 1月30日,纳粹上台。
3月10日,在帕莎第纳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次日启程回欧洲。
3月20日,纳粹搜查他的房屋,他发表抗议。
后他在德国的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
3月28日从美国到达比利时,避居海边农村。
4月21日宣布辞去普鲁士科学院职务。
5月26日给劳厄的信中指出科学家对重大政治问题不应当默不作声。
6月到牛津讲学后即回比利时。
7月改变绝对和平主义态度,号召各国青年武装起来准备同纳粹德国作殊死斗争。
9月初纳粹以2万马克悬赏杀死他。
9月9日,渡海前往英国,永远离开欧洲。
10月3日在伦敦发表演讲《文明和科学》。
10月10日离开英国,10月17到达美国,定居于普林斯顿,应聘为高等学术研究 院教授。
1934年 文集《我的世界观》由其继女婿鲁道夫·凯泽尔编辑出版。
1935年 5月到百慕大作短期旅行。
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离开美国。
获富兰克林奖章。
同波多耳斯基和罗森合作,发表向哥本哈根学派挑战的论文,宣称量子力学对实在的描 述是不完备的。
为使诺贝尔奖金(和平奖)赠予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奥西茨基而奔走。
1936年 开始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研究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
12月20日妻艾尔莎病故。
发表《物理学和实在》、《论教育》。
1937年 3—9月参加由英费尔德执笔的通俗册子《物理学的进化》的编写工作。
3月声援中国“七君子”。
6月同英费尔德和霍夫曼合作完成论文《引力方程和运动问题》,从广义相对论的场方 程推导出运动方程。
1938年 同柏格曼合写论文《卡鲁查电学理论的推广》。
9月给五千年后的子孙写信,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表示不满。
1939年 8月2日在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抓紧原子能研究, 防止德国抢先掌握原子弹。
妹妹玛雅从欧洲来美,在爱因斯坦家长期住下来。
1940年 5月15日发表《关于 理论物理学基础的考查》。
5月22日致电罗斯福,反对美国的中立政策。
10月1日取得美国国籍。
1941年 发表《科学和宗教》等文章。
1942年 10月在犹太人援苏集会上热烈赞扬苏联各方面的成就。
1943年 5月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美国海军部工作。
1944年 为支持反法西斯战 争,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
发表对罗素的认识论的评论。
12月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听从玻尔劝告,暂时保持沉默。
1945年 3月同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
4月从高等学术研究院退休(事实上依然继续照常工作)。
9月以后连续发表一系列关 于原子战争和世界政府的言论。
1946年 5月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担 任主席。
5月接受黑人林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写长篇《自述》,回顾一生在科学上探索的 道路。
5月妹妹玛雅因中风而瘫痪,以后每夜念书给她听。
10月,给联合国大会写公开信,敦促建立世界政府。
1947年 继续发表大量关于世界政府的言论。
9月发表公开信,建议把联合国改组为世界政府。
1948年 4—6月同天文学家夏 普林利合作,全力反对美国准备对苏联进行“预防性战争”。
抗议美国进行普遍军事训练。
发表《量子力学和实在》。
前妻米列娃在苏黎世病故。
12月,作剖腹手术,在腹部主动脉里发现一个大动脉瘤。
1949年 1月13日,爱因斯坦出院。
1月,写《对批评的回答》,对哥本哈根学派在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 科学家》中的批判进行反批判。
5月发表《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11月“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停止活动。
1950年 2月13日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氢弹。
4月发表《关于广义引力论》。
文集《晚年集》出版。
3月18日,在遗嘱上签字盖章。
内森博士被指名为唯一的遗嘱执行人。
遗产由内森博 士和杜卡斯共同托管。
信件和手稿的最终贮藏所是希伯莱大学。
其他条款当中还有:小提琴 赠给孙子伯恩哈德·凯撒。
1951年 连续发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国的扩军备战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
6月妹妹玛雅在长期瘫痪后去世。
9月“原子能科学家非常委员会”解散。
1952年 发表《相对论和空间问题》、《关于一些基本概论的绪论》。
11月以色 列第1任总统魏斯曼死后,以色列政府请他担任第2任总统,被拒绝。
1953年 4月3日给伯尔尼时代的旧友写《奥林匹亚科学院颂词》,缅怀青年时代 的生活。
5月16日给受迫害的教师弗劳恩格拉斯写回信,号召美国知识分子起来坚决抵抗法西 斯迫害,引起巨大反响。
为经念玻恩退休,发表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论文,由此引起两人之 间的激烈争论。
发表《〈空间概念〉序》。
1954年 3月,75岁生日,通过“争取公民自由非常委员会”,号召美国人民起 来同法西斯势力作斗争。
3月被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公开斥责为“美国的敌人”。
5月发表声明,抗议对奥本海默的政治迫害。
秋因患溶血性贫血症卧床数日。
11月18日,在《记者》杂志上发表声明,不愿在美国做科学家,而宁愿做一个工匠 或小贩。
完成《非对称的相对论性理论》。
1955年 2—4月同罗素通信讨论和平宣言问题,4月11日在宣言上签名。
3月写《自述片断》,回忆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科学探索的道路。
3月15日挚友贝索逝世。
4月3日同科恩谈论关于科学史等问题。
4月5日驳斥美国法西斯分子给他扣上“颠覆分子”帽子。
4月13日在草拟一篇电视 讲话稿时发生严重腹痛,后诊断为动脉出血。
4月15日进普林斯顿医院。
4月18日1时25分在医院逝世。
当日16时遗体在特伦顿火化。
遵照其遗嘱,骨灰 被秘密保存,不发讣告,不举行公开葬仪,不做坟墓,不立纪念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7641.html

